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危机的内外因素分析

来源 :当代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OAODENV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11月21日,乌克兰政府决定停止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议及“深入而全面的自由贸易区协定”的准备工作。此后,支持加入欧盟的乌克兰人开始在基辅和其他城市举行大规模抗议活动。他们围困总统府、政府大楼和议会大厦,并在基辅的独立广场安营扎寨,要求政府下台并提前举行总统大选和议会选举。随着抗议示威的持续发酵,乌克兰国内紧张局势愈演愈烈。
  挥之不去的“俄罗斯因素”
  乌克兰亚努科维奇政府决定推迟与欧盟签订联系国及自由贸易区协议的主要原因与俄罗斯有关。
  众所周知,乌克兰和俄罗斯是独联体中最大的两个成员国。受历史恩怨和现实矛盾的影响,乌克兰对俄罗斯始终抱有戒心和疑虑。但无论在经济和政治领域,还是在民族关系和军事安全等方面,乌克兰又都离不开俄罗斯这个强大的邻国。因此,二十多年来,乌俄关系时好时坏,明争暗斗从未停止。
  乌克兰独立后,乌俄关系面临着许多棘手难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领土争端、能源供求、黑海舰队的分割及经贸摩擦。随着北约和欧盟东扩进程的发展,近几年乌俄关系又增添了地缘政治安全这个引人注目的新问题。
  北约和欧盟的东扩既对世界地缘政治格局产生重大影响,也对俄罗斯的安全和地区势力范围构成了有力挑战。俄罗斯无力阻止北约和欧盟的东扩进程,只能采取措施尽量延缓这一进程或将其引发的副作用降至最低。
  亚努科维奇上台后,乌克兰通过立法程序排除了加入北约的可能性。此后,乌俄关系出现了明显改善。但亚努科维奇政府和大多数乌克兰民众却并没有放弃加入欧盟的目标。
  俄罗斯认为,乌克兰经济对俄罗斯的依赖性很重。所以,力图用经济手段削弱和打消乌克兰加入欧盟的主观愿望。除在能源供给、资金援助和市场开放等领域向乌克兰实施“萝卜加大棒”的政策外,俄罗斯还千方百计地使乌克兰加入俄罗斯、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三国组成的关税同盟(以下简称三国关税同盟)。[1]
  亚努科维奇虽然表达了与俄罗斯加强经贸合作的愿望,但并不热衷于加入俄罗斯主导的三国关税同盟及以该关税同盟为基础的欧亚联盟。毫无疑问,如果得不到乌克兰的支持,俄罗斯力挺的欧亚联盟就难以实现。
  为向乌克兰施加压力,俄方多次表示,如果乌克兰与欧盟建立自由贸易区,俄罗斯将被迫保护自己的市场。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对媒体说,如果乌克兰成为欧盟联系国,廉价的欧洲商品就会经过乌克兰涌入俄罗斯市场。俄罗斯因此将不得不采取保护性措施,对乌克兰商品关闭俄罗斯市场。[2]总统普京也表示,俄与乌克兰相互开放市场,如果乌克兰向欧盟完全敞开大门,俄不可能维持与乌克兰的现状。[3]
  俄罗斯领导人的表态并非“纸上谈兵”。 2013年8月,俄海关加大了对乌克兰进口商品的检查力度。此后的检查虽有放松,但俄依然对乌克兰商品实施一些限制性的准入措施。毋庸置疑,俄罗斯的贸易“大棒”对乌克兰出口造成了负面影响,使不景气的经济雪上加霜。
  国际金融危机及欧洲债务危机影响了乌克兰的出口贸易,也加大了其获得外资的难度。因此,近几年乌克兰经济始终萎靡不振,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居高不下,经常项目逆差和财政赤字不断扩大。毫无疑问,如果俄罗斯加大对乌克兰的制裁,乌克兰经济形势会更加恶化。这对希望在2015年大选中连选连任的亚努科维奇而言极为不利。
  亚努科维奇原本希望,在乌克兰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议和自由贸易区协定后能获得欧盟更多的经济援助。但是,欧盟“外长”阿什顿却表示,欧盟仅仅能帮助乌克兰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获得资金援助。这显然使亚努科维奇大失所望。相比之下,俄罗斯在经济上更为大方。
  “一边倒”与“两面讨好”
