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章轻借力 得法写好文

来源 :语文世界(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wy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除却审题、立意,选材、用材也颇能见出学生写作的功底。因此,日常教学中笔者常设计一些系列性的训练,以使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提升他们选材入文的能力。以下即为一场由片段作文开始的辅导。
  一、“草枯鹰眼疾” ——发现问题
  【素材卡片】
  书法以外的颜真卿
  颜真卿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除此以外,他的节操也为天下人所敬重。
  安禄山反叛,在进军的路线上,唐朝的官吏、将领纷纷投降或逃亡,唐玄宗曾哀叹:“河北二十四郡,岂无一忠臣乎!”虽然如此,效忠唐朝的忠臣义士还是有的。在河北以颜杲卿、颜真卿兄弟为代表。颜杲卿当时为常山太守,颜真卿为平原太守,并被忠义之士推举为盟主。颜杲卿牺牲后,颜真卿领导义军继续作战。
  安史之乱平定之后,唐朝陷入藩镇割据的局面。宰相卢杞向唐德宗建议派颜真卿去劝说叛变了的淮西节度使李希烈重新效忠唐朝。颜真卿此时已八十多岁,但不以年老为由而逃避皇命。同时他也知道此行凶险无比,因此在出发前写了一封诀别信给他儿子,希望他能为国尽忠,为家尽孝。颜真卿到李希烈军中,李希烈劝颜真卿拥戴他称帝,并将任命颜真卿为宰相。颜真卿听后怒呵对方,以明己宁守节死而不受诱胁之志。李希烈被颜真卿视死如归的精神所震慑,反而不敢立刻加以杀害,直到称帝后,才将颜真卿缢杀。
  (摘自《文史参考》)
  【适用话题】
  正义的力量、为艺与做人、忠诚等。
  【片段写作】
  一、任选一个本素材适用的话题,立论。
  二、就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述,用好本素材(200字以上)。
  批改之后,情况如下——
  (一)选择第一个话题立论的,观点有:
  1.正义的力量能撼动敌人。
  2.正义自会保护人(建议“保护”改为“引导”或者“鼓舞”)。
  3.战争铸就正义之魂(该生还运用了类比论证,值得肯定)。
  (二)选择第二个话题立论的,观点有:
  1.为艺与做人紧密关联。
  2.“艺”“义”应同行。
  3.先做好人,再为佳艺。
  4.唯胸怀天下,方能泼墨挥毫。
  5.艺术家应有崇高的情怀(该生还运用了引用论证)。
  6.文人不应躲在象牙塔里。
  7.一个人的本性决定了其艺之高度与特点(该生还运用了对比论证)。
  (三)选择第三个话题立论的,观点有:
  1.人生在世,我们要做一个忠诚的人。
  2.忠于自己,方能忠于事业,忠于国家。
  3.忠诚者,天下敬之(该生还运用了类比论证)。
  4.忠诚是一个人最基本的操守。
  5.患难见忠诚。
  6.忠诚使人无畏。
  7.忠心不朽。
  8.有限的利益与无限的忠诚之非必要关系。
  尽管有些句子稍显稚嫩,但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立论,已基本上消除了仅有话题而无观点的毛病,这就是相对的进步。欣喜之余,一段漫不经心的文字引起了我的思虑——
  【文一】
  做人要忠诚。
  作为君王的臣子,就要一心忠于自己的君王。一臣不侍二主。这是一个忠臣的充要条件。颜真卿不仅写得一手好书法,而且在做臣子方面绝对是一个忠臣。在安史之乱期间,在他的哥哥牺牲之后,他领导义军继续作战。而在安史之乱之后,尽管他已经八十多岁了,但他还是接受了皇命,去让李希烈重新效忠唐朝。面对李希烈的拒绝且要求他拥戴李希烈为帝时,他怒呵对方,表明自己宁愿守着节操而死也不愿意受诱惑胁迫的决心,这种精神震慑了李希烈。所以,一个忠诚的人拥有令人震撼的力量。
  整段文字无序,无思。如能以修改、提升为切入点,引导全体学生关注素材入文的章法,应该具有普遍的积极意义。
