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的一次相见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zna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间能使记忆消退,还能尘封或遮蔽真实。我不相信,我觉得流逝的时间绝不能改变记忆的本质,更不会抹去那历久弥新的深情。
  我和老同学赵志敏是初中、高中相处六年的同窗。打从1963年7月高中毕业分别后,相互间中断了联系,50多年来音讯全无。在那个年代,同学们之间如若不是存在着工作关系、亲戚关系或是恋爱关系,是不会互通信息、互相走动的,也从来不会去多打听别人的。这就是我和志敏高中毕业后,一直没有联系的主要原因。
  说起来,志敏的老家西华县奉母镇与我的老家逍遥镇只相距18 里地,按农村的说法,抬腿就到了。但是,志敏并不知道我在哪里,我也不知道他在哪里,我即便每年探亲回到逍遥镇,也从没有想过要去奉母镇,好像奉母与我没有丝毫的牵挂一样。后来,真正引起我俩之间的回忆与思念的,是缘于志敏从和我在一起的李世远手里接过一本书,他看到了书中有我写的一篇文章,就向世远讲起我俩之间的往事来,还特意让世远给我捎话,希望能够见个面。我得知志敏的情况后,先是用手机与志敏通了话,双方都能从声音里识辨出对方,从声音里拉近了两颗心跨越55年的距离。
  相见,是在一个寒冷的冬季。
  那天,是寒冬里少有的温和、晴朗,没有一丝风,太阳把人照得身上暖乎乎的。轿车行进在乡村大道上,田野里显得更加开阔、空旷,冬闲的土地袒露出深黄色,和微微泛着绿色的麦田形成鲜明的对比。我坐在世远开的轿车里,蛮有兴致地听他给我讲述着志敏走过的几十年的峥嵘岁月,还有他那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其中,有生活的艰辛,有人生的磨砺,有创业的甘苦,有耕耘的收获,让我对这位老同学刮目相看,肃然起敬了。
  车行两个多小时,到了奉母镇上一家饭馆门前。老同学赵志敏早已赶到这里迎候,看见我从车上走下来,上前就把我抱住了。两位老同学55年后的相见,竟然没有一句话,觉得就这样紧紧地抱着,才是最真切、最实在、最好的情感表达方式。两人半天才缓过劲儿来,相互仔细地端详着,沧桑岁月把双方印象中的模样,已经打磨得“面目皆非”了。但那脸型,那走路的姿态,特别是那说话的声音,依然没有改变。只有从心底涌出的喜悦像一股暖流点点滴滴浸在了脸上。我俩手拉着手进了餐厅,世远的父母亲和我高中时的另一位老同学张秀英,也都赶过来为我们的相聚表示祝贺。这种情景,这种气氛,这种久别重逢的心情,让我们好像又回到了年轻时代,回到了那个难忘的岁月里。
  席间,志敏对我这个50多年没有见过面的老同学异常亲切,心里翻出一堆往事来,化作一肚子话要向我倾吐。他有啥说啥,不遮不掩,直截了当,像是要把分别半个多世纪的人生经历、人生故事都讲给我听,甚至连一个小小的细节也不愿意放过。我想,也只能是在老同学面前,在肝胆相照的老友面前,才这么坦坦荡荡、痛痛快快,简直是要把一颗心都交给对方。
  想在乡村里生活,你就得习惯各种人生滋味,就得适应人世间的春夏秋冬。他习惯在熟悉的环境,做自己熟悉的事情,他觉得这样挺好,每天上班下班,干活儿回家,一切都很称心、都很轻松自在。他说,其他地方的泥土坚硬,他的根是扎不进去的。实际上,在众人眼里,志敏是个生活在强烈欲望中的人。半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里,他始终怀揣着梦想,满怀着希望,挥洒着汗水。
