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操作体验构建空间观念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mprinthec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8至20页。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猜想、操作、想象、推理、探索等教学活动,自主探索长方体、正方体关于面、棱、顶点的特征,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含义。
  2. 立足想象和操作,自主探索并发现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之间的关系,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3.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体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把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摞纸成体,导入新课
  1. 教师展示A4纸。
  师:看到A4纸(一张),同学们想到了什么图形?(长方形、长方体)
  师:意见不统一,我们上完这节课再来讨论。
  师:如果我把100张纸摞在一起,会出现什么图形呢?(长方体)
  2. 列举生活中形状是长方体的实物。
  师:你能找到生活中形状是长方体的物品吗?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在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一张A4纸过渡到一摞A4纸,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列举生活中带有长方体特征的实物,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在生活中十分常见,提高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 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
  课件展示冰箱、柜子和书桌的图片。
  师: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教师操作课件,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长方体。
  师:大家用数学的眼光看到了什么?
  2. 播放微课,认识面、棱、顶点。
  课件出示茄子图片。
  师:大家看,这是一个茄子,它是长方体吗?那我们能想办法把它变成一个长方体吗?
  师:用刀切是一个好办法,在切茄子的过程中,还蕴含着数学知识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播放微课)观看了微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呢?
  师:你能在长方体的模型上找到面、棱、顶点吗?结合模型,介绍给大家。
  设计意图:借助切茄子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认识、理解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直观形象,微课的适时介入巩固了学生对长方体认识的表象,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3. 观察模型,自主探究面、棱、顶点的规律。
  (1)师:我们认识了面、棱、顶点,结合长方体模型,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议一议,自主探究长方体的特点,将结论填写在表格中。(表1)
  (2)学生结合长方体模型合作探究,填写表格,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反馈讨论,相互补充,不断完善对长方体特征的认知。
  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长方体一般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4. 体验游戏,教学长方体的长、宽、高。
  师:同学们,闭上眼睛,你能想象出一个长方体吗?我们运用长方体的特征来做一个游戏。(课件出示一个由12条棱搭建成的长方体)
  师:如果我拿掉了一条棱,你还能想象出这个长方体的形状吗?如果再拿掉一条棱呢?最少用几条棱你依然能确定这个长方体的形状?
  学生的猜想不一,合作探究,不断完善。
  生:用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即可。(图略)
  设计意图:以减少长方体棱的数量,引导学生想象长方体原来的形状,逐步完善学生的空间观念,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力,由此自然地引出长方体的长、宽、高。
  师:这三条棱的长度也就是长方体的长、宽、高。请指出课件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
  师:如果将这个长方体竖起来摆放,这时长方体长、宽、高分别是多少厘米?
  师:随着长方体摆放的位置不同,长方体的长、宽、高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一般情况下面对长方体,把水平方向上的棱的长度叫作长,前后方向的棱的长度叫作宽,竖直方向的棱的长度叫作高。
  5. 自主探究正方体的特征。
  (1)故事引入。
  师:这位长方体兄弟(长5 cm,宽4 cm, 高3 cm)觉得自己长得太普通了,就想通过整容手术把自己变得特殊些。大家有什么好方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变化过程。(图略)引导学生观察,提醒它们注意长、宽、高的变化。
  课件中的长方体宽和高都变成3厘米,这样就变成了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特殊的长方体。
  师:这样引起了哪些面的变化?(上、下面和左、右面变了,前、后面没有变)
  课件中的长方体长、宽、高都变成3厘米。
  师: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就叫作正方体,也叫立方体。看来,棱的变化引起了面的变化,而面的变化引起了形体的变化。
  (2)探究正方体的特征。
  师:请大家结合正方体的模型,参照长方体的特征,自主探究正方体的特征,并快速完成表格。(表略)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结合模型自主探究正方体的特征,并完成表格。
  集体反馈讨论,相互补充,不断完善、总结长方体的特征。
  总结: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相同的正方形;有12条棱,每条棱都相等;有8个顶点。
  6. 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异同呢?
  师:能用韦恩图表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吗?
  (强调: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设计意图:通过将长方体的高和宽加以变化,最终成为正方体,让学生经历正方体的形成过程,从而感悟到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揭示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关系。并参照之前已探究的长方体的特征,探究正方体的特征,完成知识的迁移。
  三、学以致用,进阶练习
  1. 去伪存真,下面哪些图形是长方体?(图略)
  学生逐一判断并说明理由。
  学生完成练习并汇报答案。
  2. “面面”俱到。
  (1)观察下图中的长方体,说一说下面图形分别
  是从什么位置观察到的。
  (2)根据图中的数据,猜一猜,这可能是什么物品。
  3. “棱”静思考。
  (1)要搭建一个长方体,需要(?摇 ?摇?摇)根小棒,需要(?摇 ?摇?摇)个接头?
  (2)下面哪些方案能搭成长方体,哪些方案不能?
  学生分组动手搭建并展示汇报。
  师:哪种方案不能搭建成长方体,该如何改进呢?
  师:课后思考,如何求出你所搭建的长方体框架的棱长总和呢?