  二、“雪尽马蹄轻”——探寻方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认为一个人的心灵空间同生活的环境有很大的关联,生活圈子的宽窄有时会影响心灵空间的大小;也有人认为一个人的心灵空间同外在生活空间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只要我们心怀阔远,哪怕空间再小,我们的生活天地依然无限宽广。
  你如何理解心灵空间和生活空间两者之间的关系?根据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
  这是一道近期写过的考场作文题,现选取两个精彩片段来让同学们品析,并概括素材入文应遵循的基本章法。
  【文二】
  叶冠华《独立的精神》前七段:
  ①生活的圈子越宽,心灵的空间便越广阔吗?我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
  ②倘若生活的圈子指的是人活动的范围,那么终生不曾出过他居住的小镇,每天的活动精准单调到可以给其他人当作钟表校对时间的康德,恐怕是只有一个小小的圈了。
  ③可是康德就是在这小小的圈里,构建了一套自己的哲学体系,被无数人膜拜。他的精神空间,就像他夜夜观测的星空那般广阔。
  ④倘若生活的圈子是指人交友的圈子,那么梭罗的圈几乎是一个点了。他在瓦尔登湖畔时,最近的农庄离他家都有一英里远。他曾“整个下午坐在小木门前的空地上等候客人的光临”,但是从来没有等到过。
  ⑤但梭罗的精神空间因此而变小了吗?恰相反,在这无人打扰的空寂时间里,他自食其力,自给自足,体味人生,感受自然。在《瓦尔登湖》中,他花了整整一个章节讲述孤独——一种人类最宝贵但如今近乎绝迹的东西。
  ⑥精神是独立于肉体的,庄子最大的贡献便是发现肉体是精神的监狱,人要把精神从自己的肉体中解放出来。连肉体整个儿都被否定了,那些有关“生活”的名词,就都可以消散了吧。   ⑦如今的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越来越频繁,交流的方式也越来越简便。于是,人的圈子变大了,生活的圈子变大了。然而整个社会却变得肤浅了,网上到处是炫耀的身影,腐败的或是黄色暴力的消息从四面八方传来,毋庸置疑,大众的整体精神空间变小了,变矮了。
  【文三】
  郑占豪《静谧中到达远方》首和尾:
  卡夫卡曾经告诫:没有必要走出屋子,你就坐在桌旁倾听吧。甚至倾听也不必,仅仅等待就行了。甚至等待也不必,保持完全的安静和孤独就好了。这个世界将会在你面前现出原形,不会是别的,它将如痴如醉地在你面前飘动。
  …………
  我就站在原来的地方。没有什么阻挡,于静谧中到达远方。阳光从高空洒落下来,在这温暖之中思绪慢慢散开,我看到不被时空束缚的场景,集合而来……
  首先,叶文紧紧围绕着写作要求——“生活圈子”的“宽窄”和“心灵空间”的“大小”,以及本文的主题——“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来选用素材。康德、梭罗、庄子并不是第一次走进叶冠华同学的文章,只是每一次,他们都肩负着不同的使命。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严格对应“生活圈子”之“窄”,画横线的句子则有力印证“心灵空间”之“大”,表达极为准确、到位。平常积累的素材,往往有一个比较宽泛的话题适用范围,而欲将之运用到文章中,既合写作要求,又合文章主题,就必须进行大刀阔斧而又精心细致地取舍,入文的标准便是——应主旨所需,此外,冷静地去除,此之谓恰当取舍。
  其次,叶文中画线的句子貌似只在陈述主人公的生活或者思想,实则已巧妙地与“宽窄”“大小”形牵意连。在行文过程中,素材已不再是单纯独立的“素材”了,必须注意与全文的融合,故叙述应兼以阐释。在学写议论文的初级阶段,不妨将这种阐释理解为有意的拉拉、靠靠,甚至扭扭、扯扯——把所用材料和文章主旨的内在联系揭示、点明,由隐而显,尽量做到合理拉靠。
