在“结构力学”课程中开设实验教学的实践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d566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指出了目前“结构力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目前国内高校在“结构力学”教学改革中所采取的一些改进措施,阐述了在“结构力学”中进行实践环节和综合性教学环节的尝试。
  关键词:结构力学;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陈华艳(1980-),女,土家族,湖北五峰人,福建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讲师,国家注册二级结构工程师;罗才松(1980-),男,湖北荆州人,福建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实验师,国家注册一级结构工程师。(福建 福州 350108)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工程学院2009年实践教学改革基金项目(项目编号:GJ-K-09-1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7-0079(2011)20-0141-02
  
  上个世纪末,为改变我国高等教育专业口径过窄,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与经济飞速发展和对外开放不相适应的状况,教育部颁发了新的专业目录。新的土木工程专业涵盖了专业目录调整前的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工程、城镇建设、矿井、隧道等专业领域,成为一宽口径的专业。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明确定义为“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十二字方针。如何实现新的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出素质高、能力强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新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课程内容的修订等显得尤为重要。“结构力学”是土木工程专业力学系列课程中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厚基础才能宽口径,“结构力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对于实现专业的宽口径,培养能力强、高素质的土木工程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拓宽了“结构力学”的应用领域。同时,也为新形势下“结构力学”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一、目前“结构力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基础差,前期课程学得不扎实。“结构力学”课程的特点是理论分析多,数学计算多,对前期课程如高等数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依赖性强。如果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没有学好,会引起连锁反应,导致“结构力学”也学不好,最后势必影响专业课程的学习。一些入校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或者由于学习不努力,前期课程学得不好的学生就会感到困难。
  (2)课程系统性和连贯性强。课程开始阶段如果不重视,稍加放松,后面的学习就困难重重,十分吃力。“结构力学”各个章节衔接比较紧密,前一章节往往是后一章节的铺垫。比如,如果没有学好结构位移的计算方法,必然导致也学不好力法。
  (3)课程学时压缩,课时不断减少,但教学内容和教材精简不够,因此讲授进度有所加快,学生感到讲过的消化不了,听课吃力,跟不上思路,各部分知识间难以融会贯通。教育部门和用人单位对于21世纪需要什么样的工程师,其观点不尽相同,但目前国际上比较认可的选择还是应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学生毕业后可以在“专业知识”方面继续积累,且需要终身不断学习。然而,目前,一般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多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开设了大量的专业课,同时压缩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的课时。以福建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为例,“结构力学”课程学时数由120减到96。
  (4)课程习题多,计算量大且繁琐,做题困难。学生做作业缺乏耐心,容易急躁,相互抄袭,甚至应付了事。俗话说“好记性不如一个烂笔头”,现在大学生学习,普遍存在一种现象,那就是寄希望于课堂的45分钟,下课后既不复习,也不做练习,而这二者却又是学习“结构力学”必不可少的学习方法。
  二、高校力学工作者在提高“结构力学”教学中采取的有益尝试
  为了改善目前学生学习“结构力学”难懂难学的局面,满足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要求。高校力学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效果,文献[1]将大型数学软件MATLAB带入本科工程力学课堂,不但提高了教学效果,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力学及MATLAB语言的极大兴趣。文献[2]将板弹簧减振系统引入“材料力学”等强度梁部分的教学中,使学生更充分地认识到等强度梁在工程应用中良好的动力特性。文献[3]在“结构力学”课程中融入科研成果,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力学课程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立竿见影的真正体会到了学有所用。文献[4]将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教案引入课堂,指出了目前多媒体在“结构力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讨了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的意义及方法。文献[5]建立力学虚拟实验平台,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认识力学现象和力学本质。文献[6]指出应注重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文献[7]在“结构力学”教学中采用诱思探究法,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由被动到主动学习,通过教学互动,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综合能力。文献[8]将工程实践引入力学教学,要求学生将工程问题抽象为便于理论分析的力学模型,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我校力学教研室的老师主要进行了如下几方面的尝试。
