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别急着赶潮流

来源 :考试·新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y6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hold住”、“伤不起”、“坑爹”、“山寨”、“卖萌”、“淘宝体”、“咆哮体”、“凡客体”……当下,新词生句此起彼伏,大有从网络用语蔓延到日常生活之势。
  网语语言的爆发式发展有其客观条件:日新月异的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成熟的平台交流传播手段,相对封闭、自成一体的网络环境,生活节奏加快对语言概括化、简省化、形象化的需求,群众智慧的互相启发,网络游戏等虚拟环境“闭门造车”的便利等。从主观上来讲,现代社会发展迅速,竞争激烈,生活的压力之下,人们寻找着宣泄之道和平衡之道,网络“温室”无疑提供了一种可能,它鼓励甚至是催生网民的表达欲,在表达自我的同时实现自我的重塑,一批又一批鲜活生动、标新立异的网络潮词应运而生。
  对网络语言的爆发式发展究竟该怎么看,众说纷纭。无疑,网络语言带给我们很多交流的快感,如“囧”、“倒”、“汗”、“晕”、“雷人”、“泪奔”这样“表情丰富”的字词,浅白简洁、新奇诙谐,表现力惊人,适应了竞争激烈、节奏快速的现代社会交际需要,降低了“圈内人”交流的时间成本,为生活带来了新的活力。
  语言是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古代也不乏“潮语新词”,其中有不少被接纳流传,成为直到今天还在使用的固定用语。从历史的眼光来看,把网络新词视作洪水猛兽没有必要,语言有吸收、有丰富,也有淘汰、有消失,这是历史规律使然,也是发展的路径所在。
  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全盘接受网络语言,对网络语言的误用、滥用甚至是过度依赖的现象值得警惕。像“886”(拜拜了)这样的话在网上说可以,面对面说则会让人诧异;“吐槽”(抱怨)、“杯具”(悲剧)用在公文中也不伦不类;公共媒体中一片“ORZ”(拜倒)、“表”(不要)、“酱紫”(这样子)、“稀饭”(喜欢)之声,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究其原因,一是这些网络用语的使用没有分清“私下”或“公共”的场合和语境,有些网络语言一旦脱离了特定的网络环境和受众,就会让人不知所云,在错误的场合和语境使用网络用语,不仅效果会大打折扣,而且很有可能适得其反;二是有些新词新句的产生,忽视了造字原理和用字规律,违背了基本的语言表述方法和审美习惯,不是出于便利考虑,而是为造而造,主观臆造和牵强拼装的意图过于明显。
  网络语言来得快,去得也快,这就要求我们谨慎甄别和使用,不能放任自流,更不能误用误导。尤其是主流媒体、教育系统、公众人物,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起着“放大镜”的作用——用什么词、不用什么词,对整个社会的语言使用规范化都有代表意义和象征意义,马虎不得。要选择那些鲜活、到位而有智慧的词汇,摒弃那些粗俗的、不准确的、缺乏智慧的词汇,宁缺毋滥。
  (选自《人民日报》,2013.1.26,有删改)
其他文献
【人物名片】  陈耀方,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小学、幼儿园“红杉树”园丁奖银奖获得者,第1期长三角中小学名校长高级研究班成员,《江苏教育》封面人物,2011江苏省常州市教育年度人物,全国新学校研究中心理事,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语文主题学习”课题组主要成员,现任江苏省金坛市金城镇中心小学校长。  朝着“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一方向,他提出了“将书香变成语文课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