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地区不得不面临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其中,土地的征用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根本。然而在当今,我国的人口中,农民仍旧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因而,土地的不断征用,势必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本文以富阳区作为调查的基点,对当地的失地农民进行问卷调查,并走访有关部门,从而了解当地的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政策以及现状,并分析当地失地农民存在的问题。最后就所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也为完善富阳区失地农民养老保障政策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养老保障政策;失地农民;问题;现状;建议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已成必然的发展趋势。而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越来越多土地因为发展需要而被政府征用,从而导致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根本,这些失去土地的农民被叫做失地农民。失去土地之后农民面临着没有土地可以种植,没有低保可以享受和没有合适的就业机会的难题,也就意味着他们失去了养老的保障。随着失地农民总数的不断增加,在养老没有得到保障的情况下,社会和国家的稳定必定受到影响。因而,当前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研究并制定完善的政策来保障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本文通过对杭州市富阳区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根据当前富阳区失地农民养老保障政策,及当地失地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符合当地失地农民长远利益的建议。
一、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概述
1.失地农民的定义。失地是指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脚步,由于公共建设和发展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所征用的土地。而失去上述土地的农民,他们既不属于居民,又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因而在当下我们称其为失地农民。
2.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日益突出,完善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对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以及长治久安具有长远的意义,同时这有利于加快城市化进程,使农民能够更快的向市民转化,提高失地农民的生活水平,缩小贫富差距,更好的提升综合国力。
3.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发展。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不是一尘不变的,随着经济和时代的变迁,其政策也是在不断的完善当中。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起步,国家提出了对被征用土地的农民进行适当安置,但是没有采取具体的措施。第二阶段是调整,农民被征用土地后,如果其生活受到影响的,将给予补偿。第三阶段是完善,扩大了征地的补偿范围,同时也制定了安置措施。第四阶段是创新,在这一阶段,被征用土地的农民被归类为失地农民,同时,国家提出了以土地用来换取保障的解决途径。
4.富阳区的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政策。自2013年起,富阳上调失地农民养老保障政策:适龄人员(16周岁至男60周岁、女50周岁以下人员),个人一次性缴费从19600元提高到22000元,政府补助从8400元提高至18000元。当女性满50周岁、男性满60周岁后的次月起,可按月领取480元的基础养老金。超龄人员(男60周岁、女50周岁以上人员),个人一次性缴费和政府补助均从7500元提至12000元,基本生活补助从250元/月提高至360元/月,提高幅度达44%。
二、根据调查并分析目前富阳区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富阳区新登镇具有失地农民的农村进行问卷调查,通过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将150份问卷平均并随机分配到15个农村中,并以此作为样本。样本回收后,利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和SPSSI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结果。
从调查得出的结果显示,被征用的土地中,67.78%的土地被用于公共建设,同时82.2%的失地农民对其养老保障表示不满意。与此同时,调查结果也显示了富阳区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存在很多问题,具体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加重了生活负担。调查结果显示,被征用的土地中,73%的土地被用于种植粮食作物,而土地的被征用则导致农民缺少了粮食的来源,使他们不得不去购买粮食,导致生活负担的加重。同时,因为失去土地之后,缺乏就业机会,失地农民只能依靠补偿金过日,但补偿的金额并不足以使农民长期进行生活,因而失地农民只会越来越贫困。由于物价水平的上涨,严重影响了失地农民的生活负担。
