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劳动教育内容的优化与创新

来源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m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当今物质基础与精神文明建设双重快速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为回应时代呼唤、顺应国情担当,对劳动教育内容进行了优化与创新。劳动教育内容应加强劳动创造美的研发,同时要具有趣味性、适切性、多元性和选择性,以及要融入数字化劳动变革内容,加强学生体力劳动、脑力劳动与教育之间的结合,实现其全面发展。
  【关键词】劳动教育;内容;理念;优化;创新
  劳动教育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内容的设置要遵循学生的成长和认知规律,将劳动的趣味性、适切性、美学价值融入其中,并给学生留有创新思维发展的空间。在新时代背景下,还要融入数字化劳动变革内容,让学生感悟新时代劳动应具备的本领。同时,劳动教育内容应当体现劳动教育的本质,从增强学生认可劳动、重视劳动、向往劳动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爱劳动、尊重劳动的自觉意识。
  一、加强劳动创造美的研发
  (一)将欣赏劳动成果的美融入劳动教育内容
  劳动教育内容应传递劳动精神的真善美,体现培养学生美感的重要作用。让学生明白劳动不仅能创造财富,还能充实精神生活。比如,学生利用家中闲置的廢旧物品,经过创造性劳动,将其制作成一件新物品,有用纸箱做成的储物架,用废旧纸袋做成的纸巾盒,用塑料瓶做成好看的花瓶,等等。学生用勤劳的双手赋予废旧物品新的“灵魂”。通过学生的劳动创意制作的作品不仅承载着学生对往昔的记忆,也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节约意识及其对美的憧憬。这样的劳动教育内容充分体现了劳动创造美的内涵,既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感,又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的美仍有赖于人们用双手去加工创造,如心灵的美需要通过劳动去充实,情感的美有待于用汗水去浇灌等。
  (二)将美化环境的创意融入劳动教育内容
  整理类的劳动教育内容具有多重教育价值,因此,在劳动教育内容设计时应力求完整,将美化环境的创意融入其中。比如,学校进行了班级文化布置评比,学生先是通过脑力劳动进行设计,接着动手打扫、擦拭、布置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感到劳累,但因为有伙伴合作的快乐,争取荣誉的期盼,学生会努力坚持下来。劳动结束后,当学生走进宽敞明亮、整洁美丽的教室时,心情自然而然变好,劳动创造美也会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在美的环境中学习是舒心的、愉快的,而且当学生的劳动创意受到表扬时,他们会感受到劳动是智慧的结晶。校园因学生的劳动而更加美丽,如学生值日时默默地打扫,用勤劳的双手给大家一片洁净;有的学生会捡起路上的垃圾,轻轻将其放入垃圾桶,不忘保洁;等等。如此种种,都闪耀着劳动美的光辉。
  对劳动教育内容审美内涵的优化,在很多情况下都可以实现,需要教师深入研究、创新开发,让自然和社会变得更加美好,让学生的心情舒畅、心灵美好。
  二、劳动教育内容应具有趣味性和适切性
  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虽然对周围世界有自己的一些看法,但是往往比较片面;对社会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感兴趣,然而缺乏持久性。因此,劳动教育内容不能一刀切,不能停留在简单的体力劳动上,要克服以往劳动教育的形式主义倾向,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以适合学生的发展需要。比如北京市第五中学通州校区开展的“从田间到餐桌”一系列食育劳动,深受学生喜爱。学生不仅可以在学校的“一米种植园”亲自种植蔬菜,还可以将自己的收获带回家中,在父母的指导下亲手烹制菜肴。正可谓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
  这项劳动教育内容的设计,将实际的栽培劳动与课堂上的植物知识相结合,在学习基本科学知识和栽培技能中,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实践、创新、探究的能力。学生在欢快中劳作,在喜悦中收获,同时也推动了校园科技、班级文化、校园环境建设的同步发展。
  总的来说,中小学劳动教育内容要根据实际,让学生参与符合其年龄特征的劳动,逐步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提高学生热爱劳动、渴望劳动的精神追求,从思想上把劳动看成是乐事而不是苦差事。
  三、劳动教育内容应具有多元性和选择性
  遵循教育和人才成长的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内容应该是多元性的,具有选择性的。
  (一)生活性劳动教育内容要区分必要性和选择性
  生活性劳动教育内容通过劳动课程设置和家庭劳动安排,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让学生明白日常生活需要自己独立处理,养成勤劳自律、独立自主的人格和生活能力。如垃圾分类、日常穿戴、房间的整理、简单饭菜的烹制等基本生活技能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劳动教育内容。而如家用电器的维修、缝纫制作等,由于每位学生的爱好不同,这类劳动教育内容在课程设置中应体现更多的选择性。
  (二)职业性劳动教育内容应以选修课设置
  职业性劳动教育内容极其丰富,因为职业本身就包含各行各业,同时也有从事不同职业的劳动者,有以脑力劳动为主的脑力劳动者,如作家、教师、律师、编辑等;有以消耗体力为主的体力劳动者,主要分布在农业、工业、建筑业等以体力劳动为主的行业;还有商业、服务业的基层工作人员等。学校应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和教育资源,以选修课的形式设置职业性劳动教育内容。如根据各学段特点设置家政、烹饪、手工、园艺、耕种、饲养、木工、电工、康养服务等劳动内容,注重劳动理论与劳动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形成自觉参加劳动、学会诚实劳动、开展创造性劳动的良好行为习惯。还可以让学生深入社会各类劳动基地、工农业实践场地,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通过与劳动者一起劳动,营造劳动光荣、劳动最美、关心和支持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使社会形成劳动教育合力。
  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喜欢的劳动教育内容,从中感受各行各业劳动的性质和价值,为今后的大学专业和职业选择储备经验。
  (三)创造性劳动教育内容融入艺术和科学类课程
