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
——《孔子家语·贤君》
大意:政事中最急需做的事情,没有比使老百姓富裕起来并且活得长寿更重要的了。说明当权者应该为人民谋利益,使人民富足。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汉〕贾谊《新书·无蓄》
大意:在百姓缺衣少食的情况下,君主能把国家治理好,这种情况,从古到今还没有听说过。说明君主要重视人民的生活情况,才能达到国泰民安。
下有忧民则上不尽乐,下有饥民则上不备膳。下有寒民则上不具服。
——〔汉〕荀悦《申鉴·政体》
大意:下面有愁苦的百姓,那么处于上位的人就不能尽情享乐;下面有饥饿的百姓,那么处于上位的人就不能大吃大喝;下面有挨冻的百姓,那么处于上位的人就不能衣着华丽。意谓领导者应该体察民情,与人民同甘共苦。
善政者,恤民之思,除民之害也。
——〔三国·魏〕桓范《世要论·兵要》
大意:所谓的善政,就是体恤百姓的苦难,消除他们面临的危害。意谓好的执政者应当重民、恤民和爱民。
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
——〔宋〕程颐《代吕公著应诏上神宗皇帝书》
大意:为政的原理,以顺民心为根本,以使百姓宽裕为根本,以安民而不扰民为根本。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
——〔明〕王廷相《慎言·御民篇》
大意:国家的安顺太平,来源于人民的富裕;国家的和平清静,来源于人民的快乐。意谓人民物质上的富足和精神上的快乐是国家繁荣安定的前提,领导者应当重视。
治理之要,惟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而已。
——〔明〕张居正《答福建巡抚耿楚侗》
大意: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在于使人民心安;使人民心安的方法,不过是体察民间的疾苦罢了。意谓重视民间疾苦是国家安定的基础和保证。
责饱者必炊饭,责暖者必缝衣,责治者必养民。
——〔清〕唐甄《潜书·达政》
大意:要使肚子不饿就必须做饭,要使身体暖和就必须做衣服,要使国家安定就必须使人民得到休养。意谓领导者要尽可能让人民安乐,以达到国家的安定。
——《孔子家语·贤君》
大意:政事中最急需做的事情,没有比使老百姓富裕起来并且活得长寿更重要的了。说明当权者应该为人民谋利益,使人民富足。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汉〕贾谊《新书·无蓄》
大意:在百姓缺衣少食的情况下,君主能把国家治理好,这种情况,从古到今还没有听说过。说明君主要重视人民的生活情况,才能达到国泰民安。
下有忧民则上不尽乐,下有饥民则上不备膳。下有寒民则上不具服。
——〔汉〕荀悦《申鉴·政体》
大意:下面有愁苦的百姓,那么处于上位的人就不能尽情享乐;下面有饥饿的百姓,那么处于上位的人就不能大吃大喝;下面有挨冻的百姓,那么处于上位的人就不能衣着华丽。意谓领导者应该体察民情,与人民同甘共苦。
善政者,恤民之思,除民之害也。
——〔三国·魏〕桓范《世要论·兵要》
大意:所谓的善政,就是体恤百姓的苦难,消除他们面临的危害。意谓好的执政者应当重民、恤民和爱民。
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
——〔宋〕程颐《代吕公著应诏上神宗皇帝书》
大意:为政的原理,以顺民心为根本,以使百姓宽裕为根本,以安民而不扰民为根本。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
——〔明〕王廷相《慎言·御民篇》
大意:国家的安顺太平,来源于人民的富裕;国家的和平清静,来源于人民的快乐。意谓人民物质上的富足和精神上的快乐是国家繁荣安定的前提,领导者应当重视。
治理之要,惟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而已。
——〔明〕张居正《答福建巡抚耿楚侗》
大意: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在于使人民心安;使人民心安的方法,不过是体察民间的疾苦罢了。意谓重视民间疾苦是国家安定的基础和保证。
责饱者必炊饭,责暖者必缝衣,责治者必养民。
——〔清〕唐甄《潜书·达政》
大意:要使肚子不饿就必须做饭,要使身体暖和就必须做衣服,要使国家安定就必须使人民得到休养。意谓领导者要尽可能让人民安乐,以达到国家的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