  设计意图:该环节,学生调动了本课所学的所有知识,灵活运用了长方体的特征;知识指导实践,学生搭建了长方体,并且在搭建的过程中再次感受和验证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經历了立体图形的构建过程,再次从不同的角度内化了知识。
  4. 拓展延伸。
  师:你能根据这个长方体(长24 cm,宽17 cm,高0.1 mm)的长、宽、高判断这是什么物品吗?(图略,一张纸)
  师:那我们再来想想一张纸是什么图形呢?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由易到难递进展开,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同时构建了与其他知识的联系,发散了学生的思维。练习首尾呼应,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了课前留下的悬念,内化知识。
  四、全课总结,分享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带着你的收获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吧。
  (作者单位:安徽省铜陵市实验小学 安徽省铜陵市柳园小学 责任编辑:王彬)
其他文献
教师的事业是清贫的事业。有人说,教师吃得清淡,穿得素淡,过得平淡,做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享受着月光下最清贫的待遇。但是,教师生活清贫,事业却不清贫。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抑或是将来,无论是物质匮乏的年代,还是物欲横流的岁月…….仍然有无数的教师无怨无悔,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捍卫着教师职业的尊严和圣洁。温家宝总理曾说:“长期以来我国广大教师,特别是广大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的教师,在艰苦清贫的条件下,
期刊
作为选拔优秀人才的一种尝试,北京大学最近推出了一本《优秀中学生素质养成手册》(以下称《素质手册》)。该手册面向获得2012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资格中学的高一、高二学生发放,用于记录学生高中阶段学习、生活过程的点滴,作为来年校长实名推荐和自主选拔录取的重要依据。  这本《素质手册》送达本市4所获校长推荐资质的中学,其中“成长历程”部分的“每月十问”难倒了不少高中生。    看填好的册子会对学生生
期刊
北京一套名为《成长的脚步》的试点教材大纲甫一公布,即被媒体称为“首部突破传统尺度的小学生性教育”的教材,在中国内地引发广泛热议。不少网友和家长对教材中一些字眼和插图很难接受,但也有人对这套教材表示认可和支持。   “对于孩子来说,这不就是黄色漫画吗?太不健康了!”一位姓刘的妈妈担心对于她八岁的孩子来说,这本教材会造成孩子早熟。  在这位母亲看来,孩子小小年纪分辨是非的能力差,如果孩子认为很神奇,进
期刊
听说澳大利亚中小学的课本竟然是“公用”的,是在给孩子办留学签证的时候。   澳大利亚的暑假期间,以曾多年从事教育的经验,为了“不打无准备之仗”,让孩子先有一份感性的了解与预习,我给一位老友打电话,向他借一套他在澳大利亚读高中的儿子上学期用过的各种课本——意料中,这本是轻而易举的事。但却落空了。电话那头说,澳大利亚的课本是不属于学生自己的。按当地的法规,课本必须一届一届传承,直到不能再用为止。   
期刊
以往教师对学习起点的把握,是以自身的教学经验为依据,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单一角度地备学生、备教材,由于学生的差异性、时代的发展及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远高于学生,容易造成对学生学习起点的误判,制订了不合学情的教学策略。所以,对学生学习起点的评测,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结合本班学生的特点,以及课程的教学内容,多维度地评测学生的学习起点,实现对课堂对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立体把握。  一、课前谈话评测  通过师生面
期刊
孙浩是我班出了名的调皮鬼。上课时,他老是插嘴,说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话,或者利用讨论问题的机会“讨论”一些与学习无关的话题。虽然我找他谈过几次话,教育他要遵守纪律,要学会尊重别人,他也表示要改掉这个毛病,但是效果不大。   在一节自习课上,大家在认真地做题,教室极其安静,突然传来一声口哨声。我用严厉的目光扫视了一遍教室,目光停在孙浩身上。此时他正用可疑的目光看着我。“一定是他!”我快步走到他面前,用命
期刊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部分教师由于精力有限、资料匮乏等原因,无法广泛搜集适合作文的素材,因而作文指导课往往是走过场,随意性极大。有些作文题,学生从三到六年级,年年写,但年年不会写,单一、枯燥的作文训练,让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作文丧失兴趣,造成了教师怕上作文课,学生怕写作文的尴尬状况。该如何让学生变被动作文为主动作文?本人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实践,介绍以下三点做法。  一、激发兴趣——万紫千红总是春  1.
期刊
国务院颁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明确提出:“初步认识科学本质”将成为我国未成年人科学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也指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要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本质。小学开展科学教育的本质不是让学生记住具体的事实性知识,而是让学生理解具体的事实性知识背后的深层次思想。因此,作为小学科学教师,应发掘隐藏在事实性知识背后的观念,
期刊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小学生数学学習习惯的培养做了一定要求,而预习习惯又是学习习惯中重要的一部分。课前预习可以让学生在上课时做到目标集中,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然而,不少农村小学教师,忽视了这一重要部分。笔者针对这一问题,结合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经验,谈一谈如何培养农村小学学生数学预习的习惯。  一、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笔者通过实践发现,让学生在上课前进行有效的预习,带着问题走进
期刊
传统民间艺术是综合实践课程的重要教学资源,在这方面,安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安海的“嗦啰嗹”是端午节的活动,流传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同时它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民俗活动,2008年6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传承这一民俗特色,笔者所在校把“嗦啰嗹”作为“乡土文化”引进校园,引导师生创编相关舞蹈、体操,结合不同学科特色走进课堂。基于此,笔者产生了開发“嗦啰嗹”相关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想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