  人,忙碌着、劳累着,心里最舒坦,这是一种境界。我在想,50多年创业生涯谈何容易,志敏肯定经历过不少的坎坷,遇到过太多的难,他干成的每一件事情都不会那么轻松。正是这些坎坷让他活得很充实、很快活、很有意义,这就是人生莫大的荣耀。如今,进入晚年的他,没有了事业上的欲望,也没有了精神上的负担,一日三餐粗茶淡饭足矣。每天,迎着清晨的朝阳,踏着落日的余晖,蛮有兴致地信步于田园阡陌之中,尽享那悠然、宁静的时光,和那一切归于恬淡、自在的生活。
  55年后的相见,心情像过年一样高兴。酒桌上,你一句我一句,你一杯我一杯,话题畅谈,美酒畅饮。毕竟70多岁的人了,饭力、酒力远远不比当年了,但我很快发现,我的担心是多余的。飯菜全都上齐了,酒不知过了多少巡,志敏的兴致依然高涨,精气神依然十足,他思维清晰,语言流利,行起酒令来,左右开弓,灵动自如。几杯酒下肚,我已经招架不住了,他仍然谈笑风生,推杯换盏,开怀畅饮,豪情冲天。我知道志敏是有酒量的,但是今天他那超出平时的酒量里,蕴含了更多、更充足、更饱满的是老同学积蓄在心中55 年的那份情感。
  酒席结束,我和世远执意要用车把他送回家。他却轻轻摆了摆手,径直朝他的三轮电瓶车走去。我担心他的安全,劝他不要再驾车了,谁知说话间他已抬腿坐在电车上,十分老练地把车子启动了,他还探出身子朝大家诙谐幽默地说:“你们在地上画两条直线,我开着车保证直行不压线,不信咱们试试。”大家被他这番话逗得捧腹大笑,这大概是他今天给我们献上的最后一个“压轴”节目。这一幕,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里。
  志敏就是这样一个很平和、很乐观、很风趣的人,“摇曳惹风吹,临堤软胜丝”,他的秉性太接近那无边无际的大平原了。
其他文献
只因树枝倔强伸进窗户  整个上午  我在锯一棵树  一棵对春天满怀梦想的树  长出的幼枝  如婴儿小手在春风中晃动  幼枝的叶子如蝴蝶的薄翼透明  细小叶脉像血管清晰可见  源源不断奔涌的绿色血液  正在为每一个造梦的细胞  輸送春天的营养  整个过程我没听见一声喊痛声  也不见流出一滴血  春天里的一棵树  随锯口的加深  (锯口的深度与锯齿的私心成正比)  在阳光雪亮的目光下  绝望倒地  地
期刊
那些植物、动物不断繁衍的村庄,将是我无尽的生命来处与饕餮的盛宴……  一只小蚂蚁背负着在它的世界里最重的生活负担——也许是一粒人们无意掉落的米粒,也许是一小块饼屑。我低头,看着这和我一样背负着生活重担的黑色的小生物,我生出怜悯的心,想到我与它一样,这样平等卑微地努力生活着。  平原上的阳光照在它身上,它那么安详地慢慢往前爬行,它努力的样子,不止一次感动了我。因为,我们是一样的在地球上与庞然的世界和
期刊
神农尝百草,人在草木间,觅到草木之英,是为茶。  严冬让天空降下寒冷的飞花,亦造就春之茗茶。  茶在雪被下苏醒,睁开惺松的睡眼,褪去涩味,迎接鸟啼,迎接带着露珠的清晨。  天寒地冻,缓慢的生长,令芽叶更加饱满。  雾气空蒙的远山,无数双灵巧的手揪下芽叶。从指间到竹兜,从竹兜到杯中。  五万颗芽方能制成一斤上等的干茶。 常见的毛峰,普通的炒青,亦得万片鲜叶。这是何等珍贵的甘露!  茶如人,如自然万物
期刊
