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汤永隆:台湾花莲人,台湾籍著名心理学家,高级婚姻家庭咨询师,日本国立广岛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心理学博士,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教授。1995年毕业于中国台湾政治大学理学部心理学系,1997年留学日本,并在广岛大学获得心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05年到重庆西南大学心理学院任教。1991年开始接触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实务工作,主要从事社会心理、心理健康、心理咨询与治疗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具有丰富的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的经验。另有数十篇论文在国内外专业期刊上发表。
失败、烦恼、压力、攀比、懒惰、妒忌……一切人类自身的负面情绪、心理、思想等,在我们看来是不愿意被别人知晓却又无可避免的行为与情绪。而因为这些关键词,多少学生在迷茫中前行,以至于迷失自己,却找不到倾吐的机会与解决的办法。在采访汤永隆教授时,他说,人类自身在内心的负面情绪、心理、思想等(如妒忌、攀比、贪婪、懒惰等)作用下,导致人类的行为、技术等引入负面效应,也就是带来所谓的负能量,如抑郁、焦虑、恐惧等。在这些情绪的作用下,有可能又引发进一步的负面情绪效应,造成恶性循环。那么,如何来“医治”负面情绪?
情绪这个东西得认识
如何“解读情绪,正视焦虑”?课堂上的汤教授从四个方面为学生解读。一是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以及心理治疗的区别;二是情绪中的焦虑如何产生;三是我们应该怎么面对焦虑;四是焦虑对人的意义。
汤教授详细分析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区别,并以强迫症病人为例,告诉同学们表象和心理之间不存在唯一性,强调在解决问题时我们要从现实压力出发,从根本上帮助来访者缓解压力、消除焦虑,不能只看虚拟中的压力。针对“情绪中的焦虑如何产生”这一问题,汤教授向同学们介绍了负面情绪的分类,着重分析了人为何会产生焦虑的状态,并详细说明了焦虑和恐惧的区别。汤教授指出,我们的情绪代表着我们的能力,感觉能力不足以承担未来事件的责任才会产生焦虑情绪,因此我们在面对焦虑时,应该给予自己更多的是赞赏。在谈及“焦虑对人的意义”时,汤教授提出焦虑能够让我们产生未雨绸缪的做法,我们要正视自己的负面情绪,因为正确对待焦虑会促进我们加强自身能力,他希望同学们都能够学会认识自己,正确解读自己的情绪。
“趋利避害,其实是人自我保护的一种手段!”汤永隆教授称,负面情绪的背后反映了人们对于生存适应过程中本身能力的状况,以及可能存在的威胁刺激。所以当群体中有人发生了负面情绪,自己很容易同样也感受到这样的威胁刺激而传递同样的负能量,借以进行保护防御的措施。所以,当我们面对负面情绪时,更应了解负面情绪的来龙去脉,发挥负面情绪真正的功能,即自我成长。我们只能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一颗感谢的心来面对负面情绪,面对各种的挑战。
问题学生需要“练爱”
采访中,记者问到汤永隆教授,关于“问题学生”,如果遭遇学生早恋、暴力、自残等行为时,教师应该如何应对。汤教授这样阐释道:问题学生虽然不能说是必然出现,但是教育原本就应该容许问题学生的出现,因为,学生的本质就是学习,对于有些人而言,需要在出现问题后,才有机会学习得更好。
早恋的问题,反映得更多的是教师与家长对于青春期的遗忘以及对于性教育的不了解。陈一筠教授提出过一个很有意思的概念叫做“练爱”,如果能够把这两个概念结合在一起,就会很有意思了,那就会变成“早练”。青春期的定义主要是指生殖能力的成熟,也因此,男女两性对于异性会倍感好奇。人类发展至今,根据过往经验的积累,发现并不是进入婚姻的男女都能够和睦相处,因此,慢慢衍生出婚前的两性交往,以此避免婚后婚姻关系的不稳定。所以,如果家长教师在青少年处于对异性懵懂好奇以及对于亲密感有高度需求的时候,适当地进行引导,让青少年朋友学会求同存异、相互尊重差异、共建互益合作的和谐人际关系。
暴力是一直存在的问题,不单单是只有青少年才有。在心理學也有各种的假说被提出来。例如,本能说、社会学习说、挫折攻击假说等。不同的暴力背后具有不同的原因与成因,需要根据情况具体分析与处理。如果是因为挫折造成的暴力行为,可能当事者之间存在负性的相互的作用,因此,不要急着去惩罚暴力的施加者,可能需要的是先让双方冷静下来,然后了解原因,了解一下施暴者为什么会情绪高涨到非使用暴力发泄不可!当然也要从受暴方去了解,两人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前因后果是什么?再来决定该如何处理。学校的老师处理这些事情都很有经验,但是往往因为时间的压力、外力的介入、以及对于学生的刻板印象,让这类的事处理起来有些棘手。
自残则是一种自己对于自己身体的伤害行为,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暴力行为,只是攻击的是自己(向内攻击)。这类的个案比较极端的是自杀行为,更常见的是割腕行为。曾经与个案聊过为什么要割腕或者划破自己的肌肤?他们的回答比较一致的是“因为内心痛苦,藉由身体的痛,来转移心理的痛苦”。因此,不管是什么程度的自残,都牵涉到了当事人的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对于自己存在的价值以及当下是否有什么事情严重的困扰着他们,应该是他们的共同问题。所以,如何帮助他们找到自我的存在感,以及引导他们走出内心的困境,才是处理的核心关键,不是简单送精神科门诊可以解决的问题,当然,情绪困扰严重的时候,适当借助医疗资源、社会资源也是必要的!
