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娇”

来源 :文史春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sx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轿子,古称肩舆、步辇、担舆等,由先秦时代的辇舆转变而来。汉朝,达官显贵习惯于乘坐车马,然途经山路车马不便行,有人便想出一个办法,在一块长方形木板上固定两根杠子,乘着盘坐其上,让人抬着走,形似现在的木板担架,此即为最原始的轿子。故《汉书·河渠书》中称:“山行即轿。”轿在一前一后两人肩上,望去“状如桥中空离地也”,所以又称轿为“桥”。
  两晋时期,因轿子式样酷似车,只是车置轮而手推,轿舁竿而肩扛,遂谓之“肩舆”“平肩舆”。《土风录》中述:“篮舆人肩以行日轿子。”那时的轿子十分简陋,把木板固定在两根杠子上即成,所以称“板舆”。至唐朝中叶后,轿子的式样有了改善——两根肩舁固定在椅子两旁,人坐其上,双脚下垂,肩背后靠,较之板舆安全舒适。宋朝,轿子的款式、质地日益讲究,朝廷还制定了官吏座轿“质量”等级制度。如,朝臣所乘的轿子为竹轿,凸盖,以篾为障,左右设牖,前放帘;皇亲及其家眷所乘的是银装白藤轿,覆以毡或棕;公主所乘的轿颇为华贵,名为金铜轿。
  封建社会中,轿子是统治者权势和威严的象征,又是官吏品级的标记。南北朝时,对此尚不甚讲究,唐朝后始有规定,且渐臻森严。唐开成五年(840年),武宗定制,除三品以上的宰相、三公、尚书令及其致仕(退休)者、患病者外,其余“不限高卑,不得辄乘担子(即轿)”。即使朝廷命官因公外出,途中患病不能乘马者,经申报中书、门下省及御史台批准,方可乘坐轿子,但须自己出钱雇请。
  五代时期战乱不断,朝禁松弛,即使富贵之家女眷外出,也都坐轿。
  北宋,封建士大夫认为乘轿“以人代畜”,是有伤风化的不道德之举,故“皆不甚乘轿”。元祐初年,宋哲宗因司马光是四朝元老,又念他年事已高,特许其坐轿子三日一上朝,“(司马)光辞不敢当”。王安石任宰相时,有人曾劝他乘轿。他谢绝说:“自古王公虽不道,未敢以人代畜。”然而高宗南渡以后,轿子却在官场中普及起来。当时江南多雨,高宗(赵构)以“扬州街路滑,始许朝臣乘轿”。此后,文臣武将上朝或外出巡行,均以轿子代车马,继而王公及品官之妻也许坐轿。到后来,“士庶家与贵家婚嫁,亦乘担子”, 新娘乘“花轿”,自此始也。短短数十年,江南城镇乡村的轿子不绝于道。朱熹嗟叹道:“至今则无人不乘轿矣!”
  明初,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三年(1370年)定制:京官三品以上乘大轿,三品以下不许乘轿。万历年间,明神宗许三品以下乘轿,但只能乘小轿。至明万历年间(1576-1620年),許郎官乘坐轿子,其后进士也享有乘轿权利。清朝自七品县令至一品京官,坐四人绿呢大轿;亲王、郡王乘八人大轿。此外,罩鹦鹉绿呢,四面置纱窗、悬珠穗,轿顶为银质,前后有湖色凉篷。那时,一品、二品京官出轿时,有扛着官衔秩爵的顶马前导,左右卫士簇拥,开道锣呜六锤半(敲锣后即用手捂住谓半锣),沿途呵斥,闻者远远避开。州县官出轿时,只有捕快跟追轿后,开道锣鸣三锤半。
  明清皇帝乘坐的轿子称“龙舆”,富丽堂皇。清末慈禧太后所乘的“鸾舆”,以上等紫檀木为轿架,以黄金为轿顶,以杏黄色贡缎为轿罩,上以金丝绒绣成九条五爪盘龙,又以绣龙黄缎为坐垫,以翡翠为莲花踏脚。“鸾舆”出动时,由24名身材一样高、年纪一样大、穿戴一样的太监抬着。
  明末至清,“乘马者绝迹矣”。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连来华夏的洋人,上自使节,下至兵痞流氓,也都乘着轿子横冲直撞。
  轿子自问世之日起,即被统治阶级作为享受工具,对劳动人民说来,却增添了一项苦差使。宋诗人杨万里同情轿夫苦楚,诗云:“为怜七轿啮人肩,下轿行来脚底穿。”
其他文献
提起高秉坊这个名字,现在知道的人并不多。但他却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极为重要的痕迹。这是因为,高秉坊不但与中国“四大家族”的孔祥熙关系密切,而且还是中国直接税的开创人。每年的7月1日为台湾的“税务节”,以此纪念1936年直接税的开征。直接税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国民党统治时期,社会苛捐杂税多如牛毛,税金落入地方和私人腰包的腐败现象,从而使民国财力迅速大增,为后来的抗日战争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财政支持。  也正