  关注叶文第①和第⑦段,还可发现作者开篇亮旨和适时呼应也做得相当成功。关键词一经审定,即反复出现,以求得自然贯穿、文脉流畅。
  郑文选段也是很好的范例。卡夫卡此言暗合写作要求和文章主题,郑占豪同学的转述详细、切题,引人入胜。而经过一番论述之后,末段既是自己对卡夫卡话语的进一步理解和表达,也是形式上的呼应、关键词的贯穿。
  三、“回看射雕处”——运用成果
  由此观之,素材用得对、用得通、用得巧,是有章可循、逐步递升的,它要求我们——
  (一)恰当取舍,
  (二)合理拉靠,
  (三)自然贯穿。
  遵循以上三点,同学们对【文一】提出了自己的修改意见,该同学在听取了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之后,修改了原文。
  做人要忠诚。
  作为臣子,一个人就要做到忠心于他的君王。这是成为封建王朝一个忠臣的充要条件。颜真卿因写得一手好字而被世人所知,除此之外,他的节操也为人们所敬重。在安史之乱期间,众多将领、官吏纷纷投降或逃亡,唐玄宗曾无奈地叹道:“河北二十四郡,岂无一忠臣乎!”此时的颜真卿作为平原太守,在兄长牺牲后,领导义军继续为唐朝奋战。而后,在藩镇割据的局面里,颜真卿尽管已经八十多岁,仍然接受皇命去劝归李希烈。面对李希烈的无义之举,颜真卿坚守自己心中的忠义,并怒呵对方。这震慑了李希烈。作为臣子,就要一心忠于自己的君王;作为男儿,就要一心忠于自己的家庭;作为公民,就要一心忠于自己的国家——忠诚,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良好品质。
  开头的变动,是为了符合事实和语法;中间有增有删,增删的原则就是能表达“做人要忠诚”这一主旨;结尾明显已往主题上拉靠,虽显平淡,但也合理,并为全文预留了关键词贯穿的可能性。
  用小标题以《观猎》诗句中的场景类比,让我们这一番针对性较强的写作辅导也附带了些许诗性,那也是为了让同学们更清晰地认识到——三步到位,素材入文,多思多练,佳境渐臻;循章轻借力,得法写好文。
  【自我介绍】
  我从幼儿园开始就喜欢上了书本。我看书比较杂,最喜欢古诗词、文史类书籍。我认为,阅读应该是有选择有目的有层次的。看的书越多,视野越开阔,越能辨真假,明优劣,去糟粕,存精华。正如清代学者袁枚在他的《随园诗话》中写道:“盖破其卷,取其神;非囫囵用其糟粕也。蚕食桑而所吐者丝,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酿者蜜,非花也。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痰瘤。”读书要吸取精华,好文章得益于广泛的阅读。
  读初中时,我对古诗词特别感兴趣。在第四届“枫叶国际杯·湖北省优秀作文奖”评选中,我的词荣获一等奖,同时获得第十届全国青少年冰心文学大赛预赛一等奖。进入龙泉中学,我光荣地成为赫赫有名的岚光文学社社员。在这里,我得到了邓济舟老师的指导,写作水平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我特别为自己骄傲。
  我对文学着迷。茅盾先生在他的《论“入迷”》中说,人与文学的关系,“入迷”是必要的。我的“入迷”,是“多读杰作,学取技巧”,是毫无杂念,走进书中去,笑时就笑,哭时就哭,把杰作咀嚼消化,涵养自己的力量。读着读着,我对话古今,跨越千年,让厚重的经典长出蝴蝶的翅膀,轻盈地起舞,飞向心灵的家园。
  【多彩人物】
  她秀气、灵气、静气,是一个对文学着迷的阳光女孩。阅读量大,思维活跃,视野广阔,文字在她手中任意剪裁,便成佳作,她把每次作文当成是一种享受、一种休养生息。
  ——老师 邓济舟
  她是我们心中学霸级人物,记笔记神速,她总是有条不紊地积极应对各种学习任务,对所有的事情都全力以赴。
  ——魏归雁
其他文献
