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选材之痛”

来源 :语文世界(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15mo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朔在《美人赠我蒙汗药》中说,写作要“靠真实,自己生活的真实状态,耳闻目睹的周围人的生存状态”。所以我认为真实写作对以叙事为主要内容的中学生写作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能让学生真实写作呢?我认为最关键的是让学生作文选材回归生活,立足生活,利用充满鲜活生命力的生活培养学生的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下面结合我在教学中的实践,谈谈如何基于生活维度进行选材。
  一、关注生活的点滴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下的写作一定是要以“人”为本的,学生是学习和写作的主体,学生的作文只有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才有生命力。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真实生活,都曾经获得爱和体验过生活。其实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作文材料,缺的只是一双慧眼。
  课上,我引导学生从以下十点进行观察:1.关注自己每天的情绪变化;2.关注自己的兴趣爱好;3.关注每天是否有一句话触动你的心扉;4.关注父母的变化;5.关注班级趣事和同学差异;6.关注科任老师的差异;7.关注上学和放学途中熟悉的陌生人;8.关注校园的门卫叔叔或者保洁阿姨;9.关注周围一棵树或一朵花的变化;10.关注社会热点、文化现象、最近的流行语等。
  当生活的源头活水进入学生视野后,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扩展,思考自然也就“如泉之涌,滔滔不绝”,于是便有了学生的感悟和文字——“两旁的店铺都是赣中地区特有的小吃店:香糯软滑的芋糍、甜香诱人的麻糍和香辣鲜美的炸蟹。这种种香气混合在一起,在鼻腔中跳动,在味蕾上舞蹈,让肚子里的馋虫蠢蠢欲动,让你的手指情不自禁地伸向它们。”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老街美食对作者的诱惑,生动形象,吸引读者。所以要引导学生观察每天熟悉的环境和人物,关注生活点滴,用心体会,每一个脚印都在取材,每一声叹息都是抒情,每一天日子都是积累,每一次领悟均是情怀。
  二、寻找生活的美点
  写作是为了什么?刘勰在《文心雕龙》序言中倡导“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可见,写文章是要“用心”的,这个“用心”正是指用情,情真则文活,情虚则文僵。
  因此要引导学生用心发现生活中的“美”。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美点”拍照,并为照片取名字和写解说词。学生兴趣高昂,写下了热情洋溢的文字或者思考的零碎火花。一个学生拍下日本所见的红枫,写下了“这张照片是寒假在日本游玩拍下的。还记得当时正和朋友聊天,不经意抬头,看到红枫漫遍整个山头,它们像一团又一团正熊熊燃烧的火焰,红得鲜亮”。
  还有一个学生描写早晨交警站岗的片段:“他笔直地站在‘黑白钢琴键’旁,挥动着旗帜,指挥交通,显示出刚毅严肃的神情,透露出不可抗拒的威严。这种威严让所有的司机都规规矩矩、小心翼翼地驾驶着车辆。”这些文字都是生活点滴的真实记录,敏感的人,能写出内心的温度,而思辨的人能写出内心的深度。其中有个学生拍下了夕阳的美景,写下了这句富有哲理的话:“暮色下的天空总是像一幅画,美得令人难以置信,希望新学期,学习能像这夕阳落下的暮色一般,在结束的时候也有一个美丽的结尾。”
  学生在引导下观察生活,捕捉内心的想法。带着一颗敬畏谦卑的心去审视生活,会在平凡人身上发现动人的故事。
  三、重组生活的素材
  中学生在这十几年的成长中,应该至少有几件印象深刻、自身独有的事情,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这些宝贵的生活素材中,选择最具代表性、印象最为深刻的材料。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有效归类,整理亲身经历,构建独具特色的素材库,便于学生更好地将所积累的材料运用到不同写作中。
  我让学生将日常观察、所思所感根据我设的主题:美德、文化、哲理、人事、热点、成长感悟、自然现象等进行归类。作文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因此,生活中的原材料需要艺术加工。
  那么如何加工生活的素材呢?
