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技术研究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dddess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结合某高层建筑工程,对建筑中的转换层施工技术进行了详细分析。重点研究了转换层施工过程中的模板工程、钢筋工程、混凝土工程以及后浇带施工技术。本工程的施工技术可以为类似高层建筑转换层的施工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
  关键词: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 TU208.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工程概况及特点
  江苏某高层建筑工程转换层位于该工程地面第3层,该层层高5.5m,层面标高7.5m。在该层设置梁式转换层,该层竖向结构同下部结构,柱子均为1000mm×1000mm方柱。水平结构主要为高大断面转换梁,其截面尺寸主要有1000mm×1600mm,1000mm×1800mm,转换层板厚200mm。该层墙、柱及梁板混凝土等级全部为C50,总量约2000m3。该转换层施工整体有以下几个特点:
  (1)模板及支撑施工难度大:由于转换梁截而尺寸大,局部斜角部位无法进行转换梁的侧模施工以及模板的铺设,导致梁的模板和量大大增加。且梁板自重大,模板支撑要求高。这些因素直接导致转换层的混凝土与钢筋自重及施工荷载非常大,施工过程中必须保证梁板模板支撑系统的承载力和整体稳定性。
  (2)钢筋施工难度大:转换梁的配筋量大、主筋长、布置密,梁柱节点区钢筋纵横交错,必须正确放样和下料,保证钢筋位置和数量正确。另外梁柱节点区钢筋间距小,混凝土自由下落困难且易产生温度及收缩裂缝。
  (3)混凝土施工难度大:转换层梁板的混凝土总量超过1000 m3;转换梁钢筋密度大,节点钢筋基本无缝隙,浇筑难度非常大,而且工期紧张,浇注难度更大。
  2施工方案选择
  针对本工程中转换层的特点,考虑到转换层中可能出现的各种荷载,以及工程造价和工期等因素,并通过专家论证,认为采取整体施工法可以一次完成转换层施工,不仅可以充分利用下层支撑层的已有支撑力,还可以降低工程造价,并且能够有效控制施工工期和质量。
  3转换层模板施工
  由于转换层梁板的混凝土用量非常大,导致传递到下面各层的荷载也较大。经过详细计算,从地下3层到地上1层的梁板均设置钢管支撑并全部保留,并在下层梁部位板底增加支撑,以承受转换层梁板施工及混凝土养护期间传下来的荷载。经过对转换层荷载及受力的合理分析与计算,最终决定转换层模板采用以下支撑体系:梁底支撑用扣件式钢管脚手架[1],竹胶板厚度为16mm;转换梁底部主龙骨为钢管,立杆间距为450mm×450mm,次龙骨为50mm×60mm木方,间距150mm;转换层设置4道纵横向水平杆,地面到转换梁底部也设置4道纵横向水平杆,并在梁、板之间贯通连接;整个支撑体系四周以及转换梁两侧都设置连续剪刀撑。梁模板安装时,按照梁最大跨度的0. 25% 起拱。立杆下垂直梁方向通长铺设50mm×250mm木条板,并在每个立杆底下垫100mm×100mm×15mm钢板。
  4转换层钢筋施工
  转换层框支柱边柱及角柱外侧钢筋均需锚入框支梁内,并将框支柱钢筋伸到框支梁上部纵筋的下层处,其它中间框支柱则伸到相应的梁标高处。由于框支梁的钢筋直径较大、层数较多,且钢筋较长,为保证钢筋位置正确,利用木工搭设的钢管架,将钢筋逐层摆放,先摆上部纵筋的最下层,且两个方向同时进行,直至上部纵筋全部摆完。框支梁的上部纵筋摆放结束,进行梁箍筋的设置、安装,上部纵筋绑扎时每隔2m左右留一段不安装,以便框支梁下部纵筋摆放,下部纵筋安装时,两个方向同时进行且逐层摆放,摆放结束后,将下部纵筋绑扎,并将预留的上部纵筋绑扎完毕,最后进行侧面抗扭钢筋与拉筋的绑扎。在梁柱接头部位,柱箍筋按照正常要求布置,由于框支梁的上下部纵筋数量较多且交错,为便于施工,在绑扎梁钢筋之前,将框支柱的外箍筋先行设置,根据梁纵向钢筋高度及时调整柱箍筋高度,进行绑扎。梁下部钢筋保护层控制采用短钢筋头垫在箍筋上作为保护垫块,并沿梁纵向按间距0. 8m布置。将梁纵向钢筋调整至模板中间,绑扎过程中将梁钢筋设置在柱纵向钢筋内侧,然后进行梁钢筋绑扎。框支梁的上下层钢筋在同一轴线通长设置,将多出的纵筋按锚固长度锚入柱内,以减少框支梁内钢筋接头;框支梁下部纵筋的接头位置设置在跨外1/ 3范围内,上部纵筋接头设置在跨中1/ 3范围内,利用同直径钢筋将梁上下层钢筋分开且绑扎牢固,以保证钢筋在混凝土施工时位置正确,且便于混凝土浇筑。
  5转换层混凝土施工
  混凝土施工前应对转换层大梁模板、支架、钢筋和预埋件进行全而检查。转换层墙、柱与顶梁楼板同时浇筑,并在梁板部位设置5道后浇带分区浇筑。先浇筑墙柱混凝土至梁底位置,再浇筑梁混凝土,浇筑至板底时便与板一同浇筑,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间隔时间,避免出现冷缝。浇注时采用从中部开始逐渐向两边扩展的方式进行浇筑。超大梁采用分层下料、分层振捣,每次浇筑混凝土厚度约500mm。转换层梁板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50,全部采用商品混凝土,坍落度控制在190mm(±10mm),现场设1台混凝土输送泵,采用泵管直接下料。为保证混凝土顺利浇筑,防止产生裂缝,通过同设计单位沟通,对钢筋较密部位进行合理且适当的处理,以利于混凝土下料。同时对混凝土施工期间的各项工作进行管理和协调。混凝土试块按规范要求留置并养护。混凝土压实收面后采用塑料薄膜进行覆盖,并安排专人进行温度测试,避免出现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的情况。
