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藏在评书演义里的历史谬误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ing0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中国人而言,他们对于英雄的历史认识与《隋唐演义》之类的评书小说分不开。那些评书中的“历史”,在人们脑子里存在了几十年,但谬误却比比皆是。因此评书或小说只能是茶余饭后的休闲娱乐,把它当成真实历史,难免贻笑大方。
  梁山好汉哪能顿顿熟牛肉?
  《水浒传》里,好汉们下馆子,从来不看菜单,张口就是筛几碗酒,再切几斤熟牛肉。林冲看守草料场时,外出沽酒,那“店家切一盘熟牛肉,烫一壶热酒,请林冲吃”。还有武二哥景阳冈打老虎之前,也是点了熟牛肉下酒。读者看了这些情节,不免以为在宋朝时,牛肉是随处可见的普通食物。
  事实上,牛肉在当年相当昂贵,原因很简单——官府不许杀牛。在农业社会,耕牛是最重要的生产工具,西周时就有“诸侯无故不杀牛”的规定。中国古代政府给予耕牛保护,怕是今天的印度人也望尘莫及。比如,在汉朝,杀牛者受重罚,甚至要被判死刑,即使你是牛的主人也不能幸免。
  汉以后,对杀牛的惩罚不再那么严厉了,牛主人擅自杀牛,在唐朝判徒刑一年,在元朝则要杖责一百。杀自己的牛尚且如此,那要是杀了别人家的牛,刑罚当然会更重。在梁山好汉们所处的宋朝,在不是正当防卫的情况下,杀死他人的牛,要处以“决脊杖二十,随处配役一年放”。在唐宋时期,不管这牛是老得拉不动犁了,还是意外瘸了腿,都是不能杀的,除非等牛自然死亡。虽然也有人偷偷杀牛尝鲜,也不可能如《水浒传》里,酒家有如此充足的牛肉供应。或许张青、孙二娘夫妇做人肉包子买卖,就是因为牛肉太难寻了吧。实际上,好汉们下馆子最可能吆喝小二的是:“切二斤羊肉。”北宋以羊肉为主要肉食,《清波杂志》记载北宋时皇宫“御厨止用羊肉”。苏东坡也有“十年京国厌肥羜”的诗句,这位美食家连出生五个月的羊羔都吃腻了,于是发明了“东坡肉”,当然,猪肉在宋朝城市消费量也不小。
  包青天的铡刀纯属子虚乌有
  看包公戏,大家最期待也最激动的场景是什么?毫无疑问,就是包青天请出龙、虎、狗三口铡刀,一声令下,让恶人身首异处。这个画面看起来确实很爽,但包大人要是敢这么办,估计很快就要被撤职查办。在真正的历史里,无论铡刀,还是死刑立刻执行,都是子虚乌有。
  中国在秦汉时期就有死刑复核制的萌芽,到了包拯所处的北宋年间,已经发展出一套完善的复核机制。宋朝时,死刑判决大都要上报提刑司、刑部或审刑院核准,然后才能执行。一个犯人即使被核准了死刑,也不能立刻执行。唐宋年间,死刑不在朔望、上下弦、二十四节气等日子执行。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电视上总看到“午时三刻处斩”的桥段,这也与历史不符。唐宋时处决犯人通常是在黄昏时分。
  现代人讲程序正义,古时候何尝不是?包青天再英明神武,也会有一时糊涂办错案子的时候。要是没有一个复核的程序或让犯人鸣冤的机会,即使是包青天,怕也免不了制造出几起冤案来。
  马槊才是“高帅富”的兵器
  无论《三国演义》还是《隋唐演义》,武将手中兵刃,如关羽的青龙偃月刀、赵云的龙胆亮银枪、罗成的五钩神飞枪等,总是那么霸道拉风。其实刀也好,矛也罢,在古代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是普通士兵才用的武器。
  相比于刀枪,真正的兵器贵族是马槊。遥想曹孟德在长江上“横槊赋诗”,睥睨天下,是何等威风。还有赵云在八十万军中七进七出,“砍旗两面,夺槊三条”,注意夺的不是刀,不是枪,而是槊。这些细节,充分说明了马槊在兵器中“高大上”的地位——非大将不能用。
