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舞蹈教学中美育渗透路径探索

来源 :科学与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qike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舞蹈是一项借助肢体动作来创造美和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舞蹈教学本身便具有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价值,而舞蹈专业学生也只有具备良好的审美素养才能更好地从事舞蹈创作、训练与表演。高校舞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深刻体悟舞蹈教学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优势,只有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审美能力培养,才能更好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普通高校;舞蹈教学;美育渗透路径
  引言
  舞蹈是人类释放情感和解放身体的重要艺术手段。一个好的舞蹈作品是从“真善美”多方面体现出来的,“美”则是舞蹈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美,分为外在美和内在美,外在美即华丽的灯光、绚丽的服饰等外在因素形成的直觉美感;内在美,即舞蹈的情节与演员的情感表达和观众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是主体与客体无言的交流。美是一种价值,对人总是有用的,然而美的效用不在于经济方面,美也不是纯粹的道德工具,它是通过愉悦人的身心、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实现生活质量的提高,其有利于个体自由、全面地发展。美是主观意识、情感与客观对象的统一。
  一、高校舞蹈教学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价值
  1.1塑造学生的形体美
  在学生的美感教育中,形体美的塑造是最为表面与直接的。对于新世纪的大学生而言,良好的形体是学生身体健康、积极向上的重要体现。优美的形体可以使学生的外表显得朝气蓬勃,富有昂扬奋发的精神气质。而舞蹈实践本身就是科学、合理地运用身体的健美手段,引导学生达到舞蹈艺术所要求的规范与标准,并使之经过长期的训练,展现出良好的体态以及高雅的气质,从而实现纠正学生不良坐姿、站姿,对学生的形体进行塑造的初衷。
  1.2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舞蹈教学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探索、欣赏优秀的舞蹈作品,从舞蹈作品中感受舞姿的技巧美感、情思美感,从舞蹈叙事内容中感受独特的故事美,以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审美追求。舞蹈教学活动具有外延性的审美教育特征,可在培养学生舞蹈审美能力的基础上,提升其对舞蹈相关作品的审美追求,如舞剧、歌剧、音乐剧等。这些舞台表演活动都具有艺术性特点,可促使学生在舞蹈学习的基础上产生更加丰富、多样的艺术审美情趣,进一步提升其审美品位。另外,舞蹈教学活动还具有内涵性审美教育特征,在舞蹈教学活动过程中会涉及对背景音乐节奏、情感、韵味的体验,学生可在背景音乐及舞台布景所营造的氛围中更好地进行舞蹈训练与表演活动。
  二、当今舞蹈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的现状
  2.1舞蹈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缺失
  舞蹈是基于肢体动作进行情感表达的艺术形式,情感的宣泄是舞蹈艺术的灵魂所在。情感教育是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未被设立为独立学科,因而学校、教师不重视,导致高校舞蹈教学中情感教育缺失。在我国应试教育背景下,诸多高校舞蹈教学往往未认识到情感教育的必要性。教师应重视授课时学生所产生的心理问题、情感需求,学生为什么学习兴趣不高?课堂上为什么心不在焉?等等,都是教師应关注的现象,这正是由于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缺失,使得教学效果、教学目标未正常达到。在教学过程中,认识到情感教育开展的重要性是极其必要的,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更深层次地认知“舞蹈艺术”。
  2.2教学课程体系不完善
