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坛元老“双百导演”杨小仲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def13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杨小仲是中国电影的元老,是因为他在美商亚细亚影戏公司拍出上海出产的第一部影片之后的第二年(1920年)就写出了我国第一部长故事片剧本《闫瑞生》,由伍彭年导演并于次年上映。据查,这是我国开始拍摄电影以来的第33部影片。当时担任过编导的仅为11人,杨小仲名列其中,所以他是当之无愧的元老级人物。
  称杨小仲为“双百导演”,是因为他一生拍了近100部电影(如包括纪录片当超过此数),所以人们叫他“百部导演”;后来他导演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于第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评选中,获得最佳戏曲片奖,于是人们给他又加了一个“百”字,成了——“双百导演”了!
  杨小仲与我家长辈相识、相交乃至成为“不是亲戚,胜似亲戚”的关系,是从19世纪二十年代初开始的。那时他已进入商务印书馆好几年并于1918年成为正式职员。不久,我的大表叔陈趾青也进入商务做英文编辑,先是见习随后转正,与杨小仲成为同事,并先后进入活动影戏部。杨小仲于1920年为中国影戏研究社将当时上海滩上十分轰动的“文明戏”《闫瑞生》改编成电影剧本,1921年由商务印书馆成立的活动影戏部拍成了电影。这是商务从1919年开始拍摄影片以来的第一部长故事片,也是杨小仲进入电影领域的处女作,从此他便踏入影坛,并终身与电影为伴。
  陈趾青见杨小仲步入影坛,自己也跃跃欲试并于1926年写出了他的第一个电影剧本《母之心》,从此,活动影戏部出现了最佳搭档——陈趾青与杨小仲,他俩在六年间,由陈趾青编剧、杨小仲导演的影片竟达七部之多,其中十分成功的作品有《不如归》《秘密宝窟》《儿子英雄》等。而陈趾青在杨小仲帮助下,不仅自编自导了影片,还导演了杨小仲编剧的电影,可见他们友谊之深。
  1934年,陈趾青病逝于扬州,杨小仲与当时上海电影界人士近百人奔赴扬州为陈趾青执绋。这是杨小仲第一次见到我,而我与他真正有交往却已是1948年的事了。
  陈趾青与杨小仲比邻而居,一个住福履里路(今建国西路)建业里中弄72号,一个住74号。1948年春他过四十大寿,电影界很多人要来吃寿宴,于是便借了杨家客堂与天井办了四桌酒,这是我真正结识这位我称为“杨伯伯”的大导演的开始。
  由此为开端,我们有了二十年的交往。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我从扬州出差来沪,住在陈翼青处。一天上午,我在弄堂里与他相遇,已经是五十开外的人了,还是那么精神,头戴一顶巴拿马硬盔帽,手拎一只皮包,有点气宇轩昂的味道。在我叫了他以后,他便滔滔不绝地讲起他的近况来。还用自我谴责的口吻说:“我们这些从旧社会过来的人,身上的污垢太多了,真的要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呀!”话语十分恳切。
  我安慰他说:“杨伯伯,您能认识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您一定能够在新社会发挥作用的。”
  他点点头,并且用钦慕的眼光看着我,说:“你们肯定是有前途的……”大概他已知道我参加了革命(那时,参加了工作并拿供给制的就是“参加革命”了),所以作了这样的判断,其潜台词十分丰富。
  不料,又过了六七年,我这个“很有前途”的青年,却因“与反党分子沆瀣一气”犯了“执行资产阶级新闻路线”的“严重右倾错误”,不仅在实际上被撤销了行政职务而且被清除出共产党。此时,我以解决夫妻长期分居的名义要求调来上海,以摆脱在扬州的困窘处境。蒙天马电影制片厂领导不因我的上述“劣迹”而歧视看待,反而“格外开恩”地接纳了我,但我将与杨小仲同为天马厂的工作人员,这位杨伯伯又怎样看待我呢?
  真的是“无巧不成书”,我到厂后的第三天,厂部就通知我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摄制组,接替已升任助理导演的张秀芳担任场记。而该片的导演就是我不太想见到的“杨伯伯”,真的是要多么尴尬就多么尴尬!
