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规训与艺术自律——关于影像的媒介纯粹性分析

来源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bifeng13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影像的诞生及其发展的各个阶段,技术助力下的媒介演进在其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媒介的演进是由于艺术的观念表达需要而做出的适应性改变,这种改变契合了阿多诺所强调的自律性艺术的审美需要;另一方面,按照尼尔·波兹曼的说法,技术的规训效应使得媒介在推动艺术与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具有了自主意识,媒介在进化的过程中淡化了人的主体性,其结果就是媒介的野蛮生长超出了人的控制范围,进而对艺术进行反向控制.因此,把握影像艺术的媒介纯粹性,强调自律性,就成为抵制其向娱乐化方向垮塌,避免被技术所操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其他文献
沪外地区的早期电影史研究是中国电影史“重写”“重构”尚需深入的议题.本文从“媒介考古”的视角出发,探寻东北早期电影繁盛背后的经济、社会因素.清末东北早期电影的传入及放映的繁荣景象与铁路密切相关.尤其是具有半殖民性质的中东铁路的修建,成为“不自觉的历史工具”,带入了“西洋影戏”,并促使清末东北涌现出哈尔滨、大连、长春等较为繁华的开埠城市,为电影构建了映演空间、培育了观众基础.清末东北的电影放映以铁路附属地最为繁荣,并沿着铁路线深入腹地,“观看影戏”逐渐成为东北人民的娱乐休闲方式.
南京国民政府的电影审查制度已有相当研究成果,但现有研究忽略了其在跨国层面的实践.本文从电影检查委员会报告、民国外交部档案与美国外交档案等原始档案出发,考察20世纪30年代好莱坞和美国驻华外交使节等跨国势力如何影响了南京国民政府电影审查制度的施行.同时,也应看到南京政府的电影审查机构并没有被动应对,更多的时候则是主动出击,通过本国外交使节的努力以及与其他国家的审查互换,以达到自己在跨国领域“长臂管辖”的目的 ,意图规训好莱坞的电影制作.
影像对思想意义的生成面临“转述困境”.意图辨识的路径回避了在影像层面上对意义生成机制的研究,语境释意的路径忽视了影像本身生成意义的力量,概念暗示的路径淡化了影像的艺术性和思想的复杂性.影像无限意义对语言有限意义的超越不能解决转述困境.通过分析《女收藏家》如何表现“自我欺骗”,本文论证了复杂的思想意义能够生成于视角的裂缝,并且探讨了这一论点与镜头剪辑、语言文字、传统路径、艺术创作的关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沦陷区电影”开始受到学界重视.由于“沦陷区电影”是在受日本控制的东亚殖民语境中发生和展开的,因而充满了种种暧昧模糊与多元异质的解读空间.有鉴于此,在结合海内外部分“满映”研究案例的基础上,引入“跨国民族电影史”的研究框架,探讨“沦陷区电影”研究重建中国主体性与历史观的必要性.同时试图建构四种共时历时的宏观维度,在进一步细化日占区复杂电影生态的基础上,对沦陷区电影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予以更具批判性的甄别与思考.
本文从伊朗社会背景出发,结合电影产业发展与电影国际传播情况,梳理文本总结十年间伊朗重要电影现象与重要电影人.产业发展方面,伊朗电影深受国家内政外交影响,但总体创作环境优化,票房市场有突破;国际传播方面,伊朗电影获奖创新高,并加强同中国等亚洲国家交流与合作;代表影人方面,伊朗中生代导演引领创作风潮;重要现象方面,题材和类型有突破,延续诗意风格的同时,社会剧依托网状叙事得到开发,伊斯兰教法成为情节要素.
位于中东的约旦哈希姆王国(简称“约旦”)长久以来未建立起成熟的电影工业,但自2003年“约旦皇家电影委员会”(The Royal Film Commission of Jordan,简称“RFC”)成立以来,大大激活了约旦的电影产业.一方面,RFC利用约旦天然的地理优势吸引世界电影公司来约旦拍摄影片,创新性地探索出“影游融合”之路,刺激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利用国际合作制片,大力培养本土电影人才,发展民族电影工业,具有鲜明的“跨国电影”属性.约旦电影正逐渐成为阿拉伯电影的又一个“后起之秀”和向世界传播阿拉伯
1982年3月,沪西工人文化宫发起筹建电影评论组,至20世纪90年代群众影评在历史中逐渐消影,此间西宫影评的活动吸引了全国新闻媒体、专家学者、电影主创人员的竞相访问,成为我们讨论上海乃至全国群众影评现象不可绕开的文化场域.首先,西宫影评不仅是民间学术活动的一个组织机构,其背后深隐着国家对工人“八小时之外”业余时间的治理策略,同时承担着建构中国社会主义群众文化的重要使命;其次,西宫影评组十余年的影评活动深度影响了20世纪80年代的电影创作,呈现出一种“群众”与“电影工作者”的互动局面.更为关键的是,过渡时期
本文以跨媒介理论视角辨析运动影像艺术的媒介性转捩,以及此衍变之意义.首先阐明以透视法为表征的现代性理论构型符号之视觉集体性特质,以及此视觉中心主义与现代宰制政体之关涉;其次,以与影院部署的差异性,乃至与平面画、全景画等绘画艺术的互涉为理论原点,讨论影像艺术中的平面及散点透视效果与身体性观视机制;继而,以多重投映影像为例,探究关于银幕装置自身的操作之于影像“透明性”的背离;再次,剖析将电影与戏剧相结合的“现场电影”对于媒介本质主义的撤销与艺术史叙事语境的挑战.持续性的解域与再域使得影像裂解为某种犹疑不安的“
数字技术使整个媒介生态发生了革命性改变,电影的制作方式和播放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元技术”引发的“技术动量”将时间、空间、社会重新定义,也将重塑电影产业.数字媒介时代,大而全的产业链中“链”的隐喻被互联网中“网”的隐喻所替代,分布式的电影产业发展模式成为可能.澳门作为中西文化荟萃之地,具有诸多发展电影产业的优势.借助数字媒介时代的发展趋势,电影产业或可成为推动澳门经济“破局”的关键一招.
随着数字时代的深入,艺术发展和艺术教育呈现出日益强烈的跨界融合之势.在此背景下,面向“新艺科”建设的新要求,为探索当代视觉艺术创作和教育、研究的多向度可能,拓展学科发展新方向与未来电影、当代艺术创作与研究的新空间,2021年12月11-13日,由北京电影学院主办,北京电影学院美术学院、美术学学科研究院、中国电影视觉艺术研究院承办的“无界——当代视觉艺术邀请展暨学术论坛”在北京电影学院举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