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教育救国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xuej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亲的教育
  1868年,蔡元培出生于浙江绍兴。祖辈从商。11岁那年,父亲去世,家中并未留下多少积蓄。蔡母谢绝亲友捐助,典当自己的首饰,带领全家节俭度日。蔡母平日慎言,教子有方,从不怒骂,若子女犯错屡教不改,便用竹条打孩子的屁股和大腿,这样不会伤及孩子的骨头,也不像打头或脸,留下痕迹被人耻笑。1885年,蔡母患病,久未好转,蔡元培记得小时曾听说祖母大病时,七叔割下手臂上的肉与药混合一起,祖母服下后病愈,于是他为母治病心切,也割下左臂一小块肉,与药混合,让母亲服用。这种做法自然无用,一年后蔡母去世。
  中举人,点翰林
  蔡元培5岁入家塾读书;13岁时受教于秀才王子庄,学习八股文;15岁考中秀才后,当起了塾师,一边教书,一边阅读。闲暇时,蔡元培尝试写作散文与骈文,他的作品得到了同乡前辈田春农的认可。于是,田把蔡元培介绍到藏书家徐树兰、徐友兰家中,一方面为其子徐维则伴读,一方面帮助徐家校勘典籍。徐家藏书四万余卷,蔡元培在这里伴读的四年,博览群书,可谓其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1889年,蔡元培在第三次参加乡试时得中举人。四年后,他获中二甲第34名进士,被点为翰林院庶吉士。时任户部尚书的翁同龢也参与了此次阅卷,他在日记里这样记录蔡元培:“新庶常蔡元培,年少通经,文及古藻,隽材也。”
  投身教育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24岁的蔡元培刚刚担任翰林院编修不久,民族危机让蔡元培的思想产生了很大转变,他将阅读重心转移到了西学上。在翰林院的四年中,蔡元培基本放弃了做官的念头。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他深感清廷政治改革无望,决心投身教育,回到绍兴做中西学堂监督。蔡元培上任后立即把学生按受教育程度分为三斋,类似今天的小学、初中、高中。1901年,蔡元培来到上海南洋公学,任特班总教习。特班课程,半日读书,半日学习英文、数学。学生每日写札记,每月作文一篇,都由蔡元培亲自批改。每天晚上蔡元培还要找二三名学生谈话,交流学习上的问题或谈论读书心得、讲述时事感想。
  新式婚姻
  在南洋公学教学期间,蔡元培完成了自己第二次婚姻。蔡元培的第一任妻子王氏于1900年病世后,很多人都上门来给蔡元培说媒,于是蔡元培列出成婚条件:“一、不缠足;二、识字;三、男子不娶妾;四、夫妻意见不合,可以解除婚约;五、夫死后,妻子可以改嫁。”闻讯后几乎无人再来说媒。1901年,朋友向蔡元培提到江西黄而轩之女黄仲玉,不缠足,识字并擅长书画,且孝顺父母。蔡元培托人求婚,二人终成眷属。结婚时,蔡元培在婚礼上召开演说会来代替闹洞房。从蔡元培的婚姻观,可以窥见他追求自由民主在各方面是一以贯之的。这与他在北大招收女学生,对自己孩子教育上的男女平等做法,都是互相映照的。
  创立中国教育会
  1902年4月,蔡元培与叶浩吾、蒋观云等人成立了中国教育会,设立教育、出版、实业三个部门,并创办了两所学校:爱国学社和爱国女学。1902年11月,南洋公学某学生误将墨水瓶放在桌上,被教员责备,学生不平,要求学校辞去教员,校方驳回了学生的要求,于是发生了退学风潮。有人认为是蔡元培平日提倡民权影响了学生,蔡元培因不满学校的做法辞职。随即将退学的百余名学生介绍到中国教育会,教育会立刻筹款建校,借来校舍,成立了爱国学社。爱国学社除了提供教育,还具有很强的革命性,于是很快引起了清政府的注意,朝廷下达密令,将要逮捕爱国学社及相关革命成员。1904年,蔡元培先后加入光复会、同盟会,后赴德国留学。1911年年末返回国内,当时孙中山被选为临时大总统,要蔡元培出任教育总长。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蔡元培因不满袁世凯独揽大权的做法,拒绝与其为伍,辞去教育总长的职务。虽只有半年时间,但蔡元培对全国教育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改革,包括“改訂教育宗旨,废除忠君、尊孔,废除读经,改革学制,修订课程,小学实行男女同校,推行义务教育及社会教育等”。
