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眼”词义历时演变比较研究——兼谈多义词研究对辞典编纂的作用

来源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眼”表示眼睛,且存在历时替换关系.研究表明,“目”“眼”在引申过程中突显形貌与功能特征,可投射至非人实体、抽象事物、计量单位、行为动作、言语、认知、情感、时间等不同目标域.基于形貌特征的语义演变机制是隐喻,外显的、直观的圆形形貌更容易用于比照身边的抽象之物;基于功能特征语义演变的机制是隐喻和转喻,功能特征不似形貌外显和直观,更容易基于相似性发生演变.此外,形貌和功能特征的本体同一性使得“目”“眼”词义具有趋同性,“目”“眼”突显特征的差异性又导致词义演变方向的不同.以上研究可为大型历时辞书补充新义项、提前始见书证,对辞典义项的设置、义项顺序的排列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其他文献
哮喘是一种慢性呼吸道疾病.哮喘发作时会喘息、气促、胸闷,异常难受,严重时甚至可能会危及生命.而秋冬正是哮喘的高发季节,尤其是冬季,天气严寒,许多哮喘患者的病情也在冬季加重,因此预防哮喘将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期刊
将中国历代王朝称为“帝国”,在学术界以及民众之中基本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但基于对以职贡图和寰宇图为代表的图像史料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中,王朝的空间范围是囊括“天下”的,且在绝大多数时期中,正统王朝只有一个,这两点显然与通常认为的有着疆域范围且可以并立的“帝国”存在本质的不同.因此,在研究中,尤其是在与“疆域”“国家的构成方式”等问题有关的研究中,将王朝称为“帝国”是错误的,因为这样会将一些对“帝国”的认知潜移默化的带入到对“王朝”的研究中,由此也就影响了研究的结论,这也是“新清史”等研究在某些方
在“西周封建说”首创问题上,学术界存在着的一些模糊认识有待澄清.吕振羽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学角度提出“西周封建说”之时,人们对于“封建”的流行认识还停留在传统意义之上.可是,由于范文澜的地位和威望高于吕振羽,后来其关于“西周封建说”的论述也更为系统,因此学界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学角度讨论“西周封建说”皆以范文澜为代表.范文澜在“西周封建说”问题上推崇吴玉章,造成是吴玉章首创“西周封建说”的印象.即使说是吴玉章提出“西周封建说”,那也应是在吕振羽之后.同时,说吴玉章受到吕振羽的影响,则还需作更为深入和细致的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应急管理部离退休干部局老干部工作二处紧密结合实际,严格规定动作,创新自选动作,立足“严”“传”“暖”三个方面,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期刊
为了推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提升“双减”政策下家庭教育水平,12月4日,川北医学院“五行三样 习家有方”社区型家庭家教家风指导点在四川省南充市桑园路社区正式授牌,同时举办了家庭家教家风第一课.
期刊
长假回家之余,书房里总能看到父亲在桌前站立的身影,这时候我便知道了父亲一定是在练习书法.凑近一看,“国泰民安”四个字笔酣墨饱,同样彰显了父亲在追求书法之梦的这条道路上的成就.
期刊
叙事形态的普遍化和叙事载体的多样化使叙事的内涵和外延都得到极大地拓展,叙事不再囿于传统的文学范围.无论从消极的还是积极的角度来看,带有目的 的“挑选”是人类在叙事中都无法回避的.相比之下,审美无利害(无目的 的美)一直或明或暗地属于西方美学的核心内涵.由此,就叙事所必然关涉的既定目的 来说,叙事与美似乎是背道而驰的.这一对立清晰地表现在两种迥然相异的叙事上:一方面,以同一性、强制性和封闭性为特征的“宏大叙事”必然有违无利害的审美;另一方面,深陷资本主义利害的“任意叙事”也很难与审美兼容.经过辨析,美并非与
中华民族的互助行为源远流长,为了应对社会风险,人们逐步建立了家庭、家族、民族内和民族间自发共同体,这些共同体在加强熟人社会团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现代社会的风险冲击下适应性明显削弱,需要建立现代互助共同体以提升民族地区的治理能力.现代共同体的构成要素包括政府积极介入、共同价值观、制度理性、立足传统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现代互助共同体走向生人互助模式,在拓展资源共享、增进民族团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应将互助共同体融入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并引导居民自治、发展多层次社
维柯的《新科学》将历史意识第一次以清晰的理论的形态引入到启蒙思想的内部,从而赋予了启蒙思想以历史的视野.他的“真理—创造物”原理确立了真理或者科学的主体内涵,从而为一门历史科学得以可能提供了前提.他的“确实的东西”的概念使得社会存在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并进一步赋予了它以历史的内涵,由此,一门以它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历史科学——得以成立,这也就是维柯的“新科学”.在《新科学》中,维柯将历史的视野、历史的原则、历史的方法系统地引进来,从而使得启蒙理性从早期的自然理性转化为历史理性.
《形而上学》B卷提到的基于疑难的方法一般被认为是辩证法在哲学探究中的运用.然而,传统解释的许多观点与B卷并不一致,近些年来出现了一些将两者区分开的主张.本文通过对B卷和《论题篇》相关文本的深入分析,结合对亚里士多德辩证法的澄清,重新肯定疑难式方法与辩证法的内在一致性:疑难在辩证法所运用于之上的辩证问题的定义中占据核心地位,并且考察疑难所要求的一般和具体规则与辩证法被运用于哲学探究时的“解惑”要求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