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无畏:科学与艺术山顶重逢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zhao3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厉无畏
  致力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被誉为“中国创意之父”。曾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第一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上海市人大副主任、上海市政协副主席等职。现为上海市创意产业协会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主任、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名誉院长。获省部级优秀成果奖11项。1992年受聘为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专家。2007年获全国创意产业杰出贡献奖,2011年因撰写《创意改变中国》获全球文化产业学术专著“思想驱动奖”,2012年获“创意产业终身成就奖”,2013年获“辉煌中国·十大时代经济精英人物”奖。编译《创意产业——城市发展的新引擎》《创意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策动力》《创意产业导论》《转型中的中国经济》《计量经济学》等20余本,在国内外报刊发表论文、研究报告等近300篇。
  厉无畏先生是我的恩师,我本来是文学所毕业的硕士研究生,经花建老师的推荐,先生将我调至了部门经济研究所,现在从事着自己钟爱的文化经济学的研究。幸运的是后来我成了先生的学生和研究助理,能够得到先生的学术指点和生活鼓励。先生不仅是我的良师,还是我的益友。先生是著名的经济学家,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泰斗。早在文学所学习时就知道先生喜欢诗词创作,那是因为夏莲同志曾写了一篇关于先生以前写的诗词赏析,题为“寒窗诗话也情浓——一个经济学家的诗歌人生”,发表在《中华儿女》杂志和院刊上。我出自文学所,非常欣赏先生的诗作,如今又有幸成为厉老师的学生和研究助理,因此比较关注先生的新作。但是我的文学底蕴非常浅薄,深怕自己辜负了先生诗作中的美意。
  先生喜欢诗词创作。诗歌,是文学殿堂那朵最绚丽的奇葩。无怪乎先生是我国的“创意产业之父”,因为先生既是经济学家,在计量经济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又有非凡的创意水平和深厚的艺术修养。经济学,特别是计量经济学是颇有科学色彩的学科;而文学,却是相当浪漫柔美,充满创造性的学科。18世纪法国文学家福楼拜曾说:“艺术越来越科学化,科学越来越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必将在山顶重逢。”当经济学和文学重逢,便演绎出了现代文化产业的繁荣故事。文理结合是先生诗词创作风格的特点之一,看到一位记者采访先生的报道,问先生研究创意产业和写诗有何关系?先生的回答很简单,他说:“也许两者并无直接关系,但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你可以从中去理解。”
  回想自己近十几年一路走来,从一名电视台的编导到文化产业理论研究生,从一名杂志编辑再到文化经济学的理论研究者,从实践的工作状态走上了严谨的治学之路,总觉得自己距离快乐越来越遥远。其实不然。先生常用孔子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开导我要快乐工作、享受生活。每当自己为鸡毛蒜皮的事情而发愁的时候,就会想起先生的教导,然后渐渐暖意弥胸,一笑了之。
  诗词创作的意境来源于生活,先生创作的最大源泉就是生活。先生说自己早年生活非常困苦,在艰辛的间隙就以诗词创作来丰富业余时光。现在的我,无法去触摸到先生这段充满辛酸而尘封已久的记忆,但依旧能感觉到先生早期的诗作中充满着以苦为乐的奋进精神。中年之后,先生成就彰显,诗作中充满着对岁月的感怀,有一种由衷的平和与快乐。社科院部门经济研究所是先生工作过的快乐驿站之一,任所长长达十一年,当时先生还任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市人大副主任。因为先生的宽容治所,部门所成了一个快乐研究所。再后来先生调至北京工作,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和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到全国各地开会、布道、讲学,应邀即兴题诗词也不少,读来颇感先生功底的深厚和才思的敏捷,诗作中更是盛放着创意和饱满的快乐。