  出掌北大
  1916年,蔡元培被黎元洪总统电召回国,出任北大校长。由于历史原因,当时北京大学的学生对做学问没什么兴趣,念书主要是为了获得一个文凭,为将来升官发财铺路。蔡元培上任的第一件事,便是改革北大学生的求学观念。蔡元培说:“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求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蔡元培一向提倡学术自由,即使每一科的教员持有不同主张,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蔡元培都允许他们并存。在1918年的《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中,蔡元培第一次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这也成为了北京大学的校训与办学方针,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北京大学有陈独秀、鲁迅、刘半农、胡适、李大钊等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新派人物,也有辜鸿铭、黄侃、刘师培等学术成绩斐然的旧派学者。此外,蔡元培还调整了北大的学科设置,提出沟通文理的教学办法,效仿欧美,向教育部提案,将大学的“年级制”改为学分制。1922年,教育部也将此制度在大学之中普遍推行。1923年1月,因为经常接触政府,蔡元培渐渐对堕落的官场心生厌恶,于是提出辞职,远走欧洲。
  辞世
  1940年3月3日,72岁的蔡元培在香港寓所起床时摔倒,血管破裂,医院抢救不治,5日永逝。他的学生们在他的墓碑上刻写了这样的话:“昔曾子称仲尼曰,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当今之事惟先生足以当之。”蔡元培一生追求教育独立,提倡自由民主,希望在中国植入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梁漱溟评价蔡元培“一生的成就不在学术,不在事功,而只在开出一种风气,酿成一大潮流,影响到全国,收果于后世”。
其他文献
清顺治初年,远在江南抗清的张煌言(号苍水,1620-1664年)写了一首名为《建夷宫词》的诗,里面有这样的诗句:“上寿觞为合卺樽,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大意是:慈宁宫成了太后大婚的新房,礼部尚书制订了隆重的大婚典礼。典礼非常隆重,到慈宁宫敬酒祝贺的人非常之多,把门槛都给踩烂了。诗文所记,即是清初著名的历史谜案之一“太后下嫁”——皇太极遗孀孝庄太后“下嫁”给小叔子多尔衮。
期刊
在战争需求中催生出的“战壕风衣”,从风靡军营到走向民间,成为独行侠、硬汉、社会精英的必备衣着,一步一步从时尚走向经典。  如今,人们几乎不会将风衣与战壕联系在一起,但风衣确实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留给世界的时尚遗产。在一战时,风衣是英国军官衣橱里的必备物品。风衣既是战争时期的产物,也是战争时代的标志。它是科学创新、技术进步以及大规模生产的结果,它的历史是一个非常现代化的故事。  风衣前史  早期的风衣在
期刊
北京有个收藏了许多军用飞机的博物馆,即位于北航校园内的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藏品不少,飞机有三十余架,其中最夺人眼球者是一架绰号为“黑寡妇”的战斗机。通体黑色、个头巨大的它,常与“全球仅存两架”的描述联系在一起,异常珍贵,乃是北航镇馆之宝。  另一架仅存的“黑寡妇”在美国俄亥俄州空军国家博物馆,同样是属于镇馆级别的宝物。  战机“黑寡妇”从哪儿来,曾到哪儿去?为何最终仅余两架,有一架留在了中国?  