  6转换层后浇带施工
  由于本工程后浇带较多,且要穿过高度1800mm大梁,因此,需要避免混凝土流入后浇带。施工中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控制。在后浇带部位的梁只设置底部模板,不设置侧模板,以便清理流入后浇带的混凝土。绑扎钢筋过程中,先绑扎梁下皮纵向钢筋,确定箍筋位置,放置箍筋,待放置到后浇带部位时,放带双向钢板网箍筋,钢板网在后浇带外侧,以箍筋作为钢板网龙骨,避免受混凝土挤压,向后浇带内侧变形,然后绑扎其他钢筋。混凝土浇筑期间,注意观察,对梁混凝土要求分层浇筑,避免对钢板网产生过大的侧压力,从而使混凝土流入后浇带内部。
  7结论
  本工程澆注过程中,转换层及下面各层支架稳定,模板完好,取得了圆满成功。本工程对转换层施工的成功经验,以及施工技术可以为类似高层建筑转换层的施工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早期肠内营养在胃癌行全胃切除术患者中的作用。方法分析48例胃癌行全胃切除术患者,分为早期肠内营养(EEN组,n=24)及完全肠外营养(TPN组,n=24)。EEN组在术后1~2 d均通过空
目的:探讨健身气功六字诀对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影响,为六字诀锻炼对认知功能影响的评价提供实验支持。方法:采用上海海神医疗电子仪器厂生产的NDI-200(海神号)神经电检诊仪记
目的 探讨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适宜口饲喂养方式.方法 2007年1月至2009年10月本院儿科新生儿区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83例,胎龄30~34周,体质量1001~1499 g.随机分为ABC三组.A
目的观察左卡尼汀对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uEPO)疗效的影响。方法将40例尿毒症血透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两组同时于血透后予以r-HuEPO 100~150 u/(kg.周)皮下注射。待红细胞压积(Hct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为妇科常见病,通常发生中年妇女,它是由于调节生殖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失常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而全身及内外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存在。中年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目的 探讨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P)的临床特点和加味大承气汤的治疗效果和护理体会.方法 对89例ABP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加味大承气汤,而对
严重颅脑外伤是各种意外事故的主要死因,发病率持续增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具有病情凶险、治疗效果差、死亡率高及致残率高的特点。为了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重
目的 通过对临床上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临床观察及研究分析,探讨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措施.方法 通过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制度对临床输注血液制品后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统
摘要:笔者混凝土施工技术所存在的问题入手,对混凝土质量管理简单论述,并对混凝土施工技术可控性进行分析,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策略  中图分类号:TU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些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工民建的腾飞速度几乎就可以用奇迹来形容。其不管是在建筑的施工工艺及技术方法方面,还是在建筑的施工机具及劳动力的的配置方面,都已经取得了质的突破。而作为工民建施工过
摘要:文章探讨了泵送混凝土施工中的若干技术要求,并分析了温度裂缝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控制及防止温度裂缝的有效措施,以期提高泵送混凝土浇筑质量。  关键词:泵送混凝土;技术要求;温度裂缝;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TU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同行们都了解,泵送混凝土是一种粘滞流体物质,其特性是借助外力可以滚动,但屈服值不为零。管内混凝土在泵送压力作用下,混凝土内的水泥砂浆向管的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