  马槊看上去与矛类似,但槊锋长,刃宽,能刺,能劈砍,杀伤力强大。大将用的马槊打造工艺繁复,如制作木杆,要取上等韧木的主干,剥成粗细均匀的篾,再将细篾用油繁复浸泡,泡到不再变形、开裂为止。最后把细篾与葛布层层胶合,再经过桐油浸泡等工序,才能做出马槊的杆。由此而成的槊杆,柔韧受力,刀砍不断。
  打造一支马槊要耗时三年,且成功率仅有四成,因此造价高得惊人,岂是普通小兵可用?汉唐以来,马槊一直是世家出身将领的标志。
  评书中使槊名人,首推单雄信。他手中一杆金钉枣阳槊,重一百二十斤。相传单雄信祖上乃北周名将,虽然家世没落,但家中仍是能建起庄园的一方土豪,自然玩得起槊。
  至于吕布的方天画戟、张飞的丈八蛇矛都是槊的变种。相较之下张三爷的丈八蛇矛,就比关二爷的青龙偃月刀“高帅富”得多。这是自然,张飞家是土豪,二爷不过是小贩,玩不起槊啊。
  但是,非要较真的话,青龙偃月刀也是杜撰的,这兵器最早出现在宋朝《武经总要》里。真实历史中,关二爷使用什么兵器呢?《三国志》记述了“斩颜良”的片段,“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既然是将颜良“刺”于马下,关二爷用的多数是马槊之类的刺杀兵器。
  傻傻的福将,欢喜的结局
  所谓“福将”,顾名思义就是在战场上福星高照,总能化险为夷的大将。这种人常以喜剧形象出现,他虽非主角,却能给读者留下最深的印象。福将的代表性人物是程咬金、牛皋、孟良和焦赞。
  仔细分析,几乎每部演义评书中都有福将存在。福将们所处的时代不同,相貌却是“千人一面”。他们都是身材高大,相貌丑陋,胆大心细,还有一身忠肝义胆。而且不同评书的福将都有互相抄袭之嫌,比如《明英烈》里的胡大海和程咬金何其相似。
  福将能有今天的面目,经过了相当长的历史变化过程。以大名鼎鼎的程咬金为例,他出身世家大族——自曾祖起,历代都在北齐为官。所以历史上程咬金的兵器就是前文说过的“高富帅”兵器——马槊。到了《说唐》故事里,程咬金虽然是世家出身,但家世没落,成了和寡母相依为命的私盐贩子。
  程咬金被改变身份是明末清初,在晚明的《隋唐遗文》、康熙年间的《隋唐演义》里,程咬金开始改头换面。民间艺人包装出了一位混世魔王程咬金。于是乎,“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程咬金的三板斧”成了现在中国人的常用俗语。
  牛皋的身份变迁同样如此。真实历史中,他在岳飞手下是中军统领。等到《说岳全传》问世,钱彩笔下率真、勇猛的牛皋就一下深入人心。历史上牛皋是因为反对议和而被秦桧杀害,小说则给了牛皋一个真正的喜剧结尾——在岳雷扫北中,上演了一出“气死兀术,笑杀牛皋”的传奇。
  武将单挑纯属想象
  网上有一批“武评”爱好者,就是依据小说中武将单挑的情节,给关羽、吕布,或是给呼延灼、鲁智深定个武力高下。评书里的武将单挑,我们耳熟能详。长沙城下,老将黄忠大战关云长;潼关阵前,许褚裸衣战马超,让人读来心潮澎湃。
  但仔细一想,两军对垒,军队的人数、装备、士气,以及将领的指挥无一不影响战场胜败,战争没有理由会被两个逞匹夫之勇的将军所左右。否则脚有残疾的孙膑,也不可能让孔武有力的庞涓死于乱箭之下。
  历史上,真正的著名武将单挑极其罕见。关羽斩颜良算是一例,还有就是孙策和太史慈那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恶战。太史慈曾带一名随从在野外与孙策一行偶然相遇,遂上前迎战。当时“策刺慈马,而揽得慈项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两人打了一个平手。
  古时武将不到保命的关键时刻,断不会赤膊上阵,与敌将拼个死活。
  通常所说的为将之勇,并不是单挑,而是率军突营陷阵。如《三国志》中有吕布手下大将高顺,此君常率精锐“陷阵营”,突袭敌阵,攻无不克;还有就是夺了侄子江山的明成祖朱棣,他时常率骑兵突袭军阵,屡屡得手。不过,朱棣的勇武另有乾坤,皆因侄子建文帝有旨意,要抓活的。讨逆军上下被捆上手脚,才让朱棣有恃无恐,不然明枪暗箭,匹夫之勇焉有活路?
