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期的教学必需以学生为主体,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从“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到启发式、探究式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积极热忱的人生态度、强烈的集体主义感和团队意识。教育理念翻天覆地,教学方式日新月异,其素质教育改革的意向为:教学过程必需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与价值观的完美结合。而作为物理这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是物理知识的源泉,是物理教学的时代特征,也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而分组实验是初中物理实验的一个重难点,对学生素质的的全面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学生的分组实验的呢?
一、科学分组
学生分组实验容易形成有的人干有的人不干,有的人看的涣散局面,如果管理不当还会出现乱哄哄的局面。怎么才能做到“活而不乱”,也就是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动脑动手,有秩序地进行实验呢?分组这一环节是至关重要的,为了使大家能有充足的时间动手操作、突出实验的训练性、从客观上减少“旁观者”。在实验器材允许的情况下,实验分组人数应尽可能少,两人一组或最好有些实验一人一组。还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班的办法,增加教师上课次数,而学生上课次数并不增加。这样能给观察、操作、独立解决问题创造条件,其它动作以及打闹的现象自然会减少。
二、定规立制
學生在操作前注意力常常难以集中。在物理实验室里上实验课,有一个理想的实验环境,条件具备,准备充分,安排得当,理应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往往教师一提到去实验室上物理实验课,学生热情高涨,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但一进入实验室,由于受好奇心的驱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实验器材上,许多学生急于观察、摆弄器材,甚至动手安装,忽略了教师讲解实验原理和介绍实验器材的过程,导致教师在讲台上讲解示范,学生在实验桌旁“议论纷纷”、 “搬弄器材”,学生接受的视听信息相互影响,课堂调控力被削弱,教师对学生实验中的安装操作技巧,注意事项,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数据如何分析处理等要求难以有效贯彻。这大大降低了教师的引导作用,降低了教学效果,甚至难以达到实验目的。
物理科代表、班委干部要与全班同学一起讨论制定学生分组实验的规章制度,由于制度来源于全班同学,就有了执行的基础,违反的学生在进行教育时才口服、心服。有了制度,课堂纪律才有保证,教师演示、启发、引导才能有序进行。
三、技能培养
应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观察检查、仪器的组装、数据的读取和处理、整理复位等实验技能这样才能避免损坏仪器和发生实验事故。
我把适于探索的分组实验分为两类:一是学生有一定感性认识但具有较少的相关的物理知识的实验;二是学生既有一定感性认识还有较多的相关物理知识的实验。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第一类:学生有一定意性认识但具有较少相关物理知识的实验。对这类实验学生探索的出发点主要是他们所具有的感性认识,但仅凭一点点感性认识去探索,学生会感到不知如何下手。因此我通过给定实验器材,给学生作出导向,使他们确定思维方向。
例一:人教社出版的《物理》(第一册)第109页实验
题目: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
l、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秤拉木块,使木块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
2、在木块上放上砝码,重做实验1。这次读出暄拁力比实验1?堥还是對?
3、在气平木板上固?好砀纸或棉嘃,放上木块(不加砝码),重做上面实验。也把这次读出的拉力和实验1的拉力相比较。
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既和压力的大小有关,又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选自课本)
我的做法:
提出课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假设:(教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或你了解的有关知识猜测一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摩擦力的大小可能和①重力的大小有关;②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③接触面的大小有关。
设计实验:(教师)谁能设计一个实验证实我们提出的猜想?
(学生)无人响应。(不知从那里下手)
(教师)如果我给你一个木块、一只弹簧秤、一块木板、一条棉布、一个砖码你能设计吗?
(学生)踊跃发言设计如下:
l、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秤拉木块,读出这时的拉力,在木块上放砝码,再用弹簧秤拉木块,读出拉力,比较两次拉力的大小来证明摩擦力的大小和重力的关系。和课本上的分组实验相比,方法是相同的,但是①学生对只有匀速拉动弹簧秤时拉力的大小才等于滑动摩擦力不明确;②学生对重力和压力的概念的区别是不清楚的。对这两点缺陷教师在演示中给子讲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明确,并通过演示操作得到结论。
2、在水平长木板上固定好棉布,放上木块(加砝码),重做上面的实验,把这次读出的拉力和实验1中不加砝码时的拉力相比较,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此实验的设计正确,操作上和实验1类似,所以我请了一位学生操作,效果很好。
3、把木块放在木板上(不铺棉布),使木块大小不同的两个表面分别和木板接触,用弹簧秤匀速拉木块,读出拉力,比较两次拉力的大小来证明摩擦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积的大小是否有关。
因木块的不同表面粗糙程度略有差异,此次实验由教师操作,将表面粗糙程度不同引起的差异控制到最小,并就此向学生作出解释,最后得出结论。
实验证实、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压力的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和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
第二类:学生既有一定感性认识还有一定的相关的物理基础知识的实验。对此类实验的探索学生会根据已有的物理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不给定实验器材,通过指出学生设计中的不足并要求其改进的方法引导思维,完善设计,最终解决问题。
实验证实、得出结论:实验表明:当电阻和通电时间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当电流和通电时间一定时,电阻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当电流和电阻一定时,通电时间越长,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