2.就业困难。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随着土地被征用,农民失去了赖以谋生的手段,在农村相对欠发达的地区,缺少一技之长的失地农民就面临着“失业”的问题。50%的家庭都表示,他们都存在就业困难的问题,而面临这一问题,富阳区的失地农民并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而这一问题的存在,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势必会引起一些列社会问题,并最终影响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3.不了解养老保障政策,政府缺少相应的宣传。65.6%的家庭表示,他们并不了解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政策,虽然在当今信息高速发展的阶段,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去了解相关信息。但是对于那些大多数不懂电脑,不懂手机,甚至有些不识字的失地农民来说,互联网真的离他们太远了。而另一方面,从另外一些了解养老保障政策的家庭看,54.4%的家庭表示,他们是通过亲戚朋友口中得以知道养老保障政策的相关信息。口口相传中,我们难以把握其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这对当地失地农民养老保障而言存在着巨大的阻碍。
4.所要缴纳的养老保险金额太高。在被调查的150户家庭中,有39.39%的家庭表示,到合适参加养老保险的年龄,他们也不愿意参加养老保险,不是他们不想参加保险,而是一次性缴纳的养老保险金额太高,他们负担不起这笔款项。
5.缺少自己出钱建立养老保障金的意识。在调查结果显示中,68.89%的家庭不愿意将补偿款中的一小部分钱拿出来建立养老保障基金。他们更愿意将这笔钱用于诸如子女教育、建设房屋、看病等其他事情。更有10%的家庭表示,他们不信任政府,还是希望能够家庭养老。
三、对富阳区失地农民养老保障政策的建议
1.建立全面的土地补偿机制。要想建立全面系统的补偿机制,要包括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要制定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补偿标准,使失地农民的收入高于被征地之前,提高失地农民的生活质量,改善失地农民的生活,让其不用担心以后的就业问题,建设房屋问题以及以后的养老问题。第二个方面是丰富补偿的方式,以货币补偿作为主体,采用多种方式来补偿失地农民,保证其需求得以满足。第三个方面是加强宣传和监督。政府要对失地农民养老保障政策加以宣传,确保每户得以了解政策的内容和实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鼓励失地农民积极参加养老保险。同时,要建立监督机构,对征地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违纪行为予以严惩。
2.从不同的方面来解决养老问题。一是个人方面,鼓励农民提升自我,学一技之长,提高就业能力。二是社会方面,呼吁广大爱心人士,对经济困难的家庭予以帮助。同时,发挥养老院的作用,妥善安置老人。四是政府方面,要对失地农民养老问题引起高度重视,并尽快完善养老保障机制。
城市建设和工业建设的发展不可逆转,所需征用的土地必然越来越多,伴随着的是失地农民数量的不断增加。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如果不能得到良好的解决,必然会引发一些列社会问题,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而,政府应当积极建立全面健全的土地补偿机制,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住房、看病等一系列问题,满足失地农民养老的需求。当然,仅仅依靠政府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当从个人、家庭、政府和社会多个方面来思考解决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途径。(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通讯作者:谢蓉蓉)
参考文献:
[1]夏敬.解决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的对策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2年,(30):10-11
[2]白玉冬.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探究[J].农业经济,2012年,(10):108-109
关键词:养老保障政策;失地农民;问题;现状;建议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已成必然的发展趋势。而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越来越多土地因为发展需要而被政府征用,从而导致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根本,这些失去土地的农民被叫做失地农民。失去土地之后农民面临着没有土地可以种植,没有低保可以享受和没有合适的就业机会的难题,也就意味着他们失去了养老的保障。随着失地农民总数的不断增加,在养老没有得到保障的情况下,社会和国家的稳定必定受到影响。因而,当前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研究并制定完善的政策来保障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本文通过对杭州市富阳区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根据当前富阳区失地农民养老保障政策,及当地失地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符合当地失地农民长远利益的建议。
一、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概述
1.失地农民的定义。失地是指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脚步,由于公共建设和发展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所征用的土地。而失去上述土地的农民,他们既不属于居民,又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因而在当下我们称其为失地农民。
2.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日益突出,完善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对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以及长治久安具有长远的意义,同时这有利于加快城市化进程,使农民能够更快的向市民转化,提高失地农民的生活水平,缩小贫富差距,更好的提升综合国力。
3.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发展。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不是一尘不变的,随着经济和时代的变迁,其政策也是在不断的完善当中。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起步,国家提出了对被征用土地的农民进行适当安置,但是没有采取具体的措施。第二阶段是调整,农民被征用土地后,如果其生活受到影响的,将给予补偿。第三阶段是完善,扩大了征地的补偿范围,同时也制定了安置措施。第四阶段是创新,在这一阶段,被征用土地的农民被归类为失地农民,同时,国家提出了以土地用来换取保障的解决途径。