  现在很多高校的舞蹈教学都存在着重视技能的学习,而忽略了理论知识的输出的问题。现如今应用型、综合型舞蹈人才培养注重的是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的同步发展,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一些高校的课程设计与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背道而驰,使得舞蹈技能课开设过多且针对性不强,理论性课程和审美艺术类的课程却没有进行合理设计,导致舞蹈教育呈现片面化畸形发展,脱离了时代发展的轨道。开设的课程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不能为学生提供最新的课程指导和最先进的学习理念,这种不完善的课程体系设计不利于学生艺术修养的提升,培养的人才也不符合当前市场的需要。
  三、舞蹈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的相关策略
  3.1顺应时代要求,科学化舞蹈教学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社会所需人才不再是单一的专业型人才,而是极具创造力、审美和文化素养的复合型人才。面对新时代新要求,舞蹈教学应更加科学化、系统化,摒弃错误的教育观念,树立顺应时代要求的舞蹈教学观念,将素质教育贯穿其中,营造和谐、欢乐的教学环境,使情感教育与认知学习高度融合,展现舞蹈艺术真正的魅力。吕艺生教授所著《舞蹈教育学》中提到:“舞蹈教学过程,既是传授舞蹈知识的过程,也是训练舞蹈技能的过程,作为一种舞蹈技能,它既是身体活动方式,也是一种心智活动方式。”①这充分说明舞蹈教学不仅是专业技术上的训练,更应注重的是学生心理活动的变化,舞蹈教学的过程是身心受到启发的过程,强大的心理素质也是舞蹈教学过程中重要的训练目标。
  3.2舞蹈教学中审美发现能力的培养
  基于美育的舞蹈教学,不应该仅仅局限在动作传授与文化传播这两种向度上。一方面,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育的熏陶,教学者有必要使学生成为感受美的最佳体验者。另一个重要方向则是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艺术中主动地发现美。因为学生往往“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所以教学者需要培养学生主动欣赏美的能力。因而美育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舞蹈动作的排练之中,也不应该仅仅拘泥于舞蹈剧目的表现之中,而是需要学生能够在具备审美兴趣与知晓审美规范的前提下,发现舞蹈艺术乃至其他艺术以及生活中各方面值得欣赏的事物所蕴含的美感。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需要教师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手段,引领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可以用来创造艺术美的生活之美,使之在生活的各个层面与维度,寻找和感受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的人文关怀、情感,并从中主动发现美之所在。
  3.3培养学生舞蹈表达的美感
  在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时,不能仅引导学生探索美、感知美、品味美,还必须立足于舞蹈艺术所具有的表演性、实操性特征,使其通过舞蹈创作、训练、表演等进行实践,提高自身展现美、表达美的能力。第一,舞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舞蹈创作,如借助特定的舞姿表达个人的情感思想,展现自己对于美的认识。第二,舞蹈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舞蹈作品的训练活动,在深刻体悟舞蹈作品主题、角色性格特征、情感的基础上,合理处理自己的动作,顺利地表现作品所要表达的视觉美感和情感思想。第三,舞蹈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多登台表演。一方面,学生可以增加表演经验,通过表演获得更多点评,清楚地认知自己的优缺点,深刻感受如何通过动作技巧、舞姿形态达到作品所要展现的效果;另一方面,学生可通过登台表演获得观众的评价和鼓励,产生强烈的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舞蹈表达能力及审美能力。
  结束语
  顺应时代要求,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是当今高校应重视的问题。本文以高校舞蹈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为出发点,对当今舞蹈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的现状及相关对策进行阐述,以呼吁高校舞蹈教学过程中更加重视审美能力的培养,孕育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尹承华.普通高校舞蹈教学中美育渗透路径探索[J].艺术评鉴,2020(20):64-66.
  [2]仲丽.浅谈高校舞蹈教学中美育渗透路径的探讨[J].艺术家,2020(01):127.
  [3]刘俊洁.普通高校舞蹈教学中美育渗透路径探析[J].艺术评鉴,2019(07):121-122.
  [4]刘雯婧.普通高校舞蹈教学中美育渗透路径探析[J].环球首映,2019(04):111.