本刊记者:学生学习心理学课程您认为应该以怎样的学习方式最为有效?毕业后他们应该如何把相关知识运用到工作中?
汤永隆:心理学是一个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学科,因此,平时如何敏锐地观察周围的问题以及思考现象背后的逻辑可能,并提供符合研究设计逻辑的验证方法,收集数据,让数据说话,重复循环直到找到最适当的结果,来解释现象。因此,平时多观察、多思考、多动手,才是学习心理学的基本功,不能再像大学之前的学习方式光靠背诵、记忆、理解来学习,那样是学不好心理学的!有了这样的训练与学习成果,那么出社会后,只要愿意的话,在绝大多数的领域,都可以将这样的能力发挥出来,开拓、发展既有的领域,以及职场的创新。
本刊记者:您认为青少年要保持心理健康,家庭和学校最应该如何来进行培养和引导?
汤永隆: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因素非常多,很难一语道尽所有的可能!如果真的要说的话,那么提高青少年积极的自我概念是一个最值得考虑的正向因素。因为,从发展心理学以及心理咨询个案经验来说,一个人的自我概念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心理是否健康的最根本因素,特别是处于自我概念发展青春期青少年而言。而对于自我是否积极还是消极的评价,有两个重要因素一个是成功经验,另外一个是获得积极评价。因此,从小培养能力、提供适当的机会增加成功的体验、积极鼓励参与合适的活动以及适当的赞美,我想对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会有积极正向的作用。
失败、烦恼、压力、攀比、懒惰、妒忌……一切人类自身的负面情绪、心理、思想等,在我们看来是不愿意被别人知晓却又无可避免的行为与情绪。而因为这些关键词,多少学生在迷茫中前行,以至于迷失自己,却找不到倾吐的机会与解决的办法。在采访汤永隆教授时,他说,人类自身在内心的负面情绪、心理、思想等(如妒忌、攀比、贪婪、懒惰等)作用下,导致人类的行为、技术等引入负面效应,也就是带来所谓的负能量,如抑郁、焦虑、恐惧等。在这些情绪的作用下,有可能又引发进一步的负面情绪效应,造成恶性循环。那么,如何来“医治”负面情绪?
