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级“走运”,下属辞职

来源 :销售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h1848668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A公司出来,阮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将此刻复杂的心情散了出去。他辞职了,下月初就去B公司上班。B公司是一家外国企业,里面的制度与提供的成长空间让他很认可,当然待遇也不错。B公司也认可他的市场开拓能力,双方交流多次,最终合拍。
  对A公司,阮巍还是有比较深的情感的。这是一家提供金融产品服务的企业,其主要活动就是向社会大众销售他们的金融理财产品。当年,从大学刚出来的阮巍,正为找工作多路奔波而犯愁时,偶然遇上了卫玉萍——当时刚晋升不久的A公司一级业务经理,卫鼓动他来A公司做销售。最终阮巍动了心,参加了A公司的两轮面试,最后顺利通过。
  在A公司接受上岗培训,通过考核后,阮巍开始了他在A公司的客户代表之路。新的环境很吸引人,新进来的同事大多刚从学校踏入社会,大家听着部门负责人介绍着这个行业的前景,一起勾画着未来的梦想。
  但公司环境也很刺激人。A公司以销售为导向,实行的是“基本工资加销售业绩提成”的薪酬制度,提成比较高,但基本工资低,如果月销售业绩挂零,那么按公司规定,这个月这点仅够生活费的基本工资也拿不到。这么一来,干得好坏相差就非常大,许多新人呆不了多久就离开了。而且A公司非常强调销售业绩,经常在各销售部门中搞销售竞赛,每个部门的员工都能看到每天挂在墙上的业绩排名。如果销售经理们连续三个月的业绩没有达标,那就会被降级;如果客户代表(也就是基层义务员)连续三个月业绩挂零,那么就要另谋高就了。
  这些让新人感受到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但阮巍还是把压力变为了动力,因为他最接近的学习目标就是卫玉萍一一虽然年纪比阮巍大不了多少,但她每月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并由此估算出来的总收入,就让阮巍惊讶而向往。阮巍自信自己可以实现这个目标收入,而且时间不会很长。
  每天大家都在忙忙碌碌紧紧张张地联系客户,每天的例会大家都要照常地相互分享自己的经验和心得。这样的工作气氛和团队技能分享,很能帮助新人成长,但阮巍在尽量发动他的亲朋好友帮他实现了一些销售业绩后,突然撞上了“新秀墙”——他对产品的理解还不够透,拜访客户促成销售也不熟练,更重要的是,他的客户资源没了。
  A公司有个惯例,新人是哪个经理招的或介绍来的,就归哪个经理管。就这样,阮巍就自然地划归到卫玉萍手下,其时卫手下已经有五个客户代表了。阮巍也会向这个一级经理请教怎么与客户交流的问题,卫也会简单讲讲。阮巍听了几次后,就觉得帮助不大了,因为讲的这些东西缺少细节,针对性也不强。卫忙于自己的销售业绩,也不想在这种不能确定能干多久的新人身上花费多的时间,更不可能拿出自己的客户资源给新人分享,一切让阮巍自己去解决。
  阮巍觉得卫玉萍这个经理当得太轻松了,对他都没多少帮助。有一次公司活动,他认识了另一个销售部门的经理,这个经理轻松而又耐心地给他谈销售中的细节,这让他感觉很好,为此动了念头,想到这个经理的手下来做事。但后来问了一下,A公司不准销售人员在内部这么流动。于是这个念想也破灭了。
  时间长了,阮巍逐渐了解到公司的一些制度。在晋升上,客户代表达到一定的业绩标准,自己就可以去招聘客户代表,招到后就可以晋升一级业务经理;一级业务经理手下的客户代表有两名以上晋升一级业务经理的,那么他就可以晋升为二级业务经理。从业绩上来看,下一级的销售业绩,会全部统计在上一级的销售业绩上,上一级由此可以多拿提成。由此看来,阮巍要在A公司做销售,就很难脱离卫玉萍的“领导”了,而且卫会随着他的晋升而“水涨船高”。很让阮巍难受的是,卫玉萍总是能从他的业绩上获得分享,但这么久了并没有给他提供多少帮助和支持。
  最终的结论是,阮巍觉得A公司的制度不公平,他不喜欢这样。在他也成为A公司的一级业务经理,练就这个行业的销售能力时,卫玉萍也培养不了他什么了,但还是可借阮巍的晋升而更上一层楼,提升为二级业务经理。“她真是走运”,阮巍心里笑道。当他遇到B公司伸出橄榄枝时,于是发生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提问:A公司以业绩为导向,在以业绩为考核重点时,也注意团队知识经验的分享,并通过晋升制度来激励上级对下属的培养。阮巍的辞职,反映了A公司的制度存在什么问题?对销售经理应该如何考核与激励才更合适一些?