  我到制片主任陶侃那里报到时,他显得很热情,告诉我说:“这部戏已经开拍了一段时间,但大量场景尤其是重场戏还没有拍。张秀芳是一位老场记,你可以先跟着她看看,然后就独立工作——把场记的任务担起来。”
  我连连点头称是,虽然我从妻子陈婵那里知道一些场记的工作范围,但要实地去干恐怕还是要经过认真学习才有可能把工作做好的。
  陶侃领着我进入摄影棚,照明师们正忙着“佈光”,我远远地就看到这位杨伯伯坐在摄影机一侧的帆布椅上,正在和一位年轻的男士交换意见,我想这位风度翩翩、头发梳得十分齐整、着装极其整洁、不到四十岁的同志就是导演俞仲英吧。而站在一旁听两位导演说话的女同志,一定就是我的前任场记张秀芳了。
  陶侃领我到他们面前一一作了介绍,杨小仲说:“来了,好,好!”露出一脸的笑——这是一种长辈见了晚辈的真情流露的笑,使我忐忑的心情马上松了下来。
  接着,俞导演也表了态:“先跟着秀芳看看,让她讲讲工作情况……”
  秀芳立即对我点头表示欢迎,我向她表示:“我是来跟你学习的。”听了这话,她的脸竟有些发红了,接着开玩笑地说道:“我哪儿比得上你们家陈婵呀,你们家里就有一个现成的师傅……”
  张秀芳详详细细地介绍了场记单如何填、怎样打拍板以及场记需要做哪些工作,然后对我说:“下一个镜头就由你来打板、记场记单。”一下子就把我推向场记工作的第一线,让我获得了实实在在的锻炼的机会,这分明是对我的充分信任。
  这天的中午,大家在吃完饭后都找地方休息去了。杨小仲看到四周无人,招手让我到他面前,悄悄地对我说:“你要吸取教训呀!”很明显,他已经知道我的“劣迹”了!我注意到,他的语言十分平缓,充满了关怀之情而不是责备,这使我很感动。而且,他是按照革命者的要求,对一个犯有“错误”的青年人进行教育。
  五十年代初与我的谈话和这一次与我的谈心,生动地表明一位从旧社会走过来的老知识分子,正努力使自己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从他解放以后的创作实践来看,他的确是在努力地“为人民服务”的,与他从前的一些作品对比,真可谓“泾渭分明”。在经过了他对我说的“脱胎换骨”之后,他迎来了“又一个艺术创作的春天”。
  一个是,他连续拍了五部戏曲艺术片。上海从1953年开始,以桑弧导演拍摄的越剧戏曲艺术片《梁山伯与祝英台》为开端,谢晋、黄祖谟、张天赐、应云卫等人相继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而杨小仲则成了在戏曲艺术片导演方面卓有成效的一位艺术家。他先后导演了京剧戏曲片《红楼二尤》、锡剧戏曲片《庵堂认母》、闽南戏《陈三五娘》、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与俞仲英合导)、京剧《周信芳的舞台艺术》等戏曲艺术片,让周信芳、言慧珠、姚澄、蔡自强及六龄童、七龄童等一批著名演员在银幕上展示风采,让全国城乡观众获得欣赏这些优秀剧目的机会。
  另一个是,他“童心未泯”,努力进行儿童片的开拓,先后拍摄了《兰兰和东东》(1957年)、《好孩子》(1959年)和《宝葫芦的秘密》(1963年)。人们在欣赏这些充满童趣的影片时,很难想象这是他从58岁—64岁时完成的作品。
  从拍完《宝葫芦的秘密》以后,他再也接不到任务了。那个时期,在经过“反右倾”、“拔白旗”、“新三反”、“面上社教”和“四清”等一系列政治运动后,他被“挂”了起来,直至逝世再也不能涉足他为之努力了一生的电影了。
  1969年的一个充满惨雾愁云的日子,他奉“造反派”之命每天来厂接受批斗已有多日了!这一天,好不容易挨到下班,但却走上了不归路。第二天,一个噩耗传到“牛棚”中,他于昨天突发疾病(好像是心脑血管病)不幸逝世了。我感到“牛棚”内的气氛特别凝重,与我同登一个“牛棚”的老艺术家们用沉默来悼念这位故人,大家都有“兔死狐悲”之感……我们两家虽为至好,却也不可能去火葬场为他送行了,可叹,可悲!
