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新在哪里?

来源 :锦绣·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rangeboy2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中把自己的唯物主义哲学称为“新唯物主义”。在《提纲》中,马克思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新旧唯物主义之间的差异,并对新唯物主义的总体性质和理论特质做了简明扼要的介绍。新时代,只有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重新研读理解马克思的原著,才能真正掌握好、理解好、运用好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才能更加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不断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与中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不断向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关键词:新唯物主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主义哲学
  恩格斯称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件文件”,恩格斯这里所指的“新世界观”即马克思在《提纲》中所提出来的“新”唯物主义,是不同于以往的“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哲学。这一“新唯物主义”,究竟“新”在哪里?一直以来,学界学者对“新”的研究在不断更新、深化。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会议中指出: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在新时代,我们需要重新解读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所蕴含的时代蕴意,把马克思主义与新时代的发展趋势更好的结合起来,在新时代也要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我们要结合新时代的具体要求,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内在和相关意义,更加深入地钻研、理解、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因此,笔者重新研读了《提纲》,在《提纲》中,马克思以格言的形式简明扼要地阐述了新唯物主义哲学的理论纲要,正是这篇文章,奠定了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的整个思想系统的根本结构。
  《提纲》仅有短短的11条,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第一条),马克思指出不懂得实践活动的意义是旧唯物主义的致命缺点,并且说明实践是新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石。第二部分(第二条——第九条)是分论,马克思从四个方面展开了对旧唯物主义的批判,对新唯物主义的本质内容作了提示。第三部分是定论(第十——第十一条),马克思在这里说明了新唯物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本质特征。本文主要从《提纲》的创作背景、总论、分论、结论四个方面来研读《提纲》。
  一、《提纲》的写作背景
  《提纲》写于1845年春天,马克思为进一步研究匆匆下写了《提纲》,仅仅作为笔记存在,因此马克思一直没有打算发表它。直到恩格斯在1888年整理《费尔巴哈论》时发现了它,恩格斯深深觉得这是一份十分宝贵的“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提纲》的第一次公开面世,是作为《费尔巴哈》论的附录出现的,这也利益于恩格斯的重新整理。
  无产者在19世纪的30-40年代,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登上了历史舞台,同时展开了与资产阶级的英勇斗争。而在当时,工人运动中流行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日益显示出它的局限性、幻想性、反动性。革命的实践呼唤科学的理论来指导。这时的无产阶级亟需科学理念的指导,制定科学的无产阶级世界观显得非常迫切。《提纲》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这篇文章的出现也代表着马克思世界观发生了转变。在马克思的学术研究中,最早是受到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熏陶,后来在现实的实践斗争中,特别是马克思在《莱茵报》办报期间,随着他参与的革命活动的增加,他对自己的哲学信仰产生了困惑,此时他业已感受到黑格尔哲学的缺陷,感到必须批判黑格尔哲学。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的出现,对马克思来说,是一次思想解放的起源,这促使他转向了唯物主义的道路。随着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继续发展,费尔巴哈漠视社会实践的发展与存在的人本学的唯物论,特别是他对人的本质的空洞的议论,也不再符合无产阶级革命的深入发展,这使得马克思再次陷入失望和烦恼当中。马克思决定要根据无产阶级革命的实际彻底清算并摆脱费尔巴哈抽象的人本主义对他的影响,并且创立一个与前人不同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当然,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也并非全无意义,他在马克思由黑格尔唯心主义转变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后人都把《提纲》的写作视为这个历史转变时期的重要里程碑。
  二、新唯物主义对“外部世界”的新理解
  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的最致命缺点在于它的直观性。因此他在《提纲》第一条第一句话就开宗明义地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1]在第九条中,马克思甚至直接把旧唯物主义称为“直观的唯物主义”。[1]马克思与其他人所理解的直观性不一样,他认为的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是对意识的反映对象的一种错误理解。从前的人们所理解的直观性是指机械性、形而上学性[2],费尔巴哈把感性的物质事物作为意识认识的对象,原因是他本身就是唯物主义者。马克思也从未否认费尔巴哈在这一点上的认识。但是,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割裂开来,他所理解的感性是自然的感性,而不是“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
  三、对旧唯物主义的批判和新唯物主义基本思想的阐述
  (一)对认识的基础和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有新的判定
  在认识的基础和来源上,旧唯物主义者认定,人的认识只是对物质世界的单纯的反映,它的基础是一个人的经验和感觉。唯心主义者则相反,他们认为人的认识是人的主观自生的,是人的内心反省的产物,是人的心灵的自由创造物,与人所处的物质世界无关。而在判断认识真理性标准这一个问题上,旧唯物主义哲学把人的主观思维或者是众人意见是否一致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而唯心主义则把人的天赋、思想、理念或知性范畴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这样看来,无论是旧唯物主义哲学还是唯心主义哲学,他们都把检验真理的标准仅仅限定在人的意识即主观范围内,这就不能摆脱用一种观念检验另一种观念的荒谬做法,最终根本不能判定什么是客观的真理。马克思提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人应该在社会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社会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人们必须用实践来检验人们的主观认识、意识、思维或者某种思想,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物质世界。只有在社会实践中,人们才能把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联系起来并进行对照,来确定人的意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物质世界。因此,判断真理的标准绝不能仅仅停留在意识的范围内加以解决,而必须诉诸于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直接現实性、社会历史性的实践活动,真理必须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马克思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个伟大变革,就是确定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对人与环境的关系有新的思考
  旧唯物主义、尤其是近代以来机械的形而上学的法国唯物主义,均在不同程度上陷入了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因此它们都陷入了唯心主义和英雄史观的陷阱。