  三、教材选择体现“以学生为中心”
  作为土木工程专业主要的专业基础课,“结构力学”的课程内容不仅应满足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的要求,也应满足学生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新项目研究、开发和继续学习,以及专业改向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应将“以教师为中心”改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把教学的重点从知识的传授转移到“能力建设”上。按照土木工程专业十二字的培养目标,我们多次研究讨论,修改并制定了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力学”课程教学大纲。多年来,我们坚持选用国内一流教材,即清华大学龙驭球教授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结构力学》作为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力学”课程教材。该教材是“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获2002年国家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以该套书为基础的教学实践获2001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同时,该教材较早版本曾荣获1998年度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与1999年度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该教材在我国开设有土木工程专业的高校中得到普遍使用。
  四、丰富教学环节,多角度加强学生力学概念
  传统上的“结构力学”教学是以理论教学为特征的,通常不安排实习、实验这样的实践性环节。考虑到加强实践环节和综合性教学环节对于加强学生力学概念和培养力学综合分析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我校在“结构力学”教学中,除了理论教学之外,还有计划地开展课外模型试验,设置以验证理论分析为目的的测试实验,设置综合性训练内容。以验证理论分析为目的的测试实验,目前主要是结合桁架结构的教学,做一个钢桁架的静载测试。综合性训练,要求学生研究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桁架结构计算理论的研究入手,从理论分析、计算方法、试验测试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由此而加深学生对于力学理论与概念的理解与把握,并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这一训练包括:对图1所示钢桁架按桁架和刚架两种不同的计算模型进行计算,分析其差异;对上述结构进行不同工况的加载和应力实测,对比计算结果,分析按桁架理论计算简图的精确程度;综合分析理论的分析、计算和实验结果,对桁架理论的科学性做出评价。
  结构动力学是“结构力学”课程中的一个难点。学生学习力学课程感到吃力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力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概论。如果能再现结构在力的作用下的各种反应,这将对加深学生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学生往往能依葫芦画瓢求出了结构的自振频率与主振型,但要求学生根据主振型描绘出结构的振型图,这将是非常困难的一步,学生对自己求解出来的结果有很大的迷茫性,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为此,我们利用教材提供的“结构力学求解器”,让学生进行上机实习,这一训练包括:(1)对图2所示框架结构进行水平力与竖向力作用下的静力计算并绘制内力图(弯矩、剪力、轴力)。(2)利用“结构力学求解器”对上述结构进行静力计算,比较其与手算的准确性。(3)利用“结构力学求解器”对上述结构进行动力计算,求解该结构的自振频率与前5阶振型。现给出该结构前5阶自振频率及振型图,前5阶自振频率分别为:2.36、7.54,13.01、25.91、29.22,前5阶振型图如图2所示。如果结构发生振动,将主要发生什么形态的振动,其变形形态又如何,都会在学生面前清晰展现出来。
  五、结语
  通过在“结构力学”教学中开展现场实验室教学实践,让无形的力学变得有形,使抽象的力学概念具体化,强化了学生的力学概念,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同时,通过实验教学的实践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何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切实有效开展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只是老师改进教学方法的一种手段,教学效果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求知欲,即学生如何主动处理数据,编写实验报告。如何开展更多形式多样、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的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金江,许薇.Matlab在结构力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3):78-81.
  [2]徐家福,王忠保,等.汽车板弹簧减振与等强度梁教学实验[J].力学与实践,2003,(4):61-63.
  [3]祁皑,陈燊,陈贞钜,等.在结构力学课程中融入前沿知识的尝试[J].力学与实践,2005,(4):70-72.
  [4]周艳国.多媒体教案在结构力学教学中的应用[J].理工高教研究,2007,(1):127-128.
  [5]张来仪,赵更新,文国治,等.结构力学课程的立体化建设研究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5,(2):43-45.
  [6]刘鸣,王新华,贾红英.从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看结构力学课程建设[J].高等建筑教育,2006,(3):67-70.
  [7]贾红英,刘鸣,王新华.结构力学教学采用诱思探究法的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08,(4):122-123.
  [8]李建楠,张彦均.实验引导下材料力学教学改革[J].实验室科学,2006,(1):23-25.
