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公共开放空间体系 提升城市品质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vhua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城市近郊老集镇实施旧城改造,打造现代化的城市生活空间,提升城市品质成为旧城改造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以南京江宁上坊中心区城市设计为例,通过建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体系,引导城市公共生活健康有序发展,创造生活性场所,提升城市的宜居性,对城市近郊老集镇的改造进行了有益的技术探讨。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 城市设计 品质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我国快速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的快速扩张和建设量的激增带来了诸多“城市病”,如交通拥堵、千城一面、绿地空间缺乏、生态环境和形象品质较差。从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建设经验来看,城市公共空间的重塑是改善城市品质的良方,以莱茵河畔一条长约1.5公里的河滨休闲大道改造为典型成功案例,“公共空间的品质是城市的基础”[唐闻佳:公共空间,给生病的城市扎“针灸”,《文汇报》2010年6月7日。]。当今,人们对日常物质生活追求的同时,对社会文明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如公共活动的参与度和社会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城市公共空间不仅是人们社会公共活动的物质空间,也是社会文化和精神的培育场所。从城市规划经济学来看,城市公共空间是由城市政府提供的开放性、社会共用的空间,城市公共空间的数量、规模及分布直接影响了人们生活品质的高低。因此,城市公共空间不仅是城市品质的基础,也是激发社会文明进步、实现社会公平的载体,成为新型城镇化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
  
  1、我国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各地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较为关注,以政府行政办公楼前的市民广场、商业步行街最为突出,但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缺乏系统性、连续性、整体性,导致城市公共空间结构松散、分布不均、服务能力差、地域文化缺失等问题。
  1.1结构松散、城市现代化水平低
  在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系统中,存在着“宏观—中观—微观”的层级结构特征,除了在规模、尺度上的区别外,开放空间所起的效用、各自要素特征和运行机制也不一样。从国外经验来看,优秀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系统能够成为一个地区发展的动力,在提升城市品质的同时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但是,当前城市建设决策者常常认为公共空间建设的直接经济利益微弱,忽视了其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更加忽视了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城市发展触媒的辐射引爆作用,过多重视产业空间建设,如工业区、居住区等,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建设被边缘化,功能单一,结构松散,空间杂乱,难以形成有人气的休闲游憩场所,无法促进城市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现代化水平低下。
  1.2人均规模低、服务能力差
  目前,我国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系统的研究主要通过量的研究来反映质的变化,将公共开放空间服务能力的评价标准转化为两个指标:人均公共开放空间面积和5分钟(300米)步行可达范围覆盖率。城市公共空间的数量、大小、空间分布、可达性成为人们可感知的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评价标准, 2005年,深圳特区公共开放空间规划将人均面积配置标准由现状4.7平方米/人设置为8.3-16平方米/人,步行可达范围覆盖率设定为60-75%;2007年,杭州市公共开放空间规划将人均面积配置标准由现状2.44平方米/人设置为8.0平方米/人,5分钟步行和5分钟自行车可达范围覆盖率分别增加至80% 和100%[ 杨晓春、洪涛:《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系统规划的再思考——从深圳到杭州》,《世界建筑导报》 2009年04期。 ]。在一般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不足,人均规模较低,服务能力较差成为城市规划与建设时亟需解决的“通病”,特别是在老城区,建成度高,人口密度大,对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规模和分布要求更高,而可用于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增量土地又少,供需矛盾突出,甚至引发了如社会分化、资源分配不均等社会矛盾,。
  1.3追求形象、适用性不够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以人的活动为基础,人们对公共空间的评价大多基于人与场所之间的关系如有吸引力、可识别性好,活动丰富多样等。然而,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价值观崇尚英雄主义和形式主义,一味强调宏伟尺度和形象,忽视了空间的功能性要求和以人为尺度的安全性、实用性、舒适性、独特性、丰富性等方面的诠释。城市公共空间的政绩观多了,城市魅力和个性少了,缺乏活动内容、缺乏细节考虑、缺乏适用场所使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成为了一种象征和摆设,市民使用较少,环境效益低下,反而成了建设的败笔和资源的浪费。
