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就煤化学与煤质分析课程建设的宗旨进行了阐述。结合课程内容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改进教学方法,应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方法;同时建立网络教学平台使学生能够在网上扩展学习,并在平台中设立讨论区,同时便于教师对学生实施个性化教学与指导。
关键词:煤化学煤质分析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9(b)-0054-01
煤化学与煤质分析是一门介绍煤化学基础知识及选煤厂煤质分析相關知识的专业基础课,是由《煤化学》与《煤质分析》两门课程知识整合而成的。因其内容广、名词概念多,反而授课学时少,给讲授该课程带来许多客观困难。从课程内容设置的特点、教学方法的创新等方面来探讨煤化学与煤质分析课程的建设。
1 煤化学与煤质分析课程建设的宗旨
该课程在整个教学体系中起着从基础课到专业课过渡的桥梁作用,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有:煤的生成、煤的组成、煤的结构、煤的性质(包括物理、化学、工艺三方面)、煤的分类[1]、选煤厂煤质分析等,是学生学习矿物加工学、洁净煤技术等专业课程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从事与煤炭相关工作必不可少的基本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煤化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评价煤的组成和性质,掌握选煤厂煤质分析的流程和基本步骤。
2 课程内容的特点
该课程是由煤化学和煤质分析两门课程知识整合而成的,为了适应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学生学习,不但掌握煤化学的基本知识,还考虑到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主要是选煤厂,所以在课程建设中,加入了选煤厂煤质分析的基本知识。煤化学随着各种高精测试手段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教材不可能也不必要涵盖本学科领域的所有内容。但是考虑到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特点,将煤化学与选煤厂煤质分析的知识有机联系,成为本课程内容的主要特点。所以根据厚基础宽口径的基本要求,在教学中以煤化学中煤的分子结构理论为主线以煤的组成和性质为主体,把握组成和性质的变化规律,探寻煤生成过程的决定性作用;着重突出煤化学知识与煤化工知识紧密关系和煤质分析在煤炭洗选加工领域的重要性。并设置了实验单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尽可能将煤质分析的测试手段方法等科研成果内化到课程教学体系中;突出对学生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考虑到教学时数的限制,为建设一个符合教学规律、循序渐进、结构清晰的课程讲义,我们将煤的分布、生成、结构、性质、分类等进行分章讲述后,还加了两章:选煤厂采制样和选煤厂煤质分析。这样安排有助于学生掌握煤化学基础知识的同时,还了解到学科前沿的发展动态,强化选煤厂工作的实践能力,达到开阔视野的教学目的。
3 教学方法创新
在教学方法方面本课程采用以“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方法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自觉学习,促进学生认识、能力、技能等全面发展。作为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最重要的基础课程,根据本专业的发展与人才培养的需要,将选煤厂煤质分析相关知识加入到教学内容中,目的是为今后的矿物加工专业课程打好基础。使得煤化学与煤质分析课程的教学体系更加完整。同时紧跟煤化学研究和煤质分析方法的前沿,以单独设课、综合设课或讲座等形式开出系列子课程并且以“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教学内容包括新技术、新方法、新进展。使学生了解学科的前沿理论与新技术。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形象逼真,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可省去画图时间,提高煤化学与煤质分析教学质量。教师授课时必须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索,而不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网络教学平台为“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方法提供了有利的补充。建立网络教学平台,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围绕本课程的教学目标,结合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特色,进行整体教学设计,将网络平台的教学纳入课程教学的整体范围,使网络平台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网络平台将体现现代教学理念和教师的导学思路[2]。将课件、实验仪器操作说明、操作录像、选煤厂现场煤质分析实验操作录像、最新的学科发展资料加入到网络教学平台中,使平台的内容丰富多彩而且与时共进,能够启发学生思维,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理解的内容。使学生能够在网上扩展学习,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从理性和感性两方面对课程内容有较深的印象。并在平台中设立讨论区,同时便于教师对学生实施个性化教学与指导。
4 结语
在教学中着重突出煤化学知识与煤化工知识紧密关系和煤质分析在煤炭洗选加工领域的重要性。同时在教学中应用“讨论式”和“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自觉学习,促进学生认识、能力、技能等全面发展。建立网络教学平台,使网络平台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将煤化学与煤质分析两部分的知识做到“少、精、宽、新”的有机结合,为学生今后矿物加工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充分发挥煤化学与煤质分析课程的过渡、桥梁作用,以达到本课程的建设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双全,吴国光.煤化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8.