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县城,有两个民族风情浓郁的广场,一个是位于城东老城区的傩面广场,上面矗立着一座巨大的傩面雕像,展示毛南族民间神秘而特有的傩神信仰:另一个是位于城西新城区的铜鼓广场,原称花竹帽广场,它占地2万平方米,广场主体图案以毛南族宝——“顶卡花”为原型,展示毛南族另一传奇的文化与习俗。  说到“顶卡花”,那就不得不提起一个久远的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位汉族青年是编织能手,他走到哪里就用那里
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必有大格局。  史载,目睹秦始皇出巡的大阵仗,楚名将之后项羽豪言:“彼可取而代也。”草莽刘邦放话:“大丈夫当如是也。”后来项刘先后起事反秦,秦亡后爆发楚汉战争。项羽图诸侯霸主,唯我独尊、刚愎自用,虽勇冠三军却兵败垓下;刘邦欲一统天下,兼收并蓄、知人善用,最终以弱胜强统一中华。  大格局,往往伴随大智慧、大觉悟、大手笔。  中国共产党创立之初,宣告以实现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为最高
王力先生的《龙虫并雕斋诗集》中有《登黄山七绝四首》。该组诗记叙了他1983年5月在参加完中国语言学会第二届年会以后,以84岁高龄徒步登黄山,战风斗雨的情形,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王力先生老当益壮的精神状态和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其实,除了这4首七绝之外,王力先生还写了一篇描述更为详尽的散文《冒雨登黄山》,而且将这4首诗以结束语的形式在文末呈现,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但因为这篇《冒雨登黄山》并未收录在《王力文
1938年6月9日,蒋介石下令炸开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使黄河水改道流向东南,虽然暂时达到了阻挡日军进攻的目的,却也给豫皖苏3省44县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出于内战的需要,故伎重演,精心设计了一个“黄河战略”:将黄河水道归故,水淹并割裂黄河故道两岸的广大解放区。中国共产党识破了蒋介石的这个二次“水兵计”,围绕黄河归故问题与其展开激烈斗争,最终使归故后的黄河安然入海,保卫了沿黄数百万人
要论资排辈,了一先生应该是我的老师。如果我记忆不错的话,他是1932年从法国回国到清华大学来任教的。我当时是西洋文学系三年级的学生。因为行当不同,我们没有什么接触。只有一次,我们的老师吴雨僧(宓)教授请我们几个常给《大公报》文学副刊写文章的学生吃饭,地点是在工字厅西餐部,同桌有了一先生。当时师生之界极严,学生望教授高入云天,我们没能说上几句话。  以后是漫长的将近20年。1950年,我随中国文化代
方笑是刘大公的表哥,这并没有给刘大公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好处,实质性的坏处倒是真真切切地出现了。  回到教室,刘大公被大家围了起来。尹东西也嬉皮笑脸地探过头来:“怎么样,校长和你说什么?”  刘大公摇摇头不说话。  尹东西把嘴一撇:“别问了,刘公子遇难了。刘公子涨行市了!敢砸学校的玻璃。多大胆子!自作自受吧。”  “根本没提玻璃的事儿!”刘大公实在忍不住了。  “你蒙谁呢?”说着话,尹东西大声喊起来:
“发现例外,是智慧的第一步。”作家郑颖濂先生说。
说来惭愧,当同事们下班后急匆匆赶着买菜做饭的时候,我却悠闲地享受着饭来张口的生活。孩子的奶奶和外婆体谅我们上班辛苦,总是早早准备了可口的饭菜,每每回到“家庭餐馆”,那热气腾腾的温馨真是让人感动。面对老妈要我学点厨艺的善意提醒,我总是一句话:“船到桥头自然直,到时候就会啦!”真是这样的么?  多年未遇的寒潮说来就来,真到了考验我的时候了!那天面对两条活鲫鱼,我犹豫了好一阵。孩子的爸爸看到我为难的样子
源远流长的中华傩文化,是占代中国原始农耕时期意识形态的产物,源于远古时期的白然崇拜、鬼神崇拜和祖先崇拜,形成于夏商周,逐步完善于汉唐时期的宫廷仪式和民风民俗之中,明清时期仍广泛流传于民间。  毛南傩文化  作为中华民族古老的傩文化一部分的毛南族“肥套”,具体源于何时已经无法考证。但从“肥套”完整的体系中可以窥视其中渊源。毛南“肥套”中的傩戏,被当今戏剧界称为“戏剧活化石”。如今,毛南族“肥套”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