  乌克兰与欧盟的关系由来已久。1991年8月24日乌克兰宣布独立后,欧盟于12月承认了乌克兰的独立。1992年,欧盟启动了向乌克兰提供技术援助的计划。翌年,乌克兰议会决定将加入欧盟作为乌克兰对外政策的目标之一。欧盟驻基辅代表处于1993年10月开始办公。
  欧盟东扩后,乌克兰与欧盟在地理上的距离越来越近。尤其在2009年欧盟启动“东方伙伴关系”计划后,乌克兰在欧盟东扩战略中的地位进一步上升。
  欧盟十分看重乌克兰的地缘政治位置,而加入欧盟也是许多乌克兰人梦寐以求的战略目标。乌克兰希望通过加入欧盟来达到以下目标:一是获取欧盟的资金援助和巨大的市场份额;二是借助欧盟的力量制衡俄罗斯。
  应该指出的是,受国内政治分野的影响,乌克兰历届政府对加入北约的热情和兴趣有所不同,但希冀加入欧盟的态度基本一致。
  乌克兰首任总统克拉夫丘克的对外政策重点是欧洲,外交战略的目标是融入欧洲。这位积极推行“亲西疏俄”政策的乌克兰领导人曾说过,乌克兰是新欧洲国家,应成为欧洲大家庭中享有同等权利的一员。
  1994年上台的总统库奇马对乌克兰的外交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由向西方“一边倒”转为“两面讨好”,即在欧盟与俄罗斯之间寻求平衡。他在就职仪式上说:保持对外政策的多面性、可预测性、稳定性和不结盟地位,是乌克兰对外政策的主要目标。他重申,乌克兰融入欧洲的战略目标是加入欧盟 。但是,他在主张乌克兰融入欧洲和加入欧盟的同时,也希望加强与俄罗斯的关系。他甚至认为,在乌克兰对外政策中占据主要位置之一的是同俄罗斯的战略伙伴关系。乌俄关系的稳定,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欧洲的安全。
  正是在库奇马当政时,欧盟与乌克兰在各个领域和层面建立了经常性的交流机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1998年生效的“伙伴关系与合作协定”(PCA)。其宗旨是推动双方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双方甚至还就乌克兰市场经济地位、简化签证手续,以及市场准入等比较关键的问题开始进行谈判。2002年,库奇马总统向议会提交了《融入欧洲的选择:2002—2011年乌克兰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构想》。一些乌克兰学者认为,这个纲领性文件对乌克兰参与欧洲一体化进程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   2004年12月,乌克兰爆发了“橙色革命”。欧盟视其为遏制俄罗斯影响力的良机。通过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OSCE)等国际组织,欧盟对乌克兰的选举进行了有力的干预,对乌克兰第二轮选举的合法性提出质疑,并支持亲西方的尤先科取得最后的胜利。
  2005年开始当政的总统尤先科热衷于西方的价值观和民主思想,且从不隐瞒接近西方的战略意图。2005年1月26日,尤先科在欧洲议会发表演讲时指出,对乌克兰而言,欧洲市场是俄罗斯国内市场的6倍。对欧洲来说,今天的乌克兰还是沉睡的“大象”,明天就将成为欧洲最现代化的市场。乌克兰的多方位外交已成为历史,今后乌克兰对外政策的方向将是融入欧洲和加入北约。
  在尤先科政府的努力下,欧盟终于在2005年正式承认了乌克兰的市场经济地位,双边经贸关系从此取得了更快的发展。在2009年5月7日举行的首届欧盟与东部伙伴关系国峰会上,尤先科指出,2008年12月欧盟推出的“东部伙伴关系”计划将极大地改善东欧的政治环境,增强乌克兰与欧盟国家的相互信任,为实现欧洲一体化、扩大民主及维护地区安全创造了新动力。正是在尤先科当政期间,乌克兰与欧盟启动了签署联系国协定的谈判进程。[4]
  2010年上台的亚努科维奇总统主张全面平衡乌克兰的外交政策。为修补尤先科时代屡遭磕绊的乌俄关系,亚努科维奇政府颁布了《内外政策原则法》,放弃了一些不利于推动乌俄关系的做法,如排除了乌克兰加入北约等军事集团的可能性。但亚努科维奇政府仍然把加入欧盟作为其战略优先目标,积极推动与欧盟的一体化进程,致力于深化与欧盟的合作。在2011年12月19日的乌欧峰会上,亚努科维奇总统认可了联系国协定的内容。2012年3月30日,乌克兰与欧盟的主要谈判人草签了联系国协定;2012年7月18日,双方还草签了“深入而全面的自由贸易区协定”。[5]甚至在2013年2月25日的乌欧峰会上,亚努科维奇总统还对欧盟领导人表示,乌克兰将尽量满足欧盟的要求,力争在2013年11月28日的第三届欧盟与东部伙伴关系峰会上签署联系国协定。[6]
