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的审美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来源 :东方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aacc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在语文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为目的,以发现、寻觅作品美的情感线索为导向,从情境的创设、诵读的引导、作品的分析三方面去研究、实践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关键词】人文素质;体会形象美;拓展意境美;欣赏语言美;感悟情感美
  近年发生的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的“泼熊事件”,成都的“微波炉烹小狗”,以及学生自杀的频繁上演,使大家不禁要问:我们的孩子怎么了?我们的教育又怎么了?他们为何如此不知珍惜生命?殊不知,这正是我国教育一向“重科学,轻人文”结出的恶果。因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已成为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审美的情愫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本教材中最能唤起学生的美好情愫的图景,配之以恰当的音乐,加上老师充满感情、扣击心灵的语言,精心创设学习情境,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产生期待。当学生的美好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美好的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如教学《黄河颂》一课,一开始,我便播放黄河水如万马奔腾,发出巨大声响的图景,并配之以贝多芬雄壮的《英雄》交响乐,同时,加入老师充满深情的语调、表情,一下子一种豪壮情绪笼罩了学生,把学生带入诗歌意境中。
  二、力争带情诵读,引导学生对美的理解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情绪渲染是讲授的素养之一。”范读,正是情绪渲染的有效方式。当教师用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内涵和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时,就会使学生身临其境地进入作品的意境中、作者的心灵里,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喜怒哀乐,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充分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感之美。如教学《沁园春?雪》这首诗,上阙要读得豪情万丈,下阙要读得居高临下,最后三句要读得气宇轩昂。
  要使学生读得真、悟得深,教师应引导学生广采博览,深刻透彻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
  三、引导学生与作品共鸣,内化、升华对美的理解
  学生的情感得到一定的激发时,要顺势引导学生对课文深层次的学习,完成由情入理,寻文悟道的思维迁移,从而激起一种热烈的积极的审美愿望,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
  (一)在对比中体会形象美
  我们都知道,只有深入地理解课文,才能打好审美的基础,而对比又是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与丑的强烈对比,不断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如《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就有强烈的对比特点。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以皇帝为首的群臣和以孩子为代表的两种人和事进行比较分析,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各自在不同的角度上发表对美与丑的不同看法,通过借鉴、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对美丑的认识,培养学生强烈的审美能力。
  (二)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
  想象是审美心理活动中的重要内容,是审美效应中审美感受向超越审美感受过渡的中介环节。在学生对教材的情感形象有一定体察的基础上,需要诱导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向高空腾飞。这里,首先是将语言转化为可以看到的形象或画面。在教《春》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把文中的景幻化成电视短片,如我问: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在电视里应该是什么样的镜头?同学们答:“远景”、“近景”、“由远及近的镜头”。我微笑的答:再想想。一位同学站起来答道:“先是特写镜头,再由特写镜头渐渐远去,最后镜头落在一大片一大片嫩嫩的、绿绿的青草地上。”这位同学的发言获得一片掌声。我又问:还有哪些景物可拍成这样的镜头。同学们七嘴八舌地答:赶趟似的花朵;草丛里的野花;繁花嫩叶中的鸟巢;牛背上吹短笛的牧童;像牛毛,像细丝,像花针的春雨。接着,我要求学生把本篇课文想象成一部电视片看下去。同学们看着课文,脑子里放着彩色电视《春》。就这样,学生根据教师的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去体会这篇散文的诗情画意;既增加了同学们的想象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在这个想象自由驰骋的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是自由的,广阔的,然后再让学生理出自己想象的情感线索,使学生的联想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并进入更深层次。
  (三)在推敲中欣赏语言美
  在语文课文中,诗歌用字精炼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记叙文对话富有个性。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1. 推敲传神的词语。一般地说,诗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词的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
  2. 欣赏优美的句子。散文在语文教材占有一定的比例,每一篇散文都是一个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
  (四)在反复诵读中感悟情感美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应该“注重情感体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乃至背诵。由吐字清晰、准确、朴实、自然,不添字漏字,到辨明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感情色彩;从读出语势的跌宕起伏,语流的快慢疏密,到读出勿容置疑的逻辑力和扣人心弦的感染力,作品的美感也随之流露出来。在深入理解《皇帝的新装》的内容后,学生进行了角色朗读,朗读中学生很好的把握了人物性格(如皇帝的虚伪愚蠢,大臣的虚伪与世故,孩子的天真与大胆),及作者的感情倾向.在朗读中,在美与丑的对比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同时,还可课外延伸,升华学生对美的理解。诸如:学完《海燕》一课后,要求学生依理解画出一幅感受最深的画;学完《狼》这一课后,组织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学完《石壕吏》后,要求学生把诗改编成故事,并利用课余时间举行朗读比赛。