[2] 戴玲,董翔,王钰.网络教学平台辅助课堂教学研究实践[J].合肥学院学报,2011,21(1):78~81.
关键词:煤化学煤质分析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9(b)-0054-01
煤化学与煤质分析是一门介绍煤化学基础知识及选煤厂煤质分析相關知识的专业基础课,是由《煤化学》与《煤质分析》两门课程知识整合而成的。因其内容广、名词概念多,反而授课学时少,给讲授该课程带来许多客观困难。从课程内容设置的特点、教学方法的创新等方面来探讨煤化学与煤质分析课程的建设。
1 煤化学与煤质分析课程建设的宗旨
该课程在整个教学体系中起着从基础课到专业课过渡的桥梁作用,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有:煤的生成、煤的组成、煤的结构、煤的性质(包括物理、化学、工艺三方面)、煤的分类[1]、选煤厂煤质分析等,是学生学习矿物加工学、洁净煤技术等专业课程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从事与煤炭相关工作必不可少的基本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煤化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评价煤的组成和性质,掌握选煤厂煤质分析的流程和基本步骤。
2 课程内容的特点
该课程是由煤化学和煤质分析两门课程知识整合而成的,为了适应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学生学习,不但掌握煤化学的基本知识,还考虑到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主要是选煤厂,所以在课程建设中,加入了选煤厂煤质分析的基本知识。煤化学随着各种高精测试手段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教材不可能也不必要涵盖本学科领域的所有内容。但是考虑到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特点,将煤化学与选煤厂煤质分析的知识有机联系,成为本课程内容的主要特点。所以根据厚基础宽口径的基本要求,在教学中以煤化学中煤的分子结构理论为主线以煤的组成和性质为主体,把握组成和性质的变化规律,探寻煤生成过程的决定性作用;着重突出煤化学知识与煤化工知识紧密关系和煤质分析在煤炭洗选加工领域的重要性。并设置了实验单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尽可能将煤质分析的测试手段方法等科研成果内化到课程教学体系中;突出对学生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考虑到教学时数的限制,为建设一个符合教学规律、循序渐进、结构清晰的课程讲义,我们将煤的分布、生成、结构、性质、分类等进行分章讲述后,还加了两章:选煤厂采制样和选煤厂煤质分析。这样安排有助于学生掌握煤化学基础知识的同时,还了解到学科前沿的发展动态,强化选煤厂工作的实践能力,达到开阔视野的教学目的。
3 教学方法创新
在教学方法方面本课程采用以“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方法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自觉学习,促进学生认识、能力、技能等全面发展。作为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最重要的基础课程,根据本专业的发展与人才培养的需要,将选煤厂煤质分析相关知识加入到教学内容中,目的是为今后的矿物加工专业课程打好基础。使得煤化学与煤质分析课程的教学体系更加完整。同时紧跟煤化学研究和煤质分析方法的前沿,以单独设课、综合设课或讲座等形式开出系列子课程并且以“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教学内容包括新技术、新方法、新进展。使学生了解学科的前沿理论与新技术。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形象逼真,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可省去画图时间,提高煤化学与煤质分析教学质量。教师授课时必须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索,而不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网络教学平台为“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方法提供了有利的补充。建立网络教学平台,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围绕本课程的教学目标,结合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特色,进行整体教学设计,将网络平台的教学纳入课程教学的整体范围,使网络平台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网络平台将体现现代教学理念和教师的导学思路[2]。将课件、实验仪器操作说明、操作录像、选煤厂现场煤质分析实验操作录像、最新的学科发展资料加入到网络教学平台中,使平台的内容丰富多彩而且与时共进,能够启发学生思维,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理解的内容。使学生能够在网上扩展学习,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从理性和感性两方面对课程内容有较深的印象。并在平台中设立讨论区,同时便于教师对学生实施个性化教学与指导。
4 结语
在教学中着重突出煤化学知识与煤化工知识紧密关系和煤质分析在煤炭洗选加工领域的重要性。同时在教学中应用“讨论式”和“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自觉学习,促进学生认识、能力、技能等全面发展。建立网络教学平台,使网络平台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将煤化学与煤质分析两部分的知识做到“少、精、宽、新”的有机结合,为学生今后矿物加工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充分发挥煤化学与煤质分析课程的过渡、桥梁作用,以达到本课程的建设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双全,吴国光.煤化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8.
[2] 戴玲,董翔,王钰.网络教学平台辅助课堂教学研究实践[J].合肥学院学报,2011,21(1):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