情绪这个东西得认识
如何“解读情绪,正视焦虑”?课堂上的汤教授从四个方面为学生解读。一是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以及心理治疗的区别;二是情绪中的焦虑如何产生;三是我们应该怎么面对焦虑;四是焦虑对人的意义。
汤教授详细分析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区别,并以强迫症病人为例,告诉同学们表象和心理之间不存在唯一性,强调在解决问题时我们要从现实压力出发,从根本上帮助来访者缓解压力、消除焦虑,不能只看虚拟中的压力。针对“情绪中的焦虑如何产生”这一问题,汤教授向同学们介绍了负面情绪的分类,着重分析了人为何会产生焦虑的状态,并详细说明了焦虑和恐惧的区别。汤教授指出,我们的情绪代表着我们的能力,感觉能力不足以承担未来事件的责任才会产生焦虑情绪,因此我们在面对焦虑时,应该给予自己更多的是赞赏。在谈及“焦虑对人的意义”时,汤教授提出焦虑能够让我们产生未雨绸缪的做法,我们要正视自己的负面情绪,因为正确对待焦虑会促进我们加强自身能力,他希望同学们都能够学会认识自己,正确解读自己的情绪。
“趋利避害,其实是人自我保护的一种手段!”汤永隆教授称,负面情绪的背后反映了人们对于生存适应过程中本身能力的状况,以及可能存在的威胁刺激。所以当群体中有人发生了负面情绪,自己很容易同样也感受到这样的威胁刺激而传递同样的负能量,借以进行保护防御的措施。所以,当我们面对负面情绪时,更应了解负面情绪的来龙去脉,发挥负面情绪真正的功能,即自我成长。我们只能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一颗感谢的心来面对负面情绪,面对各种的挑战。
问题学生需要“练爱”
采访中,记者问到汤永隆教授,关于“问题学生”,如果遭遇学生早恋、暴力、自残等行为时,教师应该如何应对。汤教授这样阐释道:问题学生虽然不能说是必然出现,但是教育原本就应该容许问题学生的出现,因为,学生的本质就是学习,对于有些人而言,需要在出现问题后,才有机会学习得更好。
早恋的问题,反映得更多的是教师与家长对于青春期的遗忘以及对于性教育的不了解。陈一筠教授提出过一个很有意思的概念叫做“练爱”,如果能够把这两个概念结合在一起,就会很有意思了,那就会变成“早练”。青春期的定义主要是指生殖能力的成熟,也因此,男女两性对于异性会倍感好奇。人类发展至今,根据过往经验的积累,发现并不是进入婚姻的男女都能够和睦相处,因此,慢慢衍生出婚前的两性交往,以此避免婚后婚姻关系的不稳定。所以,如果家长教师在青少年处于对异性懵懂好奇以及对于亲密感有高度需求的时候,适当地进行引导,让青少年朋友学会求同存异、相互尊重差异、共建互益合作的和谐人际关系。
暴力是一直存在的问题,不单单是只有青少年才有。在心理學也有各种的假说被提出来。例如,本能说、社会学习说、挫折攻击假说等。不同的暴力背后具有不同的原因与成因,需要根据情况具体分析与处理。如果是因为挫折造成的暴力行为,可能当事者之间存在负性的相互的作用,因此,不要急着去惩罚暴力的施加者,可能需要的是先让双方冷静下来,然后了解原因,了解一下施暴者为什么会情绪高涨到非使用暴力发泄不可!当然也要从受暴方去了解,两人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前因后果是什么?再来决定该如何处理。学校的老师处理这些事情都很有经验,但是往往因为时间的压力、外力的介入、以及对于学生的刻板印象,让这类的事处理起来有些棘手。
自残则是一种自己对于自己身体的伤害行为,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暴力行为,只是攻击的是自己(向内攻击)。这类的个案比较极端的是自杀行为,更常见的是割腕行为。曾经与个案聊过为什么要割腕或者划破自己的肌肤?他们的回答比较一致的是“因为内心痛苦,藉由身体的痛,来转移心理的痛苦”。因此,不管是什么程度的自残,都牵涉到了当事人的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对于自己存在的价值以及当下是否有什么事情严重的困扰着他们,应该是他们的共同问题。所以,如何帮助他们找到自我的存在感,以及引导他们走出内心的困境,才是处理的核心关键,不是简单送精神科门诊可以解决的问题,当然,情绪困扰严重的时候,适当借助医疗资源、社会资源也是必要的!
本刊记者:学生学习心理学课程您认为应该以怎样的学习方式最为有效?毕业后他们应该如何把相关知识运用到工作中?
汤永隆:心理学是一个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学科,因此,平时如何敏锐地观察周围的问题以及思考现象背后的逻辑可能,并提供符合研究设计逻辑的验证方法,收集数据,让数据说话,重复循环直到找到最适当的结果,来解释现象。因此,平时多观察、多思考、多动手,才是学习心理学的基本功,不能再像大学之前的学习方式光靠背诵、记忆、理解来学习,那样是学不好心理学的!有了这样的训练与学习成果,那么出社会后,只要愿意的话,在绝大多数的领域,都可以将这样的能力发挥出来,开拓、发展既有的领域,以及职场的创新。
本刊记者:您认为青少年要保持心理健康,家庭和学校最应该如何来进行培养和引导?
汤永隆: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因素非常多,很难一语道尽所有的可能!如果真的要说的话,那么提高青少年积极的自我概念是一个最值得考虑的正向因素。因为,从发展心理学以及心理咨询个案经验来说,一个人的自我概念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心理是否健康的最根本因素,特别是处于自我概念发展青春期青少年而言。而对于自我是否积极还是消极的评价,有两个重要因素一个是成功经验,另外一个是获得积极评价。因此,从小培养能力、提供适当的机会增加成功的体验、积极鼓励参与合适的活动以及适当的赞美,我想对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会有积极正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