  [5]洪李莉.浅析普通高校舞蹈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青春岁月,2014(07):122.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原花青素对大鼠下肢缺血后血管新生的影响及其相关作用机制.方法 将SD雄性大鼠12只随机分为两组:原花青素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只;建立下肢缺血模型,两组每日均灌胃给药,原花青素组给予原花青素200 mg/(kg·d),对照组给予同体积生理盐水.于术后第14天取大鼠缺血下肢的下肢内收肌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31在缺血肌肉组织中的表达及新生血管数量,用蛋白印迹法检测低氧诱导因子-1蛋白
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93例严重多发伤患者在院期间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究影响严重多发伤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我们回顾性的对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93例严重多发伤患者(ISS评分≥16分),其中ISS评分16 ~ 25分38例,≥25分5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寻找影响患者预后及死亡的相关因素.结果 93例患者中死亡27例,病死率为29.03%;死亡组(27例)与存活组(6
摘要:在小学阶段的现代化教育中,针对小学生的音乐教育逐渐被社会公众重视起来,这一课程逐渐发展成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正是基于现阶段小学音乐教育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多种难题,比如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不高,音乐教学质量较低等,深入研究并给出多种相应的处理措施,旨在现有音乐教育的基础上,改变音乐教育的發展现状,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新路径  进入新时代以后,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
目的 探讨地佐辛超前镇痛对胸腔镜食管癌手术患者术后躁动的疗效.方法 选择60例ASA Ⅰ、Ⅱ级择期行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于麻醉诱导前10 min静脉注射地佐辛0.1 mg/kg,对照组常规诱导,观察两组患者术毕躁动情况,记录拔管即刻及15、30、45 min后的VAS评分及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拔管时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躁动发生率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以蛋白质组学为核心的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每一种生命运动形式都是特定蛋白质群体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出现,并发挥特定功能的结果.通过对蛋白质组的比较分析,可以找到某些疾病的特异性的蛋白质分子,从而为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帮助.因此,蛋白质组学技术在生物医学工程各学科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关键词:蛋白质组学;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DKA)是以高血糖、高血酮、酮尿、电解质紊乱、脱水、代谢性酸中毒为特征的一组症候群.DKA是糖尿病患儿血液中胰岛素缺乏/胰岛素抵抗,反调节激素增加,导致体内代谢紊乱加剧,病情进展快,是儿童急重症的常见死亡原因之一[1-2],临床容易误诊.现对其近年来儿童DKA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进展综述如下.一、DKA的临床特征DKA患儿大多具有多饮
目的 观察川芎清脑颗粒治疗脑梗死后头晕、头痛伴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 320例脑梗死后头晕、头痛伴失眠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60例.治疗组给予川芎清脑颗粒10 mg/次,3次/d,口服;对照组给予西比灵胶囊10 mg,1次/晚,睡前口服.连续给药4周.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后及治疗4周后的VAS疼痛评分进行比较,并对两组患者的头痛、头晕及失眠的整体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进
目的 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复发的临床特点以及复发相关因素.方法 随访并统计分析2006-200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确诊的137例初发型UC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复发情况.结果 137例患者经治疗完全缓解率为38.69% (53/137),部分缓解率61.31% (84/137),总有效率为100% (137/137).1年累积复发率为26.28% (36/137),2年累积复发率49.64%
目的 探讨麻醉后留置导尿管对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 120例全身麻醉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均常规行全身麻醉,对照组患者于麻醉前留置导尿管,研究组患者于麻醉后留置导尿管.结果 对照组患者麻醉前和苏醒期呼吸(19.2±1.2)、(19.6±1.5)次/min、收缩压(120.0±12.8)、(123.6±11.4) mmHg,舒张压(70.4±10.2)、(69.6±10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心肌酶谱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入院1、3、7、14 d测定心肌酶,总结脑梗死后心肌酶谱的动态变化规律;伴随心肌酶谱升高者分别再按照是否再梗死、有无意识障碍进行分组.统计病死率判断预后.结果 60例脑梗死患者在入院1、3、7、14 d,心肌酶谱水平升高异常率分别为65.0%(39/60)、51.8%(29/56)、25.9%(1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