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阐明教材、传授知识、组织练习,不断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这都要以语言作为保证。在这一过程中所用的语言,就是教学语言。事实证明,有的教师确有真才实学,由于缺乏语言艺术而不受学生欢迎,教学质量不高;有的教师虽然底子不厚,但言语表达能力强却博得学生的好评,教学成绩优良。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的语言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呢?我认为针对数学课堂教学语言应体现以下特点:
一、准确、简洁,体现科学性
语言的表达首先要准确,字斟句酌,严格遵守语言的科学性。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数学课堂语言要求用词严谨,因而教学语言应该准确,符合科学性。要使语言表达准确,必须做到“三熟”:熟悉教材,教师就会对讲课满怀信心,胸有成竹;熟悉教法,教师就能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熟悉学生,教师就能从学情出发,因材施教。
语言简洁就是指教学语言要少而精。语言精炼要求教师能提纲挈领和简明扼要地表达基本数学概念,学生已知的或不重要的要少说或不说,点到为止;学生不了解的或重要的,要多说或详说,并要说得恰到好处。要用最少的字句表达尽量多的内容。
例如我在执教《用替代物模拟实验》时,为尽快引出课题,我由摸球游戏导入,然后要学生找合适的物体来替代乒乓球,在三四个学生说出了替代物后,马上提示课题。
二、设疑、解惑,体现启发性
问,是探索知识的起步;疑,是发出问题的前提。因此,教师要善于设疑、巧于解惑,充分发挥教学语言的启发性。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在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处于心求通而未遂,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才去启发。然而怎样才能使学生处于“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呢?为此,教师课前要设计好预习习题和课间提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去听课。课堂上要注意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多用疑问性提问、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不要总是:“是不是?”“对不对?”地简单重复,而应多问问学生“根据。。。。。。你能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吗?”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探求新知识,掌握新内容。
例如我在执教《用替代物模拟实验》时,为了让学生学会寻找合适的替代物,设计了这样的提问:”刚才同学们讲的很多替代的方法都可行。老师也有两个模拟实验,抛一枚硬币,研究正面朝上的机率,一位同学用图钉代替进行实验,你们认为合理吗?”由于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如何寻找替代物,再提出两个实验让学生进行比较,学生就能联系已学的内容作客观的分析,从而得出不能替代的结论。
三、直观、形象,体现生动性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数学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语言应该形象、生动、饶有情趣,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
教学语言直观生动的最好形式之一是“打比喻”。比喻打得恰到好处,可以使学生眉飞色舞,兴致勃勃,易于接受新概念,乐于思考新问题;比喻打得不够恰当,就会使学生愁眉苦脸,莫名其妙,难以理解新概念,懒于探索新问题。因此,比喻的内容、形式和表达都具有高度的艺术性,要力求达到比喻得体,确切传神的境界。所举的比喻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符合学生生活经验和所熟悉的事物,他们才有所体验;要选用学生文化知识水平所能理解和领会的事物,他们才有所体会。比喻和所讲问题情理确切,合乎逻辑。不能牵强附会,虚假陌生,否则愈比愈糊,越讲越懵。
还是以我执教的《用替代物模拟实验》作课例,教学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用替代物模拟实验必须合理,我和学生展开了以下一段对话:
师:用一位普通人投篮投中的机率来替代一名篮球运动员投篮投中的机率,可以吗?
生1:可以,都是投篮嘛。
生2:不可以。普通人投篮投中的机率小一点,篮球运动员投篮投中的机率大一点。
师:你认为普通人和篮球运动员投篮的水平不在同一档次上,所以不能替代。有人说我像一位NBA的篮球运动员,你们看我像谁呀?
生:姚明。(不少学生齐说)
师:那我能代替姚明去打NBA吗?
生:不能。
师:是呀,尽量很多人都叫我姚明,老问我最近球打得怎么样,但我没有他那样出色的球技,所以我还是老老实实做一位教师。
学生笑,但轻松中学生已理解了找替代物必须具有合理性,教学难点自然突破了。
为体现教学语言的这些特点,教师在课堂上应用教学语言时应注意什么呢?
