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如何培养

来源 :教育与职业·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yeli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人才如何培养?高校毕业生应该具备哪些能力和特长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立足?
  本期我刊以创新人才培养为题,请到两位重点高校校长发表他们的切身理解。
  
  龚克:为创新型人才发展打好素质基础
  南开大学校长
  
  “创新人才培养”问题的提出跟我们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关系。大学作为一个人才培养单位,有着很重的责任。
  人是环境教育的产物,环境是社会大环境,并不完全是大学环境,我倾向于提“创新人才发展”,因为创新型人才不完全是培养出来的。创新型人才是具有丰富个性的人才、多样化的人才,不是格式化的人才,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人群中都有创新型的人才,但他们也有一些“必要的”共性——
  首先要有高远的志向。古人说“志不强则智不达”,随遇而安、甘为人后的人恐怕是难有创新的。其次要有求实态度,这一点极为重要。如果不把创新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那么我们全社会大讲特讲“创新”,可能将给国家的发展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这不是危言耸听,是有历史经验教训的。所以,必须实事求是,现在创新的大敌就是浮躁和急功近利。再一点是要有广博的知识、坚韧的意志、开阔的胸怀,还要有学习的能力。
  现在大学生就业出现问题,首先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过去不会出现大学生就业问题,因为大学生太少,就业问题大部分是中学生的问题。20世纪60年代千百万人上山下乡是什么样子?很多人记忆犹新。第二,现在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反馈到大学,使得学生的学习观受到就业压力的影响,到底是为一生发展打基础,还是为了就业谋技能?这是我们大学教育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是考虑为长远发展打基础的。
  为创新型人才发展打基础,需要有几方面的改革。
  第一,必须切实加强思想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高远志向的培养。现在我们不是不重视德育工作,关键是要让它“入头脑”。现在的问题是教材也进了,课堂也进了,头脑没进去,这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问题。
  第二,必须切实加强科学精神的培养。我这里讲的科学精神是把科学作为文化,包括科学和人文的精神。这里面涉及大学的质量观,我们过去的大学里对学生评价更多是知识掌握的情况。现在需要改变质量观并研究如何在质量评价中体现对科学和人文精神养成的评价,这是我们大学面临的问题,现行分数体系是无法反映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养成的。大学生的知识基础从现在来看,仍然受到我们过去几十年专业模式的影响,而在如今这个交叉创新的时代,这种模式会给创新性带来极大的限制。
  第三,必须切实加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我们现在评估教学时,主要看老师讲得是不是足够细、足够清楚,学生能不能特别容易理解、记住。但是这忽略了另外一方面,即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这种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尤为重要。
  
  王树国:好环境才能培养出好人才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
  
  作为一所大学的主要领导,我深感高等教育现在无论从体制、机制还是理念上都没有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信息不对称,往往造成大学的盲目和社会的盲目,使得社会处于一个发散状态——这很可能造成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崩溃,因为许多学校的扩招并没有按照社会的需求来进行。
  人才培养周期长,你如何做到当你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未来走出校门进入社会时有合适的岗位,对此,需要作出一个有效评估。然而,现在还没有一个有效的反馈信息能提供给我们。
  我还是坚持这个观点,市场调节是必要的,但是政府也绝对推脱不了责任。作为政府,对人才培养的层次、规模要有个科学规划,人才培养决定着社会未来产业的发展,也决定着国家的未来。
  家庭付出相当大的代价,孩子们抱着美好憧憬走进大学校门,却失望地走出校门,很可能导致他们对社会不满。这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我认为,政府在这个环节并没有起到有效的调节作用,比如说每年的招生计划,有没有对各大学的招生计划进行有效的指导?如果单纯把一个杠杆压到市场调节上,那这会是一个缓慢而不是有效的反馈系统,会造成剧烈的振荡。
  另一点,培养人才不是生产产品,人才是有生命的,这个生命决定着中国的未来,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多年后我们必将被历史淘汰,整个社会要由现在的年轻人承担。他们对未来的信念如何,对这个国家和民族的信心如何,直接决定着中国未来的命运和产业的发展,所以必须要重视对大学生心态素质的培养,对民族的热爱和社会的关心,这也是我们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再谈谈大学育人的环境问题。高校都想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我把它叫做一个梦想。有这个梦总归是好事,但不要变成梦想、幻想,一定要脚踏实地做自己的事。大学做的应是真正使你育人的土壤肥沃起来。
  什么叫一流大学?一流大学就是同样一个人在别的地方无可造就,进入这个环境就成为人才。一流大学之所以要有一流的大师,不是让我们花钱买一流大师,而是要求我们自己培育出一流大师,这也是我们的责任。再好的苗子在盐碱地上也养不活,好的种子撒进肥沃的土壤,才能长出参天大树。
  所以培养人才也罢,孕育大师也罢,这些都是为国家培养人才。建议我们所有的大学要抵制社会上竞名利、排名次的风气,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确定我们恰当的目标。
  “神舟”的群体在35岁~40岁,极少是从国外引进的博士和硕士,大部分是我们自己培养的。这个群体的培养经验,对我们高等教育是非常好的启迪。
  同时,我们培养人才的层次还不精细,培养各个专业的硕士、博士,都用同一个标准,完全脱离了社会需求。同样是硕士和博士,应该有不同的层次和类型。我们究竟需要不需要那么多硕士、博士进行研究?高校没有更多地给大学生提供对市场需求的敏感、对团队精神的追求,所以,他们在走向社会时会感觉很迷茫。
  
