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教育发展的三维状态

来源 :理论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vhua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一个三重叠加一次转型社会的当今,在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作为职业技术教育范畴的高等职业教育,建构什么样的当今教育和未来教育,怎样培养社会需要的当今人才和未来人才,如何使其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给予了一个科学解读。高职教育在空间维度、时间维度和过程维度上应具有的状态,对我们发展高职教育、确立办学理念和组织运作教育教学过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观;发展;三维状态
  
  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自觉活动。这一特有的社会现象是伴着人类传授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客观需求而产生和发展的。无论是在更远的先秦、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两宋元明清时期,还是在近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期,反顾我们的教育,大致走的是一条或为道或为学或为术之分野的、人文与知识与技术不相融洽的、忽视人性追求的、“见物不见人”的教育路经;教育模式总是处于“学术模式”和“社会中心、行动走向模式”的摇摆之中;教育的过程总是偏执于“外化”的影响而忽视“内化”的作用;教育的发展也仅是传统意义下的数量、规模的增加和扩大,忽视教育内部结构的全面协调、整体优化,与科学发展观理念下的教育发展相比较,还有许多值得重新认识的问题。
  人类正在驶入一个新全球化时代。它的性质、结构和趋向出现重大转折,产业轴心社会结构构成,内在张力、控制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重大转变t世界各国变化剧烈。我国是一个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由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过渡,由认知时代的劳动密集型经济向信息时代的知识经济转变的三重叠加的社会。教育是当今与未来的事业,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的根本保证。在上述社会一次转型面前,作为职业教育范畴的高等职业教育,建构什么样的当今教育和未来教育,怎样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当今人才和未来人才,科学发展观给了我们以科学的解读。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观嬗变的结果,是认识不断渐进的过程。它原本是政治经济学的范畴,是社会实践和理论演化交集的产物,源远流长。20世纪40年代,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政治学家们视军力为国力,将GDP作为发展的重要标志。由此,形成了法兰克富学派,“发展=工业或发展=经济”的工业文明发展观;在1969年。1973年间,罗马俱乐部的专家学派,批判了“经济中心”,提出了“增长极限论”,认为生态接近极限,经济增长再过100年也到极限,所以倡导“经济+自然=发展,思想的发展观;紧接着欧美一些经济学家又作了进一步的思考,于1987年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上发表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长篇报告,首次提出了“经济+自然+社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观;20世纪80年代,随着多科学技术对发展观介入的研究,提出了“综合发展观”,直至90年代,综合成了“经济+自然+社会+人=发展”的发展观,延续到1995年的哥本哈根“世界人口与发展”会议,才着重提出了“以人为中心”,“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全体人民”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对上述五个发展观的继承丰富和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在以智力资源为基础上的用以生存文明的进步与发展的方式建构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这个模式,正在改变人们传统意义下的发展观,正在敲打着单一“唯量”的发展观,正在鞭挞着“见物不见人”的政绩观,正在抨击着形而上学的追求表面繁荣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发展观的“制高地”,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新概念,是我们各项工作的“总开关”,是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必然选择。
  用科学发展观解读高职教育发展,可以说,它从理论与实践层面上,科学客观地确认了高职教育在空间维度、时间维度和教育教学过程维度上应具有的状态,它对我们如何发展高职教育,如何组织运作高职教育教学过程,都具有深刻而深远的现实指导意义。
  “全面、协调”是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之一。这从理论上确认发展在空间维度上所具备的状态。体现落实到高职教育,那就是数量、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在高职教育发展链中,主客体和谐、作到“合适”、既不过头、也无不及,恰到一个投入与增量的平衡态。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空前发展的时期,招生规模扩大,大学入学率提高,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实现了高等教育的跨跃式发展。特别是被誉为“朝阳事业”的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一个“快车道”,各种职业院校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经统计全国高职院校1495所,占整个高等教育院校的68%,高职院校的在校生737.85万人,占整个高等教育在校生的55.3%。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占整个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还要多。这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在21世纪对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需求的需要,是人民群众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而不断高涨的接受高等教育迫切愿望的需要。面对这样的形势对高等职业教育带来了历史的发展空间和机遇。然而,在这样的机遇面前审时度势,必须要科学的根据自身资源的状况考虑发展的规模,把握发展的节奏,努力促进办学内部的全面协调。
