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了解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矫正术后的远期功能治愈率及其影响因素,以利于斜视手术时机的选择。
方法临床病例回顾性研究。对1992年8月至2015年8月期间在昆明市儿童医院眼科进行斜视矫正手术、随访2年以上且随访资料完整的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儿童55例纳入研究。使用同视机、同视机专用随机点立体视觉检查图及Titmus立体视觉检查图,对其进行双眼视觉三级功能和远、近距离定量立体视觉的检测。
结果平均发病年龄是(2.25±1.24)岁,平均手术年龄是(6.15±2.22)岁,平均随访时间(4.81±2.50)年,平均末次随访年龄是(10.96±3.16)岁。末次随访时,55例戴镜平均最佳矫正视力:右眼(1.06±0.23);左眼(1.05±0.25)。术后有51例(92.73%,51/55)保持眼正位,4例(7.27%,4/55)出现继发性外斜视行二次手术后获得正位。末次随访有52例(94.54%,52/55)有Ⅲ级双眼视功能,3例有Ⅱ级视功能。49例(89.09%,49/55)获得不同程度的远距离定量立体视,其中7例(12.73%,7/55)获得远距离中心凹立体视(立体视锐度≤60" )。有38例(69.09%,38/55)获得不同程度的近距离定量立体视,其中4例(7.27%,4/55)获得近距离中心凹立体视(立体视锐度≤60" )。术后远立体视锐度的秒弧与随访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36,P<0.05)。
结论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手术矫正眼位后远期功能治愈情况良好,远立体视恢复优于近立体视,但仅有少部分例能获得中心凹立体视。随术后随访期限延长,定量立体视觉逐渐敏锐,因而在学龄前期尽早手术矫正眼位,为患者争取充裕的双眼视觉发育时间,对术后获得敏锐的立体视觉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