  (选自《讲刊》2014年第1期,荐稿人:陈放)
其他文献
一读为官之德  《论语·颜渊篇》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子路篇》又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些话强调的都是表率作用。“政”,首先就是“端正”,领导干部带头端正了,有谁还敢不端正呢?《论语》中的为官之德,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话:要求群众做到的,干部要首先做到;要求一般干部做到的,领导干部要首先做到。为政者只有端正自己,才能端正天下。  二读从政之道  在从
期刊
曹操这一历史人物,在宋以前,对他非议的还不多,甚至如唐太宗还作文祭他,唐玄宗自称阿瞒(曹操的小名),杜甫的《丹青引》有“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英雄割据虽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之句,可见对曹操也还没有微辞。到了宋以后,中国社会内部封建主义更向高级发展,专制君主政体的形式更是加强,科举制的盛行,无形中又加强了思想的统一,正统思想深入每一个“士子”的心里,而曹操正是弑后盗国、要想夺位做皇帝的野
期刊
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列子》里记载了不少富于情趣和哲理的寓言故事,《九方皋相马》是其中脍炙人口的一篇。善于相马的伯乐向秦穆公推荐了九方皋。三个月后,九方皋找到一匹“黄色的母马”,秦穆公叫人去看,却是一匹黑色的公马。秦穆公生气地说:“九方皋这人连雌雄颜色都不分,怎么会相马呢?”伯乐叹道:“九方皋所看见的是内在的素质,发现它的精髓而忽略其他方面,注意它的内在而忽略它的外表。像九方皋这样
期刊
看,大海的寂寥。一道无法穿越的线封锁着它;这道线与整个穹隆连在一起,只在海滩处留下空隙。一艘船,意志高昂,带着隆隆的轰鸣驶离了海岸。西斜的太阳,温和的云朵,阵阵海风催人远行。船在前进,在空中留下黑色的烟尘,在海上留下白色的浪花,前进,行驶在平静的波涛上。它驶到海天交接处,穿越那道界线,只剩下高高的桅杆依稀可见;这最后的迹象也终于消失了!那无法穿越的线又变得神秘莫测!谁能否认它的存在呢?它就在那里,
期刊
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产生的。近代之前,中华民族历史上有过辉煌,我们的国力曾经非常强盛。但是,后来中国人落伍了。特别是1840年以来,可以说,几乎所有的西方列强都欺负过我们这个民族。伴随着每一次侵略战争,都是中国的割地赔款,都是民族的巨大屈辱。中华民族是带着巨大的耻辱进入20世纪的。那个时候,八国联军分区占领北京,可以想见,不大的北京城挂满了外国旗帜。所以,从1840年开始,中国人就有一个中国梦,就是实
期刊
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  ——《孔子家语·贤君》  大意:政事中最急需做的事情,没有比使老百姓富裕起来并且活得长寿更重要的了。说明当权者应该为人民谋利益,使人民富足。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汉〕贾谊《新书·无蓄》  大意:在百姓缺衣少食的情况下,君主能把国家治理好,这种情况,从古到今还没有听说过。说明君主要重视人民的生活情况,才能达到国泰民安。  下有忧民则上不尽
期刊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的有重要影响的世界性历史事件。有着90多年历史、执政70多年的苏联共产党最终解散,第一个社会主义大国苏联最终解体,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接连垮台,社会主义制度在这些地区整体消失,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大厦轰然倾覆,确实令后人难以忘怀。  苏东剧变的历史进程  从时间顺序上看,东欧“政治地震”在先,苏联解体在后,但这场重大事件的肇始者和实际源头在苏联,主要
期刊
清朝初年,由于连年灾荒加之兵燹战乱,使得民贫如洗、国力衰微。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康熙帝决定以民情为重,任用了一批思百姓之苦、念百姓之危的清官循吏,从而改善了民生,也奠定了“康乾盛世”的基础。  陆在新,江南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曾任松江府学教授近二十年,后被举荐成为江西庐陵知县。知县任上,他洁身自好,发誓不受一钱贿赂;为政期间,他体恤民情,成就了很多利民善举。当时官府向百姓征收税金时,会因运输和镕铸
期刊
和子由渑池怀旧  〔宋〕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品读  苏轼(字子瞻)与胞弟苏辙(字子由)不仅手足情深,更是毕生的文友。他们彼此推重,经常交流、切磋,兄弟情意几乎是他们歌咏最多的题材。要品读苏轼这首诗,也得先从两人共同的经历谈起。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20岁的苏
期刊
什么样的人才才配做大学校长?这在正常的情形下,是不成问题的。所谓不成问题者,就是假若一切学校行政入于正轨,同时社会上一切情况也在正轨之下,那么一个大学校长做事便十分顺手,任何人也可以当大学校长,还有什么问题可言?然而中国情形不然。社会上的许多因素(不利于办好一个大学的因素)是存在着的,这已经此牵彼掣,再加上校内人事重重,一个校长的人选便真难了。  如果我们从这个实际的观点来论大学校长,则大学校长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