  实践表明,规模的扩大,能够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能充分满足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能带来一定的办学效益。但千万别忘记“无质量”的数量是无意义的数量。在高职教育发展的今天,一定要注意“数量学校”与“有效学校”的问题。在此,所提出的所谓“有效学校”,是指具有生命性和精神性的组织,其所有的活动都是成长性活动。它是在继承学校优秀文化传统和优秀成果基础上,充分挖掘校内外一切资源,实施对受教育者有效影响,并使学校有效发展且呈现出可持续发展的特色学校。人们习惯于用“数量”和“规模”来谈论发展,甚至将“发展与数量增长”等同起来,这是盲人摸象,见木不见林。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如果不顾客观条件,不遵循教育的自身规律和教育的初衷,盲目一味追求数量和规模,往往就有可能导致质量的降低。例如,对一些原本就存在投人严重不足,基础薄弱,设施比较落后,教师知识比较陈旧,专业技能比较缺乏等一系列问题的高职院校,就会在盲目贪大求全的过程中被拖垮,很难成为“有效学校”,很难有效的提高质量,很难办出高职教育应有的特色。眼下,教育管理部门为了加强对高职院校办学条件和质量的监控,建设更多的“有效学校”,提出对学校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这是提升学校的好举措。然而,随着工作的展开,评估目的的异化现象初露端倪。原本以“以评促管、以评促改、以评促建、重在建设”为目的教育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一旦与学校“级”挂上勾,情况就变样了。不少学校为评“级”舍本求末,编出与学校教育教学过程并无太大关系的材料;所有精力都用于考虑如何应付所谓的评估条款,而真正坐下来静下心研究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很少。在现实的管理与评估过程中,或多或少的渗有一定“人为的”“行政化”的色彩。这样使评估“结果”大 打“折扣”,很难如实代表学校的有效发展程度。因此,在追求数量、规模发展同时,用科学发展观“三位一体”发展模式,构建一个来源于高职院校自身的研究、持续评价与反复实施。不断得到教育教学改革的动态评价体系,使其内外部得到全面协调,教学质量稳定上升,学校得到有效提升。
  在重视高职教育规模、数量、质量之外,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优化高职教育的结构和办学的效益。结构与效益也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合理内涵。所谓高等职业教育结构,是指职业教育系统的内部构成状态。宏观层面上有层次结构、形式结构、区域结构、隶属结构等,微观层面上有科类结构、课程设置结构、学制结构等等。这些结构在一定条件下影响和决定着高职教育办学效益和功能。改革开放以来,为致力于结构调整特别是近几年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越来越认识到高职教育微观层面结构调整和优化是高职教育发展的主要内涵。由于结构不合理,即使规模数量得到了发展,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人才的需求,出现学非所用,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不适应需要的数量是没有效益的数量。因为它降低了教育投入产出比。
  当然,在结构调整优化过程中,例如专业结构调整,一定要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长线专业与短线专业的关系,处理好新上专业与自身软硬件条件是否相适应的关系。眼下,许多高职院校都提出“社会需要什么专业,就设置什么专业,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办学理念。从表面上看,这种理念似乎是强调高职教育要紧贴市场,积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但其中隐舍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没有考虑到当前的教育实质是滞后于科技发展的;第二没有考虑到市场是变化多端的。所以今天的热门专业,明天就不一定走俏。如果不考虑上述因素,过于“与时俱进”赶潮头,“急功近利”,不从“长远”着眼“近处”着手。就很难利于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很难提高教育投入的回报,很难使高职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
  任何类型的教育都存在“滞后性”和“即时性”学校对社会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表现出来,需要有一个较长的周期。它存在一个社会期望与学校行为之间的时间差,学校对区域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是需要一定过程,但同时,寻求对区域影响又是学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动力源,如果只追求表面数量,规模的繁荣,虽在短期内会产生一些轰动效应,但不会形成对社会、区域的真正影响和贡献。真正的影响要靠科学发展观“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来实现。学校一味地按社会的某些实际需要办学,那么它对社会的影响要小于要逊色于那些有自己独立办学理念的学校。作为一所直接服务于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院校,它和社会的关系应是适应而不是随从,是超越而不是脱离。
  高职教育的发展规模,增长的速度与经济体制、文化传统、国际竞争、民众需求、就业岗位等背景因素有关,十分复杂。按照科学发展的观点,规划高职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时,应当考虑以下几个问题:①高职教育发展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规模,结构和水平匹配和相适应,因为高职教育主要是为区域为本地方培养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专业人才;②高职教育在数量规模的发展中,合理调整其区域分布的结构。逐渐消除高校区域分布的“马太效应”,人为地将一些高职院迁移至一些远离大城市的边缘城镇,以期在那里辐射文化潜移默化的“教化”人的作用,影响那里的风土人情,带动那里的经济、人员的发展。③区域、地方、社会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以及地方、区域外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情况;④国民的恩格尔系数,家庭和个人对接受高职教育愿望和所能投资的能力,这决定着家庭和个人负担高职教育成本的可能性及其强度;⑤财政性教育投入的结构,即政府有多少钱可用于发展高职教育;⑥学校的容量以及有效学校的问题,这涉及到高职教人才目标、服务面向、培养规格、质量能否真正实现的大问题。
  扩大规模是发展,提高质量,更是发展,规模的扩大和质量的提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在高职教育规模发展到一定数量时,就要考虑“质量”的问题,实现教育质量工作重心的转移,既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协调发展的根本需要。
  “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又一内涵。这是对发展在时间维度上确认应具备的状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精神是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优化的前提下,追求“天人协调”,谋求一种人类社会和自然和谐共生、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关系。落实体现到高职教育中,在时间维度上应具有的状态,那就是以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模式、近思远虑两相济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互补短长的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渗透。