总之,制定好学生分组实验的规章制度,合理地搭配好实验小组,教师在学生分组实验中应该大胆尝试,通过实验真正践行:“学生力所能及,教师避之;学生力所难及,教师助之;学生力所不及,教师为之”的新课程理念,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大力推广加强和优化物理分组实验教学,从而进一步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一、科学分组
学生分组实验容易形成有的人干有的人不干,有的人看的涣散局面,如果管理不当还会出现乱哄哄的局面。怎么才能做到“活而不乱”,也就是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动脑动手,有秩序地进行实验呢?分组这一环节是至关重要的,为了使大家能有充足的时间动手操作、突出实验的训练性、从客观上减少“旁观者”。在实验器材允许的情况下,实验分组人数应尽可能少,两人一组或最好有些实验一人一组。还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班的办法,增加教师上课次数,而学生上课次数并不增加。这样能给观察、操作、独立解决问题创造条件,其它动作以及打闹的现象自然会减少。
二、定规立制
學生在操作前注意力常常难以集中。在物理实验室里上实验课,有一个理想的实验环境,条件具备,准备充分,安排得当,理应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往往教师一提到去实验室上物理实验课,学生热情高涨,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但一进入实验室,由于受好奇心的驱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实验器材上,许多学生急于观察、摆弄器材,甚至动手安装,忽略了教师讲解实验原理和介绍实验器材的过程,导致教师在讲台上讲解示范,学生在实验桌旁“议论纷纷”、 “搬弄器材”,学生接受的视听信息相互影响,课堂调控力被削弱,教师对学生实验中的安装操作技巧,注意事项,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数据如何分析处理等要求难以有效贯彻。这大大降低了教师的引导作用,降低了教学效果,甚至难以达到实验目的。
物理科代表、班委干部要与全班同学一起讨论制定学生分组实验的规章制度,由于制度来源于全班同学,就有了执行的基础,违反的学生在进行教育时才口服、心服。有了制度,课堂纪律才有保证,教师演示、启发、引导才能有序进行。
三、技能培养
应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观察检查、仪器的组装、数据的读取和处理、整理复位等实验技能这样才能避免损坏仪器和发生实验事故。
我把适于探索的分组实验分为两类:一是学生有一定感性认识但具有较少的相关的物理知识的实验;二是学生既有一定感性认识还有较多的相关物理知识的实验。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第一类:学生有一定意性认识但具有较少相关物理知识的实验。对这类实验学生探索的出发点主要是他们所具有的感性认识,但仅凭一点点感性认识去探索,学生会感到不知如何下手。因此我通过给定实验器材,给学生作出导向,使他们确定思维方向。
例一:人教社出版的《物理》(第一册)第109页实验
题目: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
l、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秤拉木块,使木块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
2、在木块上放上砝码,重做实验1。这次读出暄拁力比实验1?堥还是對?
3、在气平木板上固?好砀纸或棉嘃,放上木块(不加砝码),重做上面实验。也把这次读出的拉力和实验1的拉力相比较。
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既和压力的大小有关,又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选自课本)
我的做法:
提出课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假设:(教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或你了解的有关知识猜测一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摩擦力的大小可能和①重力的大小有关;②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③接触面的大小有关。
设计实验:(教师)谁能设计一个实验证实我们提出的猜想?
(学生)无人响应。(不知从那里下手)
(教师)如果我给你一个木块、一只弹簧秤、一块木板、一条棉布、一个砖码你能设计吗?
(学生)踊跃发言设计如下:
l、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秤拉木块,读出这时的拉力,在木块上放砝码,再用弹簧秤拉木块,读出拉力,比较两次拉力的大小来证明摩擦力的大小和重力的关系。和课本上的分组实验相比,方法是相同的,但是①学生对只有匀速拉动弹簧秤时拉力的大小才等于滑动摩擦力不明确;②学生对重力和压力的概念的区别是不清楚的。对这两点缺陷教师在演示中给子讲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明确,并通过演示操作得到结论。
2、在水平长木板上固定好棉布,放上木块(加砝码),重做上面的实验,把这次读出的拉力和实验1中不加砝码时的拉力相比较,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此实验的设计正确,操作上和实验1类似,所以我请了一位学生操作,效果很好。
3、把木块放在木板上(不铺棉布),使木块大小不同的两个表面分别和木板接触,用弹簧秤匀速拉木块,读出拉力,比较两次拉力的大小来证明摩擦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积的大小是否有关。
因木块的不同表面粗糙程度略有差异,此次实验由教师操作,将表面粗糙程度不同引起的差异控制到最小,并就此向学生作出解释,最后得出结论。
实验证实、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压力的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和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
第二类:学生既有一定感性认识还有一定的相关的物理基础知识的实验。对此类实验的探索学生会根据已有的物理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不给定实验器材,通过指出学生设计中的不足并要求其改进的方法引导思维,完善设计,最终解决问题。
实验证实、得出结论:实验表明:当电阻和通电时间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当电流和通电时间一定时,电阻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当电流和电阻一定时,通电时间越长,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
总之,制定好学生分组实验的规章制度,合理地搭配好实验小组,教师在学生分组实验中应该大胆尝试,通过实验真正践行:“学生力所能及,教师避之;学生力所难及,教师助之;学生力所不及,教师为之”的新课程理念,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大力推广加强和优化物理分组实验教学,从而进一步提高物理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