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精神培育的现实基点和逻辑路径

来源 :现代交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j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族的发展与民族精神的凝聚息息相关,而在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中,“公共精神”又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公共精神的培育有利于实现公民社会,提高公民意识,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一个国家公民的公共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这个国家的文明情况,因此,我们必须加大力度,切实培育我国公民的公共精神。本文从公共精神的内涵和特征入手,系统地阐述了公共精神的培育路径。
  [关键词]民族精神 公共精神 培育和弘扬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0-0033-02
  纵观我国数千年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不论处于何种阶段,民族的发展都必须以培育民族精神为根基。从本质上来说,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其实就是该民族的公共性与文化精髓。通过这个民族的公共精神,我们能够深入地了解这个民族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以及这个民族的不懈追求。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培育具有民族特点的公共精神已逐步成为弘扬民族精神的关键。
  一、公共精神的涵义和特征
  所谓公共精神,主要是指社会公共生活的产物,它集中体现着世界公共性,是社会成员在维护公共利益和关爱社会、关心其他人的公共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公共精神对公民的要求较高,它要求公民在公共理性的指引下,以公共生活为基本准则,科学合理地处理公共领域的利益关系,并自觉维护公共利益以及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具体来说,公共精神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共精神以公共意识为主要内容
  公共意识是指公民对公共领域内利益关系的理性认识,其中既包括公民自身在公共领域中的权利义务意识,还包括公民对公共价值的主观认可。从现在社会的角度来看,绝大多数公民的公共意识体现为一种整体意识。也就是说,公民眼中的公共意识主要意味着其没有将自己独立起来,而是积极踊跃地参与社会生活,将自身与社会有机结合在一起,并在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寻找公民同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具有公共意识的公民意味着其在自身发展过程中超越了世人的狭隘性和短暂性,能够在更为广阔的空间展现自己,并将自身的利益与公共利益有机结合在一起,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促进国家繁荣富强。
  (二)公共精神以公共理性为内在支撑
  公共理性是指公民对公众的理性,是公民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在理性精神的引导下,对自身存在的把握以及社会公共性的实现。之所以将公民的这种理性称之为公共理性,主要原因在于这种理性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公共理性要求每一位公民都能够在涉及社会共同利益的时候,能够以实质利益为基础,在综合考量各种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公共对话尽可能地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想要提高公民的公共理性认识,就必须时刻教导公民,使其能够勇敢地运用自己的理性,避免盲从、盲信等,能够科学地把握自身同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担负起自己应付的公共责任!在公共理性的引导下,公民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公共生活,总结公共生活经验,确立公共信念,并最终形成崇高的公共精神。
  (三)公共精神以公共关怀为外在表现
  从本质上来说,公民的公共精神其实就是一种公共关怀。它是我国公民对公共利益以及公共事务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自觉关心。公共关怀的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公民的公共关怀一方面体现着公民的高尚人格情操,另一方面也充分体现着公民的基本行为准则。现阶段,我国公民的公共关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公民能够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并同政府进行积极有效的合作;其次,能够做到认同公共价值和公共利益,并以公共利益的角度去审视和评价实务;再次,能够对公共安全、公共卫生以及公共环境做到自觉关怀;最后,能够自觉踊跃地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管理,并做到充分理解和包容他人,实现公民之间的平等合作。
  二、我国公共精神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从政府部门角度来看
  现阶段我国政府的公共精神缺失主要体现在部分地方政府以及政府部门的行为与公共利益相违背,这种行为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我国民众对社会整体价值的追求。不仅如此,部分政府部门还将自身的利益等同于公共利益。党中央所制定的相关政策难以真正落实到某些地方和部门,导致政策目标难以实现。一旦政府在日常行政管理中丧失了公共精神,公共权力就会被滥用,政府的服务职能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
  (二)从企业角度来看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企业也频繁出现公共精神问题。部分企业为了一己之私,唯利是图,导致恶性竞争频发。不仅如此,少数不良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不惜损害整个行业的利益。这些公共精神问题的产生,严重影响着我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从民众角度来看
  在我国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公共精神早已经成为了我国公民最为重要的一种美德,在公共精神的引导下,民众会自觉、主动投身到公共生活当中,在维护自身正当利益的同时,也能够给予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一定的关心。然而,现阶段,我国今民众的公共精神的缺失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例如公共意识淡薄、主体意识不强等等。民众公共精神的缺失一方面不利于民众自身幸福感的产生,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民众参与政治生活和公共生活。
  三、培育公共精神的现实基点
  (一)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具备公共精神的特质
  自古以来,我国民族精神就包含了公共性这一独有的特质,我国古代涌现出了一大批爱国的仁人志士,留下了许多具有公共性特质的事迹和名言佳句,例如大禹的“三过家门而不入”、周公的“夙夜在公、握发吐哺”、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等等。
  (二)公民的爱国情怀为公共精神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之所以深入研究中国民族精神,主要原因在于为了进一步弘扬民众的爱国情怀,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意识,从而众志成城,齐心协力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而公共精神的构建则必须以爱国情怀为基础,可以说,只有中华民族每一个成员都具备了高尚的爱国情怀,公共精神才能够实现,中华民族民族精神才能够得以培育。可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公共精神的重要性。
  (三)民族价值观念推动了公共精神的建立
  我国的民族精神是在中华民族逐步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它能够充分反映中华民族的内在特质,例如精神风貌、精神特征等。数千年来发展历程中,我国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恰恰是这种民族精神,充分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的价值实质。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逐步发展成为了民族人文精神的内涵,成为了实现我国民族发展的强大动力!