  第一,构建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模式;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动力源。要使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应该是教育模式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海涵。教育模式具体体现在高职教育的理念,人才培养目标诸方面。
  所谓教育理念就是人们对教育基本观念的信仰倾向。由于教育理念不同,教育及教学过程的效果就大不一样。高职教育究竟树立什么样的教育理念,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之一。传统的教育理念就是教育者把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社会经验,按社会要求经过有目的地选择,传授给个体,通过引导其掌握社会经验,促使其心理发展来实现这种社会“遗传”,形成社会所需要的人。显然,在这—理念中忽视了人的天生生理差异,扼杀了“人”的个性发展,一味追求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人的“能为”培养。在这种理念下,必然会导致教育见物不见人,无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如果不能改变忽视学生个性差异发展的思想,树立在一定教育目标指导下,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观念;如果不能改变过去以教育者为主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师中心”的思想观念,树立?受教育者为中心”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思想观念;如果不能改变轻视学生独立性精神培养的思想观念,树立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个性与创造性的教育观念;如果不能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树立注重学生整体素质教育的观念,那么真正要达到实际意义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要真正达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则是海市蜃楼,望祥兴叹!
  高等职业教育是科学原理应用的教育、更趋向培养个性发展的教育。因此,必须树立以人性差异为依据,选择多样化的“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教育,帮助引导受教育者在各自的基础上走向人生成功的教育理念。
  第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要近思远虑两相济。可以说,任何类型教育的最终目的都在于使受教育者的人生幸福。其实现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整体素质的增强和提高。因此,无论采用何种培养方式,先要“近思”即考虑当前学生如何就业生存,但这种近思必须置于远虑之中,从长远着想,真正有助学生以“智慧之人”的身份走向社会,因为,“智慧生产幸福”。当然这种智慧是理论智慧与实践智慧的统一,是感情与认识的 统一。所以我们的教育环是或主要不是让学生单纯获取一点知识,掌握一门技术。因为这种谋生手段,往往难以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相反,如果学生有创造精神,情智发达,体魄强壮,他们就能很好地适应和创造社会环境,从中谋得幸福。
  “不为积习所蔽,不为时尚所惑”。在高职教育如潮如涌发展的今天,要使其持续发展,必须要有自己独到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科学技术教育和人文教育要互相渗透,互补短长。科学发展到今天,越来越凸显出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的特点,并反映出更深层次的作用在于对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贡献。
  大学生若只知科技而不跷人文将是灵魂苍白的?空心人,不懂科技而奢谈人文将是游离时代的边缘人。因此,高职教育在进行专业技术教育的同时要加强人文教育,互补短长。要重视STS的理念,让学生正确认识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技术与人的关系,克服技术至上的观点,提倡技术中的人文精神,懂得技术是为人服务的,在技术服务中要渗透对人的关怀。“教育是人柏灵魂教育”,“谁要把自己单纯地局限于学习和认知上,即便他的学习能力非常强,他的灵魂也是匮乏而不建全的。人的生命如果缺乏精神的支持,就会产生被放逐的感觉,就会产生生存的危机,甚至成为行尸走肉;精神的贫乏必将导致道德的沦丧”。仔细分析各种类型和层次的教育,几乎走得是一条科学技术与人文渐相分离的道路,在科学知识、技术的教育过程中,丢弃了关怀,丢弃了自由的理想,丧失了人文的本性,最终造成了一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不知人文精神为何物的异常现象。因此,在科学发展观理念下,高职教育必须消解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在现实中的对立和冲突,弥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裂缝,开辟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之路。一句话,让自由的科学技术回归到理想的人性。“人文科学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深刻的需要,它赋予社会、世界以方向、目的和意义。”人文教育,是人们由工具理性上升为价值理性的客观需求,是“自然人”走向“社会人”的“壮根”教育。
  构建内涵丰富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确定近期与长远的人才培养目标,注重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紧密结合,是高职教育以及培养出的人才在时间维度上能够持续发展的“根”。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基础,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这是对事物“全面、协调、可持续”在发展过程中确认的状态。要体现落实到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状态。那就是坚持“两个为本”,即在人才培养上“育人为本”,在办学上“人才为本”。这个状态对我们教育十分贴切,因为教育事业的最大特点是依靠人、培养人、服务人,没有那一个领域像教育这样与人的关系如此直接和紧密。单就“育人为本”而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具备以下的状态关系:
  “育人为本”,落实到高职教育中,首先就是以学生为本,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打破惯常的学生在校中被作为客体对待的局面,要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框架制度。从学生到校的衣食住行,专业的设置和课程的安排以及在专业上和课程上都要扩大其选择,按照高职学生自身的情况,人才成长的规律和成才的需要来配置教育资源,优化教育元素,为学生独立人格的呵护,开放思想的养成,健康体魄的锻炼,知识技术的获取,创造更为优良的教育环境和有效的教育平台。
  第二,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在校不是单方面的发展,而应该是全面地发展,这就涉及到现代高职教育的质量观、水平观、人才观、教育观的问题。在传统的教育哲学中有为道与为学的分野,一个是强调培养教育人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是强调培养教育人为了获取知识,因此,认为教育质量的高低,就是看学生是否能把专业里所要求的知识都掌握,是否是人才就看学生是否成为科学家,能否成为“象牙塔”里工作的人,其实这就是单纯的“知识观”,要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看,当代人才的全面发展,至少要具备四个方面的素质,即人文道德的素质,文化知识的素质,技能技术的素质,智慧选择的素质,四个方面缺一不可。
  第三,学生的协调发展:这个包括个性差异化教育和公平享受教育权利和权益的两层涵义。学生在校的发展既不是缺失的发展,也不是平衡的发展,而必须是协调发展,因为人们个性存在先天的差异,生长的环境不同,家庭背景不相同身上所带有的成长经历和环境的痕迹也是不一样的,这对于实现培养目标来说,就会有差别。而协调发展就是要兼顾学生个性的差异,不管他来自何方,不管他的经历和背景如何,都需要给予公平公正的发展教育条件,使他们既要会做学问,具有一套过硬的专业技能,同时又要学会做人,学校应全面地培养正确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情操,优异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旺盛的创新精神和强劲的实践能力,尽可能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协调发展,走上成功的彼岸。爱因恩斯坦曾说过,学校应该确立这样的目标,学生离开学校以后,不要成为一个专家,而是要成为一个和谐的人。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各项工作的总纲领。要从整个教育事业发展出发,考虑规划高职教育的发展,调节高职教育教学过程各个环节上的主客体关系的均衡协调,以使其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做到:
  第一,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协调。首先认识到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是穷国办大教育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补充,是数以亿计的普通劳动者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愿望。在受教育机会、教育条件、教育过程等政策框架制订上要进一步树立教育公平的观念,并在规模扩大的同时,十分注意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招生比例的失调、区域的失调、在社会结构成员中的比例失调,以充分体现教育的“无差异性”。
  第二,要处理好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就业岗位相适切的关系。在这方面要注意人才的培养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相匹配的问题,并注意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同时注意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对就业岗位产生和分化的影响,以使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适切性”。
  第三,要处理好高职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与效益的协调关系。在为人民大众能够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满足日益扩大教育需求的同时,要优化高职教育结构,以适当的规模,多样化的形式,多梯度的办学格局,多方位的区域分布,采用开放性的教育教学系统,集约化地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育投入的产出比。
  第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将“成人”与“成才”作为教育质量的根本判据,处理好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处理好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关系,处理好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处理好为道为学为术,理论与实践的美系。
  第五,努力营造文化氛围和繁荣校园文化,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校园文化的繁荣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发展的最高目标,“学校即文化,文化即学校”。北大的出名,不仅是因为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出名,而又是因为“一塔湖图”的校园文化而闻名于世。经济、社会、技术,教育的战略都将越来越维系于这个“文化”轴心。文化的辐射力大于教育。我们要强调文化的认同,促进高职教育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提高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人文素养,使培养出的人才不但能应用科学原理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同时能对科学技术带来的许多社会重大问题以及人生的重大问题能给出合情合理的解释。
  总之,科学发展观统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数量与质量的统一,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是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统一,是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是为道、为学、为术、为美全面和谐的统一。
其他文献
江苏省句容市文昌路幼儿园位于句容城北区域,于2016年4月开始兴建,2017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幼儿园占地面积7888平方米,建筑面积5688平方米,户外场地面积6166平方米,绿化面积2327平方米,计划开办4轨12个班级。我园目前已招收4个小班,4个中班,现有298名幼儿,38名教职工。  我园以“知文昌礼”为办园理念,以“自主、创新、互动、探究”为办园目标,充分整合幼儿园、社区、家长资源,运
[摘要]在世界范围内,文化生产力发展区分为现代与后现代两个形态,后者主要体现为信息经济、知识经济、体验经济以及注意力经济这样几种形式;当前中国文化生产力发展的基本理念设计,应以“科技创造”为基础、以“人文创意”为前锋;其发展模式则体现为以“信息经济”为下位驱动,以“创意经济”为上位牵引。这样一种“梯级推进”模式。  [关键词]文化生产力;创意经济;后现代;后现代经济模式  [中图分类号]F014.
