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黄庭坚的咏茶诗词

来源 :海外文摘·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ni89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出生于禪宗圣地的黄庭坚围绕茶所作的诗词都有一种清闲平淡,韵高致静的美,他的诗词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目光所及不仅是士大夫的生活,更有普通百姓的生活,文章梳理了黄庭坚咏茶诗词四个方面的特点,即清新空灵的意境美,比喻手法的运用,茶与禅的巧妙结合以及诗词内容的世俗化走向。
  关键词:黄庭坚;咏茶诗词;意境美;意蕴美;比喻;世俗化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8)15-0000-00
  1论黄庭坚的咏茶诗词
  自宋代以来,茶因之品性清醇,空灵,文雅与文人骚客们结下不解之缘,诗人们也因此嗜茶,品茶,恋茶,写茶,所以茶诗在许多诗人的作品中,往往占有很大比例,如宋代的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等,都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咏茶诗词,而作为“分宁一茶客”的黄庭坚,他的茶诗更是以其“温柔敦厚”的品性而源远流长。黄庭坚一生嗜茶,曾以茶代酒二十年,堪称茶人佳话,也正因有此生活经历,在他所取得的文学成就中,以茶为题,以茶为载体的咏茶诗词达64首,其中茶诗53首,茶词11首,在北宋作家中名列首位。
  2清新空灵的意境美
  对于诗词的意境美,往往并不是我们直接从作者的叙述中就可以看见的,而需要我们在静观默察中去慢慢咀嚼领略才能得来的,有的诗词,我们读了一遍就觉得索然无味,再也不想读第二遍,而有的诗词,却百读不厌,而且越读越有滋味。究其原因,就在于诗词的那种意境,意境之美,是指在诗歌创造中所达到的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玩味无穷却又难以明确言传、具体把握的艺术境界,它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既生于象外,又蕴蓄于象内,读者赏之,定能够产生一种别有韵味的感悟。茶生于高山幽谷,得日月之华,蕴天地之灵。远之嚣尘,出于混沌,采之如仙叶,可谓是清纯高洁之物,其甘醇、清香自不消说,其淡雅,宁静更是润泽他物,因而黄庭坚围绕茶所作的诗词也无不浸染了一种清闲平淡,韵高致静的美,如《满庭芳·茶》上片四句:
  北苑龙团,江南鹰爪,万里名动京关。碾深罗细,琼蕊暖生烟。一种风流气味,如甘露,不染尘凡。纤纤捧,冰瓷莹玉,金缕鹧鸪斑。
  黄庭坚开篇点名茶之名贵,名扬京城内外。将碾好的茶末用水烹煮,茶沸时,茶汤上面腾起热气似烟,一种风流气味,如同从天而降的仙露琼浆一样,不被任何的世俗尘埃所染,女子柔美之手手捧冰清玉洁的茶盏,更是将茶之精、贵于无形之中刻画得详细、到位。煮茶的过程十分讲究,须先将茶饼碾碎成末,方能入水,这个过程容不得半点疏忽,因此煮茶之人更是要做到心静、神凝、气和,如此这样,才能将茶之神、茶之韵把握得恰到好处,才能品味出茶之清香,醇厚之外的那种超尘脱俗,清幽优雅的情趣。
  这一点,同样可以从其《品令·茶词》中得到印证,黄庭坚的《品令·茶词》下片四句为:
  味浓香永。醉乡路,成佳境。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此片着重写品茶,分三层,一写“味浓香永,醉乡路,成佳境。”,写出茶味、茶香、茶的功用。茶味醇厚,故曰“浓”;茶香持久,故曰“永”;酒醉饮茶,不仅无醉酒之苦,反觉精神爽朗,故曰“成佳境”。二写品茶之境,诗人以丰富的想象,把品茶的感觉比作旧友相逢之情,温馨无比。“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诗人与茶的感情,如旧友万里归来,那么深厚,品茶时如同和朋友在灯下款语,气氛那么融洽,此时的夜是安静的,茶韵是清幽的,气氛是宁谧的,而作者此时此刻的的心情更是空灵的,纯净的,由此作者又写到了品茶的感受,是“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杯中之趣,碗中之味,其妙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唯有饮者才能体会个中情味。而作者在无意之中所融入的那种“清静”的氛围也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此时此刻,再多的烦恼,再多的凡尘杂事,再多的苦闷忧虑,都可以放下,茶香沁人心脾,气氛温馨安谧,全身心的投入茶中,置身在世事沉浮之外,人自然也会轻松无比。
