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见习是师范生重要的实践课程。本文分析了教育见习对师范生职业期望的影响。在教育见习过程中,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变得更为清晰,思想也更为成熟,对未来的规划更加合理,职业期望逐渐由物质追求转向精神追求,坚定了职业道路。
关键词:教育见习;师范生;职业;影响
教育见习是师范生职业实践性知识学习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师范生通过观察学生动态,与教师交流,从而感悟到教师职业的内涵;通过观察课堂的教学情境,从而引发对所需教学技能的思考;通过课外辅导及后期强化,从而深化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的理念。总的来说,多次的见习经历给予师范生较多的触动,使其逐渐明了职业道路。
一、教育见习的概念和作用
随着基础课改的不断深入,到了2009年,全国普通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了99.4%、98.29%、93.61%,但是全国各地屡屡发生的教师虐童事件也在提醒我们教师综合素质的缺失,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教师的职前教育是否到位。教育见习作为师范生从业道路上的必经之路,其重要意义和作用不容忽视。
教育见习是师范生在掌握一定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等基本理论知识后,有计划、有组织地到中小学课堂内外参观,听课学习,并亲自参加一些教育教学活动。通过教育见习,师范生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观察了解、调查研究和分析探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初步了解中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智能水平;初步了解中小学教学的内容、过程、方法和规律;体会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作用,这是学科教学论课程所期望的。
教育见习一般安排在教育实习之前,是教育实习的前提和基础,给了这些“准教师”一个把身份从学生转换到教师的机会。师范生虽然在真正实习或站上讲台之前均学习了很多基本的知识,其中包括对课程内容、课标要求、教育心理学等等的掌握,也进行了很多类似于模拟上课的演练,但是并没有以一个教师的角色真正接触过课堂,也没有和学生相处过,如果直接去实习或给学生上课,难免会很不适应。教育见习就好像是在真正的课堂或实习(实践)和师范生所学习的内容(理论)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让师范生能更好地从一个“学生”的课堂过渡到一个“教师”的课堂。通过教育见习,师范生可以真实地看到一个课堂,看到一个教师上课的情况。在不同的学校见习,和不同阶段的学生相处,看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教育理论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看着那些在职教师上课,师范生也能学习他们是如何将那些自己在学校的技能运用到课堂上的。
二、教育见习对师范生职业意识的影响
(一)职业认识
高考填报志愿选择师范专业,对很多师范生而言,初衷可能都是为了编制,想要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大一刚刚进入校门时,师范生对教师这个职业可能是没有什么特别的情感,对教师这个职业区别其他职业的认识也可能仅是停留在有寒暑假,带薪休假,工作相对轻松、稳定等层面。到了大二、大三,师范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经过几次见习经历,他们对教师职业的认识不再是那么片面。在观察中学教师的日常工作及与他们的交流过程中,师范生会逐渐体会到教师这个职业是要用情感经营的。教师每天要面对的是一群可塑性强、想法单纯、思维方式尚未定型但内心相对脆弱的中学生。在中学阶段,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里,部分学生与教师接触的时间甚至比家长还要长。教师的言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再者,在与一线教师交流的过程中,师范生会发现教师职业不像社会上说的那样局限,有寒暑假,工作轻松等。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就需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意经验积累,不断反思。同时,利用空闲时间提高自身各方面素养,抓住任何机会,适应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
教育见习为师范生搭建了一个以教师的视角体验中学生活的平台。学生的单纯、中学教师的无私以及中学教师对学生的人生起到的重要作用,让该阶段的师范生渐渐了解到教师是一个需要无私奉献、付出情感、充满挑战的职业。
(二)职业认同
经过一段时间的见习,师范生能了解到如何将自己在大学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中学课堂中。同时,一段时间的中学见习能让师范生意识到自己在学科知识能力、教学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之处,为日后的进一步学习及训练提供参考。多次见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
(三)职业行为倾向