  马克思在《提纲》第三条指出:“环境是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1]也就是说虽然环境是具有客观性的,环境的改变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人在社会实践中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变化,相反人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的人,人在改造环境的同时也使自己受到环境的影响。那种认为由环境决定人,或者由人去决定环境的观今都是谬论。都是把环境与人割裂开来的形而上学的观点。正确的观点应该是:人们在实践的同时,既创设了某种环境,又改变了自身,所以实践是环境的变化和人的变化的共同基础。马克思从社会历史实践出发,“把实践看作是人与环境、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现实基础,才能超出‘环境决定人’或‘人決定环境’的二律背反,进而对历史的主客体关系做出科学的解答。”[3]
  (三)对费尔巴哈宗教观进行批判,阐明人的本质
  费尔巴哈认为上帝的本质其实就是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的表现,“上帝的人格性,本身不外乎就是人之被异化了的、被对象化了的人格性”。费尔巴哈虽然指出了正是由于人的本质的异化创造出宗教,并且他同样不否认宗教世界是有它的世俗基础的。但是,由于他自身认识的不足,他没能找出宗教产生的社会起源,也不知道如何准确地消灭宗教。
  在《提纲》的第四条中,马克思对宗教的产生的社会阶级根源、如何消灭宗教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马克思以为,宗教产生的根源,只能从世俗世界的自我破裂和自我矛盾中去寻找,如果想要真正地彻底消灭宗教,只能通过不断地认识社会矛盾的发展变化和变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这种方法。同时,马克思也指出费尔巴哈为什么对宗教批判的不够彻底:费尔巴哈不了解社会生活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的,他只满足于感性的直观,因此他不可能找到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
  在《提纲》的第六条,马克思在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批判的基础上,重新对人的本质作出了一个非常经典的哲学规定:“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费尔巴哈把单个人作为自己哲学的中心,他认为每个人都是肉体与精神的统一、人是人与自然的统一、人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人是个体与“类”的统一,但他规定的单个人仍然是抽象的人。而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则认为:任何把人与他所生存的社会关系和历史过程分离、割裂开来的企图都只能导致人的抽象化,这种对人的抽象化是哲学直观的结果。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在社会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后天培养习得的。人的本质也不能简单地总结为是从所有个体的人身上抽取出来的一般性。如果想要研究人的本质问题,就必须从人的社会属性以及人的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上去考察。
  (四)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指的是物质生产活动是全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是全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实践活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是生产方式,是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及发展方向。因此,马克思在《提纲》的第八条至第九条,揭示了社会的起源和基石,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和存在方式,还揭示了社会历史进程的特点——自然历史过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同一。
  四、新唯物主义的阶级基础和本质特征
  (一)新唯物主义的阶级基础
  在《提纲》的第十条,马克思得出这样的结论:“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1]这就很明确的说明了新旧唯物主义之间在理论基础上的差别所在,毫无疑问,旧唯物主义是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属于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内容。而新唯物主义则立足于无产阶级和共产主义社会,[4]是无产阶级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始终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把无产阶级作为自己的秘密武器,它的理想目标是彻底消灭资产阶级的私有制,最终目标是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二)新唯物主义的本质特征
  在《提纲》的最后,马克思提出了一个闻名于世的论断:“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在马克思逝世后,这句话被后人镌刻在他的墓碑上,它总的概括了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的理论特征。过去的哲学家,不管是属于旧唯物主义的还是唯心主义的,都把解释世界作为自己的任务。而马克思“新”唯物主义思想则把改造旧世界,创建新世界作为最终目的,也找到了改造旧世界的物质力量,找到了实现人类解放的科学途径,马克思主义新唯物主义是改造世界的哲学,是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实现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化的哲学。
  五、结语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新”,就“新”在他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它是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去认识周围的物质世界的。它把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运用到社会历史发展研究领域,促成了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一举打破以往的“英雄”决定论的唯心史观。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还在实践的基础上对科学性与革命性进行了统一。这些都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于实践,又能经受住实践的反复检验。
  《提纲》自面世以来,就一直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学习《提纲》所蕴含的时代意义,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与基本观点,划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界限。《提纲》不仅能够帮助我们不断加深对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在推动人类世界历史发展的作用上具有重要意义,还能帮助我们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在新时代的意义,帮助我们反过来指导实践。
  习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指出: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作中国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5]面对进入新时代后错综复杂的时代矛盾,面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面临的新问题,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新的时代征程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点,在建设美丽中国、和谐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途中,只有深入理解和把握《提纲》中所阐发的“新”唯物主义的创新之处,我们才能真正掌握好、理解好、运用好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才能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不断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理论观点、看法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王金福.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新在何处[N].苏州职业大学学报,2004-5(2).
