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舒适医疗如何缩小差距?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qq3987057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无痛胃镜检查的普及,是胃癌早期发现率高的重要原因——由于麻醉镇痛,胃镜检查不再让普通人害怕,更多人愿意定期做胃镜检查。
  中国每年消化道内镜检查大约5000万例,其中无痛检查占10%。同样是消化道内镜检查,美国、日本、意大利、澳大利亚以及香港地区,几乎100%采取无痛内镜检查。
  
  中国自然分娩采取无痛分娩的比例不到10%,而美国等发达国家,自然分娩采取无痛分娩的占90%以上。
  上面这些数据,来自权威部门的统计,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麻醉科主任俞卫锋向《新民周刊》记者提供这两个数据,用来说明中国医院内麻醉镇痛应用与发达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巨大差距。
  俞卫锋教授说,麻醉学科已经进入了新的时代,从过去手术室内的麻醉,扩展到内镜检查、介入治疗、自然分娩、康复、老年病以及临终关怀。麻醉技术如今追求的不仅是“无痛手术”,更是“无痛医院”“舒适化医疗”——让患者在治疗的每一个环节都不痛。但是,中国由于缺少麻醉医生、患者对镇痛技术了解不多,以及医生劳动报酬制度的不合理,导致国内手术室外的镇痛应用还非常少。
  麻醉镇痛,并不仅仅是让人避免疼痛、更加舒适这么简单。中国和日本都是胃癌高发的国家,但日本胃癌5年生存率比中国高一倍。这背后的原因是,与胃镜麻醉镇痛的应用有直接的关系。
  麻醉镇痛应用的普及,尽然与胃癌生存率有关——这是很多人都没有想到的。事实上,麻醉镇痛还可以在更多的领域提升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
  顺产不痛,
  中国妈妈的“奢侈品”
  三年前,上海准妈妈美伊(化名)在美国生下儿子,孩子出生后不久,她忙里偷闲写了一篇名为《美国无痛分娩咋就那么强》的文章,详细地记录了在医院里生产的过程。就像文章的标题一样,这一次在美国生孩子的体验中,最让美伊感意外的,就是顺产中的镇痛。
  中国的电视剧里,最喜欢展现的细节,恐怕就是女人生孩子的痛苦过程。从当年的《骆驼祥子》里虎妞的难产,到一部部宫廷剧中的产子悲剧,各种各样的信息都在警告女人们:生孩子就是要痛的,而女人要成为母亲,就必须忍受这个巨大的疼痛。
  很多怕痛的准妈妈,只能选择麻醉下的剖宫产手术来躲避这“人生一劫”,因此,中国的剖宫产率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是世界上剖宫产率最高的国家。
  难道美国产妇就不怕痛?美伊早就听说美国自然分娩会提供麻醉镇痛服务,但具体是怎样的过程,没有体验时还是难以想象。美伊是半夜开始有临产迹象的,住进产房后,护士向她询问是否需要麻醉镇痛。这家医院为产妇提供无痛分娩是不需要申请的,护士询问的只是采取镇痛措施的时间。
  美伊说,作为一个中国人,对麻醉总是有些疑虑,所以一开始她决定忍一忍,主要是担心镇痛会延长产程。忍了几个小时,一直到宫口开到四指时,她觉得自己有些扛不住,才同意麻醉医师为她镇痛。在这之前,麻醉医师到她的床前,签署了一些知情同意的文件。
  用上镇痛药物后,美伊立即就感觉不到疼痛了。“大多数产妇用了麻醉后会睡着,我因为太兴奋没睡着,但真的是一点也不痛了。”痛感没有了,美伊却又有了自己的担心:一点也不痛,会不会到孩子出生时我却不能用力?后来的经历说明美伊多虑了,当护士检查到宫口开大到一定的程度,麻醉医生会来调整麻醉剂量,这样,在疼痛可以忍受的范围内,产妇还能配合生产的过程。
  美国无痛分娩占所有自然分娩的90%以上,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产妇分娩的过程中,麻醉医生是一个跟产科医生同样重要的角色,这种重要性也体现在他们的付费标准上。美伊说,她这次在美国医院中的生产,花费7000美元,其中23%用于支付麻醉相关的费用,包括了麻醉医生的劳务费用、药品和器材。