见习对师范生职业行为倾向有很好的预测性。见习经历越丰富,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理解越透彻,越能明确目标。与此同时,见习一并激发师范生对自我的反思及危机意识等,而这些思维将通过师范技能训练表现出来。师范生根据对现实情况的分析,不断加强对专业技能的强化,让自身的教学技能方面有质的飞跃。
三、教育见习对师范生角色转变的影响
(一)从学生到教师
从大学生转向师范生,再由师范生转向专业教师,向名师看齐。在刚入大学阶段,大部分师范生对自己的定位仅仅停留在大学生,以普通大学生的视角看待今后发展就业问题,没有意识到师范这个专业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也没有非常明确自身从教就业的期望。在第一次见习后,当中学生对着他们说“老师好”,许多师范生内心会被触动,意识到自己是一名师范生,自己正在成为教师的道路上前进。
许多学生都有过做家教的经历,这些相似的经历对于低年级的师范生而言,往往会让他们觉得任何一个人都是能当教师的。教育见习的经历,师范生的所见、所闻、所感,渐渐让师范生体会到不是任何一个人都能当教师。作为一名教师,不仅仅是要专业过硬,更重要的是因材施教,并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同时,在与中学教师的接触中,师范生会感受到学科教师身上带有的独特的学科气息及人格魅力,这将激励他们向专业教师前进。
见习过程中,一次次与一线教师的谈话,与名师的经验交流,逐渐唤醒了师范生,让他们意识到教师职业的综合性,感悟到教师职业的内涵,逐渐由大学校园里迷茫的过客,蜕变成对从教高度期盼的斗士。 (二)视角提升
师范生处在逐步社会化的过程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经历了十多年不同层次的学校生活,经过了不同层次的思维模式的熏陶。扮演学生角色是较容易的,但向教师角色的转换却不那么容易。师范生如果在教育见习的短时间内,思想上能一跃成为见习教师角色并适应,这就已是相当大的转换。见习教师虽然还未正式上课,实现“教”这一环节,但是相对于学生单纯的“听”,就有了进一步的思考。见习生这一角色需要在一节课中整理教师上课的思路,留意学生上课的反应,思考教学过程中的优缺点,寻找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这种思维上的转化没有相当的条件是不可能的。教育见习时间十分短暂,如何使师范生很快形成见习生角色转换意识并表现于实践,提高其对教师角色的认识水平,激发其职业情感,坚定其职业意识,培养其规范的职业行为模式,从而使其树立从教的职业信念,了解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期待等成为见习生在短时间内需要适应的。见习给了师范生以教师的视角审视校园、审视课堂的机会。见习经历越丰富,观察越细微,收获越多,视角越广阔,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减少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困惑,增强其职业期望。见习生对教师角色的适应性越强,角色转换进程越快,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这个见习生在未来从事教师这一职业的能力越强,迈向教师职业的步伐越快,见习的成功性也就越大,就业期望就更加强烈。反之,则表明见习生能力越弱和步伐越慢,其实习的成功性就越小。
四、教育见习对师范生职业规划的影响
(一)就业前景分析
事业编制的改革和师范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使得师范生就业困难,这对于地方师范生的影响尤为突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地方经济发展差异导致就业不平衡。经济富裕地区,师资已接近饱和。但偏远地区及民办学校师资缺乏。(2)供需不平衡使就业困难。师范院校每年都是报考热门,报考人数逐年增加,但教育岗位增加却不明显,特别是高中教师需求量小。(3)限制政策使师范生就业率下降。用人单位对学历、毕业学校的高门槛,让地方院校师范生就业更为艰难。(4)政策改革使就业压力急剧增大。教师资格准入证的实施,打破了师范生与非师范生的界限,师范生竞争对手急剧增多,就业压力剧增。
(二)职业定位
通过初中和高中的见习,让师范生有一个感官上的对比。通过分析自身能力、初高中特点及生源地的招考情况等,对今后从事初中教学还是高中教学有一个定位。在大学期间合理选择中学进行实习,强化未来教学所需的专业技能,了解未来所教学生的特征,更有针对性地训练,从而能使自身在招考中发挥师范生技能优势。
(三)观念转变
见习生偶然获得机会,登上讲台,面对几十张陌生的面孔做教学工作,其原来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必将要进行较大的改变。他们只有根据教师所处的地位,承担相应的责任,融入所在的育人环境,来选择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才有可能进入角色,从而取得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良好效果。一次次的见习,让师范生对教师这份职业有了情感,更加坚定了教师的道路。这期间师范生的心理发生了细微变化。刚进校门时,大部分师范生一心为了编制而去,对这份职业可能没有什么特别的情感。但一次次见习经历,让师范生对教师这份职业产生了敬意,就业期望也从物质层面上升到了一定的精神层面。即使如今编制难考,就业形式严峻,很多师范生也愿意投身到教育事业中,逐渐将目光投向民办学校。再者,从理性角度看,大学师范类专业课程设置有着明显的“专门人才培养”倾向,若与非师范生竞争教师岗位,师范生有优势,但若师范生想要从事某些非师范职业,将处于不利竞争地位。
参考文献:
[1]张海燕.教育见习:问题与对策[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3):91-93.
[2]武旭召,孙卫,杜田.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调查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3):10-14.