其他文献
抓住质量管理这个中心环节,即可带动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部链条。    杰克·韦尔奇曾说:质量是GE维护顾客忠诚的最佳保证,是对付国外竞争的最好武器和保持增长和盈利的惟一途径。有知情者言,韦尔奇的感悟来源于对日本企业管理模式的思考。的确,对日本企业而言,质量是一种最佳的生存方式。  日本企业界认为,抓住质量管理这个中心环节,即可带动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部链条。的确,日本企业的经营模式是以质量管理为根基的,企
期刊
说句实在话,传统的体育营销模式变得越来越奢侈了。    奥运大幕落下,谁是奥运营销大战的输家,谁是奥运营销大战的赢家?我们这里所谈论的输赢,有两个衡量标准:一是同竞争者相比,企业自身的体育营销效果是否足以消减、甚至超越对手相关活动的影响力;二是同自身相比,是否实现了既定的营销目标。  事实上,输与赢对参与其中的企业而言,业已是无法改变的,但对于参与者自身、对于那些即将进入体育营销领域的企业而言,仔
期刊
思考日本企业为什么能够“度冬”,是基于什么样的能力帮助日本企业抗住长达十几年的寒冬。    经济寒冬来临,中国企业面临的冬天有多久、有多冷,有多少企业能挺过去,我们现在没法做出清晰的判断。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中国企业没有度过冬天的经验。三十年来,中国企业在享受着中国经济高速成长所带来的机会,借用股市的一句话:台风来了猪都会飞。面对商业环境的突然巨变,很多企业不知道该怎么办,或是惊慌失措,或是
期刊
在北京奥运营销大战中,一些企业为我们奉献出了可以称之为经典的大众体育营销案例。    传统体育营销模式认为,体育营销是一种非常容易进入消费者内心的模式,如果一个企业的体育营销做得好,同某一个运动员、某一个运动队、某一个项目结合得很好,消费者可以自然而然地接受这个企业的产品与品牌。  但是,一提起体育营销,我们最先联想到的是:巨额的赞助费、价格不菲的体育明星、大规模的广告传播。从实践效果来看,在新的
期刊
北京奥运期间,常常有一些有意思的小插曲被媒体们关注和报道:  各种肤色、各种口音的老外成群结队,在潘家园、红桥、秀水街“淘宝”,各种中国古玩工艺品吸引了他们。这支淘宝队伍中还“藏着”不少国家元首、元首夫人,他们也会大口杀价,似乎对行情很熟。有的老外热衷于普洱茶,甚至老外们还尝试着北京煎饼果子,竖起了大拇指称赞是“Delicious(美味的)!”。当遥远而充满着神秘的国度在眼前时,老外们流连于对“中
期刊
这种模式一旦实施到位,便能够水银泄地般覆盖并做透目标市场,从而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形成防范竞争对手切入、渗透的壁垒。    在我国广袤的市场上,有不少强势的区域性品牌。它们在区域—一个省或数个省——市场上,占据着绝对优势,并已形成区域竞争屏障:竞争对手难以望其项背。它们的成功经验,对许多尚无资源和条件运作全国市场的中小企业来说,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借鉴意义。事实上,这些区域市场的领先企业,都是从小型、
期刊
今天的日本企业模式已经不同于我们既往的认知,日本企业正在开拓出第三条竞争之路。    20世纪70~80年代,日本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国家。日本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日本公司所倡导的与众不同的管理模式——精益制造。早在20多年前,“日本管理模式”还让日本企业家引以为傲,许多被日本制造业压得喘不过气来的美国企业家也将日本企业管理模式奉为圭臬。上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企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挫折。日
期刊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为全球的几十亿观众留下了无数的亮点,同时也成为了一次规模巨大的网络媒体的盛会,在各类传统媒体倾力报道这一重大事件的同时,互联网在奥运史上首次成为独立转播机构,全方位的展露出了自己的传播威力和魅力,为奥运会传播史写下了新的一页,伴随着北京2008“无以伦比”的奥运会,中国网民的奥运热情也在网络上不断进发,在享受网络生活的同时也让网络媒体实现了新的飞跃。    互联网成为仅次于电
期刊
销售人员与客户建立和谐关系是销售是最重要、最关键的部分但不幸往往也是最容易被忽略、最难以快速达成的步骤。    销售、服务过程中,企业工作人员经常会遇到各种令他们不知所措的场景。  ——“我最害怕特别冷漠的客户。当我主动跟对方打招呼时,对方却对我不理不睬,这让我很难开展工作。”  ——“我最头疼的是不知道如何跟那些刁蛮的客户打交道。他们往往会提出各种出人意料的、刁钻古怪的要求,或者对于价格、付款方
期刊
企业文化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但是在相同的生命周期,不同企业的文化的导向、倾向性还是非常一致的。    很少有专家对企业文化进行分类,原因在于不同企业具有不同的文化渊源与个性。根据我们多年为企业服务的经验,虽然不同企业拥有不同的企业文化,但是还是归纳出四种清晰的文化导向。推动企业成长的四种动力为:行动力、创新力、规范力、整合力,在企业不同成长阶段,企业的主动力是不同的。与此相适应,企业文化可以分为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