  延伸阅读
  国外一流大学怎样培养创新人才
  
  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对我国高等院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任务与要求。国外一流大学经过长期发展积累的经验,对于促进我国高等院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无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注重创新思维训练
  英国大学十分重视提高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牛津大学在本科阶段设置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以颇受欢迎的“哲学、政治与经济专业”为例,学生在第一年需要哲学、政治、经济三个学科并重,掌握每个学科的基本工具和方法。从第二年开始,学生可以三科并重,也可以集中学习其中一到两个学科。
  牛津大学的每个学院都有大量导师,给本科生提供个人化的精心指导。学生每周至少同导师见一次面,讨论先前布置的论文或问题的解决方案。学院里的导师还经常组织不同专业的学生就某个问题展开讨论,不同的思考方向使学生获得很多新鲜思路,扩展已有知识并启发创新。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
  德国大学将研讨课作为一种重要教学模式。研讨课活动通常进行3个月或更长,教师会提供某一领域若干题目供学生选择。选定题目后,学生独立或几人一组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一篇研究报告或论文。然后,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题目作20~30分钟的学术报告,进行一定时间的讨论交流,最后教师进行点评总结。
  丹麦阿尔堡大学也倡导以问题为基础、按照课题组织教学的模式。学校按教学目标确定每个学期的研究主题。教师将研究主题结合到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围绕研究主题,自主选择具体问题,并将课程学习所得应用于课题研究中。
  美国高校从入学起,就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事科研活动,并对科研活动进行资助。斯坦福大学每年为1200名学生提供400万美元的项目资助。华盛顿大学则与知名公司合作,鼓励本科生利用暑假参加企业项目研究,并對优胜者进行奖励。
  
  倡导理论与实践结合
  国外大学重视与产业界的联系,鼓励学生实习和创业。美国高校普遍规定,大学生在企业或政府部门实习时间不得少于6个月,有些工科院校甚至要求达到15个月。美国多数大学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鼓励学生参加创业活动。马里兰大学要求学生每学期写一份创业计划书,并参加学校商业创业设计竞赛,前3名可获得5~10万美元奖金。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中心可以为学生提供创业种子基金和孵化器服务,该机构帮助学生向风险投资家进行游说,取得投资并创办公司。
  德国大学在四年中,有两个学期为实习学期,要求学生进行与专业紧密结合的实习。理工科学生在完成一至三年的学业后,要参加“中间考试”,合格后必须参加一定时间的生产性实习,才能撰写毕业论文。
  
