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若在喜欢的边缘

来源 :中学生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fn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01
  弟弟是今年520出生的。
  宅妹说,你弟以后可能擅长撩妹。
  二胎政策放开后一切确实不一样了。妈妈告诉我她有了小宝宝时,我不清楚我脸上是什么表情,反正不是很难看,毕竟之前我就作好了思想准备,况且我本来也没什么意见,有和没有于我好像都没什么区别。
  从前我不认为每个女孩到了青春期一定会有一个憧憬的异性,甚至对这种说法嗤之以鼻,因此对男生并无好感。但自从喜欢上那个帅得跟混血儿一样的男生后,得知他也将有亲弟弟妹妹了,这个相同点令我欣喜若狂。
  贞子说她有点喜欢一个人——就是那个九年级的校草,只是有点儿喜欢。林妹妹八卦地问贞子是不是喜欢校草时,贞子羞涩一笑,垂下头默认了。可是几个月后她就看腻了,还有了新男神。
  也许是从知道贞子这样对男生无感的女生都有男神的那一天起,我的男神就多了起来。初一运动会时林妹妹带着我全场疯狂搜寻男神的存在,一天下来把三个校草都找齐了(当然只是远远地看)。
  然而更疯狂的大概是林妹妹滥用职权,带我闯进存放运动会档案的地方,在表格上寻找那个长得像明星的家伙的号码牌。林妹妹把他参赛的号码背下来还没完,身为语文废柴、从来懒得动字典的她临幸了字典,只是为了知道男神名字里的生僻字念啥。
  跟林妹妹站在同一战线的我目光锁定在同路且偶尔能遇到的男生身上。他不仅人又高又帅,而且皮肤还白!鞋子还跟我同款!月考时我们在同一个考场!只不过他和别人同桌。他的名字有点像女生,而我的名字有点像男生,这不是缘分是什么!
  但七年级那个才是重点。简称他为Y君。Y君随性得让我羡慕,下手从来不知轻重。勾搭过的女生,班里占了90%,八九年级还有一大堆。他就是那个帅得跟混血儿一样的男生,和我一样是个英剧迷。
  但我们之间似乎没什么好说的。
  因为年龄差,我和弟弟没有书上的姐弟情深、童年互相陪伴。等我上大学,他连小学都还没上。
  现实真是残酷。
  02
  妈妈嗓门大得出奇,印象里从没承认过错误。
  若不按她所想的去做,那么一切在她眼里都是无用的东西。她辅导我数学四年,从小学到中学,没两次上过九十分的。可自从她怀了孩子,放任我学习四个月后,成绩突飞猛进,期末考那会儿数学已经是第五次上九十分了。
  在自控力強的情况下,不被人强迫学习才是高效的。伯兰特·罗素写过:“事实上,受教育最多的那些人通常在心理和精神生活上萎缩,他们缺乏冲动,只拥有某种机械的才能来代替生动的思想。”当一个人思想未成熟之前遇到腐朽的思想,他就有可能成为这些人中的一个。
  很多事跟亲人都没法谈。我眼里有两种别人家的孩子,一是妥妥的学霸,二是受了点委屈就玻璃心易碎的。按第二种来说,我没有什么委屈的,只有憋心里憋久了憋出的习惯,因此除了学习上的那点破事,其他都不怎么讲。
  受辱定律就是这样,如果连藐视都做不到,那就只能受辱了。关于犹太人历史纪录片里提到的“藐视挫折”,大概是我坚持“少说话,多做事”的动力。
  亲人认为我并不成熟,不够大方,且太过怪异,因此常把我当作街坊邻居饭后的谈资,甚至以不断抹黑或公开我的黑历史换取亲朋好友的“你真关心你家孩子,她怎么就不关心关心你”?
  在餐桌上也没什么好讲的。也许是因为小时候屁话特多,经常被骂,长大后学乖了,他们却问我是不是受了什么打击,怎么一句话都不讲。
  想缓解下气氛,于是问妈妈一个问题,反被骂回来:“吃饭讲什么话?!”我总是非常完美地错过最佳时机。
  后来每逢吃饭我就抱碗去看电视,我一走他们又谈笑自若。再后来他们批评我吃饭不能看电视,餐桌上我就成了狠批对象。
  03
  某天受到排挤的我站在顶楼上俯视众生,暗暗抹了一把泪,想起喜欢的漫画里,某幼儿园小豆丁笼罩在出色的哥哥的阴影之下,站在顶楼昂首望天,心想“我就是个不该存在的孩子”。
  我往楼下看了一眼,一边小心翼翼地探出身子好奇地向下观望,一边憋屈含泪。
  自始至终只有我一个人?
