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品德培养的尝试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r168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加速发展的特殊阶段,其品德的发展主要受制于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因素。一般来讲,家庭、学校两个方面都能有意识的对初中生进行道德教育,促进其品德的发展。
  
   一、家庭、学校对初中生品德发展的影响
  
  1、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是子女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长赋予子女的不仅是生命,家庭每天的氛围、家庭成员的关系、家庭对社会各种事物的评价、家庭生活习惯等,每时每刻都在塑造着孩子们的心灵。”一般来讲,初中生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这种朝夕相处的紧密联系使得家庭环境成了影响初中生品德发展的重要因素。这种影响来自家庭环境的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前者包括家庭的人口结构、物质生活条件、主要社会关系、家长的职业及文化程度等;后者包括家长的品德修养、家长对子女的养育态度与方式、家庭的氛围和作风等。
  2、学校教育的影响。学校对学生进行着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教育。学校环境的诸多方面对初中生的品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这是因为学校的道德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道德行为规范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的塑造学生的心灵。比如,在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的态度和作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品德发展,教师采取民主的态度,其学生就向着情绪稳定、态度友好等方向发展;教师采取专制制度,其学生就情绪紧张、冷漠、富于攻击性和不能自制;教师采取放任态度,其学生就向着无组织无纪律的方向发展。可见,教师不同的态度和作风会导致学生走向不同的方向。
  
