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需求的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实践能力调查分析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20091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研究生实践能力水平直接关系到其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发展机会。以经济学专业研究生作为重点研究案例,从学校、社会、导师和研究生的视角深入分析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进而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社会需求;实践能力;研究生;经济学
  作者简介:陈浩(1964-),男,湖北黄石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晓军(1981-),男,山东潍坊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讲师。(湖北 武汉 43007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创新教育基金项目“基于社会需求的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0JY3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20-0061-03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研究生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有效实施与最终成效。社会实践作为培养研究生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直接影响研究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和发展机会。社会实践是研究生接受锻炼、增长知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是新思想、新文化、新科技的“源头活水”,也是能更好地将学校的科技新成果与社会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的有效途径。[1]随着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和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深化,如何提高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实践能力,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已经成为目前研究生教育中面临的主要课题。目前学术界关于研究生实践能力的研究仅仅停留在简单感性的文字陈述阶段,缺乏相应的实证分析。[2,3]为了更进一步从经济学专业研究生自身角度了解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现状,深入分析研究生在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推动研究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发展机会,本课题组于2010年11-12月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专业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将经济学专业研究生作为重点研究案例,深入研究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进而探索一条有效的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以保障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在就业市场中获得更好的就业岗位和职业前景。
  一、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实践能力调查现状
  本次调研采取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以问卷形式为主。此次调查问卷共发放320份,回收316份,有效问卷311份。调查对象主要集中在经济、财税、金融、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等学院,涉及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国民经济学、金融学、投资学、财政学、产业经济学等数十个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基本涵盖了学校的经济学专业。调查问卷内容主要涉及研究生的基本情况、学习实践情况和就业(意愿)情况等方面的问题。
  1.经济学专业研究生的基本情况
  被调查经济学专业研究生的男女生比例基本相当,男生130人,占41.8%,女生181人,占58.2%。从调查样本的年级分布来看,硕士研究生一年级51人,占16.4%;硕士研究生二年级82人,占26.4%;硕士研究生三年级131人,占42.1%;博士研究生一年级22人,占7.1%;博士研究生二年级4人,占1.3%;博士研究生三年级21人,占6.8%。从研究生培养方式来看,定向研究生21人,占6.8%;非定向研究生234人,占75.2%;委培研究生12人,占3.9%;自筹研究生44人,占14.1%。由此可见,本次调查的主要对象以非定向的硕士研究生三年级为主,以更好地从社会需求角度考察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现状。
  2.经济学专业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现状