  1.4文化传承和彰显力度不够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是展示城市地域特色和城市独特魅力的窗口,也是城市历史和文化底蕴传承的载体。如同“千城一面”的城市建设一样,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建设也呈现出“快餐式”倾向,照搬照抄国外广场、步行街及绿地设计,缺乏对当地文化的尊重和文脉的传承,与当地风土人情和城市文化特色脱节甚至格格不入,公园、广场等空间在景观风格甚至绿化种植上“同质化”,彰显地方文化的元素、设施、活动极少,公共空间的可识别度不高。
  1.5社会公众参与少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从土地权属来说,可分为独立占地和非独立占地两种。独立占地主要是城市公园、街道等由政府投资建设,非独立占地主要是项目用地的建筑退让部分,与城市街道之间形成的过渡空间,如商业门前广场等。公共开放空间的建设主体主要是政府和建设单位,而实际的使用者——公众,在规划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参与较少,建设单位通常认为公共开放空间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利益,所以更加注重地块内的设计及处理;从设计的角度来说,公共开放空间是建筑师和规划师的“剩余空间”,或成为景观设计师一味追求视觉形象的试验田。因此,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开发存在着建设主体单一、公众参与少、社会重视不够的特点,需集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公众之力共同开发建设。
  
  2、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要求
  新时期下,“城市公共空间体系是加快转型升级和幸福都市的重要结合点”[ 宋云、汪志雄:基于发展转型视角的新型城市公共空间体系,《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會论文集》2011年。],城市公共空间是现代生活方式的空间载体,提升了城市的宜居性。它蕴含了丰富的社会功能,其“溢出”的社会交往、居民自治、价值观建立等能够促进具有社会学意义的社交文化系统的形成,符合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要求。新型城镇化不再一味强调城镇化率,而是要不断提高城镇化的质量,提升城市的魅力和品质,让城镇居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建立公共开放空间体系,需要从宏观到微观层层提高,不断完善。首先,建立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系统的整体结构,将公共开放空间系统融入城市发展的框架格局中,与城市各功能组团相互呼应,充分发挥出城市特色山水资源的“绿色动力”,引导城市公共生活的健康有序发展,为构建公平、公正有活力的和谐社会奠定基础。其次,不断提高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系统的建设标准,树立“公共空间的品质是城市的基础”思想,从规划、城市设计到建筑、景观、艺术品等领域管控引导,重在功能和实用,避免形式和浪费。最后,充分挖掘城市公共空间的潜力,将城市边角空间、消极空间整合利用,达到城市、建筑与环境景观的和谐,将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相联系,满足人们生活的便利性、平等性等要求,创造生活性的场所,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提升城市的宜居性。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建设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创造出交通便利、环境舒适、尺度宜人、视觉愉悦、有安全感和丰富活动内容的公共交往场所;遵循“文化传承”的原则,创造出有地域感、可识别性高、传承历史文化的阵地,增强公共环境空间的凝聚力和城市文化魅力;遵循体系完整和多维度的原则,确保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活力。
  
  3、南京江宁上坊中心区城市设计
  3.1规划背景
  南京江宁上坊地区是东山副城东翼的一个功能组团,与东山老城区相邻,周边与江宁开发区、高新园区相接,绕越高速、宁杭高速划定了该片区的南侧及西侧边界,用地范围约10000平方公里。上坊片区是沿老104国道聚集、发展的上坊集镇,90年代之后,集镇引进了一些工业企业,同时,进行土地整合建设了4个农民安置房小区,集镇商业设施多集中在万安东路(老104国道)沿线,形象品质较差(图1)。随着江宁区旧城改造步伐加快,上坊片区的地理区位由城市近郊变成了城市门户,原有的城市功能和产业发展已经不符合现代化城市发展的要求,亟需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引领,提升上坊片区的城市品质,塑造江宁副城现代化城市东大门的形象。2012年底,江宁区委、区政府专门组建了上坊旧城改造管委会,对该地区实现产业转型和城市升级。在这一背景下,南京市江宁区规划局和南京江宁上坊旧城改造管委会共同组织开展了江宁上坊中心区城市设计的工作,通过城市设计提升地区活力,塑造现代化城市的形象。
  3.2区域现状及设计目标
  江宁上坊地区作为麒麟与东山副城的连接地带,其发展现状呈现出边缘化特征,边界被高速公路和高压线隔离,片区内现状产业发展后劲不足,日渐缩产,违章搭建严重,整体呈现出无序和杂乱的状况。3.5KM2的用地范围内仅保留有两处低矮的小山坡,缺乏良好的山水自然资源,国家级历史文物——万安石刻“藏”于一小片街心公园内,未能发挥出历史价值;居民缺乏良好的城市景观、公园及服务配套设施(图2)。上坊片区北部的麒麟科技创新园和东山国际企业研发园是近年来政府大力投资建设的研发园区,为基地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因此,上位规划将上坊片区定位为为周边研发企业提供高品质生活的社区。作为一个生活功能为主的地区,构筑宜居的整体空间结构,打造生态、绿色的生活社区,建立良好的空间基质,充数地方特色是城市设计解决的主要问题。
  3.3城市设计理念及措施