  毫无疑问,亚努科维奇在权衡是否加入欧盟这一问题上的摇摆在国内是有不同民众基础的。一些民意测验的结果表明,支持加入欧盟的人略多于希望加入关税同盟的人。年轻人更希望乌克兰早日加入欧盟,认为欧盟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人民生活优越,民主制度更为成熟。许多年轻人甚至希望在乌克兰加入欧盟后移民他国。但是,欧盟经济回升乏力,在自顾不暇的情况下不可能鼎力援助并非其成员国的乌克兰。如果俄罗斯切断与乌克兰的经济联系,乌克兰经济蒙受的损失将不堪设想。这是亚努科维奇政府不得不在欧盟与俄罗斯之间寻求利益平衡的主要原因。
  不容忽视的国内因素
  外交是内政的延续。乌克兰在加入欧盟问题上犹豫不决,也与一系列国内因素有关,其中最主要的是东西部地区的隔阂。
  乌克兰的东部地区临近俄罗斯,受俄罗斯的影响较大,与俄罗斯的关系较为密切,因此希望与俄罗斯保持更为紧密的关系。西部地区靠近欧盟,在各个方面更容易亲近欧盟,因此希望与欧盟进一步发展关系。
  独立以来,乌克兰历届政府为消除区域发展之间的失衡和减少族群关系中的不和谐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历史上形成的东西部之间的差异,以及族群之间的隔阂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彻底改变。这种不和谐状态对乌克兰的政局稳定产生了巨大掣肘,并对外交政策的选择产生了深刻影响。例如,东西部地区的居民对乌克兰加入欧盟和关税同盟的态度不同。有关民意测验的数据显示,东部地区的居民重视与俄罗斯的传统亲密关系,希望加入俄罗斯主导的三国关税同盟。而西部地区的居民则赞成乌克兰加入欧盟。独立广场上成千上万的乌克兰人之所以心甘情愿地忍受严寒,就是因为他们不希望乌克兰被“拉入”俄罗斯的势力范围。换言之,乌克兰东西部地区的隔阂是任何一个执政者都很难迅速解决的问题。
  除乌克兰东西部地区的隔阂以外,欧盟对季莫申科身陷囹圄的立场也是导致亚努科维奇进一步靠近俄罗斯的重要原因之一。
  季莫申科被视为西方国家在乌克兰的代言人,与亚努科维奇在“颜色革命”中结下了“深仇大恨”。2011年8月5日,季莫申科因涉嫌在2009年越权签署乌克兰同俄罗斯天然气购销合同被羁押。10月11日,基辅佩切尔区法院判处季莫申科有期徒刑7年。尽管亚努科维奇总统明确表示,对季莫申科的审判完全是按法律进行,但季莫申科坚持认为,这是亚努科维奇总统的政治报复,是一种打压反对派的手段,并否认自己在总理任内存在越权行为。
  欧盟对季莫申科的遭遇极为关切,甚至将她能否出狱作为是否同意与乌克兰签订联系国协定的先决条件。德国总理默克尔曾建议季莫申科赴柏林治病,但亚努科维奇总统表示,乌克兰议会首先应该颁布允许犯人出境就医的相关法律。[7]
  2013年11月13日,乌克兰议会拒绝了审议允许前总理季莫申科出境治疗的法案。翌日,执政党地区党驻议会议员团第一副团长米哈依·切切托夫在乌克兰电视台说,如果欧盟希望释放季莫申科,它就应该补偿乌克兰因季莫申科签订的天然气条约而蒙受的200亿美元损失。他还指出,乌克兰能否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议,不应该仅仅取决于一位政治家的命运。在支持乌克兰加入欧盟的抗议者聚集在独立广场之际,季莫申科发表了一封公开信,要求亚努科维奇总统立即“改变其决定”,否则会受到良心的谴责。她还说:“你不要让你我之间的不共戴天左右你的政策。” [8]
  前景展望
  2013年12月17日,亚努科维奇总统赴莫斯科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会晤。[9]普京宣布,俄罗斯将购买150亿美元的乌克兰国债,并下调向乌克兰出口的天然气价格。为避免乌克兰局势进一步恶化,两国领导人并未讨论乌克兰加入三国关税同盟这一极为敏感的问题。这些举动显然是为陷入困境的亚努科维奇总统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不论世界格局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乌克兰的地缘政治地位难以改变。一方面,国际地位日益上升的俄罗斯不会坐视乌克兰投入欧盟的怀抱;另一方面,欧盟不会无视乌克兰地缘政治地位的重要性,因此其东扩的步伐不会停止。由此可见,在一定意义上,乌克兰能否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议和自由贸易协定,将取决于欧盟与俄罗斯之间的博弈。而这一博弈在可预见的将来是难以显示结果的。   独立广场上的抗议者终究会离开,但外部力量的博弈必将继续加剧乌克兰国内“亲俄”与“亲欧”两派力量的对峙。不论季莫申科是否能够出狱和何时出狱,乌克兰政坛由这两派力量把持的局面难以改变,乌克兰与俄罗斯和欧盟的关系也会时疏时远。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郑东超)