[3]马一博.走在从“学生”到“教师”的路上[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4]孙朝云.谈地方院校师范生就业现状与对策[J].科技信息,2012,(18):73.
关键词:教育见习;师范生;职业;影响
教育见习是师范生职业实践性知识学习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师范生通过观察学生动态,与教师交流,从而感悟到教师职业的内涵;通过观察课堂的教学情境,从而引发对所需教学技能的思考;通过课外辅导及后期强化,从而深化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的理念。总的来说,多次的见习经历给予师范生较多的触动,使其逐渐明了职业道路。
一、教育见习的概念和作用
随着基础课改的不断深入,到了2009年,全国普通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了99.4%、98.29%、93.61%,但是全国各地屡屡发生的教师虐童事件也在提醒我们教师综合素质的缺失,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教师的职前教育是否到位。教育见习作为师范生从业道路上的必经之路,其重要意义和作用不容忽视。
教育见习是师范生在掌握一定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等基本理论知识后,有计划、有组织地到中小学课堂内外参观,听课学习,并亲自参加一些教育教学活动。通过教育见习,师范生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观察了解、调查研究和分析探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初步了解中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智能水平;初步了解中小学教学的内容、过程、方法和规律;体会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作用,这是学科教学论课程所期望的。
教育见习一般安排在教育实习之前,是教育实习的前提和基础,给了这些“准教师”一个把身份从学生转换到教师的机会。师范生虽然在真正实习或站上讲台之前均学习了很多基本的知识,其中包括对课程内容、课标要求、教育心理学等等的掌握,也进行了很多类似于模拟上课的演练,但是并没有以一个教师的角色真正接触过课堂,也没有和学生相处过,如果直接去实习或给学生上课,难免会很不适应。教育见习就好像是在真正的课堂或实习(实践)和师范生所学习的内容(理论)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让师范生能更好地从一个“学生”的课堂过渡到一个“教师”的课堂。通过教育见习,师范生可以真实地看到一个课堂,看到一个教师上课的情况。在不同的学校见习,和不同阶段的学生相处,看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教育理论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看着那些在职教师上课,师范生也能学习他们是如何将那些自己在学校的技能运用到课堂上的。
二、教育见习对师范生职业意识的影响
(一)职业认识
高考填报志愿选择师范专业,对很多师范生而言,初衷可能都是为了编制,想要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大一刚刚进入校门时,师范生对教师这个职业可能是没有什么特别的情感,对教师这个职业区别其他职业的认识也可能仅是停留在有寒暑假,带薪休假,工作相对轻松、稳定等层面。到了大二、大三,师范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经过几次见习经历,他们对教师职业的认识不再是那么片面。在观察中学教师的日常工作及与他们的交流过程中,师范生会逐渐体会到教师这个职业是要用情感经营的。教师每天要面对的是一群可塑性强、想法单纯、思维方式尚未定型但内心相对脆弱的中学生。在中学阶段,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里,部分学生与教师接触的时间甚至比家长还要长。教师的言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再者,在与一线教师交流的过程中,师范生会发现教师职业不像社会上说的那样局限,有寒暑假,工作轻松等。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就需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意经验积累,不断反思。同时,利用空闲时间提高自身各方面素养,抓住任何机会,适应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
教育见习为师范生搭建了一个以教师的视角体验中学生活的平台。学生的单纯、中学教师的无私以及中学教师对学生的人生起到的重要作用,让该阶段的师范生渐渐了解到教师是一个需要无私奉献、付出情感、充满挑战的职业。
(二)职业认同
经过一段时间的见习,师范生能了解到如何将自己在大学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中学课堂中。同时,一段时间的中学见习能让师范生意识到自己在学科知识能力、教学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之处,为日后的进一步学习及训练提供参考。多次见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
(三)职业行为倾向
见习对师范生职业行为倾向有很好的预测性。见习经历越丰富,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理解越透彻,越能明确目标。与此同时,见习一并激发师范生对自我的反思及危机意识等,而这些思维将通过师范技能训练表现出来。师范生根据对现实情况的分析,不断加强对专业技能的强化,让自身的教学技能方面有质的飞跃。
三、教育见习对师范生角色转变的影响