【主持人语】  我们先来看看2015年高考北京卷的作文题。  在你的生活中,哪一种物使你产生了“深入灵魂的热爱”,这样的热爱为什么能深入你的灵魂?请以“深入灵魂的热爱”为题作文。要求:自选一物(植物、动物或器物。梅花除外),可议论,可叙述,可抒情,文体不限。  这是一则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的,易于让学生着手的题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表达与交流”中提到“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
期刊
不管是电影,还是文学,不管艺术样式如何流变,欣赏方式如何变换,一切艺术作品意图表现的“母题”通常是经久不衰的,探讨“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关系是所有艺术样式永恒的皈依。这种恒定性是我们把电影引入语文学习的依据。真正优秀的电影,正和杰出的文学经典一样触及人的灵魂深处,关照人类生存的重大母题,它们能穿越历史的迷雾和斑驳的影像,叩问当下。  另一方面,当今社会资讯发达,多媒体技术已经被中
期刊
微言语  真正的成熟,是成为精神上自给自足的人,从不失去希望。  微言语  有时你认为的无法改变,只是暂时没看出效果而已,而不是你不够努力。  微言语  有时候,幸运只是因为你多看了一眼,多想了一下,多走了一步。  微言语  担起生活的担子是勇气,放手去过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则需要更大的勇气。  微言语  刻意去找的东西,往往是找不到的。天下万物的来和去,都有它的时间。  ——三 毛  微言语  我
期刊
学语文,归根到底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表达。而其中说和写这种驾驭文字的能力,会影响人的一生。开设《经典文本解读》栏目旨在致力于学生读与写,语言组织能力和鉴赏作品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阅读经典、理解文本、学写评论中得到锻炼,在经年累月、潜移默化中提升表达。学语文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学好语文一定受益终身。  【经典文本】  脸上有疤痕的人  [英]毛 姆  他脸上的那块伤疤引起了我的注意,那是一块从太阳穴一
期刊
期刊
成语是中华民族语言中的瑰宝,它结构固定,形式简洁,内容丰富,能够言简意赅地表达丰富的意义,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文价值。因此,成语一直受到中考命题者的青睐。综览2015年全国中考试题,成语题除了常见的注音、书写、辨形、释义以及识别误用等传统题型外,还出现了许多形式新颖、内容独特的新题型。这些题型不仅考查了学生的语文功底,更激发了学生对母语和汉字的热爱。  一、根据课文选成语  湖南长沙卷 《论语
期刊
期刊
期刊
在我第一届学生参加完高考之后,我曾经和他们闲聊,问起来,你们都从语文课上学到了什么呢。他们各个低头含笑不语,让我顿生挫败感,我是否是一个不合格的语文老师呢。有个平时就爱看书、爱思考、爱表达,又和老师有着天然亲近感的男孩子,看出了我的窘迫,抢着说:“老师,您别生气,您上课讲的题和知识,真是不记得了,或许是已经化为做题时自然而然的思维方式了吧,这不正是您期望的吗?就我自己来说,我最喜欢您讲鲁迅和巴金的
期刊
1.“但就其……方面”句式杂糅,改为“但其章节设置、阐释深度等方面……”或“但就其……来说”。  2.“堪称”即“可以称”,与句中的“可说”重复。  3.本着……为原则(本着……原则;以……为原则),“本着互利共赢为原则”句式杂糅,应改为“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或“以互利共赢为原则”。  4.对于……问题上(对于……问题;在……问题上),应改为“对于通过该国获得的来自俄罗斯的能源供应的前景问题”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