  先生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曾获美国经济学博士学位,先后任复旦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教授。父亲是先生的启蒙老师,他从小耳染目濡了知识的存在形式,后来先生更是注重知识的价值,并一直坚持不懈追求真理。父亲是统计学方面的专家,先生子承父业、精通数学,先生一直是计量经济学方面的专家。起初,他在计量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领域卓有建树,从1992年开始,他关注和研究文化创意产业。在我进社科院部门所的时候,虽然那时先生还是我们的所长,身兼数职,行政事务繁多,但是他发表的论文常被人大复印资料或新华文摘转载,他的年终科研成果在所里排名始终名列前茅。
  如今先生身居高位,但他仍孜孜不倦,追求真理。到北京之后,仍笔耕不辍,每年还坚持发表十几篇论文及文章。如果以他的科研成果放在我们所里排名,依旧名列前茅。到现在我还是没有弄清楚他是怎样安排好时间的,因为他的日常工作可以说是日理万机。在这样繁忙的工作中居然坚持科研,况且还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真是难能可贵。
  人生最大的艺术就是爱的艺术。先生的外公蒋作宾,对先生的影响非常大。蒋先生是著名的辛亥革命元老,是同盟会第一批会员,辛亥革命后出任陆军次长,后任国民政府驻德、驻日大使。蒋先生是具有雄才大略、大义凛然的革命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先生出生只有几个月大的时候,外公就去世了。蒋先生留给先生最大的精神遗产就是要不畏艰辛、热爱祖国。
  为了完成外公的遗愿,先生加入了国民党革命委员会。记得先生曾说过,自己早年加入民革,那时坐火车去贵州参加一个项目的调研后让他写成报告。一位已故的民革中央领导非常赏识先生的文笔和洞察力,后来就提拔先生,如今先生成了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先生对党派工作倾注了极大的心力,他提出:党派工作也要拆除围墙,从封闭型、半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要跨出统战系统,扩大与社会各界,与政府部门的联系,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调查活动。
  先生用他的智慧以参政议政的独特方式去热爱祖国。参政议政20余年,先生在全国政协或全国人大上的议案、提案涉及防范金融风险、加速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我国石油储备制度建议、宏观经济、经济体制问题、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建议等方方面面。先生的建议和对策深入浅出、观点新颖、特别管用。
  先生一直在探索参政议政的新形式,他曾应邀先后9次率上海民革系统的专家前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四川、内蒙古等地讲学、咨询。所到之处,大家都说先生的报告“深入浅出,特别管用”。这也正是先生追寻的提高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实效的目标:针对性、宏观性、可操作性。   先生的生活非常简朴,记得第一次见他的时候,我是以一名杂志记者的身份随机到他办公室采访他。他非常随和,那时他正担任上海市人大副主任,可是他却穿着一双黑色的布鞋,他的茶杯居然是用旧的玻璃罐子。当时我在想,哦,用玻璃罐子做茶杯可能是经济学家对循环经济这个理念的身体力行。那为何穿布鞋呢?我非常惊讶和纳闷。到后来才明白,先生的日常生活以简单和舒适为基准。布鞋虽然不好看,但是穿着很舒服。记得后来随先生外出调研,他上车的时候,都喜欢穿布鞋,他的办公室里也经常放着一双黑色的布鞋。
  先生挚爱文化创意产业,并在此领域硕果累累。我曾请教过先生,问他为何会如此执著于文化创意产业,他说自己寻寻觅觅了许久,发现研究文化创意产业最快乐、最有趣。
  文化成了当今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一枝独秀,因为文化可以兴盛一方。先生在此领域乐此不疲,他觉得研究此领域之所以有快乐的感觉,还在于文化可以成为一股赶超的力量。由于政治、经济、文化三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衡,进而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先生的爱好非常广,年轻的时候喜欢溜冰、兵乓球等运动性项目,唱歌也不错,所里搞活动常和大家一起快快乐乐唱歌。他还常说,打牌可以益智,偶尔清闲的时候,就会约上几个旧友或者学生打得津津有味。当然,写诗是他最大的爱好,有时他还喜欢创意性的“搞笑诗”,充满情趣。