  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都蕴藏着该民族深厚的民族文化,它是该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语文教育的源泉。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良好情操的养成,也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提高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方龙云《纠正偏误,加强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学语文》2001年第7期。2.黄伟杰《阅读教学:在当代文化语境中》,《语文学习》2000年第6期。
  [3]韩军《再论语文教育与人文精神》,《语文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3期。
其他文献
【摘要】新课程实施以来,小组合作学习因其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这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课堂教学,活跃了课堂教学,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  【关键词】小组合组学习;形式;自主、合作、探究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增强学生探究学习意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全过程,而小组合作
期刊
在日常的英语学习中,常听到一些朋友抱怨,认为听力是最困难的,是自己英语学习中最大的绊脚石,甚至因一时无法提升听力而失去对英语学习兴趣,更严重者甚至打算放弃学习英语。在此我就针对如何提升英语听力,帮朋友们树立学习英语的兴趣发表一下我的看法。  其实处于不同水平的人学习方法也是不一样的,中高级水平的朋友完全可以通过每天听英语新闻节目来提高和巩固听力能力.而作为初级水平的朋友这种方法是毫无益处的,并不是
期刊
这是一节习作课,同学们都在绞尽脑汁地写着。教室里静得出奇,只听见孩子们沙沙的写字声。我在教室里来回地踱着方步,一缕阳光从窗子里射进来,真让人感到十分惬意。这初春的暖阳使教室里变得好亮好亮,我沿着阳光瞥向窗外,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朵,阳光为大地铺上了一片金黄。操场四周翠绿的香樟树像一排排整齐的士兵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有精神。微风吹来,新嫩的柳枝随风摇曳。心头突然涌现“碧玉妆成一
期刊
【摘要】新课改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方法,将有效地指导教师沿着教育基本规律的轨道,引导学生走出传统作文写作禁锢的圈子,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写作技巧,提升自身的素质修养,达到教学特定的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本文主要探讨初中语文作文有效性教学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有效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创新作文,就是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写作,并通过这样的写作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
期刊
【摘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关注,下面我从优化教育生态环境,如何上好心理健康课,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三个方面做初步探索。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心本课程;教育生态环境;家园合作;身心健康成长  近几年,我园发现幼儿自我意识过强、自信心不足、不能与人合作等心理不健康的现象正在呈一定的比例上升。甚至个别幼儿暴露出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不是一个简单地问题了,成了家长和老师共
期刊
随着社会和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特教学校中重度智力残疾学生的比重越来越大。特教学校的教学对象以精神障碍严重、无语言、无沟通能力、特殊行为多的学生为主。由于每个学生的病原因和智力损伤程度的不同,导致行为表现、言语发展、学习效果、心智活动、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千差万别。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界重要的研究课题,语文学科的广大教师常常就激发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行反复的探索和努力。
期刊
新课程理念下,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课程理念,一种学习素质的培养要求,一种学习方式。它常有一定的专题性质,学习过程不仅重探究性、活动性,而且重合作化、个性化,尤其是它作为一种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探究学习的特征是以学生自主学习或者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培养思维能力为核心,它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新课程标准最为提倡的教学方式。  在语文教学中,要
期刊
教师要能讲,或深入浅出,妙语如珠;或循循善诱,点石成金;或幽默洒脱,妙趣横生。能讲,无疑是教师重要的基本功中,但除了能讲之外还需善于倾听,这往往不为人所重视,尤其是一些年轻教师,讲得不错,但听得不细、不准、不全,严重地影响了教学效果。  善于倾听,是调控课堂的重要条件。课堂要变“讲堂”为“学堂”,这已越来越成为共识,学堂就是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思考、讨论交流、练习总结,教师起一个
期刊
【摘要】根据教育学、心理学有关理论,以人为本,树立正确学习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培养兴趣,增强学习动力,提高学习英语的意志力;课堂教学评价应该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为培养意志力输入持久活力。  【关键词】学习观;兴趣;教学评价;意志力  中学是英语学习至关重要的阶段。英语是毕业升学考试的必考学科,而且占的分值比重很大。但学好英语并不容易。很多人从小学就开始学英语,有的
期刊
近年来,随着语文教改的不断深入,关于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已提到相当重要的地位,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这一点已成为教育界不争的共识。《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又把“形成良好的语感”列为重要一条,并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背诵,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最后,还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要“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