  基于现有研究成果,[4]将研究生实践能力分为社会认知能力(包括自学能力、获取运用信息能力、综合思维)、社会技能能力(包括科研能力、专业技能、论文写作、组织管理、应用外语、计算机操作)和社会交往能力等。根据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实践能力自我评价表可以看出,经济学专业研究生的社会认知能力较强,而社会技能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一般,具体情况参见表1。进一步分析发现,在社会认知能力中,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说明其具有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和思维判断能力;同时,由于现有研究培养的目标在于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方面,造成一部分研究生对学问以外的事情表现淡漠,导致获取运用信息的能力一般,不能较好地将理论学习与现实实践结合起来。在社会技能能力中,经济学专业研究生的应用能力较弱,分析发现大多数硕士研究生都是直接从本科读上来的,没有相应的社会生活经历,由于研究生教育重视对专业知识和理论深度的培养而忽视社会能力培养和实践锻炼,造成现有研究生的社会技能能力较弱。在社会交往能力中,由于现有研究生培养方式以学术型为主导,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将主要的时间与精力用于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自己独处的时间较长,在这样封闭的学习环境下缺乏与人交流或沟通的机会,因而在社会交往和人际沟通方面表现一般。
  通过对“您主要通过哪些方式提高自身能力”的调查结果显示:课堂学习168人,占54%;听学术讲座149人,占47.9%;参加各种社团活动75人,占24.1%;参加社会实践147人,占47.3%;上网112人,占36%;校内外兼职104人,占33.4%;参加学术会议76人,占24.4%;自学147人,占47.3%。可见,研究生主要通过课堂学习、听学术讲座、参加社會实践、自学等方式提高自身能力,其中比较重视通过社会实践提高自身能力。
  课题调研和社会实践次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研究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调查显示,研究生非常注重参加各种学术和社会实践活动,参加2次及以上课题调研的研究生有184人,占59.2%,参加2次及以上社会实践的研究生有212人,占68.1%。
  3.经济学专业研究生的就业(意愿)情况
  本次调查涉及毕业班研究生152人,占48.9%,非毕业班研究生159人,占51.1%。通过对毕业班研究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考察,发现研究生的各种社会实践能力对就业的影响,从而为现有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参考;通过对非毕业班研究生的就业意愿情况进行考察,发现研究生对目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期望和建议。
  (1)非毕业班的就业意愿。通过对非毕业班研究生以后的前途调查:充满信心的有18人,占11.3%;比较有信心的有53人,占33.3%;说不清的有55人,占34.6%;信心不足的有20人,占12.6%;没有信心的有4人,占2.5%;暂时还没考虑的有人,占5.7%。由此可见,研究生对目前就业情况比较迷茫,没有形成明确的目标。
  调查显示,非毕业班研究生期望以后从事的工作领域中,研究部门41人,占25.8%;政府部门82人,占51.6%;金融机构79人,占49.7%;国有企业54人,占34%;民营企业13人,占8.2%;外资企业26人,占16.4%;自己创业9人,占5.7%;继续学业深造9人,占5.7%。这说明研究生比较期望就职于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国有企业和研究部门等事业单位性质机构,而对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自己创业等兴趣不大。
  (2)毕业班的就业情况。调查显示:毕业班学生即将从事的工作领域中,研究部门36人,占23.7%;政府部门23人,占15.1%;金融机构54人,占35.5%;国有企业11人,占7.2%;民营企业8人,占5.3%;外资企业3人,占2%;自己创业0人,占0%;继续学业深造5人,占3.3%;还没有工作的12人,占7.9%。从现有研究生就业情况来看,就业部门主要以金融机构、研究部门和政府部门为主,而其他部门的就业情况较少,总体就业情况较好。
  通过对“您认为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调查显示: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不符87人,占57.2%;毕业生就业定位不合理52人,占34.2%;缺乏实际经验,竞争力弱83人,占54.6%;就业信息缺乏26人,占17.1%。
  二、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
  基于以上关于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的分析结果,结合本次调研的实际情况,分别从学校、导师、社会和研究生的视角分析影响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因素。
  1.学校培养
  通过对“您认为学校对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如何?”的调查显示:很重视18人,占5.8%;比较重视81人,占26%;一般131人,占42.1%;不重视55人,占17.7%;很不重视26人,占8.4%。这说明学校对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比较重视,但仍然存在重视力度不够的问题。从课程设置来看,经济学课堂内容大多以纯理论讲解为主,围绕理论而讲解理论,尤其在中级或高级西方经济学中,常常与现实经济中的案例分析结合不够,因为理论假定的存在导致了一些理论的应用受到相应的限制,有31.8%的研究生反映教学中缺乏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有60.4%的研究生期望适应市场需求调整课程设置,59.1%的研究生期望提高教学质量强化实践环节。从教学模式来看,现有研究生课堂教学以老师教授为主,同时结合课堂讨论为辅,有部分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受本科生课堂教学的影响,仍然以填鸭式的连续讲解为主,难以与研究生进行互动行为,有69.1%和67.2%的研究生分别认为教师缺乏调动研究生积极性的能力以及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这也无法激发研究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实践培养来看,我国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主要有暑期社会实践、挂职锻炼、与企业(社区)合作建立研究生培养(实习)基地、志愿者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等形式,相比较国外的“见习—实习模式”、“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以及“生活磨砺模式”等,我国的培养模式比较单一,难以激发研究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对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参加课题调研和社会实践的调查发现,有27.7%研究生没有参加过课题调研,14.8%的研究生没有参加过社会实践活动,由此反映出学校为经济学专业研究生提供的社会实践机会较少,在实践能力培养环节上比较薄弱。