  对于这一点,我们再看黄庭坚的《题落星寺四首(其三)》:
  落星开士深结屋,龙阁老翁来赋诗。小雨藏山客坐久,长江接天帆到迟。
  宴寝清泉与世隔,画图妙绝无人知。蜂房各自开户牗,处处煮茶藤一枝。
  开篇点明落星寺坐落在山间深处,足见其环境的纯净、深远,与龙阁老翁在这宁静、无人喧扰的地方赋诗作对,小雨淅淅沥沥的下着,到处都是一片祥和、清静,安寝之室与世隔绝,以至于画图的妙绝竟无人能领会,如此之清幽,如此之空灵,如此之绝境,再加上如此之心境,去品味茶之神韵,再合适不过了,在开满窗户的小屋里,以藤煮茶,自是山中雅事,雨香依着茶香,茶色映着雨景,茶声附着雨声,心境寓于茶韵,一切的一切,在这自然的美景与茶的灵动交汇融合之中显得如此的完美,而身于其中,更是不得不感叹这份韵高致静之美了。
  在黄庭坚眼里,茶是“至灵之物”,品茶之时,茶由苦而渐甘,由淡而醇,心灵伴着茶香,淡淡的幽韵,品茶之时令人仿佛置身世外,那种空灵最能润泽涤雪人的品格,而以茶为载体的诗词更是摆脱不了那种简淡俭朴,清新空灵。当我们随同作者的笔锋如同身临其境去感受这种意境之时,又不得不感叹作者手法之精妙、绝伦了。
  3比喻手法的新奇美
  黄庭坚的咏茶诗词意象非常独特,尤其是在咏茶的过程中,通常用很多新奇的比喻来代指茶的名称,如:
  鹰爪:这是黄庭坚最喜欢用的对茶的形状的比喻,黄庭坚的家乡江西分宁县高城乡双井村是有名的茶乡,出产的双井茶形如凤爪,芽叶肥壮,白毫特多,品质独特,深受作者喜爱,因此作者也多用鹰爪来指代茶,如“更煎双井苍鹰爪,始耐落花春日长”(《戏答荆州王充道烹茶四首》),“家乡鹰爪是小草,敢与好赐云龙同”(《答黄冕仲索煎双井并简扬休》),“北苑龙团,江南鹰爪”(《满庭芳·茶》),写茶芽在沸水中翻滚,如同天空中苍鹰奋爪,可谓形象,生动。茶和鹰爪可以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意象,但在作者的笔下,他抓住了二者的“形似”,从而使二者与无形中结合起来,这一巧妙地结合不仅写出了“茶形”,还道出了“茶神”,真可谓是巧夺天工了。   云腴:很多生長茶树的地方云里雾里,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极利于茶树的生长,相传黄庭坚家乡双井有大茶树两株,高四、五尺许,常年有云雾在茶树上漂浮,因此茶树的枝叶都长得鲜嫩肥美,故称云腴。“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硙霏霏雪不如。”(《双井茶送子瞻》,江南老家捎来的双井茶,是云雾中生长的茶,是用茶硙细细研磨了的,那细细的叶片连雪花也是比不上的,作者将研磨之后的茶叶与雪花相比,茶叶的肥美、鲜嫩是雪花所不及的,他对双井茶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由此可见双井茶之精贵了。
  苍璧:宋初进贡茶,先制成茶饼,然后以蜡封之,印上龙凤图案,这种茶叶一般少见,很珍贵。“苍璧”原指那种很珍贵的宝玉,现用来指团茶,足见这种茶之名贵了,苍璧和茶饼外形上的相似相结合,比喻十分贴切,如“外家新赐苍龙璧,北焙风烟天上来。”(《谢公择舅分赐茶三首》),如此的官焙贡茶,能得到它,仿若上天所赠之物一样,弥足珍贵。“我持玄圭与苍璧,以暗投人渠不识。”(《以小团龙及半挺赠无咎并诗用前韵为戏》),“矞云苍璧小盘龙,贡包新样出元丰。”(《博士王扬休碾密云龙同事十三人饮之戏作》),作者在赠人茶以及与友人茶会时,再三强调了茶的珍贵。
  此外,在煮茶的过程中,作者也运用了很多生动的比喻,如琼蕊,原指传说中的的玉英、玉花,而宋代茶色贵白,故以琼蕊比之。“碾深罗细,琼蕊暖生烟。”(《满庭芳·茶》)茶沸时,茶汤上面腾起热气似烟,并且浮有很多泡沫,这时作者又用“银粟”来比喻,“渐泛起,满瓯银粟。”(《看花回·茶词》),银粟原指茗花,在这里用来指在茶水面上的白沫,可谓精妙了。此外,在《西江月·茶》中,作者又运用了更独特的比喻“已醺浮蚁嫩鹅黄“,浮蚁,原指酒酿熟后,浮在酒面上的泡沫,似蚂蚁,谓之浮蚁,此处也指茶汤上面的泡沫。