  科学与人文教育并举
  为克服大学教育过分专业化倾向,哈佛大学将核心课程分为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和艺术、道德推理、定量推理、科学、社会分析等7类11个领域。学生必须在其中8个距离主攻方向最远的领域各选一门课程。在新一轮教改中,哈佛大学将用新设的“哈佛学院课程”取代“核心课程”。“哈佛学院课程”不再是单一学科的入门介绍,而是整合各门学科的知识,每门课程可能由几位不同学科的教授共同负责。
  同样,斯坦福大学一方面强调加强学生的科学教育,创建“科学、数学和工程”核心课程;另一方面,重视学生的人文教育,要求所有本科生都学习一年的“人文学科导论”课程。
其他文献
江西赣州是一块神奇的土地,赣南医学院就是这红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医学院校。70余年来,怀着与赣南老区、与人民大众相依相伴的情怀,学院植根赣南,服务基层,积极改善赣南及周边地区看病就医条件,向老区人民尽一份心,还一份情。  近年来,学院竭力向学子灌输“到基层去,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服务意识,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道路上,留下了一串串奋斗的足迹。  科学论证,首创农村医学“订单式”培养  赣州市是江西省
期刊
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明确指出大学要承担起文化传承创新的时代使命,由此大学文化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界的热点话题。那么到底什么是大学文化呢?我们可以从4个层面来理解大学文化。一是大学物质文化;二是大学制度文化;三是大学行为文化;四是大学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和最高表现形式。当前,我国大学文化建设面临诸多问题,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也有外部环境的原因,同时有大学自身原因
期刊
近年来,宿迁学院始终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生命,注重内涵建设,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探索出了一条在落后地区举办高等教育的新路子,被誉为“全国闻名的高校新星”。  首要任务: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自建校以来,宿迁学院立足宿迁,服务江苏,辐射淮海经济区,致力于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人格健全,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实践能
期刊
2012年9月,我国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国性的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上,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教育信息化要推动“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并强调要做到“三个率先”:教师率先使用、职业教育率先部署、发达地区率先示范。  在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江苏走在了全国前列——建设职业教育数字校园、智
期刊
都说南方人个子不高,但湖南岳阳的余三定是个“高人”:身高一米八一,可与北方大汉比肩。不光个子高,余三定站讲台,做学问,收藏书,打篮球,搞管理,样样水平高。出身农家,只有一张大专文凭的他,从1996年起就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然而“高人”余三定没有一点架子,熟知余三定的人都知道他是一校之长,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快乐“书生”。  喜欢教书,始终乐在其中  1956年,余三定出生于历史名城湖南岳阳。
期刊
作为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单位,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秉承“学校有特色才有生命、教师有特技才有权威、学生有特长才出路”的“三特”办学理念,坚持“抓改革、强管理、重内涵、促发展、做示范”的建设原则,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一跃成为江苏现代制造業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构建校本德育体系  学生的德育教育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始终坚持“德育为首
期刊
德国科隆体育学院始建于1946年,是德国唯一的培养综合性、跨学科体育人才的专业大学。学校拥有20个体育科研和教研所(室),在运动生理学、生物力学和化学方面研究居于世界前列。其反兴奋剂实验室,被国际奥委会认定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实验室。最让学院自豪的,是这里诞生出许多奥运冠军,其中包括2004年残奥会短跑及跳远三块金牌得主沃伊特克·齐克、2008年北京奥运会花剑冠军杰明·克莱布林克等,是享誉欧洲乃至世界
期刊
十年前,一所大学新生的50%可能来自所覆盖中学的20%,而现在在覆盖面已经缩小的情况下,新生的50%却减少至所覆盖中学的15%。这意味着两个层次的“集中化”,或者说是“多样性的退化”。在抑制“择校风”“补习班”等措施效果不佳的情况下,笔者建议用“同校生源率”作为调节杠杆,抑制教育资源分布过分失衡。  具体措施就是由大学自主决定在同一所中学招生人数的上限。这符合下放大学办学自主权精神,但目前全面实施
期刊
伴随着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我国经济建设步入关键时期,自然资源短缺与环境恶化问题日益加剧,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之一。自然资源是世界大国外交、政治、经济角逐的核心,需要把自然资源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综合研究。当前以传统一级学科为基础、针对单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应用,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国家资源安全的需要。  1.自然资源科学迫切需要系统性研究。自然资源科
期刊
有资料显示,我国技术工人中,高级技工只占5%,而在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这个比例超过35%。工人技术素质不高,使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产品平均合格率只有70%,每年因不良产品而损失近2000亿元。中国制造业提高产品质量并走向全球产业链的高端,需要千千万万有技能专长的高水平技术人才来支撑,我们的社会环境和教育体系必须在更高程度上重视、发展技工教育,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建议:  1.教育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