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一是学校目前对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缺乏明确的规定,没有将其真正体现在研究生培养计划和方案中;二是学校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不健全,不能很好地为研究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调查中有31.2%的研究生认为学校缺乏相应的社会实践基地;三是没能形成全面、具体和系统的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计划及相应的考核标准,现有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比较松散,难以系统有效地培养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
  2.社会需求
  为从社会角度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状况,通过对毕业班学生“您觉得自己在求职过程中最具有竞争实力的方面”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比较重视研究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更倾向于选择实践能力较强的研究生,分别有40.8%、38.8%和34.9%的研究生认为人际交往能力、学生工作/社团活动和实习经历等社会实践活动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而且有38.2%的研究生认为在参加求职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个人素养如仪表和谈吐也非常重要。同时,考试证书/技能认证、团队合作精神、学习成绩和科研水平也对毕业生就业具有一定影响,说明现在用人单位非常重视研究生的学术水平。这也说明作为经济学专业类研究生,专业知识以及科研能力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重要的,是研究生应该具备的基本学术素养,而这些素养的取得也可以通过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取得,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社会对研究生实践能力的需求。另外,创新精神、毕业院校和研究方向对研究生就业的竞争力影响较小。由此可见,社会对经济学专业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水平要求较高,期望研究生能够更快地融入到工作中,这就要求各方面提高对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设计有效且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实践能力培养方案,能够根据社会需求培养更好的研究生人才。
  3.导师培养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直接组织者和参与者,导师的学术水平、工作能力和人格修养都直接影响和制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从研究生角度评价导师对研究生培养各环节重视程度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见表2),在各培养环节中,导师“重视”和“比较重视”的比例之和依次排序是论文指导、论文开题、学术道德和规范、课程学习、团队合作精神、培养计划、课题研究和科研训练、实践能力。由此可见,论文写作是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最重视的,这不仅是教育行政部门对导师的要求,也是充分考虑到论文写作在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性。相比较而言,导师对研究生课程学习和实际能力的重视程度较低,这归因于导师过于强调论文写作的重要性,轻视了研究生实践能力的锻炼,会导致研究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降低。
  4.研究生
  研究生的读研目的对其在研究生学习期间的行为具有很大的影响。调查显示,考取研究生的目的以“获取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提高综合素质”为主,分别占总体样本比例的73.6%和47.9%,尤其是“获取更好的就业机会”是大多数学生的首要选择;而以“提高专业水平”和“获得更高学历”为读研目的的研究生分别占28.6%和35.7%。由此可见,在现有社会就业压力较大的情况下,读取研究生成为规避就业的重要选择。现在研究生读研不是理想化的“学术追求”,而是為现实“生存需要”而做出的努力。因此,在研究生培养的价值观引导方面,必须充分考虑研究生的现实要求,引导其将学术追求与自身的读研目的结合起来。
  研究生学习期间的时间安排也直接关系到其综合素质的培养。调查显示,研究生除了上课时间外,主要的时间安排如下:写作论文152人,占48.9%;参加导师课题104人,占33.4%;进行社会调查14人,占4.5%;校内外兼职109人,占35%;参加假期社会实践61人,占19.6%;到企业实习53人,占17%;志愿者服务或社会公益活动8人,占2.6%;自学本专业高级课程53人,占17%;考社会热门的证书159人,占51.1%。由此可见,研究生主要通过写作论文、校内外兼职、参与导师课题等形式提高自身素质与能力,而诸如社会调查、到企业实习、志愿者服务或社会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较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建议
  基于上述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实践能力调查的现状和制约因素,结合目前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状况,提出相应的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建议。
  1.学校转变培养观念