  先生非常儒雅,我很喜欢先生走进我办公室的那种感觉,踏实又欢快,总是笑呵呵的。后来老是怀念这种感觉。到如今他难得来社科院,我还是非常喜欢他走进我办公室的那种感觉。虽然先生现不在我的身边工作,但是每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我总会想起先生在鼓励我的样子,然后就重振旗鼓,继续努力。
  先生不单是一位对弟子充满鼓励与宽容的好导师,还是一位非常尊重女性的名绅。先生具有浪漫情怀,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浪漫史。他的夫人是皮肤白皙、气质优雅的艺术家——郑秀珠老师,郑老师年轻时是颇有名气的专业舞蹈演员。最难能可贵的是,先生是在他人生最艰难的时候邂逅郑老师,先生渊博的学识和正直的个性深深地吸引着郑老师。新婚时,尽管手头拮据,但先生仍然精心把新房刷成粉红色,用中国民间工艺——大红剪纸作为点缀,令郑老师十分愉悦。后来多次搬家,郑老师总是将卧室刷成粉红色,这样的执着,让人体味到了情深的内涵。婚后四十多年,郑老师一直默默支持着先生,为先生擦汗、为先生鼓掌……如今已是儿孙满堂、非常幸福的一个大家庭。
  俗话说,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一定有个好女人,而在我看来,这句话应该这样说: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一定有一个令他心仪的女人。因为家的温暖,更让先生在事业上如虎添翼,诗情随之流露。
  最喜欢见先生开怀大笑的样子,他笑得极灿烂。他经常会开玩笑说,咳,自己也将进入70后,和我变成同代人啦。先生的心态和他的年龄一点也不相称。他的心态很年轻,因为他会说些连我们也没听说过的网络新名词,还知道当季流行哪种颜色。
  近几年来,先生最开心的事情就是见到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之花遍地开放。因为他一直为之努力的研究终于被现实和实际工作接纳了。先生丰硕的研究成果对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主管部门的政策制定、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学者的深入研究、文化企业从业者的经营运作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为此,各地在纷纷邀请他发表演讲。
  快乐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境界。记得《第一财经》曾报道过先生的快乐是源于宽容和创造力。文化创意产业最难得的环境就是一种宽容的文化氛围,只有宽容的环境才能吸引创意阶层聚集,文化方可多样化,这是文化创意产业繁荣的关键元素,也是当下中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最紧缺的一个环节。而先生具有这种品质,进而努力将宽容作为一种环境去经营。这是非常值得大家去学习和推崇的。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还是先从个人修养做起,慢慢学习先生的品质。但先生的创意水平是我怎么也学不到皮毛的,他的诗词创作只是其创意生活中的一小部分。先生答记者引用孔子所说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令我寻思良久,或许可以这样去理解:学诗而有美感和创意,于是有兴趣而兴起研究文化创意产业;礼是指态度与规范,踏实认真地去研究,建立理论规范和发展模式,才使这项研究立于学术之林,得到社会和学界的认同;快乐地去研究、从研究中得到快乐,这就成功了!
其他文献
1989年7月的一天,摄影师老崔按响了淮海路湖南路交叉口一幢普通工房的门铃,这儿住着著名电影演员陈述。一会儿,6楼窗口处探出一个小小的脑袋,一张让人熟悉的“情报处长”的脸冲老崔一笑,然后扔下了一串钥匙。上楼后,老崔上下打量“情报处长”,发现他其实很平常,爽朗、健谈,丝毫没有他惯常所演角色的阴险与狡诈。老崔问他,“你最难忘的角色是什么?”陈述说,我一辈子演了60多部电影和电视剧,每个角色都花了一番心
期刊
