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规、家训是我国传统教育的一种形式,非常著名的就有《朱子家训》《颜氏家训》《陆游家训》《包拯家训》等,更有曾国藩这样的家教大家为我们树立了中华家风传统教育的典范。
今天我们所提到的家规、家训既有一些浓厚的家庭特色,也伴随着时代的特点,比如之前已有的家庭民主与和谐,重视从孩子那里得到的反馈。这些“家规”“家训”的形式辅以现代的家庭民主管理模式能够使抽象的“家风”在家庭教育中得到有效地落实。
家庭教育包括生活禮仪、伦理(人际关系)、道德、子女教育、生活教育和父母教育,其中最为迫切和亟待解决的是父母教育,因为父母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父母素质。积极主动地发动家长,并通过广泛学习提高父母的教育素质就成为形成“家风”的关键。这一切就犹如打仗前必须要做的一件事“兵马未到,粮草先行”,家长的积极性被充分发动起来了,就能促使孩子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进步。
教育孩子是一个系统工程,来自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的教育结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教育。作为“家规”“家训”所面向的客体对象的孩子们,也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家规”的制定中来,才能更好地贯彻教育最初的意愿。
主体、客体之外,就是家庭教育环境的创设了,创设软硬两种家庭教育环境是必要的。比如,参观曲阜的孔庙就可以将“见贤思齐”等孔子的教育思想传播给孩子。这是主动积极的方面。在孩子自主意识形成期间,家长应该多鼓励多引导,尝试着让他们自己做主,自己安排自己的时间,处理自己的事情,多给他们一些信任和宽容,这是从反馈的角度考虑问题。
身体力行是父母作为教育者的核心环节,耳濡目染则是父母言行给孩子的一种传播方式,教育家马卡连柯在《父母必读》一书中非常强调父母的榜样作用:“父母威信的主要基础只能建立在父母的生活和工作上,建立在父母的公民面貌和父母的行为上。”父母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积极乐观、奋发进取的人生态度以及一定的文化素质是教育好子女的前提。家庭精神文化氛围的熏陶与父母无言之教的感化,对子女志趣、情感、认知、信念等非智力因素影响极大。因而,任何家长为教育好下一代,必须先要教育和塑造好自我,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此外,给孩子适度的奖惩是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惩罚现象往往伴随着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而出现,孩子重复地犯同样的错误时才给予惩罚;孩子已经认识到所犯错误的错误所在,并有悔改的意愿,就不应该再惩罚孩子,因为惩罚的目的是要使孩子知错、改错。惩罚的对面,奖励。如果使用得合适,起到的怍胃和效果是非常惊人的,孩子完成了对他而言是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时,立该给予表扬奖励,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进取,心和自信。孩子以独特而有效的方式完成任务时,也应该给予表扬奖励,因为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创造性;孩子表现出了我们所渴望的行为、态度和良好的习惯时,应该给予表扬奖励,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相应行为习惯。心理学研究表明:表扬奖励与批评惩罚的比例最好控制在3∶1。
当然,最好是将主体、客体、方式进行有机地结合和统一,将教育的家庭角色、学校角色、和社会角色进行三合一的设计与实施。家规对于一个孩子和家庭来说是具有阶段性的,如何在这种阶段性的基础上,同时又具有连续性,逐步形成自己家庭的家训,最终形成家庭的家风传承呢?我们需要选择一些典型的传统家训,共同挖掘这些家训被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原因和方法,总结一些可以传承的,具有个人家庭特点的家训,再结合现在的家规从而更好地形成各具特色的家训。
作者简介:
李诤(1981.09—),男,汉族,河南郑州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今天我们所提到的家规、家训既有一些浓厚的家庭特色,也伴随着时代的特点,比如之前已有的家庭民主与和谐,重视从孩子那里得到的反馈。这些“家规”“家训”的形式辅以现代的家庭民主管理模式能够使抽象的“家风”在家庭教育中得到有效地落实。
家庭教育包括生活禮仪、伦理(人际关系)、道德、子女教育、生活教育和父母教育,其中最为迫切和亟待解决的是父母教育,因为父母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父母素质。积极主动地发动家长,并通过广泛学习提高父母的教育素质就成为形成“家风”的关键。这一切就犹如打仗前必须要做的一件事“兵马未到,粮草先行”,家长的积极性被充分发动起来了,就能促使孩子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进步。
教育孩子是一个系统工程,来自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的教育结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教育。作为“家规”“家训”所面向的客体对象的孩子们,也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家规”的制定中来,才能更好地贯彻教育最初的意愿。
主体、客体之外,就是家庭教育环境的创设了,创设软硬两种家庭教育环境是必要的。比如,参观曲阜的孔庙就可以将“见贤思齐”等孔子的教育思想传播给孩子。这是主动积极的方面。在孩子自主意识形成期间,家长应该多鼓励多引导,尝试着让他们自己做主,自己安排自己的时间,处理自己的事情,多给他们一些信任和宽容,这是从反馈的角度考虑问题。
身体力行是父母作为教育者的核心环节,耳濡目染则是父母言行给孩子的一种传播方式,教育家马卡连柯在《父母必读》一书中非常强调父母的榜样作用:“父母威信的主要基础只能建立在父母的生活和工作上,建立在父母的公民面貌和父母的行为上。”父母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积极乐观、奋发进取的人生态度以及一定的文化素质是教育好子女的前提。家庭精神文化氛围的熏陶与父母无言之教的感化,对子女志趣、情感、认知、信念等非智力因素影响极大。因而,任何家长为教育好下一代,必须先要教育和塑造好自我,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此外,给孩子适度的奖惩是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惩罚现象往往伴随着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而出现,孩子重复地犯同样的错误时才给予惩罚;孩子已经认识到所犯错误的错误所在,并有悔改的意愿,就不应该再惩罚孩子,因为惩罚的目的是要使孩子知错、改错。惩罚的对面,奖励。如果使用得合适,起到的怍胃和效果是非常惊人的,孩子完成了对他而言是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时,立该给予表扬奖励,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进取,心和自信。孩子以独特而有效的方式完成任务时,也应该给予表扬奖励,因为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创造性;孩子表现出了我们所渴望的行为、态度和良好的习惯时,应该给予表扬奖励,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相应行为习惯。心理学研究表明:表扬奖励与批评惩罚的比例最好控制在3∶1。
当然,最好是将主体、客体、方式进行有机地结合和统一,将教育的家庭角色、学校角色、和社会角色进行三合一的设计与实施。家规对于一个孩子和家庭来说是具有阶段性的,如何在这种阶段性的基础上,同时又具有连续性,逐步形成自己家庭的家训,最终形成家庭的家风传承呢?我们需要选择一些典型的传统家训,共同挖掘这些家训被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原因和方法,总结一些可以传承的,具有个人家庭特点的家训,再结合现在的家规从而更好地形成各具特色的家训。
作者简介:
李诤(1981.09—),男,汉族,河南郑州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