  而对于烹茶时的水珠,作者又用了蟹眼、鱼眼汤、跳珠等来形容,如“兔褐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西江月·茶》),“龙焙东风鱼眼汤,个中即是白云乡。”(《戏答荆州王充道烹茶四首》),“急呼烹鼎供茗事,晴奖急雨看跳珠。”(《谢黄从善司业寄惠山泉》)等诗句,都用新奇而生动的比喻,将茶煮沸时水珠上下跳动的景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因而也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具体、富有趣味性了。
  阅读黄庭坚的诗词,我们不难发现,他的诗词句法奇矫,音节拗健,想象奇特不凡,且有一股兀傲之气,而且他的诗不论长短,往往都包含多层次的意思,章法回旋曲折,使人读起来往往会有一种晦涩难懂之感,但黄诗中的很多比喻却产生了出奇制胜之妙了,如上文中提及的鹰爪、云腴、琼蕊、蟹眼、鱼眼汤等意象,可能我们很难将这些意象与茶联系在一起,但作者黄庭坚却能运用得恰到好处,这些词不仅新颖奇特,而且所指之物个性鲜明,他们与茶的结合,正好为表现本文清新空灵的境界创制了恰到好处的语音外壳,因而使文章也更加新奇,富有表现力了。
  4茶禅合一的意蕴美
  禅茶文化这种说法由来已久,禅茶文化里有禅、有生活禅、有禅茶一味的概念。赵朴初老先生有言:“禅是一面镜子,它可以照明人的心境,禅是一盏灯,它可以指引人的心路。禅不完全是生活,但禅里有生活,生活中有禅。”在北宋时代,文人多喜参禅,而出生于禅宗圣地江西的黄庭坚更是深受濡染,他曾自称是“是僧有发,似俗无空,作梦中梦,悟身外身。”①如《送慧林明茶头颂》:
  慧林有一老人,恰似银瓮盛雪。彻底元无渗漏,旁观但知皎洁。
  有徒三百二百,木钻漫钻磐石。或遇东海鲤鱼,一棒令生羽翼。
  其余两两三三,归堂又要茶吃。上人南来云水,因行不妨掉壁。
  凤山修水东西,灵草春来满地。但令已事相应,归日驴驮不起。
  宋代,佛门的饮茶随着世俗的看重和加入,也渐渐讲究起来了,各寺院都设有“茶堂”,茶堂西北角有一鼓即“茶鼓”,东北角有一鼓则为“法鼓”。专门有一管烧水煮茶的“茶头”和尚。可以说当进入到宋代这个茶文化高度发展的辉煌时代,佛教与茶文化的相互影响与融合表现得更为密切。黄庭坚的这首《送慧林明茶头颂》正好说明这种情况。
  茶与禅的结合是茶的精髓,也是诗的精髓。茶与禅的相通之处在于追求它们精神境界的提纯和升华。大口饮茶只能止渴,像修禅那样去品茶,才能知道好茶 的精妙。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禅更是如此,禅是讲求清净、修心、静虑,以求得智慧,开悟生命的道理,茶的性状与禅的追求境界颇为相似,于是“禅茶一味”、“茶意禅味”,茶与禅形成一体,饮茶成为平静、和谐、专心、敬意、清明、整洁,至高宁静的心灵境界,饮茶即是禅的一部分,或者说:茶是“简单的禅”、“生活的禅”。而对于很多文人雅士来说,作诗更是要将这种精神层次上的融会贯通发展到更高的境界,如黄庭坚的《谢黄从善司业寄惠山泉》
  锡谷寒泉撱石俱,并得新诗虿尾书。
  急呼烹鼎供茗事,晴江急雨看跳珠。
  是功与世涤膻腴,令我屡空常晏如。
  安得左轓清颍尾,风炉煮茗卧西湖。
  一、二句写接到寄来的惠山泉和诗;三、四句写急不可耐忙着烹茶,茶煮沸之后水珠像跳珠一样上下翻腾;五、六句说茶可以取到消除一切膻腥肥腻、红尘污垢的功效,使我经常有闲空而且平安无事;七、八句写我多么希望坐在有遮蔽的车上高卧在西湖上用你的茶叶煎煮着香茶啊。品茶之时,一颗饱经世俗困顿的心能够得到解脱,并且能够放下一切,全身心的投入茶中,置身在凡尘杂事之外,这正是差禅文化的精髓“正清和雅”。而当你做到这一点,放下一切的时候,人自然也会轻松无比,看世界天蓝海碧,山清水秀,日丽风和,月明星朗,作者黄庭坚全篇并未直接强调佛义,但文中却又时时渗透着包括禅宗在内的佛学义理的精髓。
  茶禅一味,讲究意境,是建立在喝茶基础上的心理意志修炼。讲究放下,在品茶时放下世间一切名利地位、各种纷扰,专心体会清静超脱,再看黄庭坚的《送·张子列茶》:
  斋余一椀是常珍,味触色香当凡尘。 借问深禅长不卧,何如官路醉眠人。   这首诗黄庭坚又在借题发挥,他把佛家的清静无为引用到喝茶上来了,这首看似茶诗的禅诗,正是黄庭坚心态的写照。前两句将“常珍”与“凡尘”类比,后两句将“不卧”与“醉眠”类比,黄庭坚将这一切视同一般,因此,他能以平常心对待一切,禅的精神在于悟,茶的精神在于雅,在喝茶的过程中,你能以一份平和恬淡的心情去面对一切世事沉浮,荣辱得失,这就是禅茶文化的核心,也是作者黄庭坚与无意中表现出来的最直接,最透明的心性修养,而这应该也是我们许多人全力追求的一些东西。
  5世俗化体现出朴实美
  在词的发展史上,苏轼的词取材非常的广泛,普通的世俗生活题材在他的诗中几乎都有所体现,而黄庭坚词的生活化倾向更为明显,他的诗词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目光所及不仅是士大夫的生活,更有普通百姓的生活,题材上浓厚的平民化、世俗化是黄庭坚词的一个重要特征。
