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针引线”做管理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len9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如何“穿针引线”,如何“弹好钢琴”,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无数次地
其他文献
阅读郑也夫先生的《吾国教育病理》,不禁会让我们想起曾有人这样评价过我们的教育:“教育的最大悲哀之处在于它为我们编织了一幅美轮美奂的景象,我们顺着这条路即可到达光明的前方,但是当我们在路上时,却发现我们永远无法抵达曾经的理想。”理想中的教育应是秉承“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的大同社会,但在平行时空下,现实中的教育却病态万分,由此就会引发一个超龄愤青的愤懑,满怀对中国教育的关切,踏上穷
变异理论是世界著名教学论专家、瑞典哥德堡大学教育系教授马飞龙(Ference Marton,又译“马腾”)创立的。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实践始终是所有教育工作者探讨的重点话题,变异理论作为一种指导工具,在教师教学和课程分析中获得普遍关注。本文主要从变异理论对学习的看法入手,分析如何借助变异理论进行有效教学。  一、学习必须有所指向  德国哲学家卡布塔诺(F. Bretanno,1838—1917)指出
余秋雨先生曾说:“作文训练,说到底,是生命与生命之间表达和沟通的训练……要表达生命,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的技术手段;要沟通生命,又必须掌握能被别的生命理解的一些共通的规则。”语文教师要做到与学生沟通,就需要采用一些方法和规则,如何激发学生进行独特的个体生命表达,是语文教师一项艰巨而长远的任务。下面笔者就尝试从四个方面浅谈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中的一些教学手法。  一、创造自主的写作环境  1.题目创新  
《中国教师》:王教授您好,2011年版的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已于去年公布,今年秋季,全国初中生将陆续使用按照“新课标”编写的新版地理教材,在此,期待您为大家谈一谈,与实验稿相比,修订的基本思路与改动的主要方面?  王民:2011年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的基本思路是保持原来课程标准基本设计的“几个不变”:课程标准文本的框架结构保持不变,课程内容的体系结构保持不变,内容标准呈现方式和表述方式不变,修订
编者按:  “8、4、82%、1 218、1”,这组数据来源于广东潮州市华侨中学2011年的“高考备忘录”。它们分别代表着:侨中已经连续8年高考上本科线人数居全市各校之首,连续4年高考上本科线超千人,2011年的应届本科率达到82%,高考本科总入围人数为1 218人,雄居全市36所高完中的第1位。这并不是一组让人费解的密码,但是要想复制这样一份高考的辉煌“战绩”,却需要付出比破解密码更多的扎实努力
石兰松 男,瑶族,1965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上林县西燕镇大龙洞小学刁望教学点高级教师,教龄30年。30年来,他长年累月摆渡接送学生上下学,用坏了8条木船,摆渡了上千名学生,却从未让一个孩子出过危险,实现水上行船“零事故”。他曾获全国“最美乡村教师”、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小学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  我到教学点教学,源于我老师的重托。当年我高中毕业后,满怀希望再次迎接高考,争取早
在课堂中展现真实自我、真实生活,进行真实情感的互动,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在《爷爷、奶奶,你们快乐吗》(北师大新课标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一课的课程教学设计和实践中,笔者通过“体验生活”“演绎生活”“升华生活”三个板块,把课前、课中和课后联结起来;通过师生互动、家校互动、课内课外互动,真正让教学“活起来”,让课堂成为学生现实生活的园地,让教师成为课堂生活的穿针引线者,让学生成为体验课堂
广州市萝岗区黄陂小学成立于1953年,由数所农村分教点组建而成,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学校辗转迁移,师资力量薄弱,校园环境脏乱差。经过十年的努力,黄陂小学从一个村级的薄弱学校逐步发展成市级学校,获得“广州市民主管理三星级单位”“广州市校本培训示范基地”“广州市依法治校示范校”“广州市绿色学校”等荣誉称号。总结我校近十余年飞速的发展历程,校园文化内涵的不断丰富,和谐向上校园文化的积极构建,为学校、教师
2013年,福建泉州启动名师培养工程。该项工程依托高校学术力量,着力整合优秀教师、大学专家学者、著名特级教师等资源,以规避以往单一向度培养模式之缺陷。泉州名师培养工程重点引导培养对象提炼并明晰自己的教学主张,进而在实践中形成相应的操作策略与方法,这是当下探索名师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  本期专题遴选了泉州部分名师的教学主张与大家分享,这些文章充分反映出他们对基础教育教学问题广泛的兴趣和深刻思考、深厚
我为人师已十年有余,走过好几所学校,教过不少学生。每当得知一些学生取得成功的消息时,我的内心便有一点淡淡的喜悦。其实,我常常反思:教师当初的教育对学生如今的境况是否会有影响。  1999年,我刚刚参加工作,在一所农村小学任教。我的学生小高,家庭条件不好,父亲残疾,母亲有病,家里还有四个孩子,他是家中的老大,家里的许多活都是他干,用他爸爸的话说,他是家中的一个劳力。在学校里,个子高高的小高特别害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