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医手法治疗闭合性四肢骨折有悠久的历史和确切的临床疗效,但目前临床报道和临床使用率逐年降低。
目前,国家强调中医药现代化的建设和管理,如何将传统的、行之有效的临床方法与现代管理结合在一起,是本文探讨的目的。
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CP)是由西方引进的一种临床工作模式,一种可以为患者提供高品质、高效率、低成本的医疗护理服务、医疗管理模式,符合我国医疗保险管理的部分理念。近几年,只在我国刚刚在部分地区试行,范畴基本在手术科室应用。
现将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应用于中医传统技术在临床应用尚未见报道,我们仅作为新的尝试观察住院患者20例,汇报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20例,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龄最大65岁,最小17岁,平均37岁;包括克雷式骨折5例,肱骨外科颈骨折4例,股骨干骨折3例,三踝骨折合并胫距关节半脱位3例,前臂单、双骨折5例。
病例入选标准:闭合性四肢骨折病人,拒绝手术治疗,排除可疑失血性休克、骨筋膜室综合征,局部高度肿胀者。
治疗方法:①手法:手法整复,夹板固定。②用药:内服三七活血胶囊、接骨丹、壮筋续骨丹;外用消炎止痛膏。③骨科康复训练:肌力训练、关节功能训练。
治疗流程:住院治疗3~5周,手法整复次数不超过4次,第1周口服三七活血胶囊,外用消炎止痛膏,每3天调换1次,换3次即可;第2~4周口服接骨丹,开始康复训练;第5周口服壮筋续骨丹3周。
结 果
本组病例平均住院时间3周,费用平均3000元人民币,全部临床治愈(出院后康复训练及复诊未计在内)。
讨 论
骨折是人们日常损伤性疾病中比较严重的病症,它可由于生活损伤、交通损伤、工业损伤、农业损伤、运动损伤、灾害损伤、战争损伤等因素造成。
骨折的治疗比较复杂,疗程也比较长。其治疗方法众多,但可归纳为两大体系:西医骨科一般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或手术切开复位+ 钢板螺丝钉内固定,一般不用药物作辅助治疗;中医骨伤科主要是采用手法复位+夹板局部固定+中药外敷内服+及时功能锻炼。
中医学对骨折的治疗,根据文献记载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在20世纪60年代初,已总结出一套较为完整和科学的闭合骨折三期分治理论与方法,对指导临床有其积极作用。骨折三期的划分,一般认为骨折开始的2周左右为初期,此时损伤局部瘀血凝结,肿胀疼痛,宜用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之剂;2~4周时间为中期,这时瘀化肿退,骨折断端已初步连接,治宜接骨续筋,和营通络;骨折4周直至愈合为后期,这阶段治宜补气养血,补益肝肾。此骨折三期分治,虽有一定的原则性与规律性,也有其灵活性,不能拘泥不变,还要根据人体的差异而不同,如体质的强弱、骨折的部位等因素而考虑辨证施治。此骨折三期分治学说与骨折愈合机制的“瘀祛、新生、骨合”也完全一致。现代医学认为骨折愈合整个过程是持续的和渐进的,一般可分为血肿机化期、原始骨痂期和骨痂改造期,这与中医骨折三期分治的学说也相吻合。
近年来,中医手法治疗闭合性四肢骨折的状况不佳,临床使用率持续降低,甚至很多年轻骨科医生已不会运用手法复位技术。一时间面对骨折治疗似乎只能采用手术方法治疗了。这种情况,一方面源于患者对解剖复位、功能性复位的理解差异,迫使医生更愿采用手术治疗以达到解剖复位的效果;另一方面,源于医疗市场的变化,医院和医生更加追求经济效益,过多采用手术治疗方案。再者就是传统技术流失、失传,“手摸心会”、“端提挤按”等等传统技法在大型医院已很少有医生使用了。为了弘扬中医治疗技术,我们通过运用现代管理流程实践,结合传统技术运用,本组病例治疗疗效确切、费用低廉、疗程短、护理治疗提高、患者满意度提高,可以作为该病种治疗的首选治疗方案。
临床路径作为新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在保证、维持和改善医院的医疗质量,进行医疗质量的正确评价中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做出规范的护理时间表,即以时间为横轴,以入院指导、诊断、检查、用药、治疗、护理、饮食指导、活动、教育、出院计划等为纵轴的日程计划表。突出医护之间新的合作模式。并在此基础上为医疗管理者、计划机构、医院和临床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1]。它以缩短平均住院日、降低住院费用为显著特征,具有规范诊疗行为、节约卫生资源、贯彻整体护理、提高医疗效益-成本比例等重要作用,充分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医院经营、管理等理念。同时,它提供了多专业协作的工作模式,促进了医患交流,提高了患者满意度。所以,在提倡“中医药现代化”、“优质、高效、低耗”管理的今天,研究中医技术临床路径在我国医疗质量管理的应用,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临床路径实施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同时,当使用医疗保险住院的患者住院时,更加体现了节约国家医疗保险费用消耗,为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摸索新的医疗管理、节约费用消耗途径,值得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齐广德,秦银河,李书章,等.临床路径的应用及相关问题和对策.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3,10(1):38-39
2 齐广德,秦银河,李书章,等.胆囊结石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临床路径实施效果分析.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3,25(12):1093