其他文献
中国文化报刊文说,在电影院观看影片时,往往当片尾曲响起、字幕出现,绝大部分观众已经起身离座。在国内,有相当数量的影视剧导演和制片人不懂音乐或对音乐缺乏必要的认识。曾有一位多次获奖的著名导演找到某作曲家为他的电影新作创作音乐,在第一次沟通中,谈及导演对影片音乐的整体风格构想时,导演表示自己也不说不清到底需要什么风格的音乐。  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努力提高从业者的音乐素养外,还应当在影视剧制作过程中进
期刊
1989年7月的一天,摄影师老崔按响了淮海路湖南路交叉口一幢普通工房的门铃,这儿住着著名电影演员陈述。一会儿,6楼窗口处探出一个小小的脑袋,一张让人熟悉的“情报处长”的脸冲老崔一笑,然后扔下了一串钥匙。上楼后,老崔上下打量“情报处长”,发现他其实很平常,爽朗、健谈,丝毫没有他惯常所演角色的阴险与狡诈。老崔问他,“你最难忘的角色是什么?”陈述说,我一辈子演了60多部电影和电视剧,每个角色都花了一番心
期刊
参加“2014上海音乐评论与中国当前演出业态发展前沿论坛”,从论坛的整体基调看,大家对当前的乐评现状是不满意的。我的感受就像是在缅怀“逝去的时光”,或者说是向往西方更为优良的乐评环境,我们从没达到过西方乐评界与媒体之间的关系。  近年来,工作内容上虽然渐渐疏离了古典音乐,却让我有机会从不同视角来看待古典音乐的业态,或许正所谓“不在此山中,易识真面目”。我以为如今的乐评状况,主要原因在于大环境的变化
期刊
近日,外地一位朋友告知我一件事,称他们那里有个官员退休后喜欢写些旧体诗词,送人娱乐不算,还多次塞给媒体要求发表。遗憾的是,该退休官员所写的旧体诗词,虽冠以五言七律、[西江月]、[清平乐]之类格律诗词名称,但“文绉绉”的字里行间,这些格律诗词却完全不讲格律规矩,例如其“七律”,二、四、六位置上文字虽勉强押韵,但对仗、比兴等全无;而有些所填之词,仅字数上相同,音韵、四声等是完全不讲究的。  自从新文化
期刊
最近由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引发的韩流之潮有多迅猛?这么说吧,如果你在朋友圈里亮段子的时候不扯上几个来自“星星”的关键词,简直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地球人。单是剧中女主角千颂伊一句“下雪天,怎么能没有炸鸡和啤酒”,就生生创造出一轮仪式般的热潮来:2月7日,北京迎来了开年的第一场雪,高圆圆通过微博晒雪景并借用《来自星星的你》台词发问“初雪,炸鸡和啤酒在哪里?”吴克群随后也发微博表示“是谁在害人,还没播完的
期刊
全媒体时代,多元化社会,都市曲艺面临怎样的困境?如何生存与发展?日前,“多元文化中都市曲艺的生存与发展”研讨会在“中国曲艺之乡”嘉定区安亭镇召开。此次研讨会由中国曲协、上海市文联、嘉定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上海市曲艺家协会、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嘉定区文广局和安亭镇人民政府共同承办。来自全国各地的曲艺名家、高校学者等汇聚一堂,对都市曲艺的生存与发展、上海曲艺现状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都市曲艺的生存之
期刊
2013年是中国文化体制改革十年的一个新见证,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呈现了新格局、新趋势、新特征。进入2014年开局之时,京沪两地不约而同以论坛的形式对文化产业话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北京以“文化力量:文化市场与改革红利”作为主题,各国学者对文化创意时代和建设文化强国之路进行理论思考,并深入探索如何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上海的论坛名为“文化与资本的对话——增强上海文化软实力”,与会者对如何
期刊
白桦与韩美林素昧平生,之所以会一见如故,缘于韩美林笔下的小猫、小狗、小兔、小鹿、小狐狸……  白桦未曾想到这些小动物竟会被刻划得那么可爱可亲,尤其是一双双机灵的小眼睛,并非在窥视陌生的人类,而是在向人类传递着真诚、友谊和善良。在“文革”中,白桦和所有的人一样,看惯了政治宣传画和政治脸谱式的人物画,蓦然之间,这一幅幅散发着人的感情与语言的动物画,似乎可以把他热爱生活的情绪点燃。  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
期刊
2013年9月,上海中国画院举办《刀笔传神—— “西泠后四家”篆刻作品展》,请柬是收到的,但平日事多,竟疏忽了。前些时,又接到展览作品集的邮件,打开细看,才知是叶潞渊先生最后捐赠的印章展,心中甚怏怏。  叶潞渊先生(1907—1994),名丰,字潞渊,号露渊、露园,常署款为“潞渊叶丰”,平素以字行,原籍苏州吴县洞庭东山人。他的祖父叶梦熊,字子范,与嘉兴沈卫是同年举人,后来沈卫中了进士第五名,有“殿
期刊
策划冒险活动及倪师傅的风流事  这三张黑白照片均摄于1973年前后,距今已有四十年。照片中的人物均为笔者。今天看这三张照片,实在不起眼,但在四十多年前的“后文革”时代拍这样穿西服、戴领带、戴大盖帽的照片却充满凶险:大盖帽是“国军”戴的;西服、领带是“资产阶级”穿戴的。这些明显属于反动、小资的禁物,一旦被人发现搜出,后果可想而知。当年参与那次秘密拍摄活动的,除了我,还有两位伙伴束子、小毛。那时我们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