  1.平淡的材料抓细节
  生活中母亲为儿女送牛奶是很平常的事,但是抓住细节,可以增加文章的画面感,写得生动形象。“喝完,放下杯子,口中缠绕的奶味挑拨着我的思绪。当杯子的余温消散,渐渐地开始冰凉,当杯壁上残留的牛奶慢慢下滑,在杯底形成一个白色的圆圈,我擦了擦眼镜上那一层不知何时蒙上的水雾,站了起来,想找妈妈好好聊聊,为自己昨晚的行为道歉。”学生文字中细腻的心理描写和残留牛奶下滑的细节,使文章有真切的画面感,真挚感人。
  2.陈旧的材料变角度
  送伞、住院是学生写滥了的题材。如何才能不显得雷同呢?比如可以将常规下父母送伞换成老师送伞,原本孩子住院换成父母住院,角度变了,作者观察的角度自然变了,感悟也有所不同,这样就另辟蹊径、不落俗套了。
  学生生活的高度模式化,往往使他们的情感刻板化、迟钝化,对内外世界习焉不察,熟视无睹。日复一复的寻常生活,他们早已波澜不惊。而新鲜的体验,则可能刺激他们麻痹的神经,在他们的心湖重新激起涟漪。我曾设计了几个“第一次”。如第一次参加田野劳动,利用暑假的夏令营,让学生走向田野,走进田间地头,沾过泥土淌过汗水。孩子的写作欲望重被唤醒,写出的文字自然生动,新颖独特,真实可感。
  3.单一的材料巧联系
  文似看山不喜平,寫文章要善于借助“联想”和“想象”,找到眼前事和其他事情的联系,并巧妙勾连。生活中很多素材是单一而孤立的,但发生的事件并不是独立的、偶然的。比如学生在写“每个站点都有风景”一文时,往往只会写身边熟悉人的“景色”。这个时候,可以引导学生“谁说陌生人就不能带给人们温暖呢”“谁说陌生人一定不友好呢”。引导学生将生活中不同人给予的温暖写入文章,这样使得文章内容曲折变化。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感悟熟悉的生活,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生活情趣。五彩缤纷的生活呈现给我们的往往是它的表象甚至是假象,只有对生活进行理性思辨分析,才能获得对生活的独到见解和正确认识,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思辨,找到材料、人物与题目的链接点,通过联想和想象的扩展过程,使材料不断丰富,使得人物形象丰满,思想深刻。
其他文献
期刊
成语是中华民族语言中的瑰宝,它结构固定,形式简洁,内容丰富,能够言简意赅地表达丰富的意义,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文价值。因此,成语一直受到中考命题者的青睐。综览2015年全国中考试题,成语题除了常见的注音、书写、辨形、释义以及识别误用等传统题型外,还出现了许多形式新颖、内容独特的新题型。这些题型不仅考查了学生的语文功底,更激发了学生对母语和汉字的热爱。  一、根据课文选成语  湖南长沙卷 《论语
期刊
期刊
期刊
在我第一届学生参加完高考之后,我曾经和他们闲聊,问起来,你们都从语文课上学到了什么呢。他们各个低头含笑不语,让我顿生挫败感,我是否是一个不合格的语文老师呢。有个平时就爱看书、爱思考、爱表达,又和老师有着天然亲近感的男孩子,看出了我的窘迫,抢着说:“老师,您别生气,您上课讲的题和知识,真是不记得了,或许是已经化为做题时自然而然的思维方式了吧,这不正是您期望的吗?就我自己来说,我最喜欢您讲鲁迅和巴金的
期刊
1.“但就其……方面”句式杂糅,改为“但其章节设置、阐释深度等方面……”或“但就其……来说”。  2.“堪称”即“可以称”,与句中的“可说”重复。  3.本着……为原则(本着……原则;以……为原则),“本着互利共赢为原则”句式杂糅,应改为“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或“以互利共赢为原则”。  4.对于……问题上(对于……问题;在……问题上),应改为“对于通过该国获得的来自俄罗斯的能源供应的前景问题”或“
期刊
除却审题、立意,选材、用材也颇能见出学生写作的功底。因此,日常教学中笔者常设计一些系列性的训练,以使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提升他们选材入文的能力。以下即为一场由片段作文开始的辅导。  一、“草枯鹰眼疾” ——发现问题  【素材卡片】  书法以外的颜真卿  颜真卿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除此以外,他的节操也为天下人所敬重。  安禄山反叛,在进军的路线上,唐朝的官吏、将领纷纷投降或逃亡,唐玄宗曾哀叹:“河北二
期刊
1.①儒勒·凡尔纳 尼摩船长  ②贝多芬 米开朗琪罗 列夫·托尔斯泰2.C(应该是三年,而不是五年)  3.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奥斯特洛夫斯基  ②可从内容、人物、艺术手法等角度来推介。示例:保尔的经历给了我很大的触动。我认为他的这种精神是我们现在大多数人所不具有的。这正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也是一个人生命的意义所在。我很羡慕他有这样的毅力,羡慕他对信仰的坚定和对生命的渴望。我要向大家推荐这部小说。
期刊
期刊
有那么几年,我尽可能搜寻关于新疆的消息,想搞明白那块土地上的人和事。而透过刘亮程对新疆的家常书写,我看到了一个和想象更加接近的地方,那里气候干燥,易于保存梦境。  和《一个人的村庄》一样,《在新疆》仍然只是刘亮程的新疆。但这次作家把笔触溢出了沙湾,你能看到一个作家对现实的观察,并作出了自己的判断。关于城乡差别人们谈得已经够多了,刘亮程专心摹写大地的做法似乎也谈不上有多新鲜,但透过那些明亮干净的文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