目前,国家强调中医药现代化的建设和管理,如何将传统的、行之有效的临床方法与现代管理结合在一起,是本文探讨的目的。
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CP)是由西方引进的一种临床工作模式,一种可以为患者提供高品质、高效率、低成本的医疗护理服务、医疗管理模式,符合我国医疗保险管理的部分理念。近几年,只在我国刚刚在部分地区试行,范畴基本在手术科室应用。
现将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应用于中医传统技术在临床应用尚未见报道,我们仅作为新的尝试观察住院患者20例,汇报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20例,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龄最大65岁,最小17岁,平均37岁;包括克雷式骨折5例,肱骨外科颈骨折4例,股骨干骨折3例,三踝骨折合并胫距关节半脱位3例,前臂单、双骨折5例。
病例入选标准:闭合性四肢骨折病人,拒绝手术治疗,排除可疑失血性休克、骨筋膜室综合征,局部高度肿胀者。
治疗方法:①手法:手法整复,夹板固定。②用药:内服三七活血胶囊、接骨丹、壮筋续骨丹;外用消炎止痛膏。③骨科康复训练:肌力训练、关节功能训练。
治疗流程:住院治疗3~5周,手法整复次数不超过4次,第1周口服三七活血胶囊,外用消炎止痛膏,每3天调换1次,换3次即可;第2~4周口服接骨丹,开始康复训练;第5周口服壮筋续骨丹3周。
结 果
本组病例平均住院时间3周,费用平均3000元人民币,全部临床治愈(出院后康复训练及复诊未计在内)。
讨 论
骨折是人们日常损伤性疾病中比较严重的病症,它可由于生活损伤、交通损伤、工业损伤、农业损伤、运动损伤、灾害损伤、战争损伤等因素造成。
骨折的治疗比较复杂,疗程也比较长。其治疗方法众多,但可归纳为两大体系:西医骨科一般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或手术切开复位+ 钢板螺丝钉内固定,一般不用药物作辅助治疗;中医骨伤科主要是采用手法复位+夹板局部固定+中药外敷内服+及时功能锻炼。
中医学对骨折的治疗,根据文献记载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在20世纪60年代初,已总结出一套较为完整和科学的闭合骨折三期分治理论与方法,对指导临床有其积极作用。骨折三期的划分,一般认为骨折开始的2周左右为初期,此时损伤局部瘀血凝结,肿胀疼痛,宜用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之剂;2~4周时间为中期,这时瘀化肿退,骨折断端已初步连接,治宜接骨续筋,和营通络;骨折4周直至愈合为后期,这阶段治宜补气养血,补益肝肾。此骨折三期分治,虽有一定的原则性与规律性,也有其灵活性,不能拘泥不变,还要根据人体的差异而不同,如体质的强弱、骨折的部位等因素而考虑辨证施治。此骨折三期分治学说与骨折愈合机制的“瘀祛、新生、骨合”也完全一致。现代医学认为骨折愈合整个过程是持续的和渐进的,一般可分为血肿机化期、原始骨痂期和骨痂改造期,这与中医骨折三期分治的学说也相吻合。
近年来,中医手法治疗闭合性四肢骨折的状况不佳,临床使用率持续降低,甚至很多年轻骨科医生已不会运用手法复位技术。一时间面对骨折治疗似乎只能采用手术方法治疗了。这种情况,一方面源于患者对解剖复位、功能性复位的理解差异,迫使医生更愿采用手术治疗以达到解剖复位的效果;另一方面,源于医疗市场的变化,医院和医生更加追求经济效益,过多采用手术治疗方案。再者就是传统技术流失、失传,“手摸心会”、“端提挤按”等等传统技法在大型医院已很少有医生使用了。为了弘扬中医治疗技术,我们通过运用现代管理流程实践,结合传统技术运用,本组病例治疗疗效确切、费用低廉、疗程短、护理治疗提高、患者满意度提高,可以作为该病种治疗的首选治疗方案。
临床路径作为新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在保证、维持和改善医院的医疗质量,进行医疗质量的正确评价中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做出规范的护理时间表,即以时间为横轴,以入院指导、诊断、检查、用药、治疗、护理、饮食指导、活动、教育、出院计划等为纵轴的日程计划表。突出医护之间新的合作模式。并在此基础上为医疗管理者、计划机构、医院和临床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1]。它以缩短平均住院日、降低住院费用为显著特征,具有规范诊疗行为、节约卫生资源、贯彻整体护理、提高医疗效益-成本比例等重要作用,充分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医院经营、管理等理念。同时,它提供了多专业协作的工作模式,促进了医患交流,提高了患者满意度。所以,在提倡“中医药现代化”、“优质、高效、低耗”管理的今天,研究中医技术临床路径在我国医疗质量管理的应用,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临床路径实施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同时,当使用医疗保险住院的患者住院时,更加体现了节约国家医疗保险费用消耗,为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摸索新的医疗管理、节约费用消耗途径,值得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齐广德,秦银河,李书章,等.临床路径的应用及相关问题和对策.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3,10(1):38-39
2 齐广德,秦银河,李书章,等.胆囊结石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临床路径实施效果分析.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3,25(12):1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