1、注意节奏
语言的节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对知识信息接受的情况,合理地控制语言速度的缓急。教学语言节奏的快慢,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活动。在讲一节课的所有内容时,只用一种速度,就会显得很平淡。该快时不快,拖泥带水,使人感到拖沓。该慢时不慢,像放连珠炮,学生无暇思考,令人难以听懂。灵活地掌握语流速度,既能使讲课清楚生动,又符合在有限的时间里传播最大的信息量的要求。
当教师讲解例题时,由于这些内容输入学生的大脑需要有一个处理转换过程,这时的语言又宜慢不宜快。当教师由讲解例题过渡到做练习时,教学语言又宜快不宜慢。当教师为了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思维敏捷力和在有限的时间里组织语言的能力或强记能力时,又可以适当加快语言节奏。
语言的节奏性还要求教师注意声音高低的转换。总是平淡低沉的声调会使课堂气氛太沉闷,往往会起到催眠曲的作用。相反,总是高亢震耳的声调,影响学生思考、品位,容易引起疲倦。好的声调节奏,完全是为了适应学生听觉的需要,符合学生思维活动的规律,增强语言的艺术性,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当需要强调某一概念或原理中的关键字词时,当学生思维出现疲劳,注意力不够集中时,可适当的增大音量,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振奋精神。当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全部调动起来时,可适当降低音量。
2、注意情感
情感是打开学生智力渠道闸门的钥匙,教师的面部表情是教师语言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师生情感的交流中教师的表情对激发学生的情感具有重要作用。许多教师都懂得微笑的意义,他们即使在十分疲倦或身体不适的情况下,只要一走进教室也总是微笑地开始上课。学生会在教师的微笑中感受到一份轻松。在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中,学生会从爱教师、爱上教师的课到欣然接受教师对他们的要求和教育。
停顿在特定的条件和环境下传递着一定的情感信息,也是引起注意的一种有效方式。在课堂上,适当停顿可以更好地表达教学内容,体现语言的结构和教师的感情。在讲述一个事实或概念之前作一个暂短的停顿,能够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在讲解中间插入停顿,也可起到同样的作用。停顿的时间一般为三秒左右,这样的停顿足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对提高课堂效率起促进作用。
同时,作为教师,讲话时目光要面对全班,与每个学生都有目光接触会使学生对教师增加信任感,喜欢听讲。从与学生的目光接触中教师还可以获得信息反馈,了解学生对讲解的内容是否感兴趣,是否在注意听讲。教师与学生目光接触的变化运用得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甚至终身难忘的印象。
一、准确、简洁,体现科学性
语言的表达首先要准确,字斟句酌,严格遵守语言的科学性。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数学课堂语言要求用词严谨,因而教学语言应该准确,符合科学性。要使语言表达准确,必须做到“三熟”:熟悉教材,教师就会对讲课满怀信心,胸有成竹;熟悉教法,教师就能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熟悉学生,教师就能从学情出发,因材施教。
语言简洁就是指教学语言要少而精。语言精炼要求教师能提纲挈领和简明扼要地表达基本数学概念,学生已知的或不重要的要少说或不说,点到为止;学生不了解的或重要的,要多说或详说,并要说得恰到好处。要用最少的字句表达尽量多的内容。
例如我在执教《用替代物模拟实验》时,为尽快引出课题,我由摸球游戏导入,然后要学生找合适的物体来替代乒乓球,在三四个学生说出了替代物后,马上提示课题。
二、设疑、解惑,体现启发性
问,是探索知识的起步;疑,是发出问题的前提。因此,教师要善于设疑、巧于解惑,充分发挥教学语言的启发性。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在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处于心求通而未遂,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才去启发。然而怎样才能使学生处于“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呢?为此,教师课前要设计好预习习题和课间提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去听课。课堂上要注意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多用疑问性提问、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不要总是:“是不是?”“对不对?”地简单重复,而应多问问学生“根据。。。。。。你能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吗?”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探求新知识,掌握新内容。
例如我在执教《用替代物模拟实验》时,为了让学生学会寻找合适的替代物,设计了这样的提问:”刚才同学们讲的很多替代的方法都可行。老师也有两个模拟实验,抛一枚硬币,研究正面朝上的机率,一位同学用图钉代替进行实验,你们认为合理吗?”由于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如何寻找替代物,再提出两个实验让学生进行比较,学生就能联系已学的内容作客观的分析,从而得出不能替代的结论。
三、直观、形象,体现生动性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数学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语言应该形象、生动、饶有情趣,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
教学语言直观生动的最好形式之一是“打比喻”。比喻打得恰到好处,可以使学生眉飞色舞,兴致勃勃,易于接受新概念,乐于思考新问题;比喻打得不够恰当,就会使学生愁眉苦脸,莫名其妙,难以理解新概念,懒于探索新问题。因此,比喻的内容、形式和表达都具有高度的艺术性,要力求达到比喻得体,确切传神的境界。所举的比喻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符合学生生活经验和所熟悉的事物,他们才有所体验;要选用学生文化知识水平所能理解和领会的事物,他们才有所体会。比喻和所讲问题情理确切,合乎逻辑。不能牵强附会,虚假陌生,否则愈比愈糊,越讲越懵。
还是以我执教的《用替代物模拟实验》作课例,教学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用替代物模拟实验必须合理,我和学生展开了以下一段对话:
师:用一位普通人投篮投中的机率来替代一名篮球运动员投篮投中的机率,可以吗?