  江宁上坊中心区城市设计以“上坊ING”的理念开创城市社区新时代,打造生态、智能、宜居、宜业的国际新社区。
  创造“I”型中央核心区,融合公园商业办公理念,打造最ING的上坊时尚商业办公中心;以“GREEN”绿色生态为主导的城市内部绿色慢交通休闲环和外部绿色生态能源环贯穿渗透,建立城市绿色社区骨架;以高强度开发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和城市精明增长,同时,全面提升城市的品质。(图3)
  
  3.3.1打造地区公共空间活力中心
   江宁上坊中心区城市设计将历史文物公园、现状小山坡以及规划地铁出入口等要素充分整合,建立整体、开放和连续的公园架构来定义和引领未来上坊中心的品质和特色。沿北侧主干道文靖路的地铁出入口向南集中布置南北向商业街区,用一条长约450米,宽约50-70米不等的绿轴链接北侧自然山坡和南侧历史公园,引入公园式街区理念,与周边商业商务街区形成开放而紧密的室内外活动界面,打造地区复合开放的活力中心,建设“魅力场所”,实现“最大化的建筑密度和最大化的公园”,创造良好环境和活力空间,从而提升周边土地的附加值。核心区功能配置包括了商业、商务办公、酒店、公寓等,紧凑混合的布局支撑了活力来源,也带来了生生不息的城市多样化场景和多重体验。
  3.3.2完善层级,建立公共空间体系
  作为以居住为主的功能组团,社区尺度层面的公共空间是人们活动参与最多的场所,如社区公园、街道等。城市设计引入“生态绿环”理念,将整个居住组团划分为4个社区,每个社区人口规模约2万人,分别以社区休闲内环和生态外环来强化社区的归属感和品质(图4)。社区休闲内环是一条20米宽、总长约3.8公里的社区绿链,按照步行5分钟以及公共自行车300米租赁点的距离配置相应的公园节点和服务设施,连接了生活、工作、购物和休闲的不同体验的城市场景,形成连续的公共空间体系。为了消解两条高速公路的交通噪音,城市设计分别设置了100米宽和200米宽的防护绿带,考虑与新能源设施、雨水收集终端处理设施、社区运动场等相结合,为住宅社区增加了生态基底。(图5)
  3.3.3布局绿色活力的城市服务和交通设施
  江宁上坊中心区宽20米的社区绿环整合和串联了社区的邻里和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如中小学校、幼儿园和社区中心,满足了居民一站式服务的要求;同时承载了街道的步行和自行车慢行系统的功能,让人们在绿色廊道中拥有自由交通空间,将单一的交通通过性活动转换成可观、可憩、可游的体验式活动。这些措施旨在将居民日常的活动行为融入城市公共活动,使人们享有舒适的活动体验,促进相互交往和交流,不断影响人们的生活观念,引领绿色低碳文明的现代生活方式。(图6)
  3.3.4赋予文化场所,传承文化特色
  上坊片区基地内的万安陵是南北朝时期南朝陳高祖武皇帝陈
  霸先的陵墓,现存一对神道石麒麟和石碑,1988年被列为全
  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状石麒麟仅用玻璃镶框保护,其所在街心公园规模较小,文物的历史价值未能充分发挥。上坊中心区城市设计将整个文物保护紫线范围内83亩用地全部打造成历史主题公园,公园旁建设历史文化博物馆,公园景观抽象化寓以神道概念,通过建筑、景观融合多样丰富的文化活动,让人在游、观、参与的过程中品味历史,品读文化,感受生活。
  此外,社区休闲绿环和社区公园节点也是文化体验的空间载体,既可以组织多样的文化活动,也可以用景观小品、雕塑等展现地域文化特色,激发市民的地域归属感和自豪感。
  
  4、结语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是城市的灵魂场所,是城市中最具公共性和活力的开放空间,决定了城市的特色和品质。城市开放空间比例的增加是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但更重要的是开放空间系统的完整性和使用效率。完整性带来了服务的便捷化,贡献的平均化和及城市特点体验易于感知化;使用效率的考虑则完全抛弃了以往讲究形象的“面子工程”,高效利用开放空间,增加周边土地的附加价值。江宁上坊中心区作为一个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城市组团,本次城市设计抓住塑造空间、创造生活的理念,以公共空间体系建立为骨架,以建立人的公共活动场景为要务,实现打造公共交往、生态融合、智慧品质新城区的目标。
  (感谢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研究院程向阳团队对本文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唐闻佳:公共空间,给生病的城市扎“针灸”,《文汇报》2010年6月7日。
  2、杨晓春、洪涛:《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系统规划的再思考——从深圳到杭州》,《世界建筑导报》 2009年04期。
  3、宋云、汪志雄:基于发展转型视角的新型城市公共空间体系,《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1年。
  4、刘畅:剖析城市文化在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中的作用,《建材与装饰》2011年07月。
  5、杨晓春、司马晓、洪涛: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系统规划的几个切入点——以深圳为例,《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07年。
  作者简介:李荣平,硕士,注册规划师,现就职于南京市规划局江宁分局
其他文献
摘要:近年来市政道路桥梁的招投标中出现了不规范、不公平的投标现象,为保证道路桥梁工程建设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必须加大管理力度和约束机制,规范工程招投标行为,本文依据市场经济体制下项目招投标的基本特征和作用,分析目前加强道路桥梁工程招标投标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并提出加强管理的措施,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道路桥梁工程;招投标; 管理  中图分类号:S618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市政
期刊