摘 要:行政法律体系有完全不同于民事法律体系、刑事法律体系的特殊面相。行政法渊源的复杂性决定了我国行政法律体系构成要素的独特性。应该以《立法法》第8、9条为标准,区分绝对法律保留、相对法律保留和不属法律保留的事项,并以此为标准构建和判断我国行政法律体系的建设情况。在此标准下,我国行政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属于法律保留的行政事务基本上有法律予以规范,其他事项也大都已经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规和规章。
一、教研背景  笔者在学习新西兰的“学习故事”和江苏省“课程游戏化建设”课程改革的过程之中,充分感知并领略到了“幼儿是积极、主动、自信、有能力的学习者”这样一种比较科学的教育观,于是将教学案例研究的视角聚焦于“基于儿童立场的教育”——从儿童出发,围绕儿童展开,促进儿童的发展。在此理念认知下,笔者选择了大班音乐活动“小木匠和油漆匠”作为教学案例的研究样本,希望能够在“一课三研”的教研过程之中,边实践
摘 要:延安时期,在促进党员保持党性纯洁方面,中共建党纪念文本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党中央依据不断变化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对于怎样做一个合格党员从多方面提出了要求,针对违反党性的种种表现及其危害,提出了增强党性锻炼的多种具体途径和办法。其中一些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认识结论,是党建史上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认真梳理其中的主要思想和观点,对于当前做好保持党的纯洁性工作,具有十分重
深度学习是个体感知觉、思维、情感、意志、价值观全方位投入的活动,既注重幼儿的个体经验发展,又注重社会价值与意义的建构。深度学习关注幼儿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和与他人的互动,更关注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思维的锻炼和能力的提升。“骑小车”游戏是我园幼儿户外体育自主游戏中的新事物,教师观察幼儿游戏情节的发展,关注游戏中出现的困难,解读幼儿的内心需要,通过提供适宜的材料、场地支持,在游戏中促进幼儿的综合能力、经验及
[摘要]近几年,陕南绿色产业的发展较快。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制约因素。要加快陕南绿色产业发展,必须适当限制当地工矿业发展,协调处理好绿色产业和工矿业的矛盾;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给绿色产业以较大的发展空间;用足用活“退耕还林”政策。挖掘绿色产业发展的潜力;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解决发展绿色产业的资金问题;鼓励土地适当集中,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尽快建立健全市场保障
摘要:历史上,在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制”关系的问题上,单从社会主义国家方面来看,长期以来往往都带有一种“左”的情绪或倾向,它是导致“两制”关系走向决绝对抗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左”的情绪或倾向与忽视经典马克思主义关于“两制”关系理论有很大关系。经典马克思主义关于“两制”关系的理论主要有三点: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具有时空上的承继性;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超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不完全是一对在时
摘 要: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契约关系不完全、信息不对称、目标不相容是造成政府公信力递减的主要原因。契约理论认为,民主政治模式下政府与公民的关系是包含多个层面的契约关系。如果排除经济发展方式、社会发展阶段和国际政治环境等其它因素的影响,仅从契约经济学的视角出发,政府与公民间的契约是天然的不完全契约,并且存在“目标不相容”、“信息不对称”等委托代理问题。可以通过自我执行机制与激励策略修正政府与公民间的契约
摘要:“生态人”理念是生态伦理学家在整体主义、和谐理念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更加符合人类本质的理论设定。“生态人”是人在全面发展过程中“量变中的质变”;“生态人”的研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推动了“人—自然—社会”复合生态系统整体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生态人;人的全面发展;发展定位;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C91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6)06-0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