  创造性劳动教育是劳动教育内容设置的关键,强调劳动教育与学科知识运用的深度融合,是学生创新意识、能力的培养及挖掘的方式。其旨在让学生积极开动脑力,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运用,将智力运用到创意的开发上,提高创造性脑力劳动能力。   (四)公益服务性劳动教育内容增强学生劳动社会价值的体验
  公益服务性劳动教育既包括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志愿性劳动,又包括团队活动服务性劳动,参加公益服务性劳动可以让学生获得助人为乐的满足感。社会是公益服务性劳动教育的主战场,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社区、福利院和公共场所等参加志愿服务,开展公益服务性劳动、社区治理劳动等。
  四、创新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教育内容
  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产生超级智能、融合智能等形态,深刻改变物理世界、虚拟信息世界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引发社会对智能机器与人的劳动关系的全新思考,人工智能将引入并作为智能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工智能时代,劳动与生产的关系将越来越弱化,可以预想,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可以让大家共享的将是具有创造性和艺术性的手工劳动、智识劳动以及发自内心的情感劳动。在人工智能时代,这些不能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创造性活动将会创造出更大的财富。因此,劳动教育内容应体现探索性劳动、艺术性劳动和科学技能,同时,劳动教育中的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进而推动劳动教育内容的创新发展。
  (一)将计算机编程技能融入劳动教育内容
  计算机编程既是一种科学技能,也是一种劳动技能,人工智能时代,计算机编程技能将成为必要的劳动能力。中小学劳动教育内容可以设置“我是小程序员”的体验劳动。其内容包括程序开发、程序维护等简单的程序员劳动。让学生接触计算机编程和机器人,有利于促进学生对计算机的了解,启迪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建立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全面认识新型劳动内容。学生可以想象未来的社会或许变得非常有趣,或许可以实现小到控制各式各样的科技设備来为自己服务,大到创造出新的科技来彰显自我。这些可能都需要学生熟悉并掌握计算机编程和人工智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人工智能运用于劳动教育,将劳动场景虚拟化,使劳动实践与知识学习无缝衔接,改变了过去的劳动实践模式,给劳动教育内容以新的实践思路。
  (二)人工智能引发劳动教育内容智能化提升
  人工智能时代的认知劳动,就是通过个体的心智复杂操作,对信息进行处理,完成工作任务,达成工作目标。如在虚拟劳动场景中,可以运用多种虚拟劳动工具,“操作”机床,进行切、割、磨、洗、钻等一系列劳动动作,就像在现实工厂一样,锻炼自身的劳动技能,达到手、眼、耳在操作时的一致性和协调性。或者在田野劳动虚拟系统中,操作拖拉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等。总的来说,劳动教育内容要建立学生与真实世界的连接,促进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发展。当今的劳动教育,更多地着眼于提高人的思考能力、创造力和创新力,这些能力正是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教育应该深入研究和开发的。
  从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来看,我们要加强研究,将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教育内容需求纳入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中,从而研发适应时代发展的中小学劳动教育内容,推动劳动教育全面落实新时代教育的新内容,让学生在劳动实践活动中憧憬未来,幸福成长。
  (责任编辑:罗小荧)
其他文献
【摘 要】文学阅读是所有阅读的核心,具有发展语言和思维的功能。然而,当前的英语文学阅读教学,往往存在教学目标片面化、教学内容浅层化、教学活动功利化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文章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并结合一节初中英语文学阅读课,详细阐释了英语教师如何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设计学习理解类、应用实践类、迁移创新类等不同层次的英语学习活动,为初中英语文学阅读教学提供应用英语学习活动观进行教学设计的方法,从而实
期刊
【摘 要】文章借助图形帮助教师直观地理解数学教育理论模型建构的常用方式,如MPCK理论的树形图模型、MKT理论的韦恩图模型、HPM理论的流程图模型、数学课程综合难度的雷达图模型、数学核心素养体系的几何体模型、数学核心素养评价的坐标系模型、数学教育双逻辑体系的对称图模型等。建构数学教育理论模型有助于教师形象且不失逻辑地诠释自己的教育教学观点和理论。  【关键词】图说;数学教育理论;模型建构  《数学
期刊
我国实施教师资格认证意在通过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职业准入制度,来建设面向未来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中华民族的复兴,当以教育为根本,而振兴教育的根本在于教师,教师
期刊
为规范化工园区建设,提升化工园区本质安全和绿色发展水平,促进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了《化工园区认定条件和管理办法(试行)》,已形成征求意见稿,现公开征
【摘 要】潜能生存在于任何一个学校,任何一个课堂中,他们人数虽然不多,但如果没有做好对其的转化工作,将会影响学生自身生物素养的发展乃至影响整个班级的教学效果。文章基于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从创设良好氛围、构建“优等生、潜能生共同体”、正确认识出错和拓展对话维度四个层面探讨了有效转化潜能生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高中生物;潜能生;转化  潜能生指智力正常,但由于缺乏学习动机、心理负担重
3.1.4硫酮代膦酰氯的工艺路线硫酮代膦酰氯也常见于有机磷杀虫剂中,对于该中间体的制备,通常情况下,先制备得到膦酰二氯后再与相应的醇或胺反应得到硫酮代的膦酰氯,这是通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