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理解的学习,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积极批判性地学习新知。深度学习的核心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不单“动手”还要“动脑”。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十分重要的,课堂上要注重培养学生会提问、爱提问的积极性,以问题为引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让深度学习真实发生。
一、读懂教材、巧设问题,为深度学习提供保障
问题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以“问题清单”驱动学生思考,使教与学相融,从“解决问题”转向“问题解决”,针对不同的课型,在教学中教师对问题语言描述要精炼、准确、严谨,指向要明确,概括要有高度,还不能產生歧义,问题的设计范围要适中,难度要适度。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必须读懂“三书”,理清教学内容、把握好教材三个维度(深度、广度、细度),精心设计好每节课的问题清单。通过问题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形成知识的问题结构和认知框架,变碎片化学习为结构化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模糊学习为可见学习,生成一种更开放、更灵活、多线分层并进的新的教学结构。为学生的深度学习提供有效的保障,催化深度学习的发生。
二、创设情景、引入问题,让深度学习有热度
问题的提出除了可以开门见山的抛出,也可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在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后提出,适当的创设情景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数学思维与情感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情感是数学思维的催发剂,是深度学习的调味剂。笔者在听《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一课时,上课老师首先让学生们举例说明生活中见过哪些不规则的物体。学生举例说了一大串不规则物体后,老师问学生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测量这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呢?在充分激发学生兴趣后,教师提供刚才学生所说的这些不规则物体的实物,并及时呈现问题,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开始了进一步的探究学习。
三、体验操作、问题驱动,让深度学习有深度
在数学教学中,学习个体必须主动地通过多种感官直接接触客观世界,不断在体验操作中获取新的体验,在体验操作中培养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深度学习真正发生。如我镇某位老师在教学“鸡兔同笼”一课时,抛出问题:“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鸡和兔各有几只”,学生在读题后一致认为数学信息还不够,教师补充另一个条件:从下面数,有26只脚。学生找出题目中各种信息,并分析理解题意,教师出示活动要求,学生在练习纸上尝试用各种方法去解决,然后放手让学生去动手操作,学生通过列表法很快找到了答案,教师有意先拍照展示有序且排列完整的一一列举,这种类型的列举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教师对该方法表示肯定……通过问题引领,设计动手操作环节,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真正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四、归纳对比、解决问题,让深度学习有宽度
在新授知识后,我们少不了对本节课新授知识进行一个归纳小结,小结的方法很多,可以让学生谈感受、谈收获,也可以进行知识的归纳对比,我个人比较喜欢对知识进行一个纵向的归纳对比,如在学习《面积单位》一课,教师在引领全体学生完成学习问题清单后,进行总结时就可以联系已学过的长度单位进行对比总结,与问题清单一样设置如下问题:常见的长度单位有哪些?这些常见的长度单位有多大?这些长度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对比归纳既能帮助理解新授知识又能巩固已学旧知识点,厘清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区别,可谓是一举多得。
五、迁移应用、运用问题,让深度学习有高度
迁移应用实际上就是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学习中去,也就是说把学习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使新知识成为活的知识,即学以致用。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学生通过剪拼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研究,有了转化数学思想的学习后,学生在后面研究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时会不由自主地进行知识间的正迁移,将三角形和梯形转化为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来进行研究,而且在后面六年级学到的圆的面积的推导以及圆柱体积的推导都将运用到这一重要的转化法。
责任编辑
一、读懂教材、巧设问题,为深度学习提供保障
问题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以“问题清单”驱动学生思考,使教与学相融,从“解决问题”转向“问题解决”,针对不同的课型,在教学中教师对问题语言描述要精炼、准确、严谨,指向要明确,概括要有高度,还不能產生歧义,问题的设计范围要适中,难度要适度。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必须读懂“三书”,理清教学内容、把握好教材三个维度(深度、广度、细度),精心设计好每节课的问题清单。通过问题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形成知识的问题结构和认知框架,变碎片化学习为结构化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模糊学习为可见学习,生成一种更开放、更灵活、多线分层并进的新的教学结构。为学生的深度学习提供有效的保障,催化深度学习的发生。
二、创设情景、引入问题,让深度学习有热度
问题的提出除了可以开门见山的抛出,也可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在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后提出,适当的创设情景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数学思维与情感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情感是数学思维的催发剂,是深度学习的调味剂。笔者在听《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一课时,上课老师首先让学生们举例说明生活中见过哪些不规则的物体。学生举例说了一大串不规则物体后,老师问学生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测量这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呢?在充分激发学生兴趣后,教师提供刚才学生所说的这些不规则物体的实物,并及时呈现问题,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开始了进一步的探究学习。
三、体验操作、问题驱动,让深度学习有深度
在数学教学中,学习个体必须主动地通过多种感官直接接触客观世界,不断在体验操作中获取新的体验,在体验操作中培养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深度学习真正发生。如我镇某位老师在教学“鸡兔同笼”一课时,抛出问题:“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鸡和兔各有几只”,学生在读题后一致认为数学信息还不够,教师补充另一个条件:从下面数,有26只脚。学生找出题目中各种信息,并分析理解题意,教师出示活动要求,学生在练习纸上尝试用各种方法去解决,然后放手让学生去动手操作,学生通过列表法很快找到了答案,教师有意先拍照展示有序且排列完整的一一列举,这种类型的列举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教师对该方法表示肯定……通过问题引领,设计动手操作环节,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真正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四、归纳对比、解决问题,让深度学习有宽度
在新授知识后,我们少不了对本节课新授知识进行一个归纳小结,小结的方法很多,可以让学生谈感受、谈收获,也可以进行知识的归纳对比,我个人比较喜欢对知识进行一个纵向的归纳对比,如在学习《面积单位》一课,教师在引领全体学生完成学习问题清单后,进行总结时就可以联系已学过的长度单位进行对比总结,与问题清单一样设置如下问题:常见的长度单位有哪些?这些常见的长度单位有多大?这些长度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对比归纳既能帮助理解新授知识又能巩固已学旧知识点,厘清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区别,可谓是一举多得。
五、迁移应用、运用问题,让深度学习有高度
迁移应用实际上就是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学习中去,也就是说把学习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使新知识成为活的知识,即学以致用。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学生通过剪拼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研究,有了转化数学思想的学习后,学生在后面研究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时会不由自主地进行知识间的正迁移,将三角形和梯形转化为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来进行研究,而且在后面六年级学到的圆的面积的推导以及圆柱体积的推导都将运用到这一重要的转化法。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