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手法治疗骨折实施临床路径模式探讨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li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医手法治疗闭合性四肢骨折有悠久的历史和确切的临床疗效,但目前临床报道和临床使用率逐年降低。
  目前,国家强调中医药现代化的建设和管理,如何将传统的、行之有效的临床方法与现代管理结合在一起,是本文探讨的目的。
  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CP)是由西方引进的一种临床工作模式,一种可以为患者提供高品质、高效率、低成本的医疗护理服务、医疗管理模式,符合我国医疗保险管理的部分理念。近几年,只在我国刚刚在部分地区试行,范畴基本在手术科室应用。
  现将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应用于中医传统技术在临床应用尚未见报道,我们仅作为新的尝试观察住院患者20例,汇报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20例,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龄最大65岁,最小17岁,平均37岁;包括克雷式骨折5例,肱骨外科颈骨折4例,股骨干骨折3例,三踝骨折合并胫距关节半脱位3例,前臂单、双骨折5例。
  病例入选标准:闭合性四肢骨折病人,拒绝手术治疗,排除可疑失血性休克、骨筋膜室综合征,局部高度肿胀者。
  治疗方法:①手法:手法整复,夹板固定。②用药:内服三七活血胶囊、接骨丹、壮筋续骨丹;外用消炎止痛膏。③骨科康复训练:肌力训练、关节功能训练。
  治疗流程:住院治疗3~5周,手法整复次数不超过4次,第1周口服三七活血胶囊,外用消炎止痛膏,每3天调换1次,换3次即可;第2~4周口服接骨丹,开始康复训练;第5周口服壮筋续骨丹3周。
  
  结 果
  
  本组病例平均住院时间3周,费用平均3000元人民币,全部临床治愈(出院后康复训练及复诊未计在内)。
  
  讨 论
  
  骨折是人们日常损伤性疾病中比较严重的病症,它可由于生活损伤、交通损伤、工业损伤、农业损伤、运动损伤、灾害损伤、战争损伤等因素造成。
  骨折的治疗比较复杂,疗程也比较长。其治疗方法众多,但可归纳为两大体系:西医骨科一般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或手术切开复位+ 钢板螺丝钉内固定,一般不用药物作辅助治疗;中医骨伤科主要是采用手法复位+夹板局部固定+中药外敷内服+及时功能锻炼。
  中医学对骨折的治疗,根据文献记载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在20世纪60年代初,已总结出一套较为完整和科学的闭合骨折三期分治理论与方法,对指导临床有其积极作用。骨折三期的划分,一般认为骨折开始的2周左右为初期,此时损伤局部瘀血凝结,肿胀疼痛,宜用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之剂;2~4周时间为中期,这时瘀化肿退,骨折断端已初步连接,治宜接骨续筋,和营通络;骨折4周直至愈合为后期,这阶段治宜补气养血,补益肝肾。此骨折三期分治,虽有一定的原则性与规律性,也有其灵活性,不能拘泥不变,还要根据人体的差异而不同,如体质的强弱、骨折的部位等因素而考虑辨证施治。此骨折三期分治学说与骨折愈合机制的“瘀祛、新生、骨合”也完全一致。现代医学认为骨折愈合整个过程是持续的和渐进的,一般可分为血肿机化期、原始骨痂期和骨痂改造期,这与中医骨折三期分治的学说也相吻合。
  近年来,中医手法治疗闭合性四肢骨折的状况不佳,临床使用率持续降低,甚至很多年轻骨科医生已不会运用手法复位技术。一时间面对骨折治疗似乎只能采用手术方法治疗了。这种情况,一方面源于患者对解剖复位、功能性复位的理解差异,迫使医生更愿采用手术治疗以达到解剖复位的效果;另一方面,源于医疗市场的变化,医院和医生更加追求经济效益,过多采用手术治疗方案。再者就是传统技术流失、失传,“手摸心会”、“端提挤按”等等传统技法在大型医院已很少有医生使用了。为了弘扬中医治疗技术,我们通过运用现代管理流程实践,结合传统技术运用,本组病例治疗疗效确切、费用低廉、疗程短、护理治疗提高、患者满意度提高,可以作为该病种治疗的首选治疗方案。
  临床路径作为新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在保证、维持和改善医院的医疗质量,进行医疗质量的正确评价中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做出规范的护理时间表,即以时间为横轴,以入院指导、诊断、检查、用药、治疗、护理、饮食指导、活动、教育、出院计划等为纵轴的日程计划表。突出医护之间新的合作模式。并在此基础上为医疗管理者、计划机构、医院和临床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1]。它以缩短平均住院日、降低住院费用为显著特征,具有规范诊疗行为、节约卫生资源、贯彻整体护理、提高医疗效益-成本比例等重要作用,充分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医院经营、管理等理念。同时,它提供了多专业协作的工作模式,促进了医患交流,提高了患者满意度。所以,在提倡“中医药现代化”、“优质、高效、低耗”管理的今天,研究中医技术临床路径在我国医疗质量管理的应用,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临床路径实施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同时,当使用医疗保险住院的患者住院时,更加体现了节约国家医疗保险费用消耗,为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摸索新的医疗管理、节约费用消耗途径,值得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齐广德,秦银河,李书章,等.临床路径的应用及相关问题和对策.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3,10(1):38-39
  2 齐广德,秦银河,李书章,等.胆囊结石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临床路径实施效果分析.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3,25(12):1093
其他文献
一种新的植入装置利用光脉冲刺激听觉神经,从而改善了现有的耳蜗植入物。传统植入物依赖于一系列直接靠在内耳膜上的电极,并且利用电信号刺激下方的听觉神经。不过,植入它们可能
目的探讨基于休哈特质量控制图安全预警系统管理与常规健康教育对部队训练伤的预防效果差异。方法研究时间为2017年5月—2019年5月,选择同一兵种专业的战士800名进行研究,采
摘 要 目的:在本地区内推广危重新生儿的转运,有效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方法:对转运的68例危重新生儿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本组转运成功率、转运途中死亡率、治愈好转率、病死率分别为100%、0、86.76%、7.35%。结论:建立新生儿转运系统对危重新生儿实行有效的转运,能够有效地对危重新生儿进行实时的抢救,减少死亡率和致残率。  关键词 新生儿 转运 危重症    资料与方法  2007年9月~2
当前,医务社工在医院系统面临接受度不高、难以被理解和信任的困境。慈善文化是医院发展的软实力,慈善医疗的核心在于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提供助医、人文服务,医务社工理应承
资料及方法    2004年10月~2007年9月收治蛇伤病人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16~56岁,就诊时间1小时~3天。入院前伤口处理情况:经过处理者(如伤口冲洗、吸毒、结扎、外敷草药、口服蛇药)6例,未经处理者9例。蛇伤种类:眼镜王蛇3例,竹叶青8例,五步蛇2例,不明蛇种2例。  临床特点:眼镜王蛇咬伤主要是神经毒损害,特点是蛇毒吸收快,伤口反应较轻。因局部症状不明显,咬伤后不引起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