  [3]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哲学经典著作导读编写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哲学经典著作导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商紫君,谢鸿昆.论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特征[N].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8(3).
  [5]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
  钟坚燕(1984—),女,汉族,广西梧州,南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其他文献
摘 要:预制装配式建筑在建筑施工中较为常见,其构建精美,与传统的建筑形式相比,技术水平优良,各项资源消耗量少,符合绿色环保理念。本文从预制装配式建筑的优势谈起,结合实际案例,对其施工技术进行综合分析,仅供借鉴。  关键词: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优势;  当前建筑形式发生了较大变革,尤其是在预制装配式建筑出现后,打破了传统单一的混凝土浇筑建筑形式,利用不同构件的组装实现了建筑施工要求。同时随着研
期刊
摘 要:有一篇网络文章曾一度在微博朋友圈爆红,是关于河北易县奶奶庙的介绍,这是一座刷新传统认知的寺庙,里面各种菩萨神像更是闻所未闻让人大开眼界。主讲人徐腾是一名清华大学博士生,有一个名叫“不正经历史研究所”的公众号,对于他所讲的奶奶庙以及奶奶庙现象,本文对这个“网红”景点做一个介绍,并对其合理性、合法性以及存在的不当情况给出政策依据,并结合当地政府管理情况进行讨论。  关键词:奶奶庙;管理政策  
期刊
摘 要:近几年,我国的科学技术在经济的引领下,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同时也取得了许多全新的成果,随着大范围的城市化建设的开展,可持续发展观深入了人们的脑海中,成为了一种理念,良好的建筑工程质量能够带给人们极大的便利,在工民建中,讨论度最高的问题就是混凝土结构出现的裂缝,因此,本文对其根源以及策略进行了探讨。  關键词:工民建;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技术;举措  混凝土在工民建中能够起到支撑的作用,可以作
期刊
摘 要:汉字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那是因为在中国汉字源远流长的历史中,汉字保留了许多象形字的元素。而剪纸也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是一种唯美的艺术创作。当汉字与剪纸发生碰撞那是一种美的享受,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设计和审美能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也是很好的方式。本文浅析了汉字与剪纸的碰撞,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传统艺术。  关键词:汉字;剪纸;碰撞;激发;设计能力;审美能力  1、前言  剪
期刊
摘 要:文章在基于相关文献研究以及笔者多年工作实践经验情况下,主要就市政工程中道路施工质量管理进行研究,以供广大同行参考。  关键词:市政工程;道路;施工;质量管理;措施  一、市政工程中道路建设的现状  (一)施工质量管理工作不够严格  市政工程中道路施工过程中,每项工程都要做好管理工作,如每个工作都能按照计划进行,那么工程的质量就会得到保障。但在实际施工操作中,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使用不合格的
期刊
摘 要: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发展至关重要。权威型教养方式下的孩子有显著的优势,这种优势不仅体现在孩子的认知能力,也体现在对孩子非认知能力方面的影响,这不仅关乎孩子的学业成绩,同时能够对孩子的人生发展产生有益的影响。因此,家长应该加强自身素质,不断学习成长,努力做孩子的权威型父母。  关键词:权威型;家庭教养方式;非认知能力  一、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有多种类型。美国心理学家Diana Ba
期刊
摘 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舞蹈作为人类最原始的语言,无论是古代的瘟疫疾病,还是现今的传染流行病等,都在其中发挥着强身健体、舒缓焦虑的职能。本文立足于舞蹈专业角度分析武汉方舱医院的舞蹈现象,透过过历史、文化、医疗等多个角度探究其背后所展现的文化现象。  关键词:新型
期刊
摘 要:《舌尖上的中国》作为一部具有极高收视率的美食纪录片,带给观众的不仅仅是感官上的享受,更是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具有千年悠久历史的饮食文化。无论从人物的选择还是画面的展现,都透露出极高的思想深度与美学价值。而纪录片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解说词也在《舌尖上的中国》的整体展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以《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第4集的解说词为例,分别从其文学美感和思考倾向两方面进行赏析。  关键词:美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活環境与工作环境的需求在不断提高,所以当前的建筑行业也在快速发展,以此来满足人们的实际使用需求。房屋建筑过程中,应使用相关技术来满足实际使用需求。  关键词:房屋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  当前,在我国建筑工程施工中,钢筋、混凝土是比较常见的施工原材料,随着建筑结构越来越复杂,规模越来越大,楼层越来越高,对混凝土的施工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深入分析混凝土施工
期刊
摘 要:蒙古族安代舞被称为蒙古族舞蹈活化石的安代舞,是流传内蒙古通辽市周边地区的一种原生态舞蹈。安代舞发源于库伦旗,据考证约形成于明末清初。当时库伦体制是“政教合一”,寺庙林立,僧侣众多。清朝中期,各地闯关东的移民大量涌入草原,不同部落、不同地域的文化风俗相糅合铸就了库伦蒙古族文化,孕育了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安代舞。2006年5月20日,蒙古族安代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