  相形之下,无痛分娩在中国还属于“奢侈品”,“奢侈”并非在于费用,而是医院很少开展无痛分娩服务,特别是公立医院中,几乎只有特需病人才能申请到无痛分娩服务。
  作為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医师分会会长,俞卫锋对中国未能普遍开展无痛分娩的原因非常清楚。“一个是麻醉医生人力不足,一个是目前的收费标准中,麻醉医生得到的报酬与付出的劳动严重地不对等,导致麻醉医生对做无痛分娩缺少积极性。”
  日本无痛分娩的占比不算多,但近几年,医生们比过去更加积极地向产妇推荐无痛分娩。特别是私人产科诊所,会比较推崇无痛分娩,而日本很多产妇会选择在私人产科医院生产。如果选择无痛分娩,费用会比不镇痛的自然分娩高三分之一左右,这部分费用主要是麻醉医生劳务所得。
  
  “忍痛”
  竟与癌症生存率有关
  可以说,没有麻醉,就没有外科手术,就没有现代医学。20世纪初,麻醉技术基本成熟,后面的几十年,麻醉的应用局限在手术室内。最近的二十年,麻醉走出了手术室,更多地应用到小型的手术、检查、介入治疗中。
  与无痛分娩一样,无痛人工流产,可以说是麻醉技术为现代女性带来的最大“福利”。过去,人工流产手术是在人完全清醒的状态下进行,给女性带来比较大的痛苦。这种情况在中国,甚至持续到十年前还非常普遍。但现在,无痛人工流产手术已经成为大多数患者的选择,人工流产手术不再那么可怕。
  无痛的胃肠镜检查,则不单单是让人不痛这么简单,这种技术的应用,可以改变癌症的生存率。俞卫锋教授介绍,日本胃癌生存率高的原因是,日本胃癌患者中60%以上为早期胃癌,发现早,治愈效果完全不一样。而中国的胃癌早期发现率只占10%,也就是说,绝大部分胃癌患者在发现病情时,已经到了很严重的程度。   为什么有这样的差距?俞卫锋教授认为,日本无痛胃镜检查的普及,是胃癌早期发现率高的重要原因——由于麻醉镇痛,胃镜检查不再让普通人害怕,更多人愿意定期做胃镜检查。一位多年居住在日本的华人女士向记者介绍,她的公司每年提供的体检项目中,就有胃镜检查这一项,员工可以选择喷雾式的局部麻醉,或者注射式的麻醉,前一种是人清醒状态下的检查,仍有较大的不适,而后一种则是睡上十分钟,完全没有感觉。
  事实上,中国医院近年来普遍提供了无痛胃肠镜检查服务,这种检查会为患者注射短效的麻醉药物,通常麻醉时间在十分钟左右,手术结束,患者马上被医生唤醒。根据网络上很多接受过无痛胃镜检查网友的描述:麻醉药物注入后,秒睡,做一个长长的梦,以为自己睡了很久,但其实只过了十分钟,醒过来有一点头晕的感觉,很快就恢复正常。
  俞卫锋说,有了无痛胃镜检查,不仅是让更多人敢做胃镜,同时,患者麻醉后医生也可以更加从容地做检查,可以把检查做得更精准。
  但是,仍然是因为一些医院麻醉医生人手有限、患者不愿意接受等原因,中国只有10%的胃肠镜检查采用了麻醉镇痛的技术。
  中国麻醉医生缺口有多大?俞卫锋教授说,每1万自然人群中,美国有麻醉医生1.25人、麻醉护士1.25人;英国有麻醉医生2.8人。而中国2015年共有注册的麻醉医生7800人,每1万自然人群拥有麻醉医生0.5人。如果按照欧美国家的比例计算,中国还缺30万名麻醉医生。
  朝阳学科,从瓶颈变平台
  尽管国内手术室外的麻醉镇痛应用还不够普及,但毋容置疑的是,麻醉学科已经是现代医学中发展速度最快、需求量最大的学科。
  俞卫锋教授告诉《新民周刊》,手术室外,除了内镜检查需要麻醉镇痛以外,血管支架等介入治疗、康复治疗、临终关怀等领域,都越来越依赖麻醉医生。根据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医师分会的统计,去年,全国共施行了3800万例麻醉,其中手术室内的麻醉有2700万例,手术室外的麻醉有1100万例,手术室外麻醉例数的增长速度很快,预计未来还会大幅度增加。
  比如在康复治疗领域,患者在接受关节手术后,需要及时锻炼来恢复肢体的机能,但手术后的疼痛又让患者难以坚持锻炼。这个时候,如果有麻醉镇痛的介入,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矛盾,让患者能够尽早开始自己的康复训练。
  另外,一些创伤患者在换药的时候,往往是非常痛的,过去,患者只能硬着头皮换药,现在,麻醉医生也可以帮助患者减轻换药时的疼痛。