摘要:建设项目的整体实施过程中,能否高效地利用建设工程所投入的人力、财力与物力,尽最大程度降低劳力与物资的消耗,直接决定着建设项目是否可以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本文对建设项目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控制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23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工程项目的投资控制是关系到如何实现工程项目优质、高效、充分发挥资金的经济效益问题。
期刊
中图分类号:TU723文献标识码: A  一、投标报价的程序与编制方法   投标报价是指建筑施工企业根据招标文件、招标清单、招标图纸等有关计算工程造价的资料,分别计算分部工程造价、单项工程造价及工程项目总造价。在工程总造价的基础上,再考虑投标策略以及各种影响因素结合拟投标工程特点,然后最终确定投标报价。  1、投标的程序。任何一个项目的投标报价都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  (1)、研究
期刊
摘要: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建筑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逐渐成为国家经济的基础行业之一。但是由于建筑行业能耗大的特点,使得其必须要做好节能减排工作。目前,节能建筑已经成为建筑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且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基于此,本文就建筑电气工程节能设计展开分析与研究,促进节能技术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建筑;电气工程;节能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高层建筑是当前整个建筑领域当
期刊
【摘要】在造价的过程中,工程造价人员要考虑到设计、施工组织与技术、材料等建筑专业知识,还必须考虑到经济市场行情和行业造价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因此,要真正做好建筑安装工程造价管理工作,要有效的对工程造价进行合理的控制,就需要进行多方面的考虑,并按实际工程情况予以实施。  【关键词】建筑 安装工程 造价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23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对建筑工程建设项目之一的建筑安装工程而言,如
期刊
摘要: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善了人们的工作环境,对能源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建筑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能源的需求量是巨大的。因此,做好建筑行业节能是每个建筑设计师都应考虑的问题。本文对建筑电气节能的有效途径进行分析。  关键词:建筑;电气节能;途径  中图分类号: F407 文献标识码: A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迅猛,建筑业也发展迅速。其中,建筑电气
期刊
摘要: 在建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理念下,加强建筑给排水系统的节水节能设计,寻找可以替代水源,提高水源利用效率,推广各种节水材料和节水设施,在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基础上,推进节水进程,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探讨了建筑给水排水节能途径。   关键词:建筑;给水;排水;节能;途径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 A    给排水工程是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环节,关系
期刊
摘要:冬季施工由于施工环境较为恶劣,是建筑施工工程质量事故多发时期,而且如果不做好冬季施工的准备和采取正确的方法和措施,冬季施工往往还会影响整个工程的工期。本文就作好冬季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以及冬季施工中的重点工作两个方面对建筑工程冬季施工方法进行了简要分析探讨。  关键词:建筑工程;冬季施工;方法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也在蓬勃
期刊
摘要:水是生命之源,是人们日常生活,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给排水工程作为人们日常所需水资源的供给设备,对建筑工程功能的完善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我国现阶段,建筑给排水施工中存在一些问题给施工带来不良的影响,还阻碍着给排水工程施工的良性发展。鉴于此,本文主要对建筑给排水施工中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处理对策,从而保证其质量。  关键词:建筑;给排水施工;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随着建筑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不断增加,对建筑工程的管理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攀升,成本管理与控制是工程管理中的核心。建筑工程的成本和工程的范围、工期、质量、招投标等环节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建筑工程管理中成本是全面反映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工作质量的一个综合指标,企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材料能源消耗的多少,设备利用的好坏,费用开支是否合理,设计、施工和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等等,都能从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