   二、培养初中生品德的方法
  
  品德的培养就是道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心理影响,以图把社会意识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从而培养和造就出教育者所希望的、具有先进思想、高尚品德和积极促进社会发展的道德行为主体。
  父母和教师对初中生进行品德培养正是这样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采取三种方法。
  1、价值澄清。培养品德的价值澄清方法,其关键在于确定个人珍视而又愿意维护的价值。这一方法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学会估计的过程,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所持的觀点,学会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权衡,学会考虑做不同选择的意义。品德的培养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来进行的。每个社会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都有其明确的道德教育目标和方针。因此,我们的道德教育应使学生学会并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规范,实际上,这就是要使学生对这些规范和美德赋予一定的价值,成为他们自己珍视的、愿意维护的东西。
  在价值澄清中,我们可以运用很多技术。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对他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进行挑选。或者要求学生对重大的问题进行重要性排序。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做出选择的原因,引导他们讨论作出不同选择的意义,就可以使他们更正确的思考问题,使他们懂得哪些道德价值是值得珍视和维护的。学生最终通过思考、分析、精练,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
  价值澄清是一种有助于个人品德发展的方法,它强调的是学生通过思考不同的情况以发展自己的价值体系。
  2、行为矫正。用行为矫正方法培养品德,其目的在于训练道德行为。这一方法强调的是教育学生用道德上被认为是正确的方式来表现他们的行为。行为矫正方法的理论依据是社会价值观,这一方法在道德教育中主要采用两种技术,即奖罚的作用和榜样的作用。对特定的行为直接给予奖罚是行为矫正的一种方式。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经常使用的方式,它可以使孩子按照父母期望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行为。教师在课堂上也常使用这一手段控制学生的行为。榜样的作用是行为矫正方法对初中生品德发展产生影响的另一种方式。父母的行为能为子女在不同的环境中应如何做树立榜样;同样,教师能为学生在公平、守规则、负责等方面树立榜样。
  显然,奖罚和榜样对初中生的品德发展产生着影响。但是,在运用这些技术时,有几个问题应引起我们的注意。一方面,父母和教师实施的奖罚和所作出的榜样有可能是不一致的,这会给学生带来相互冲突、矛盾的信息,所以,父母与教师两方面需要协调一致。另一方面,作为道德行为进行教育,只反映了教育者一方的观点,行为矫正本身并没有说明为什么某行为是更可取的。因此,我们需要使初中生懂得为什么某行为比其他行为更合理,以使他们在进行道德选择时可以运用这种知识。
  3、传授道德推理。这种方法的重点在于讨论特定环境中产生的现实问题,同时,它也强调取舍、相互关心和集体承担义务的重要性。在传授道德推理过程中,父母和教师起到促进道德问题讨论的作用,提出不同的选择对大集体(比如家庭、学校、社会)的重要性。其目的在于,使学生最终感受到对集体的责任感。学生通过讨论行为规则,讨论不同的观点和各种行为后果,就能更清楚的认识规则的根据,从而使他们能更严格的遵守规则,其行为方式对集体更有利。
  通过传授道德推理,学生最终学到了认知技能,他们可以使道德规则内化,以适应所处的不同环境。道德推理水平的提高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面临社会道德问题时的决策能力提高后,就有可能接受更高水平的道德规范,也才有可能赋予规范以更高的价值,从而促进自身品德的进一步发展。
  了解家庭、学校对初中生品德发展的影响,灵活掌握运用培养初中生品德的方法,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更好的促进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育目的—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其他文献
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是初中政治课教学的根本任务之一,也是素质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因此,作为初中政治课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现就此谈几点看法。      一、启发学生多问,培养思维的主动性 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 科学 的钥匙都毫无疑问地是问号,我们大部分伟大的发现都应归功于为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 ” 这说明思维总是从提问题开始,敢于提出问
期刊
理想的地理教学应该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的过程。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是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注重对兴趣这个非智力因素的激发。    一、结合社会的发展变革现象,激发兴趣    在地理教学中,若能将课本的资料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联系起来,赋予学科一定的生命力,使其呈现知识的
期刊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不仅为他们今后学习化学这门学科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是他们学习其他科学知识和今后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正如叶圣陶先生所指出的“任何功课的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也就是说:学是教的依据,教的目的。  初中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具备初步的独立思考和钻研能力,但自学能力较差,往往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就学化学来说,初中
期刊
人的知识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获得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交叉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让学生耳闻目睹、口诵心维,读读写写、讲讲练练,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做,可以拓宽学生获得知识的信息渠道;还可以使课堂教学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依据这样的指导思想,我在上历史课时,结合初中历史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使用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谨此略述,以求抛砖引玉。  
期刊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幫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现就历史教学,谈谈我的感受和收获。     一、历史情境教学的方法    通过开展创设历史情境教学实践,提炼出行之有效的历史情境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1)新颖、别致的导课。开堂上课,重在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学生的
期刊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这说明创新是国家兴旺的关键动力,创新教育已成为教学中值得探究的一个重大课题。那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    众所周知,在新的世纪里,教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人才竞争将是新世纪发展的主流。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是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期刊
【摘要】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指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求“通过启发学生勇于提问和指导学生开展研究、讨论、辩论等方式,给予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学习见解的机会,调动学习积极性。……好的教学方法应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政治情感。鼓励有所创新并取得实效的教学方法。”我经过五年的教学探索,在实践中使用过很多教学方法。其中最符合新课程标准和研究性学习要求的是案例
期刊
思维力在智力结构诸因素中居于核心地位,它控制并制约其他因素的发展,指挥并调节其他因素的运用 ,如果没有思维力的参与,其他诸因素就不可能发挥作用。因此,历史教学应把培养思维力放在重要位置上。求异思维,集合思维,逻辑思维和迁移思维是历史思维的基本形式。      一、求异思维的发展     求异思维又叫发散性思维,它具有敏捷性、广阔性、深刻性和独创性等特点。   思维的敏捷性,即思维的速度。它是
期刊
思想政治課的教学内容理论性强,概念抽象,趣味性少。如果不注意改革教学方法,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影响政治课的教学效果。而教师若能满怀激情,生动传神地讲解,诱导学生积极投入,使教与学双方都沉浸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那么学生就能学得主动,学得扎实,在课堂上充分体验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教学的效果就好。在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让学生成为探索思维的主人,指导学生
期刊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乐”就是愿意学,就是喜欢学,可见,培养兴趣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培养浓厚的兴趣可以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学习,求知,这样就会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兴趣是求知的前提,是学习的巨大源动力,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学生对学习思想政治课产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