  后来那个幼儿园里的小豆丁发现不知什么时候顶楼滚滚浓烟,以为着火了,喊出一句“我不能死在这里啊”,下意识探出栏杆呼救,却被后面烤番薯的孩子当作要寻死。
  再后来呢?他自然没有寻死。
  美术课上看了《百年巨匠》,里面讲到徐悲鸿走投无路,后来还是放弃了跳江,对我来说震撼力非常大。音乐课上讲到一部动画电影《Sing》,在职业领域从未取得一次成功的穆恩,即使在资金不足、遇到诸多困难的情况下也没有放弃,但剧院倒塌接近全毁是压垮他的最大一次打击,他干脆改行。在消极颓废度日的他身上我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但他最后又坚持了剧院的工作,就像漫画里的小豆丁不会放弃活着。
  有时缺乏天赋的我们即使在努力很久的情况下也不一定会取得成功。
  但你若在喜欢的边缘里做一件事,哪怕唯有自己倾听,念念也不会相忘。
  编辑/王语嫣
其他文献
摘要:褐变是园艺产品加工的主要障碍,多酚氧化酶(PPO)是引起果肉或果汁褐变的主要因子,解决褐变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以红富士苹果皮、生菜、蘑菇、甜樱桃和核桃叶为材料,研究了Ascopyrone P(APP)和曲酸对这几种园艺产品褐变的影响。结果表明,APP和曲酸能有效抑制PPO活性,防止果蔬褐变,其中以浓度为200 mg/L的APP抑制PPO活性的效果较好。  关键词:Ascopyrone P;曲
摘要:为探讨开口饵料种类在黄颡鱼仔稚鱼阶段的投喂效果,研究了不同饵料组合对黄颡鱼仔稚鱼开口期及后期存活与生长的影响。试验选用480尾刚出膜4 d的黄颡鱼幼鱼,随机分为8组,开口期分别投喂蛋黄(蛋黄开口组,前4组)、轮虫(轮虫开口组,后4组),后期对蛋黄组和轮虫组分别改投喂蛋黄、轮虫、卤虫及轮虫与卤虫组合。试验结束以存活率(SR)、特定生长率(SGR)、增质量率(WGR)、最终肥满度(CF)为指标,
摘要:为筛选适合于毕节白萝卜采后贮藏保鲜的自发气调包装袋,以微孔袋和不同厚度的聚乙烯(PE)保鲜袋为包装材料(微孔袋、PE20、PE30、PE40),研究在(1.0±0.3) ℃保鲜库冷藏120 d,通过对不同时期呼吸强度、腐烂率、丙二醛含量、槺心率、含水率、粗纤维含量、维生素C含量、硬度等指标进行测定,探讨贮藏期间白萝卜的生理及品质变化。结果表明,贮藏到120 d时,微孔袋内的白萝卜腐烂率仅有7
摘要:以微波预处理对灵芝孢子进行脆化,采用正交试验法对影响灵芝孢子含水量、脆化率的因素进行了试验和分析,获得了微波的最佳工艺组合,并结合气流粉碎进行破壁。结果发现,当温度为40 ℃、功率为9 kW、处理时间达到30 min时微波预处理的效果最好。与预处理前相比,經过预处理后的灵芝孢子采用气流粉碎的破壁率明显提高,而粉碎所用时间大大缩短。气流破壁灵芝孢子的多糖和三萜含量较破壁前显著增加,同时不会引入
摘要:以降低厌氧干发酵过程挥发性有机酸(VFAs)积累、提高产气性能为目的,研究渗滤液回流、分层接种及2种处理组合的工艺措施对猪粪添加蛭石体系中温(37 ℃)发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渗滤液回流能够降低发酵体系中的VFAs和氨氮质量分数,各组VFAs质量分数均低于0.80 mg/g,分层接种条件下回流组总VFAs和乙酸质量分数均低于不回流组;氨氮质量分数随时间延长逐渐升高,38 d时各处理组质量分
摘要:为明确大田条件下小麦地上各器官中锌积累和转运特点及其对氮肥水平的响应,以西农3517和温麦18为供试材料,在0、120、240、360 kg/hm2等4个氮素水平下,测定小麦各生育时期、不同器官中的锌含量。结果表明,开花后,小麦各器官含锌量逐渐降低,变化范围为5.76~56.42 mg/kg。其中,开花期,各器官含锌量表现为颖壳>穗轴>叶>茎>叶鞘,成熟期表现为籽粒>颖壳>穗轴>叶>叶鞘>茎
摘要:为了实现机采棉关键加工过程的自动化控制,实现“因花配车”,提升机采棉加工质量,提出了机采棉籽棉清理与轧花联动控制系统的架构及应用实施方案。通过分析机采棉加工工艺流程,确定影响棉花加工质量的关键因素。在建立控制系统总体构架的基础上,提出籽棉清理与轧花联动控制策略,并规划了控制系统上下位机软件方案。结果表明,应用该控制系统后,生产线节能10.4%,有效报警率达96%,故障处理时间减少40%,设备
摘要:以5年生烟富3号/M26/平邑甜茶为试材,研究不同育果袋微环境对富士果实发育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果袋透光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处理2(小林外白)>处理1(小林外棕)>处理3(鑫丰内白)>处理4(鲁通内黑);袋内温度以处理1最高,其次由高到低依次是处理2>处理3>处理4,且7月中下旬到8月上旬袋内温度高于袋外环境对照;相对湿度以处理1最高,其次是处理3>处理4>处理2,且整个时间段(6—9月)袋
摘要:研究家庭农场的经营绩效及影响因素有利于探寻其持续健康发展的方向与路径。本研究对湖北省17个市、州、区的530家家庭农场进行调查,分地区、分层抽样出106个不同类型、规模的家庭农场进行主成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影响家庭农场经营绩效的因素可概括为要素特征因子、经营主体因子、社会政策因子;回归结果表明,要素特征、主体特征因子是目前影响经营绩效的重要因素,其中资金和流转土地面积等要素因子的提升作用非
摘要: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ⅠR)广泛存在于动物组织中,是一种在动物生长和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酪氨酸激酶。探讨IGF-Ⅰ R基因多态性与动物机体生产性能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主要从IGF-Ⅰ R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基因多态性与生产性能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介绍,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基因功能;多态性;生产性能;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