  [1] 三国关税同盟于2010年1月1日正式成立,同年7月5日,三国签署了海关法,关税同盟正式启动。
  [2]俄新社,2013年11月1日,http://rian.com.ua/politics/20131101/338977399.html; http://rian.com.ua/economy/20131101/338977271.html
  [3] 俄新社,2013年11月21日,http://rian.com.ua/CIS_news/20131121/339185436.html
  [4] 这一谈判始于2007年3月,2011年完成谈判,2012年草签。
  [5] 乌克兰被欧盟承认其市场经济地位后,于2008年2月与欧盟就签署“深入而全面的自由贸易区协定”(DCFTA)开始谈判。http://eeas.europa.eu/top_stories/2012/140912_ukraine_en.htm
  [6] 在这次峰会上,欧盟领导人表示,乌克兰必须在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后,才能与其签署联系国协议和自由贸易区协定:第一,纠正2012年10月28日乌克兰议会选举中出现的问题;第二,改正乌克兰的“有选择的公正”,并避免今后再次发生;第三,推动联系国协议规定的改革议程。国际分析人士认为,欧盟所说的“有选择的公正”就是指亚努科维奇逮捕和审判季莫申科。
  [7] 乌克兰对季莫申科的判决结果也遭到了俄罗斯的明确反对。俄罗斯外交部认为,对于季莫申科的判决结果带有明显的针对俄罗斯的政治背景。普京总统指出,俄乌两国2009年签署的天然气协议是完全合法的,符合国际法和俄乌两国的相关法律。
  [8] Peter Spiegel, Tymoshenko Warns Ukraine Leader EU Pact Failure ’Biggest Mistakes’, http://www.ft.com/intl/cms/s/0/4ea48488-537c-11e3-b425-00144feabdc0.html
  [9] 乌克兰的反对派强烈反对亚努科维奇赴莫斯科,近200名示威者甚至试图封锁通往机场的道路。
其他文献
1989年,用一种概括性的表达方式来讲,是一个“短暂世纪”末期的巨大冲击。我和其他的当事人亲身经历了这一不仅对罗马尼亚历史而言,更对整个国际社会而言的高峰期。1989年的革命最终以苏联在1991年的颠覆作为终结,影响了整个当代历史。  “短暂世纪”这个概念,是由艾瑞克·霍布斯邦在他的《极端时代》一书中提出来并加以解释的,这本书令人深思。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我都一直经历着这一属于工业资本主义的1
和王冰他们的骑行队伍偶遇是在去当惹雍错的路上,当时天色已黑,我们的车队在往当惹雍错的南村赶,突然在搓衣板路的前方看见四位骑行者。在藏北遇到骑行者不是稀奇的事情,每年的5月到10月,是驴友们骑行进藏的高峰期,拉萨往往是这些骑行者的起点或者是终点,分布在八廓街以及其周边的大大小小的客栈,就是这些骑行者的据点,他们会在这里结伴,或者互通路线信息。  有些人喜欢结伴骑行,有些人喜欢单独上路,有些人骑行是为
“营造的密码”  西藏建筑大体分为四类,除去宫殿寺院等佛教建筑,藏南谷地的碉房、藏北牧区的帐房、雅鲁藏布江流域林区的木房成为各个地区的主流建筑。  碉房是西藏最典型的建筑类型,宫殿建筑则象征着西藏建筑的最高工艺和艺术水平,牛毛帐篷则为逐水草而居的牧民提供遮风挡雨的住所,唯有雅鲁藏布江流域林区的木板房,寂静无声,随着近年措高村入选中国十大最美乡村,才渐渐被更多人所知。  10月5日,正值国庆长假期间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以及美国战略重心东移步伐的加快,加之日本和几个东盟国家不断制造岛屿争端,中国外交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但机遇也空前大好;形势错综复杂,任务繁重而艰辛。总体说来,现在中国周边形势比建国以来任何时候都好,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具魅力。但由于美日一个“绝不做老二”、一个“不甘心做老三”思想作祟,太平洋的水被搅浑了,已经不那么太平了,好像“山雨欲来风满楼”,中国处于“C”型甚至
