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苗汉文学中祖先崇拜之异同——以《亚鲁王》和《你在高原》为例

来源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rrorwx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亚鲁王》和《你在高原》作为中国文学中关于祖先崇拜书写的典型文本,共同点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其中的差异并未引起学界的足够关注与重视.汉族文学中的祖先崇拜已经现世化为“慎终追远”之“远”的逻辑起点——当下现实生活中的家族长老,以血缘关联为纽带,以时间为线索,一代代地向上追溯,试图找到共同的终极性的血缘之“根”.这一家族长老系列既是现实中有限性世间凡夫,也是终极世界的象征性精神符号.苗族文学中的祖先崇拜则保留了原初宗教信仰本色,以信仰为逻辑起点,祖先神在彼岸的神圣世界,与祖先的连接保证了当下生命存在的鲜活价值.这种差异的根源在于经济、文化和政治对祖先崇拜的信仰内核影响程度之别.
其他文献
20世纪80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是在心灵和躯体二元对立的基础上来理解主体性的,这种理解使人们难以把握“世界”和“身体”.世界是人通过身体与自然所建立的意义关联系统,认识的对象是从世界之中凸显出来的.而身体不同于躯体,不同于人们在各种身体模式中所理解的身体.身体的运动会有身体图式,这个身体图式不仅与世界互动,而且通过这种互动确立了世界的统一性.人们之所以难以理解世界与身体,是因为人们受到了拜物教思想的影响.而借助于世界概念,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主体和客体.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人的
对于人类共同的普遍关切,不同的语言世界会有不同的本源性思想资源加以回应.建基于汉语之上的哲学理应深入思考在此语言世界中所形成的普遍关切.不少学者开始使用“汉语哲学”这个概念,并在发展中逐步形成与“中国哲学”不同的范式与概念.“汉语哲学”问题的提出与表达直接涉及汉语世界的精神结构、汉语概念的构成以及汉语本身的特质与规律.“汉语哲学”建立在“迂回”他者的自我省思之上,而这需要将“西方哲学”的“普遍性”重置为“他者”才能完成.这是一种哲学上的“范式转换”.在这个意义上,从普遍性问题、本源性思想、规范性建构三个层
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中源在《光明日报》发表《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建构的逻辑与遵循》认为,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建构与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特征与新要求,在深刻认识和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智慧结晶,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新与发展,对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赓续与升华.
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张晓旭在《经济日报》发表《新型城镇化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积蓄动能》认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们党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对于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是畅通经济循环.新型城镇化一头连着雄厚内需潜力,是强大国内市场的重要构成,一头连着现代化生产、生活、安全、治理方式,是高质量供给体系的主要载体,对畅通经济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至关重要.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宋伟、邵景均在《经济日报》发表《强化监督权力运行的重要着力点》认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制度保障.在不断完善这一体系的过程中,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不仅是反腐败斗争的基本方针,也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方略.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对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十分重要.
韩愈究竟是否“以文为诗”,不但在历代诗评中存在极大争议,而且界定标准也极为模糊.通过分析前人所举韩诗“记体”和“议体”的代表作,可以看出韩愈长篇五七言古诗都加大了以散句连属的长度和密度,意在最大限度地拓展其叙述和议论的功能.虽然某些长篇因节奏处理的难度增加而导致近似散文的印象,但始终能以抒情节奏为主导,并未以散文的概念和逻辑来取代诗歌应有的情绪、感受和言外之意.何况韩诗中所有“散文化”的句法都可以追溯到早期汉诗和杜诗,可见产生这种创作现象的根源还是在韩愈对于古诗表现潜能的探底式尝试.因而如以古文“文法”解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邵景均在《光明日报》发表《党的团结统一是党的生命》认为,保持党的团结统一是我们党的成功经验.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党的团结统一是党和人民前途命运所系,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含糊、不能动摇.
自19世纪末以来,中国史学经历了三次转型,多种“新史学”次第登场,旧传统崩塌,新传统难以确立,以致当前的中国史学在理念、结构、范式、知识体系、研究方式乃至表述形式等方面,均打上了深重的外来印记.中国史家越来越离不开欧美史学的模式及启发,同时也感受到越来越难以承受的文化压力,由此引发“中学”和“西学”、传统和现代、政治和学术、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之间的多重博弈.为了走出困局,中国史家纷纷设想以多种方式构建自己的史学话语体系,冲破欧美史学的笼罩.然则要在当今学术全球化的时代实现这一目标,不仅不得不继续借用来自欧
“田亩饱和度”是一种工具性概念,指的是同一区域历史时期纳税田亩与1949年纳税田亩的数量之比,可以用来测量重大事件对于区域人口、土地资源的影响,并藉此评估当地政府的赋役政策.这一工具性概念还可以用来测量人口流动的推力与拉力,解释区域之间人口流动的成因与效果.分析表明,明代存在黄册户口与田赋实征册户口两套数据.在洪武以后南方大多数地区,黄册户口转变为派役单位,而田赋实征册户口则是纳税户口;户名之下,依亩计税.明代闽赣粤三省山区中的所谓“化外之民”,其中绝大多数只是不列入黄册却见于田赋实征册的不承担徭役的纯粹
王国维与罗振玉结识后有近三十年在生活和学术上几乎形影不离的经历,情谊深长,并因王国维长子王潜明与罗振玉三女罗孝纯联姻而结成亲家.但在1926年8月王潜明突然去世后,因罗孝纯与王国维夫人的直接矛盾,而导致王国维与罗振玉关系的终结.此虽因王潜明的海关抚恤金而起,而实是由平日生活的矛盾积累所致.王国维素厚长媳罗孝纯,因其坚拒抚恤金并得到罗振玉的支持,令王国维备感屈辱.这种屈辱也使得王国维生趣渐失,罗、王近三十年的密切关系因此而结束.通观罗、王一生之行迹,他们不仅在学术上互生互发,行走在当时中国学术的最前沿,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