  黄庭坚的咏茶词最能体现其世俗化的特征,在宋代,饮茶、品茶已成为很多文人骚客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在品茶的过程中,他们有的歌颂名茶,有的以茶表现诗人的高洁品格,有的赞美茶的功效,都广为后人传颂。随着茶事活动的盛行,从皇帝、宫廷达官贵人、文人雅士到民间贩夫走卒,已不满足于一般的饮茶,他们“斗茶”及“分茶”,可以说茶文化在宋代已逐步走向大众化了,黄庭坚的茶词,就成为词走向世俗生活的典型。这里的世俗生活,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一般文人自身的生活,二是普通平民的日常生活。在黄庭坚的茶词中,后者是最主要的。他的茶词反映文人生活时,带有浓烈的文人气息,代表着宋词文人化的走向;而反应普通平民生活时。则带有强烈的世俗气息,代表着宋词世俗化的审美走向。如:
  《踏莎行》:画鼓催春,蛮歌走饷。雨前一焙谁争长。低株摘尽到高株,株株别是闽溪样。碾破春风,香凝午帐。银瓶雪滚翻成浪。今宵无睡酒醒时,摩围影在秋江上。
  前两句点名了春日农事繁忙,茶叶经过春雨的洗礼争先恐后的冒出嫩芽,这正是采摘茶叶的好时节,“低株摘尽到高株”写明采茶之态,而“银瓶雪滚翻成浪”却将煮茶的过程描绘得有声有色,这些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之态,再如:
  《阮郎归》其一:黔中桃李可寻芳。摘茶人自忙。月团犀胯斗圆方,研膏入培香。青筹裹, 绛纱囊。品高闻外江。酒阑传碗舞红裳。都濡春味长。
  《阮郎归》其二:摘山初制小龙团。色和香味全。碾声初断夜将阑。烹时鹤避烟。消滞思,解尘烦。只愁吸罢水流天。徐清搅夜眠。
  作者詠茶,并不仅仅是围绕着茶的品性或者是茶所蕴含的一种生活态度、个性等等下笔,而是围绕着采茶、制茶、饮茶相关的一系列日常生活来写,这种生活可以说在我们的身边是触手可及的,“黔中桃李可寻芳,摘茶人自忙。月团犀胯斗圆方,研膏入培香。”“碾声初断夜将阑”、“金甄雪浪翻”,从春天的到来开始,人们就开始了年年复复的采茶活动,更因为春天是耕种的好季节,因此人们的生活也更加忙碌了,采回来的茶叶茶色诱人、清香宜人,烹煮的过程是复杂的,却也处处体现着平淡生活的一种简朴和真实。“濡春味长”,“ 徐清搅夜眠”又将茶的功效描述得恰到好处。简单的农事活动,常见的世俗生活,在作者的笔下却无不透露出一种随心、随意、随性。可以说,这种生活体现出的生活态度不只是上层文人、高层士大夫才有的,一般平民也同样拥有,而作者的作品中体现出来的这种平淡、朴实、自然的美更是为这些作品增添了不少的韵味,使作品更加耐人寻味了。
  吟诵黄庭坚的咏茶诗词,不论是从诗词的意境,写作手法,诗词的意蕴还是诗词的内容来看,我们都可以发现其作品的独特精致之美,他的诗词艺术风格在各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质都彰显了他在诗词艺术上对创新出奇的追求,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句法奇矫,音节拗健,想象奇特不凡”②是作品的特征,“以俗为雅,以故为新”③也是作品的新奇独特之处,而他的咏茶诗词不仅体现了这些特征,而且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自己独特的清新空灵,韵高静致之美,抒写尽管不是热情奔放,词采绚丽,但却能独辟蹊径,脱去一切庸常语句,而这些,也都使得他的咏茶诗词在众多诗词中独树一帜,黄庭坚,用他独特的感悟将茶、人、诗、词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清香扑鼻、令人留恋往返的文学世界,成为宋代文学中独具亮丽色彩的一道风景。
  致谢:
  本论文是在我尊敬的导师刘老师悉心指导下进行的。是他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通过各种方式来指导我。在选定毕业论文题目的过程中刘老师多次帮我分析题目,并为我指点迷津,帮助我确定研究方向,开拓研究思路,精心点拨、热忱鼓励,在论文初稿完成后,刘老师更是细心的帮我纠正了文章的不足,并提出很多宝贵的意见,刘老师一丝不苟的作风,严谨求实的态度,踏踏实实的精神,是我以后走向社会工作的榜样,也是我作为一名教师应当生生不息去追求的。