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文化批评的四种形态

来源 :文艺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fod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近三十年,由于社会文化语境的变迁,文艺学界出现了文化批评.其中有出于对大众文化兴起所产生的认知兴趣,于是兴发阐释批评;也有因知识分子身份变迁的焦虑,所以才激发了批评的冲动;还有为了突破学科化的规约,或知识人本有的公共诉求等不同原因所导致的文化批评实践.凡此种种所建构的文化批评,可以被分为作为"大众文艺批评"的文化批评、作为"文化研究"的文化批评、作为"文化讨论"的文化批评和作为"文学批评"的文化批评等几个类别.考察诸种文化批评,我们可以发现,尽管它们之间有区别,比如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有不同侧重,在公共性的观念上有自觉和不自觉之分;但总体而言,它们都有跨学科的知识视野、面向当下社会文化发言的公共情怀以及维护知识生产的有效性的自觉等共同的习性.继承文化批评近三十年的传统,对于当前文艺、文化乃至社会的发展来说都是有价值的.
其他文献
厌恶并不是一种纯粹消极的情感,有了厌恶人才知道区别脏与净、美与丑、善与恶,厌恶的核心意思是否定他者的存在.厌恶可以分为身体性厌恶、物质性厌恶、情感性厌恶和符号性厌恶四种.厌恶可以与恐惧组合成恶心,与喜感组合为轻蔑,与悲感组合成悲厌,与欲望组合成傲慢或破坏欲.人类历史上的大多数道德规范都是通过培养人的厌恶感来实现的.人类首先通过定义"脏"来确定禁忌,通过禁忌建立道德,通过群体厌恶使道德体系得以稳固.共同的厌恶感的转变甚至可以移风易俗,并使社会安定团结.厌恶感始终伴随着审美活动,时时参与审美过程,而且令人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日期:2020年5月本书以"想象诠释学"这一关键词为主线,探讨了保罗?利科作品中"想象诠释学"从语义创新到社会行动的发展过程,系统地研究了想象诠释学的含义、演变历程、作用和意义等.本书系统解读保罗·利科"想象诠释学"思想,丰富了相关利科文论研究.
期刊
<正> 应中国社会科学院邀请,美国匹茨堡大学拉美研究中心主任、美国拉美研究协会前任会长卡迈洛·梅萨-拉戈教授最近来到我院,访问了设在我院的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和历史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20年9月比兴乃中国传统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关键词.它在古代并非一成不变,作线性发展,而是随着历史语境之变迁,阶段性地呈显有差异的理论内涵和品格.比兴是先秦古人比类看思维方式的美学形态,诞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成形于汉儒之手,经历汉末魏晋缘情诗学的激荡,继而被汉末新生的物感审美经验改造并取代.
期刊
利科批评结构主义把语言看作封闭的符号系统,他则从语义学的角度认为语言内在地拥有一种动态的意指结构.这种意指结构在语言层面意味着话语作为事件被实现并作为意义被理解.但意义不是纯主观的,它在意向外化的过程中被固定为语言文字,使人的经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客观可理解的.这种外化在文学作品中达到了极致,随着对真实语境的取消,文本得以指称关于生存的世界命题并扩大我们的存在视域.这样,意义最终被导向对主体自身的客观理解.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21年7月本书的研究对象是后殖民理论的二元结构,即研究中常见的东/西对立、主体性困境、再现的话语-权力所共同分享的逻辑内核,考察诸多有代表性的后殖民学术如何回应这一难题并发展出不同的理论面貌.二元结构自从萨义的奠基性研究开始,就体现为一系列颇具辩证张力的两难.
期刊
作为视觉修辞的衍化形态,空间的修辞性意义生产取决于视觉修辞的实物拓展、视觉性语境的现代生成以及空间作为意义生产机制的主体确立.公共文化空间的修辞性话语不仅影响着个体的审美体验,更是规约着文化记忆乃至文化认同的生成逻辑.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空间修辞生产通过建筑的空间地理布局与结构设计、光路与围合的审美应用以及展品叙事语境的情景复原,有效推动了视觉"劝服"性话语的修辞实践.而基于技术媒介的多元符号的介入使得博物馆的空间修辞发生了从实体空间向符号空间、虚拟空间、情感空间的转变,表征符号的互文架构成为博物馆空间修
主编:胡疆锋出版社: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2021年6月青年是社会中最富活力的、最具创新意识、最勇于进取的群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城市文化的主力军.本书集中研究了北京青年文化的七个案例:分别是北京乡建(支农)青年志愿者文化、新工人文化、706文化空间、青年剧场文化、青年相声团体、国安球迷、动漫角色扮演,这些文化形态主要属于青年认同文化和青年亚文化.
期刊
2020年12月26—27日,由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南京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的"文学与图像"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文学图像关系史》新书发布会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举行.来自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全国30多所高校和科研、出版机构的7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围绕着赵宪章任总主编的《中国文学图像关系史》丛书,就"文学与图像的关系"进行了研讨.
期刊
刘禾对鲁迅国民性话语的批判其实不是一次个别性的文学批评,而是其"被译介的现代性"的理论游牧的一部分.不管是刘禾的"被译介的现代性"、李欧梵的"追寻现代性"、王德威的"被压抑的现代性"、周蕾的"被压抑的视觉性"还是史书美的"现代的诱惑",其理论旨趣往往倾向于从权力批判的角度,考察20世纪中国文学和政治之间的复杂关系,并反思现代民族国家背后的"压抑性政体".这一知识生产机制的形成跟美国文化研究的发展具有一种同构性,而且在跨文化的理论旅行中暴露出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