  [9]龙驭球,包世华.结构力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麻剑飞)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摘要:本项研究通过开放式和封闭式问题组成的问卷采集研究数据,以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考察了任务型教学活动在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内容依托教学课堂的实践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任务型教学活动对学生专题内容知识的理解、情感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素养的培养等方面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总结出了适合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内容依托教学课堂的五种任务类型特点以及目前内容依托教学课堂任务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内容依托
期刊
摘要:针对机械专业生产实习普遍存在不务实的状况,提出在生产实习中构建“反求”模式训练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改革原实习方式、实习任务、实习方法等,促使学生沉入到生产现场、运用所学知识“反求”现场相关技术,吸收并继承现场实际可行的技术套路。通过近年来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实习效果。  关键词:生产实习;反求;实战;应用能力  作者简介:张勇(1974-),男,重庆人,重庆工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讲师;朱朝宽
期刊
摘要:通过研究一套基于Xscale架构实训的嵌入式操作系统,使得学生在运用此操作系统构造嵌入式应用系统时变得相对简单、明了,该系统学起来比较容易,更便于学生掌握与理解,该系统是一套应用程序和系统分离的全新设计的嵌入式操作系统;系统应用程序可以独立编译和下载,与嵌入式系统分离;系统具有针对性强、体积小、无关代码少等优点。系统研究是针对嵌入式系统教学实验的要求,紧密结合教学实践,该系统内核精巧,结构清
期刊
摘要:亲情、友情和爱情是大学生情感问题的主要来源。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将博弈论的方法运用于大学生情感问题中,建立了亲情、友情和爱情博弈模型,并为大学生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建议,希望大学生在处理情感问题时多一点理性、少一点冲动。  关键词:博弈论;大学生;情感问题  作者简介:刘洪松(1987-),男,安徽安庆人,内蒙古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李弘(1968-),女,山西左云人,内蒙古工业大学管理学
期刊
摘要:实践教学是单片机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多以MCS-51系列单片机为控制器,并且完成的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在更改理论授课主讲机型的基础上,以C8051F系列单片机为核心控制器,学生通过电路仿真、电路板焊接和程序烧写等实践操作,提高“真”动手能力,并大幅度缩小了理论授课与工程应用间的差距。  关键词:单片机;实
期刊
摘要:结合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研究以及笔者从教20年的教学经验,通过对实践环节内容、学时和方法的重新安排,可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土木工程专业的认识,使学生走向新的领域后有更强的适应性和上升空间。  关键词:土木工程;实践环节;专业素养  作者简介:潘丽云(1967-),女,安徽安庆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土木与交通学院,副教授;王慧(1979-),女,河南鹤壁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土木
期刊
摘要:从本校ACM/ICPC现状出发,总结了ACM/ICPC的特点与参赛的经验,结合所在学院“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研究了ACM/ICPC模式对程序设计课程专业能力培养的作用,提出了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是程序设计的基础,并进行了基于ACM/ICPC的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与实践改革。经过实际验证,这种改革能够推动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群的建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心理素质、团队合作和协
期刊
摘要:为了更好地了解当代大学生对我国以及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程度及保护意愿,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生为问卷调查对象,分析了高校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状况,认为虽然高校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度普遍偏低,但参与非遗保护的意愿较强,建议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宣传渠道使高校学生融入到非遗传承保护工作中来。  关键词:高校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情况  作者简介:曹玲(1978-),女,黑龙江七台河人
期刊
摘要:通过对大学生英语成绩的调查和对其隐喻能力的测试,发现大学生隐喻能力有专业差异、年级差异与性别差异;学习者的英语水平与隐喻能力的相关性较高,这与隐喻认知理论不谋而合。结合对受试者的访谈,认为应该将隐喻理论与传统英语课堂教学的各个部分相结合,加强文化渗透,运用隐喻认知策略,培养学生英文思维方式,提高学习效率,真正提高英语水平与应用能力。  关键词:隐喻能力;英语水平;相关性;语言教学  作者简介
期刊
摘要:研究生实践能力水平直接关系到其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发展机会。以经济学专业研究生作为重点研究案例,从学校、社会、导师和研究生的视角深入分析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进而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社会需求;实践能力;研究生;经济学  作者简介:陈浩(1964-),男,湖北黄石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晓军(1981-),男,山东潍坊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