期刊
明朝万历年间的《汾州府志》描述:“(平遥县)地瘠薄,气刚劲,人多耕织少”。然而,正因为“人多耕织少”,却意外地促成了平遥乃至整个山西的转型。平遥人仅仅以颜料、干果、茶叶、丝绸等杂货便敢行走各地,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走西口”。这让山西商贩遍布全国各地,而“晋商”的名头也由此而来。到了明代,得益于朝廷实行的“开中制”与“开中折色”这一经济政策,晋商迅速崛起,成为明清商人中的重要势力。平遥也因此受益匪浅
期刊
朋友去青岛,造访了康有为故居,也翻阅了南海先生的著述。言道,康南海瞧不起刘邦,也对于汉初萧何、曹参那一班功臣完全不屑。我笑着说,这是自然;若非如此,康做事就不会如此操切,戊戌变法也不会“诏书日下”那样地荒腔走板了。  康有为才极高、气极大,因此有办法引领一时风骚,也影响得了一代青年。正因有这等本事,他的书法才能不斤斤于笔墨点画,“游龙翔舞于天”,一迳地雄阔开张。可是,康有为终究才太高、气太大,不免
期刊
民国年间的大佬们对“吃”都有几分讲究。无论是军阀首领,还是国民党首脑,在腥风血雨的斗争之余,大多会以美食犒劳自己。  如果要拍一部民国版的《舌尖上的中国》,很有必要请袁世凯当个顾问。他可算作当时最有名“吃家”代表人物。  袁世凯对“吃”甚有心得,当了“大总统”后对美食更是十分讲究。坊间传言,“袁家私房菜”做工之细腻,非常人所能想象,其府中的“总统鸭”名气很大,堪比蔡京的“相府包子”和年羹尧的“大将
期刊
您在美国寻找中国远征军的资料、在云南做关于远征军的田野调查,为什么对这段历史这么执着?  章东磐:我哪里称得上执着,我只是一个对真相充满好奇的人。在我认识的历史打捞者中,印象最深的是戈叔亚、余戈和晏欢。戈叔亚是用双脚去穷尽真相,其中滇缅公路“二十四拐”的照片拍摄地点寻找,给当时初进这个领域的我上了一课。戈叔亚对于真相的追寻告诉我们:真相比光荣更重要。他是指引我走进这段历史的导师。  晏欢是我们复制
期刊
四月八,拜菩萨。指农历四月初八,是释迦牟尼佛的诞辰日。汉字门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界限,需要告诉大家:本门研究汉字,是尽量以东汉前为视域的,极少量涉及魏晋。也可以说是研究佛教未入天朝前的汉字。佛学入中土,最大变化是音学凸显,形学、名学随之暗淡。  今天谈的“禅”,定非禅宗之禅。而是谈禅字原型来源及其意义。如果我说“蝉”是“禅”的原型,您或许会觉得这是一个天方夜谭。  禅,《说文》:“祭天也。”段注:凡封
期刊
巍巍之业,可闻而不可及;荡荡之勋,可颂而不可名。——《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  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礼记》  上庠,右学,大学也, 在西郊。下庠,左学,小学也,在国中王宫之东。——郑玄注  北大传统: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北大学风:勤奋、严谨、求实、创新北大理念: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学术至上、守正出新北大精神:巍巍上痒、国运所系、刚毅卓绝、荷重为先  今年是中日甲午战争120周
期刊
前些日子,在北大,有一个关于民国的珍贵图片展。相信,凡是去看了的人,对这些年的民国神话,可以多一个省思的角度。那些荒败、麻木的“眼见为实”,可以让人回到鲁迅笔下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世界。但我的意思,也绝非要把民国的气度和那一代的英华,视而不见。  我脑子里常有的一个意象是:那些精美绝伦的昂贵瓷器,裹在稻草或者破麻布之中搬运的情形。这就是任何时代可以给我的印象。历史之母,永远分娩的都是最好与最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