  临终关怀服务中,麻醉镇痛更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麻醉医生利用麻醉技术,可以很好地控制癌痛等临终前的疼痛症状。俞卫锋教授介绍,国内已经有不少医院提供临终关怀服务,有一些设置了临终病房,山东大学附属齐鲁医院的临终病房,就是一个由麻醉科管理的病房。
  司法领域,竟然也需要麻醉医生。1888年,美国纽约的一位医生,最早提出用注射方式来执行死刑的想法。1977年5月11日,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的验尸员杰伊·查普曼提出了一种药物执行死刑的方法,这个方法得到了麻醉医师斯坦利·杜奇的肯定,然后被推介给了当地的立法机关,并被接受。从那之后开始到2004年,美国38个允许执行死刑的州有37个引进了致命性注射的法规。
  中国是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正式采用药物注射死刑的国家,从1997年起开始使用这种方式,后来,也有一些国家宣布采用了这个方法。药物注射死刑的操作者,其实也是麻醉医生。
  另外,精神科为吸毒者提供的戒毒治疗,很大一部分也在麻醉学科的领域,麻醉药物可以控制严重的戒断症状,帮助戒毒。
  俞卫锋教授介绍说,过去麻醉学科被称为“瓶颈”学科,它制约着一家医院整体的水平,一家医院要想整体医疗质量提高,首先要提高麻醉学科的质量。现在,麻醉学科需要从瓶颈学科变成平台学科,所谓平台,就像电影院之于电影。“我们麻醉学科就像电影院,电影院设施好、维护好、服务好,你们外科医生才能放出效果出众的电影。”
  俞卫锋认为,麻醉学科发展到今天,已经出现了几个转变。一个转变是,麻醉医生过去只关心手术中患者的安全,转变到关心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的安全和远期效果。“研究发现,手术中患者各种生理指标的变化,对手术后的康复、甚至肿瘤的转移、复发都会产生影响;手术中输入异体血、药物的使用,对患者远期健康也可以带来影响。这些都是麻醉医生需要关注的。”
  第二个转变是,麻醉医生从关心手术室内患者的无痛、舒适,到帮助手术室外接受治疗、检查的患者无痛、舒适。
  第三个转变是,过去麻醉学科的传承,是师傅带徒弟的小作坊形式,而现在规范化培训后,麻醉医生的操作更加規范。现在已经在医院教育中普及的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制度,事实上就是从麻醉学科开始的,2005年,华西医院首次开展麻醉科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
  还有一个明显的转变是,过去手术室里分工不明确,麻醉医生既做医生的工作又干护士的活,有时候还要帮着护工推病床。现在,麻醉医生工作范围明确,专注制定麻醉方案、保证患者的安全。如今麻醉学科也有了自己的亚学科,在仁济医院这样的大型三甲医院里,麻醉科医生可以在神经外科、肿瘤科、骨科等专业中选择自己主攻的方向,
  一百年来,麻醉技术彻底改变了现代医学,也大大提高了人均寿命和人类的健康状况,接下来,麻醉在改善治疗感受和提高病人生活质量上还能带来多少改变,值得期待。
其他文献
作者在书中反复发问:个体何为?人性何为?既透着历史的无奈,又包含着一种不甘。正是这两个大大的问号,浓缩了整个三部曲的主题。  陈丹青在一次关于电影的访谈中曾说,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是电影,不是绘画,而“电影又是这样一种艺术:开了一个画展,人家说他不懂,他就不说;可是没一个人,在批评电影时说我不懂,我不敢乱说。谁都在批评电影”。在众多的批评者中,张秋對电影不但迷,而且懂,对待批评的态度也异常严肃。他
近日,重读曼德拉的《对话自我》。此书于2010年10月以22种语言在全球发行,中文版次年由中信出版社出版。  曼德拉一直注意收藏并保存经手的所有资料,可能是律师身份使然。当然,因为他曾经历无数逃亡与牢狱,有些资料被当局没收、销毁或取证,有些资料交给朋友保藏,但也有许多已经丢失。《对话自我》中最珍贵的一部分是狱中书简,曼德拉写信总是先打草稿,在监狱保管的曼德拉档案中,有许多因没通过审查而被没收的信。