2008年10月16-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应印度国大党主席、团结进步联盟主席索尼娅·甘地邀请,率中共代表团访印。此访是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后,中央领导同志首次出访印度,也是今年访印的最高级别党政代表团,受到印方高度重视和热情接待。俞正声先后访问了德里、班加罗尔和孟买,广泛会晤了印度政府、政党和工商界领导人,深入阐述了我和平发展思想和和谐世界理念,就共同关心的问题等交换了意见
■ 1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会见日本公明党党首山口那津男。  ■ 2月4—5日,应社会党国际的邀请,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刘结一率中共友好代表团作为特邀客人出席在葡萄牙卡斯凯什召开的社会党国际理事会会议。  ■ 2月18—23日,应墨西哥革命制度党、哥斯达黎加民族解放党邀请,中共中央委员、青海省委书记强卫率中共代表团访问上述两国。  ■ 2月19—25日,葡萄牙共产党总书记热罗尼姆·德索
2010年11月2~13日,应以色列和阿联酋政府、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的邀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张高丽率中共代表团对上述三国进行了友好访问,并应塞浦路斯议长卡洛扬的邀请顺访了塞浦路斯。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李进军、天津市副市长李文喜等陪同访问。  此次访问是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五中全会后中共中央领导同志对西亚和地中海地区国家的一次重要外交行动,也是深化中国共产党与到访国主
2012年5月21日,普京颁布总统令,成立远东发展部,下决心开发远东。开发远东可能与欧亚联盟一起,成为普京新任期的最主要任务,这一举措将为中俄两国增添有战略性长远意义的合作领域,并有可能成为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新天地和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开发远东 提上日程  长期以来,俄罗斯在东部开发上,宣言多于行动。俄国启蒙学者罗蒙诺索夫(1711—1765)曾说过,俄罗斯的强盛有赖于西伯利亚。俄国政治家斯托
应  以色列议会和土耳其政府邀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率中共代表团于10月21—28日对上述两国进行友好访问。此访是在中东地区经历深刻变革,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国梦和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引起往访两国广泛关注,希望与我国进一步加强政治、经贸和人文往来的背景下进行的。此访是党的十八大之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成员对两国的首次访问。两国政府和主要政党高度重视此访
记者:永川地处成渝经济带和渝西经济走廊腹心。近年来的发展引人注目,能否请您介绍一下永川的发展状况。  胡际权:一个地方的发展,区位条件固然需要,但主观努力更为重要。近年来,我们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总揽,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重大战略部署,突出“三重理念”——重环境、重民生、重政策,围绕“三大定位”——重庆主城卫星城、成渝经济带支点、区域性中心城市,加快推进“三大愿景”——精美城市、渝西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