(一)从学生到教师
从大学生转向师范生,再由师范生转向专业教师,向名师看齐。在刚入大学阶段,大部分师范生对自己的定位仅仅停留在大学生,以普通大学生的视角看待今后发展就业问题,没有意识到师范这个专业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也没有非常明确自身从教就业的期望。在第一次见习后,当中学生对着他们说“老师好”,许多师范生内心会被触动,意识到自己是一名师范生,自己正在成为教师的道路上前进。
许多学生都有过做家教的经历,这些相似的经历对于低年级的师范生而言,往往会让他们觉得任何一个人都是能当教师的。教育见习的经历,师范生的所见、所闻、所感,渐渐让师范生体会到不是任何一个人都能当教师。作为一名教师,不仅仅是要专业过硬,更重要的是因材施教,并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同时,在与中学教师的接触中,师范生会感受到学科教师身上带有的独特的学科气息及人格魅力,这将激励他们向专业教师前进。
见习过程中,一次次与一线教师的谈话,与名师的经验交流,逐渐唤醒了师范生,让他们意识到教师职业的综合性,感悟到教师职业的内涵,逐渐由大学校园里迷茫的过客,蜕变成对从教高度期盼的斗士。 (二)视角提升
师范生处在逐步社会化的过程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经历了十多年不同层次的学校生活,经过了不同层次的思维模式的熏陶。扮演学生角色是较容易的,但向教师角色的转换却不那么容易。师范生如果在教育见习的短时间内,思想上能一跃成为见习教师角色并适应,这就已是相当大的转换。见习教师虽然还未正式上课,实现“教”这一环节,但是相对于学生单纯的“听”,就有了进一步的思考。见习生这一角色需要在一节课中整理教师上课的思路,留意学生上课的反应,思考教学过程中的优缺点,寻找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这种思维上的转化没有相当的条件是不可能的。教育见习时间十分短暂,如何使师范生很快形成见习生角色转换意识并表现于实践,提高其对教师角色的认识水平,激发其职业情感,坚定其职业意识,培养其规范的职业行为模式,从而使其树立从教的职业信念,了解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期待等成为见习生在短时间内需要适应的。见习给了师范生以教师的视角审视校园、审视课堂的机会。见习经历越丰富,观察越细微,收获越多,视角越广阔,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减少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困惑,增强其职业期望。见习生对教师角色的适应性越强,角色转换进程越快,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这个见习生在未来从事教师这一职业的能力越强,迈向教师职业的步伐越快,见习的成功性也就越大,就业期望就更加强烈。反之,则表明见习生能力越弱和步伐越慢,其实习的成功性就越小。
四、教育见习对师范生职业规划的影响
(一)就业前景分析
事业编制的改革和师范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使得师范生就业困难,这对于地方师范生的影响尤为突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地方经济发展差异导致就业不平衡。经济富裕地区,师资已接近饱和。但偏远地区及民办学校师资缺乏。(2)供需不平衡使就业困难。师范院校每年都是报考热门,报考人数逐年增加,但教育岗位增加却不明显,特别是高中教师需求量小。(3)限制政策使师范生就业率下降。用人单位对学历、毕业学校的高门槛,让地方院校师范生就业更为艰难。(4)政策改革使就业压力急剧增大。教师资格准入证的实施,打破了师范生与非师范生的界限,师范生竞争对手急剧增多,就业压力剧增。
(二)职业定位
通过初中和高中的见习,让师范生有一个感官上的对比。通过分析自身能力、初高中特点及生源地的招考情况等,对今后从事初中教学还是高中教学有一个定位。在大学期间合理选择中学进行实习,强化未来教学所需的专业技能,了解未来所教学生的特征,更有针对性地训练,从而能使自身在招考中发挥师范生技能优势。
(三)观念转变
见习生偶然获得机会,登上讲台,面对几十张陌生的面孔做教学工作,其原来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必将要进行较大的改变。他们只有根据教师所处的地位,承担相应的责任,融入所在的育人环境,来选择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才有可能进入角色,从而取得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良好效果。一次次的见习,让师范生对教师这份职业有了情感,更加坚定了教师的道路。这期间师范生的心理发生了细微变化。刚进校门时,大部分师范生一心为了编制而去,对这份职业可能没有什么特别的情感。但一次次见习经历,让师范生对教师这份职业产生了敬意,就业期望也从物质层面上升到了一定的精神层面。即使如今编制难考,就业形式严峻,很多师范生也愿意投身到教育事业中,逐渐将目光投向民办学校。再者,从理性角度看,大学师范类专业课程设置有着明显的“专门人才培养”倾向,若与非师范生竞争教师岗位,师范生有优势,但若师范生想要从事某些非师范职业,将处于不利竞争地位。
参考文献:
[1]张海燕.教育见习:问题与对策[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3):91-93.
[2]武旭召,孙卫,杜田.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调查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3):10-14.
[3]马一博.走在从“学生”到“教师”的路上[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4]孙朝云.谈地方院校师范生就业现状与对策[J].科技信息,2012,(1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