为了打造好被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形容为“中心城区最宝贵的大衣料”的徐汇滨江,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的获得感,徐汇区提出了一个宏大的“西岸计划”,要打造一个全新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滨水名片“上海西岸”,目标直指“全球卓越”。  就此话题,徐汇区区长方世忠接受了《新民周刊》的专访,细细品读本刊与他的对话,我们可以更好地去理解“西岸计划”乃至全市滨江贯通工作的深远意义。  站在西岸展望,我们有理由相信,全球卓越城
德国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在其遗作《论历史的概念(又作:历史哲学论纲)》中曾经描述过这样一台奇妙的“自动博弈装置”:身披土耳其盛装的木偶却能跟人下象棋,并且棋力相当深厚,几乎每一步都能做到滴水不漏,然而实际上却只是一位侏儒象棋高手躲在当中操纵着木偶在台面上展开的博弈。    本雅明所记述的这段事迹在历史当中是有据可循的——在18-19世纪活跃于哈布斯堡宫廷的奥地利发明家沃尔夫·冯·肯佩伦便是这个骗局
说穿了,孩子玩不玩手游,关键还在于家长。  至少1/4玩家是中小学生  2017年暑假,很多孩子可能和《王者荣耀》一起度过。這不是危言耸听。  虽然腾讯方面从未发布过18岁以下用户数据信息,对此前媒体报道的“过半用户是中小学生”的质疑予以否认。而市场研究机构极光大数据发布的《王者荣耀研究报告》则显示,14岁以下用户占3.5%;15岁-19岁的占22.2%,这意味着1/4的《王者荣耀》的玩家是中小学
在一个急速变化的、以人为中心的世界里,正是这些逐渐缩小的荒蛮之地,为人类提供了逃避、或者说回归的可能性。  英国著名摄影师约翰·艾奇逊的新著《消失的脚印》,是他在拍摄野生动物之余写下的文字。二十年来,他一直游走于世界各地,追寻野生动物的踪迹,用自己的镜头,讲述野生动物的故事,记录下这些野生动物真实的生活片段,尤其是北冰洋、南极洲、福克兰群岛和阿留申群岛这些极寒之地,更是留下他无数的足迹。正是在这些
1978年的春天,北京电影学院举办了第一届招生考试。表演系第一任班主任钱学格回忆道,当时人多得把学校的院墙都挤塌了,不得不请来警察维持秩序。也是在这一届学生中,诞生了中国电影界影响最大的“第五代导演”,至今仍是电影圈的中流砥柱。  张艺谋(78级摄影系)  代表作:《红高粱》《秋菊打官司》  《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  在下乡插队做了三年农民,又在咸阳棉纺织厂当了七年的搬运工之后,1978年,张
5月的申城,春风和煦。一幅描绘上海未来城市发展、让人民拥有更好生活的宏伟画卷徐徐展开……  2017年5月8日,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在世博中心隆重召开。韩正同志代表中共上海市第十届委员会作了题为《勇当排头兵、敢为先行者,不断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推向前进》的报告。这2万字的报告饱含智慧、凝聚希望,体现了上海服从服务全国发展大局的使命担当,传递了上海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创新发展的坚
被认为会因触及太多利益而难以推动的药品零加成改革,也可以成为公立医院管理效率改善的契机。  改革进入深水区,医改尤其如此。    面对这个世界难题,中国最新一轮医改从不同的侧面,为医改开出了一组颇为繁杂的“复方”。其中针对药价虚高,医改从药品采购、流通和公立医院零加成的全环节,出台了一系列措施。药品零加成是药品流通中涉及公立医院的最后一环,也是被认为推行阻力最大的一环。  今年两会的新闻发布会上,
当自行车遇上“互联网 ”,成就了如今火遍各大城市的共享单车,各路资金的疯狂涌入也让共享单车开始了跨越式的野蛮大扩张。然而,在五颜六色的共享单车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其使用背后关于押金以及盈利模式的讨论成为了广为热议的话题。究竟是共享单车还是“金融”单车?共享单车正面临着多重金融风险的考问。  惊人的吸纳资金“小银行”  数目不等的押金和充值金额,为共享单车公司带来了巨大的资金。在不断增长的庞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