拜石,乡间也称契石,即拜石头为保护神,是古人的一种崇拜。  拜石的日期一般选在除夕夜的前一天。那时家家户户都已做好了过年的准备,祭祖的炮声此起彼伏,村庄、田野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到拜石那天,我们提前相约,一大早就动身。我记得第一次去拜石是我的爷爷带我去的。我那时尚未入学,其他的孩子都已读书了,不需要大人带了。我的爷爷就成了这个儿童团当然的带队人。队伍里我的个子最小,也跟着大家走。当我走累了不肯走的时
期刊
自出生以来,你在地上,我在地下。  尽管我们是一个完整的肌体,连着贯通的筋骨,流着共同的血液。但我唯一的选择,只能与你相向而行,只能越走越远,只能不断地扎往厚实的深处。  我深知,即使在一片金属的声响中抬起头,也无法同你共享头顶的那片蓝天。而你,阳光会照彻你的美丽,煦风可绰约你的身姿,细雨能滋润你的容颜。  而這一切,我是多么羡慕呀。我曾几度转身,试图与你共赴。想念百转千回,直至把思恋扭成了犹豫的
期刊
鐵臂挥舞。摇动,断折,连根拔起。一丛杂草与树枝错综纠缠的密林在钢铁挖掘机前不堪一击。噼啪……噼啪……枝与枝断离、根与根撕裂,绝不容任何皮与皮的不舍,肉和肉的牵连。噼啪声炒豆子一样爆裂,电光石火,鞭炮炸响一样脆生。  下午的“鞭炮声”来得有些瘆人——家乡的习俗里,除非清明和忌日,下午时分的每一串鞭炮响,都是在向阎王汇报有一人新逝于人间。挖掘机轰鸣,被燃油动力举起的铁臂永不疲倦。“鞭炮声”一串接一串,
期刊
“也许在我们的体内,真的有许多遗传的基因,它们来自我们上溯的每一位祖先的生命。”读着这段文字,我庆幸自己,在可以选择的时候,选择了退休。  55岁那年,我正式办理了退休手续。本来,按照上级文件规定,我们这些女高职或女中干,从2015年3月1日起,年龄可以延长到60岁退休。许多人梦寐以求,但是我拒绝了,因为这次可以自由选择。我想,几十年来,我将一切无私地奉献给了工作,现在也该轻松下来,也该有一点儿时
期刊
黄昏坠向尘土,我细数落下来的暮色。  偌大的楼,大得容不下我的痛楚,只存笔尖的缝隙。旷野的风不请自来,斑驳了苔痕记忆。  此刻请允许我代表我的人类。  温柔,诱惑,孤寂,思念,彷徨,炽热,坚持……词语在此停留。在这适合万物生长的春天蔓延片刻。  中年,如拧坏的水龙头,困顿之水漫过我书本的扉页。内心的江山在拯救中恍惚。  离父母渐近,离儿女渐远。巨石之上,惊涛之中,如孤岛求生,如钻石取火。夜反复捶打
期刊
哑巴、瘸腿、智障等这类人,我把他们归为特殊伙伴,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童年平淡的生活才增添了不少乐趣。  在我们村上,从东往西,住着几十户人家,有一个哑巴,两个瘸腿。哑巴是先天所致,而瘸腿则是后天患病造成。他们和我们年龄相差不大,但家长出于保护孩子,极少让他们出来玩儿。可能是天性使然,一旦那些家长出门,家里的爷爷奶奶管不住,就由着他们了。想必他们,童年跟我们是一样的,天真无邪,充满无限色彩。  芳芳是
期刊
初秋,采菌时节一到,村里人便挽着竹篮,拿着撬棍,三五成群地上山,一路扒寻。  某天,我和小堂哥一起去采菌子。我们翻山越岭走了很远,来到一座农家屋后的小山,我们刚准备分头采菌子,一条土黄色的小蛇蜿蜒着爬过来,拦住了我们的去路,小堂哥立马扬起手中的撬棍,对准蛇头,狠狠地打过去,小蛇当场毙命。山林里有些蛇的颜色与雁窝菌相近,不细看,一不小心就会踩到或摸到身体软软冰凉的它们,胆小的孩子被吓得心惊胆战,长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