4.富阳区的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政策。自2013年起,富阳上调失地农民养老保障政策:适龄人员(16周岁至男60周岁、女50周岁以下人员),个人一次性缴费从19600元提高到22000元,政府补助从8400元提高至18000元。当女性满50周岁、男性满60周岁后的次月起,可按月领取480元的基础养老金。超龄人员(男60周岁、女50周岁以上人员),个人一次性缴费和政府补助均从7500元提至12000元,基本生活补助从250元/月提高至360元/月,提高幅度达44%。
二、根据调查并分析目前富阳区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富阳区新登镇具有失地农民的农村进行问卷调查,通过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将150份问卷平均并随机分配到15个农村中,并以此作为样本。样本回收后,利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和SPSSI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结果。
从调查得出的结果显示,被征用的土地中,67.78%的土地被用于公共建设,同时82.2%的失地农民对其养老保障表示不满意。与此同时,调查结果也显示了富阳区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存在很多问题,具体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加重了生活负担。调查结果显示,被征用的土地中,73%的土地被用于种植粮食作物,而土地的被征用则导致农民缺少了粮食的来源,使他们不得不去购买粮食,导致生活负担的加重。同时,因为失去土地之后,缺乏就业机会,失地农民只能依靠补偿金过日,但补偿的金额并不足以使农民长期进行生活,因而失地农民只会越来越贫困。由于物价水平的上涨,严重影响了失地农民的生活负担。
2.就业困难。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随着土地被征用,农民失去了赖以谋生的手段,在农村相对欠发达的地区,缺少一技之长的失地农民就面临着“失业”的问题。50%的家庭都表示,他们都存在就业困难的问题,而面临这一问题,富阳区的失地农民并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而这一问题的存在,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势必会引起一些列社会问题,并最终影响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3.不了解养老保障政策,政府缺少相应的宣传。65.6%的家庭表示,他们并不了解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政策,虽然在当今信息高速发展的阶段,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去了解相关信息。但是对于那些大多数不懂电脑,不懂手机,甚至有些不识字的失地农民来说,互联网真的离他们太远了。而另一方面,从另外一些了解养老保障政策的家庭看,54.4%的家庭表示,他们是通过亲戚朋友口中得以知道养老保障政策的相关信息。口口相传中,我们难以把握其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这对当地失地农民养老保障而言存在着巨大的阻碍。
4.所要缴纳的养老保险金额太高。在被调查的150户家庭中,有39.39%的家庭表示,到合适参加养老保险的年龄,他们也不愿意参加养老保险,不是他们不想参加保险,而是一次性缴纳的养老保险金额太高,他们负担不起这笔款项。
5.缺少自己出钱建立养老保障金的意识。在调查结果显示中,68.89%的家庭不愿意将补偿款中的一小部分钱拿出来建立养老保障基金。他们更愿意将这笔钱用于诸如子女教育、建设房屋、看病等其他事情。更有10%的家庭表示,他们不信任政府,还是希望能够家庭养老。
三、对富阳区失地农民养老保障政策的建议
1.建立全面的土地补偿机制。要想建立全面系统的补偿机制,要包括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要制定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补偿标准,使失地农民的收入高于被征地之前,提高失地农民的生活质量,改善失地农民的生活,让其不用担心以后的就业问题,建设房屋问题以及以后的养老问题。第二个方面是丰富补偿的方式,以货币补偿作为主体,采用多种方式来补偿失地农民,保证其需求得以满足。第三个方面是加强宣传和监督。政府要对失地农民养老保障政策加以宣传,确保每户得以了解政策的内容和实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鼓励失地农民积极参加养老保险。同时,要建立监督机构,对征地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违纪行为予以严惩。
2.从不同的方面来解决养老问题。一是个人方面,鼓励农民提升自我,学一技之长,提高就业能力。二是社会方面,呼吁广大爱心人士,对经济困难的家庭予以帮助。同时,发挥养老院的作用,妥善安置老人。四是政府方面,要对失地农民养老问题引起高度重视,并尽快完善养老保障机制。
城市建设和工业建设的发展不可逆转,所需征用的土地必然越来越多,伴随着的是失地农民数量的不断增加。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如果不能得到良好的解决,必然会引发一些列社会问题,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而,政府应当积极建立全面健全的土地补偿机制,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住房、看病等一系列问题,满足失地农民养老的需求。当然,仅仅依靠政府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当从个人、家庭、政府和社会多个方面来思考解决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途径。(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通讯作者:谢蓉蓉)
参考文献:
[1]夏敬.解决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的对策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2年,(30):10-11
[2]白玉冬.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探究[J].农业经济,2012年,(10):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