  学校应该转变传统经济学专业研究生教育培养观念,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培养经济学人才。在课程设置方面,在现有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从专重科研能力的训练转变为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并重,增加实践教育课程,多组织学术论坛、报告会和讨论会等形式,通过开放式教学开拓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注重结合现实经济问题启发研究生进行思考,保证研究生的正常教学、科研与社会实践能力的密切结合。在教学模式方面,改变传统的以“讲授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在注重培养研究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增加“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提高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课程学习和实践活动有力结合,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在实践基地建设方面,学校利用自身经济学专业优势,主动与地方(企业)建立稳定的关系,打造研究生专属社会实践教学平台,认真组织研究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基地建设推动学校产学研活动,为地方发展培养高层次的经济学人才队伍。
  2.企业积极参与研究生培养
  衡量研究生教育水准的依据不仅仅在于高校自己订立的培养目标,更在于是否符合、达到社会对相关人才规格的要求。换言之,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需要满足内在的学校层面与外在的社会层面的双重标准。[5]作为研究生就业的最终需求方,企业应该积极参与到学校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中,注重结合自身需求与学校联合培养研究生人才,即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具体来讲,研究生在学校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学习之后,利用一段时间到企业进行实际经济问题研究,让研究生在学习阶段就接触实际的研究项目,积累就业必需的经验和实践能力,这样企业就可以从中挑选出更适合自己需要的经济学人才。
  3.导师加强实践培养环节
  导师在培养研究生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求导师加强对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环节,在重视研究生学术水平提高的同时,在教学中积极引导研究生探索实际问题。首先,转变导师思想观念,认识到社会实践不仅增长研究生的学术研究水平和社会经验,而且能够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和合作精神,在培养研究生过程中不仅重视论文写作和课程学习,同时注重培养学术的实践能力,给研究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如带领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让研究生更多参与课题调查与研究,等等。其次,加强与研究生的交流和沟通,在平时教学与课外交流中要注意引导研究生对现实经济问题进行思考,尊重研究生对现实问题的不同见解,启发研究生对经济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有意识地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最后,积极帮助和支持研究生进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联系单位帮助研究生开展实习活动,让研究生能尽快了解社会和适应社会,将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为研究生自身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发展构建良好的平台。
  4.研究生注重参加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研究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坚强意志和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6]研究生对实践活动的认知程度直接关系到其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实效性。在现有社会就业压力的背景下,经济学专业研究生的科研水平相对被弱化,实践能力成为衡量研究生素质的重要因素。针对现有研究生实践活动较少的状况,研究生应该认识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通过各种途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到企业实习、志愿者服务或社会公益活动等,这样可以将所学知识与实践活动密切结合,为以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为鄂,王忠明,陳文华.研究生社会实践模式的分析比较[J].中国高教研究,2003,(9):36-37.
  [2]方宏建,等.加强研究生社会能力培养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7):30-34.
  [3]白曌宇,刘秀东.研究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影响因素和增强途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6):50-52.
  [4]陈闻,刘阳.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问题与对策——以广西四所高校为例[J].广西社会科学,2009,(7):108-112.
  [5]操太圣,雷万鹏.从封闭走向开放——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重构与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5,(10):15-19.
  [6]高嵩.社会实践与研究生素质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5,(12):50-52.