生1:可以,都是投篮嘛。
生2:不可以。普通人投篮投中的机率小一点,篮球运动员投篮投中的机率大一点。
师:你认为普通人和篮球运动员投篮的水平不在同一档次上,所以不能替代。有人说我像一位NBA的篮球运动员,你们看我像谁呀?
生:姚明。(不少学生齐说)
师:那我能代替姚明去打NBA吗?
生:不能。
师:是呀,尽量很多人都叫我姚明,老问我最近球打得怎么样,但我没有他那样出色的球技,所以我还是老老实实做一位教师。
学生笑,但轻松中学生已理解了找替代物必须具有合理性,教学难点自然突破了。
为体现教学语言的这些特点,教师在课堂上应用教学语言时应注意什么呢?
1、注意节奏
语言的节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对知识信息接受的情况,合理地控制语言速度的缓急。教学语言节奏的快慢,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活动。在讲一节课的所有内容时,只用一种速度,就会显得很平淡。该快时不快,拖泥带水,使人感到拖沓。该慢时不慢,像放连珠炮,学生无暇思考,令人难以听懂。灵活地掌握语流速度,既能使讲课清楚生动,又符合在有限的时间里传播最大的信息量的要求。
当教师讲解例题时,由于这些内容输入学生的大脑需要有一个处理转换过程,这时的语言又宜慢不宜快。当教师由讲解例题过渡到做练习时,教学语言又宜快不宜慢。当教师为了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思维敏捷力和在有限的时间里组织语言的能力或强记能力时,又可以适当加快语言节奏。
语言的节奏性还要求教师注意声音高低的转换。总是平淡低沉的声调会使课堂气氛太沉闷,往往会起到催眠曲的作用。相反,总是高亢震耳的声调,影响学生思考、品位,容易引起疲倦。好的声调节奏,完全是为了适应学生听觉的需要,符合学生思维活动的规律,增强语言的艺术性,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当需要强调某一概念或原理中的关键字词时,当学生思维出现疲劳,注意力不够集中时,可适当的增大音量,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振奋精神。当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全部调动起来时,可适当降低音量。
2、注意情感
情感是打开学生智力渠道闸门的钥匙,教师的面部表情是教师语言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师生情感的交流中教师的表情对激发学生的情感具有重要作用。许多教师都懂得微笑的意义,他们即使在十分疲倦或身体不适的情况下,只要一走进教室也总是微笑地开始上课。学生会在教师的微笑中感受到一份轻松。在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中,学生会从爱教师、爱上教师的课到欣然接受教师对他们的要求和教育。
停顿在特定的条件和环境下传递着一定的情感信息,也是引起注意的一种有效方式。在课堂上,适当停顿可以更好地表达教学内容,体现语言的结构和教师的感情。在讲述一个事实或概念之前作一个暂短的停顿,能够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在讲解中间插入停顿,也可起到同样的作用。停顿的时间一般为三秒左右,这样的停顿足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对提高课堂效率起促进作用。
同时,作为教师,讲话时目光要面对全班,与每个学生都有目光接触会使学生对教师增加信任感,喜欢听讲。从与学生的目光接触中教师还可以获得信息反馈,了解学生对讲解的内容是否感兴趣,是否在注意听讲。教师与学生目光接触的变化运用得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甚至终身难忘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