参加“2014上海音乐评论与中国当前演出业态发展前沿论坛”,从论坛的整体基调看,大家对当前的乐评现状是不满意的。我的感受就像是在缅怀“逝去的时光”,或者说是向往西方更为优良的乐评环境,我们从没达到过西方乐评界与媒体之间的关系。  近年来,工作内容上虽然渐渐疏离了古典音乐,却让我有机会从不同视角来看待古典音乐的业态,或许正所谓“不在此山中,易识真面目”。我以为如今的乐评状况,主要原因在于大环境的变化
期刊
近日,外地一位朋友告知我一件事,称他们那里有个官员退休后喜欢写些旧体诗词,送人娱乐不算,还多次塞给媒体要求发表。遗憾的是,该退休官员所写的旧体诗词,虽冠以五言七律、[西江月]、[清平乐]之类格律诗词名称,但“文绉绉”的字里行间,这些格律诗词却完全不讲格律规矩,例如其“七律”,二、四、六位置上文字虽勉强押韵,但对仗、比兴等全无;而有些所填之词,仅字数上相同,音韵、四声等是完全不讲究的。  自从新文化
期刊
最近由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引发的韩流之潮有多迅猛?这么说吧,如果你在朋友圈里亮段子的时候不扯上几个来自“星星”的关键词,简直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地球人。单是剧中女主角千颂伊一句“下雪天,怎么能没有炸鸡和啤酒”,就生生创造出一轮仪式般的热潮来:2月7日,北京迎来了开年的第一场雪,高圆圆通过微博晒雪景并借用《来自星星的你》台词发问“初雪,炸鸡和啤酒在哪里?”吴克群随后也发微博表示“是谁在害人,还没播完的
期刊
全媒体时代,多元化社会,都市曲艺面临怎样的困境?如何生存与发展?日前,“多元文化中都市曲艺的生存与发展”研讨会在“中国曲艺之乡”嘉定区安亭镇召开。此次研讨会由中国曲协、上海市文联、嘉定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上海市曲艺家协会、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嘉定区文广局和安亭镇人民政府共同承办。来自全国各地的曲艺名家、高校学者等汇聚一堂,对都市曲艺的生存与发展、上海曲艺现状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都市曲艺的生存之
期刊
2013年是中国文化体制改革十年的一个新见证,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呈现了新格局、新趋势、新特征。进入2014年开局之时,京沪两地不约而同以论坛的形式对文化产业话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北京以“文化力量:文化市场与改革红利”作为主题,各国学者对文化创意时代和建设文化强国之路进行理论思考,并深入探索如何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上海的论坛名为“文化与资本的对话——增强上海文化软实力”,与会者对如何
期刊
白桦与韩美林素昧平生,之所以会一见如故,缘于韩美林笔下的小猫、小狗、小兔、小鹿、小狐狸……  白桦未曾想到这些小动物竟会被刻划得那么可爱可亲,尤其是一双双机灵的小眼睛,并非在窥视陌生的人类,而是在向人类传递着真诚、友谊和善良。在“文革”中,白桦和所有的人一样,看惯了政治宣传画和政治脸谱式的人物画,蓦然之间,这一幅幅散发着人的感情与语言的动物画,似乎可以把他热爱生活的情绪点燃。  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
期刊
2013年9月,上海中国画院举办《刀笔传神—— “西泠后四家”篆刻作品展》,请柬是收到的,但平日事多,竟疏忽了。前些时,又接到展览作品集的邮件,打开细看,才知是叶潞渊先生最后捐赠的印章展,心中甚怏怏。  叶潞渊先生(1907—1994),名丰,字潞渊,号露渊、露园,常署款为“潞渊叶丰”,平素以字行,原籍苏州吴县洞庭东山人。他的祖父叶梦熊,字子范,与嘉兴沈卫是同年举人,后来沈卫中了进士第五名,有“殿
期刊
策划冒险活动及倪师傅的风流事  这三张黑白照片均摄于1973年前后,距今已有四十年。照片中的人物均为笔者。今天看这三张照片,实在不起眼,但在四十多年前的“后文革”时代拍这样穿西服、戴领带、戴大盖帽的照片却充满凶险:大盖帽是“国军”戴的;西服、领带是“资产阶级”穿戴的。这些明显属于反动、小资的禁物,一旦被人发现搜出,后果可想而知。当年参与那次秘密拍摄活动的,除了我,还有两位伙伴束子、小毛。那时我们都
期刊
说杨小仲是中国电影的元老,是因为他在美商亚细亚影戏公司拍出上海出产的第一部影片之后的第二年(1920年)就写出了我国第一部长故事片剧本《闫瑞生》,由伍彭年导演并于次年上映。据查,这是我国开始拍摄电影以来的第33部影片。当时担任过编导的仅为11人,杨小仲名列其中,所以他是当之无愧的元老级人物。  称杨小仲为“双百导演”,是因为他一生拍了近100部电影(如包括纪录片当超过此数),所以人们叫他“百部导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