  (责任编辑:刘辉)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摘要: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它不是某种单一的结构,它包括学习的需要、学习信念、学习兴趣、学习诱因等心理因素。对工科院校大学生学习动机及行为的研究,可以深层次地分析大学生的学习状况,找到学习效果不理想的症结,及时纠正不良学习行为,端正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成绩,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关键词:工科院校大学生;学习动机;学习行为  作者简介:杨卫
期刊
摘要:本项研究通过开放式和封闭式问题组成的问卷采集研究数据,以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考察了任务型教学活动在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内容依托教学课堂的实践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任务型教学活动对学生专题内容知识的理解、情感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素养的培养等方面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总结出了适合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内容依托教学课堂的五种任务类型特点以及目前内容依托教学课堂任务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内容依托
期刊
摘要:针对机械专业生产实习普遍存在不务实的状况,提出在生产实习中构建“反求”模式训练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改革原实习方式、实习任务、实习方法等,促使学生沉入到生产现场、运用所学知识“反求”现场相关技术,吸收并继承现场实际可行的技术套路。通过近年来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实习效果。  关键词:生产实习;反求;实战;应用能力  作者简介:张勇(1974-),男,重庆人,重庆工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讲师;朱朝宽
期刊
摘要:通过研究一套基于Xscale架构实训的嵌入式操作系统,使得学生在运用此操作系统构造嵌入式应用系统时变得相对简单、明了,该系统学起来比较容易,更便于学生掌握与理解,该系统是一套应用程序和系统分离的全新设计的嵌入式操作系统;系统应用程序可以独立编译和下载,与嵌入式系统分离;系统具有针对性强、体积小、无关代码少等优点。系统研究是针对嵌入式系统教学实验的要求,紧密结合教学实践,该系统内核精巧,结构清
期刊
摘要:亲情、友情和爱情是大学生情感问题的主要来源。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将博弈论的方法运用于大学生情感问题中,建立了亲情、友情和爱情博弈模型,并为大学生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建议,希望大学生在处理情感问题时多一点理性、少一点冲动。  关键词:博弈论;大学生;情感问题  作者简介:刘洪松(1987-),男,安徽安庆人,内蒙古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李弘(1968-),女,山西左云人,内蒙古工业大学管理学
期刊
摘要:实践教学是单片机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多以MCS-51系列单片机为控制器,并且完成的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在更改理论授课主讲机型的基础上,以C8051F系列单片机为核心控制器,学生通过电路仿真、电路板焊接和程序烧写等实践操作,提高“真”动手能力,并大幅度缩小了理论授课与工程应用间的差距。  关键词:单片机;实
期刊
摘要:结合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研究以及笔者从教20年的教学经验,通过对实践环节内容、学时和方法的重新安排,可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土木工程专业的认识,使学生走向新的领域后有更强的适应性和上升空间。  关键词:土木工程;实践环节;专业素养  作者简介:潘丽云(1967-),女,安徽安庆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土木与交通学院,副教授;王慧(1979-),女,河南鹤壁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土木
期刊
摘要:从本校ACM/ICPC现状出发,总结了ACM/ICPC的特点与参赛的经验,结合所在学院“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研究了ACM/ICPC模式对程序设计课程专业能力培养的作用,提出了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是程序设计的基础,并进行了基于ACM/ICPC的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与实践改革。经过实际验证,这种改革能够推动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群的建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心理素质、团队合作和协
期刊
摘要:为了更好地了解当代大学生对我国以及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程度及保护意愿,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生为问卷调查对象,分析了高校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状况,认为虽然高校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度普遍偏低,但参与非遗保护的意愿较强,建议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宣传渠道使高校学生融入到非遗传承保护工作中来。  关键词:高校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情况  作者简介:曹玲(1978-),女,黑龙江七台河人
期刊
摘要:通过对大学生英语成绩的调查和对其隐喻能力的测试,发现大学生隐喻能力有专业差异、年级差异与性别差异;学习者的英语水平与隐喻能力的相关性较高,这与隐喻认知理论不谋而合。结合对受试者的访谈,认为应该将隐喻理论与传统英语课堂教学的各个部分相结合,加强文化渗透,运用隐喻认知策略,培养学生英文思维方式,提高学习效率,真正提高英语水平与应用能力。  关键词:隐喻能力;英语水平;相关性;语言教学  作者简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