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实践:为创新人才培养锲入一个“支点”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1243216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优质高中的标准是什么?“重本率”“清北录取人数”可能是多数国人脱口而出的答案。
  学校的使命是培育人,优质高中的使命无疑是培养优秀的人。那么优秀学生的标准是什么?上了重本、入了清北,就一定优秀吗?——显然并不见得,那些显见的精致利己主义者、巨婴症患者,甚至自杀轻生者的存在就是证明。
  高分不等于优秀。优秀无疑有着比高分更为丰富的内涵。作为位居国内优质高中金字塔顶端,崇尚“敢为人先,崇尚一流,追求卓越” 精神的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对“优秀”的内涵有着自己的思考。
  优秀需要灵魂的自由。只有身心愉悦,自主自觉地做于人于己有意义的事,才是幸福的人,“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人,自我实现的人,进入自由王国的人。
  優秀需要个性的绽放。只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不只是“智”的单向发展的人,才能在丰富的选择中发现最适合自己的方向,才能最大可能地展现个性,创新发展,绽放生命。
  优秀需要承担社会责任。既然“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社会就成为了生命成长的宏大舞台。只有敢于承担社会责任,勇于融入时代洪流,个体生命才会有新的高度,也才能获得人生的最大价值。
  优秀的学生呼唤优质的学校教育。如何超越应试教育的藩篱,培养真正优秀的学生呢?
  这需要重构教育生活,需要用改革来吹皱一池春水。为此,学校需要一个“支点”。
  1990年秋,为了“让学生到社会中接受更深刻的教育”,华南师大附中决定带领学生走进广袤的农村生活世界。
  由此,一幅壮丽的教育画卷徐徐拉开。
  每年为期一周的“学农”实践中,学生与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体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乡间生活;利用农闲时间开展志愿服务、村小支教、社会调查和研究性学习;身体力行,体验稼穑之艰辛,体悟秋收之快乐,体察民心之淳朴。在与农村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密切接触中,他们的身体与精神、认知与情感、现实与理想产生强烈的碰撞,获得了不一样的情感体验和生命的自由成长。
  农村社会实践让学校师生尝到了甜头,学校的探索也在一步步深入。农村社会实践由单纯的农村劳动,逐渐演变成课程体系,进而发展为培养时代新人的独特教育模式。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学校开展的农村社会实践活动,创新性与国家对教育的要求紧密契合:从素质教育和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提出,到第八次课程改革,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出台,再到时代新人的培养以及对劳动教育的重申——华南师大附中的脚步坚实,一直引领着教育改革的潮流。
  时代在变化,培养具有自由精神的创新人才却始终是优质高中的使命。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以农村社会实践为“支点”而展开的探索,前景值得期许,经验值得借鉴。
其他文献
哈里和杰米是一对兄弟,他们的父亲专门从事金银首饰加工。父亲的手艺很好,靠着收取加工费,就让哈里和杰米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哈里和杰米从小耳濡目染,对金银首饰加工非常感兴趣,觉得其乐无穷,因此,父亲后来便把自己的手艺传给了他们,没多久,他们的手艺就和父亲不相上下了。  后来,父亲因病去世,加工店留给了哈里和杰米,他们一起从事金银首饰加工工作。虽然生意好,但钱却挣得并不多。一天晚上,哈里对杰米说:“弟弟,
埋地热油管道停输过程周围土壤温度场的计算是研究间歇输送过程中确定停输时间以及再启动等问题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埋地热油管道的几何特性建立有限区域内停输时热油管道
摘 要 国家认同教育是一个建构个体与认同体关系的互动过程;公共危机事件具有情境性,既是形成社会性认知的元素,也是联结个体生活与国家事务的纽带,在国家认同教育中具备重要的教育价值。公共危机事件融入国家认同教育的路径包括:挖掘公共危机事件与学校课程的联结基点,强化以公共危机事件为载体的多个场域的国家认同协同共育。  关 键 词 公共危机事件;国家认同教育;价值;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
摘 要 “敬畏”与“文明”紧密相连。现代社会中“敬”与“畏”存在着一定的断裂现象,其根源可能在于人类社会中不断扩张的理性系统和构造逐渐消解了心灵敬畏感。将“敬”和“畏”连接在一起的是“信”,“信”本质上具有某种一贯性和连续性。与现代语境中“文明”一词指向人类外部构造的意涵不同,中国先秦思想中的“文明”则是更微妙的、指向个体深层状态的表达。挖掘传统文化中“敬畏”与“文明”的内涵,对于当代教育如何彰
摘 要 公共危机治理要求广大公民具备关注公共福祉、参与公共生活的意识、能力和习惯。针对此次公共危机暴露的部分公民忽视公共责任、缺少道德自律等问题,各级学校应依托思政课倡导和树立全面的公共责任观,引导学生树立强烈的公共责任意识;建立思政课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有机联系,综合运用直接德育与间接德育相结合的立体机制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珍惜公共危机治理实践经验,统筹开发精品公共责任教育课程。  关 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