刘老师不仅授我以文,而且教我们做人,虽历时四载,却给以终生受益无穷之道,对刘老师的感激之情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四年以来,刘老师严谨的治学作风,渊博的知识,以及执着的敬业精神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使我受益匪浅,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其次,要感谢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帮我提供研究资料的同学们,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此次设计的完成将变得非常困难。
  最后,还要感谢我的母校湖北师范学院文学院四年来对我的大力栽培;感谢大学四年来所有的老师,为我打下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的基础,这些都是我以后走上工作岗位的一笔宝贵的财富;同时还要感谢我身边的朋友们,正是因为有了你们的支持和鼓励,我的毕业设计才会顺利地完成。
  注释
  ①王水照.宋代文学通论[M].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299.
  ②阮忠,著.唐宋诗风流别史[M].武汉出版社,1997:500.
  ③阮忠,著.唐宋诗风流别史[M].武汉出版社,1997:503.
  参考文献
  [1]李莫森.咏茶诗词曲赋鉴赏[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06,5(1):178-185.
  [2]孙望.常国武.宋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9(1):345-371.
  [3]黄宝华.黄庭坚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王诤.全编宋词[M].北京:延边人民出版社,2004:334-362.
  [5]黄宝华.黄庭坚选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6]喻朝刚,周航.宋词观止[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1:327-347.
  [7]王水照.宋代文学通论[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225-362.
  [8]阮忠.唐宋诗风流别史[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7:488-516.
  作者简介:刘翠(1989—),女,汉族,湖北襄樊人,本科,中学二级教师,毕业于湖北师范学院,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
其他文献
文章对冲击地压的定量预测即震级和地点的预测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探讨。通过对华丰矿及大安山矿房山采区的冲击地压资料统计分析发现,冲击地压的震级和发生次数的对数具有线性关
文章从全长树脂锚杆的力学参数研究出发,探讨其破坏的力学机理,并指出破坏的内在规律。
文章对采用单体液压支架维护顶板的回采工作面,由于底板松软造成支柱钻底,支撑力不足,顶板下沉量大等原因进行了分析探讨,并针对不同情况提出了预防措施。
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成果,和人本身是息息相关的。移民,作为文化的肩荷者,他们肩荷着源流地的文化,向目的地转移。到达目的地后,他们出于生存的需要,必须融入所在地文化,这样
本文介绍了一种自适应的波形采集与存储装置。该装置可以将模拟示波器观测到的波形存储下来,并送到PC机做进一步的处理,实现类似于数字存储示波器的功能,并对数字化过程引入的误差
办学目的不明确,实践教学践行不到位,是困扰民办应用型院校发展的主要问题。师徒制的教学方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各种手工匠人、民间艺术的主要传承方式。师徒制的教学
文章针对临沂市东高都煤矿火成岩侵蚀严重、煤层赋存极不稳定的现状,利用数学地质、构造地质等理论,分析研究了井田内的构造展布,煤层及火成岩体的赋存特点和分布规律,为矿井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