  (四)民族文化精神影响着公共精神的构建
  不论是哪一个民族,其民族精神都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而文化也充分彰显在这个民族的精神中。中华民族精神的每一个方面都蕴含着公共精神。正是这种公共精神,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播,也在其逐步发展的过程中接受着民族文化的熏陶。在民族文化的影响下,中华民族的公共精神将会逐步发扬光大。
  四、培育公共精神的逻辑路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公共精神早已不是以往自发形成的产物,它是在党和国家以及各族人民共同建构的基础上逐步培育出来的。由此可见,构建公共精神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具体来说,公共精神培育的逻辑路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培养民众的公民意识为基础,培育公共精神
  所谓公民意识其实是一种自我认识,是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地位的一种认识,它是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最根本意识。随着公民教育的不断普及,公共精神的培育已经成为了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重点。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不断培育形成和完善公民意识的过程。作为社会文明发展的基本条件,公民意识已经成为了培养我国公民具备公共精神的土壤。正因如此,教育领域的相关教育工作者也应当通过与受教育者之间进行互动的方式,帮助受教育者完善自身的公共性人格。
  (二)以培育民众的公德意识为基础,培育公共精神
  从小学到大学,我们一直以来都在进行着崇高的政治理想教育。这种政治理想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民众的行为,帮助民众树立了最起码的做人准则,但是还难以帮助广大民众树立更高水平的公德意识。从本质上来说,公德意识的高低与现阶段我国实施的教育密切相关。社会公德意识的树立不仅仅影响公民个体的行为规范,也关乎着整个社会的公德意识的培育,一旦全体民众都具备了较高的公德意识,那么就等同于全体民众形成了一种普遍性的公共精神。可见,在培育公共精神的过程中,着重培养民众的公德意识极其必要。
  (三)以在国际社会中树立国家形象为手段,培育公共精神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愈发高大起来,但是其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现阶段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来体验中国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每一名公民都应当从点滴小事做起,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公民树立国家形象的过程其实也是我国公民形成一个良好习惯的过程,而公民的良好习惯也直接影响着我国民族精神的构建,由此看来,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对于培育公民的公共精神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五、结语
  公共精神的确立直接影响着我国的国家形象,对我国未来的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必要采取多种方式,多管齐下、多策并举,构建公共精神,使我国昂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1]李祥祥.近年来国内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研究述评[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2):136-140.
  [2]朱祥海.己身与天下:公共精神的生成基础[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4):70-73.
  [3]曾琰.公共精神:志愿精神培育的内核[J].思想理论教育,2012(15):15-19.
  [4]曾琰.志愿精神之于公共精神培育的逻辑与价值反思[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03):55-61 110.
  [5]任嫦勤,曾辉,李明.公共意识培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基点[J].宜春学院学报,2011(05):1-5.
  责任编辑:杨柳
其他文献
[摘要]刑法是我们的基本法,关乎我们公民的切身利益,对于刑法修正案九对第二百八十条的修改驾驶证不应该规定在刑法中,同时从法益的解释机能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关于该法条的完善,严格明确和限制严重的情形的处理,增加明知与真实身份不相符合的情形而使用的处罚。  [关键词]罪责刑 相适应 谦抑性 完善  [中图分类号]D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0-0027-02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加强公司内部财务管理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现实价值.为了使其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发挥作用,现有的财务管理模式迫切需要不断优化,以加强企业财务
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大省,其安防报警运营服务业相对来说发展态势较好。目前河南专业从事报警运营企业有350余家,全省报警运营服务年营业额约4亿元,但单一的市场运
期刊
我国早已在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且正不断朝深度老龄化社会快速迈进,这一不可逆转的趋势势必将对我国各行业造成较为深远影响,基于此,本文简单分析了老年人笔记本设计定位,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在新的一年中,被称作“国家账本”的政府预算报告,关乎国家的“钱袋子”和民生福祉,备受社会各界关
期刊
期刊
【摘要】如今,由开发单位总部聘请“第三方”,对项目参建单位进行检查已经成为潮流和趋势。此类检查以专业、全面、客观、真实等特点受到开发单位的青睐,其中安全施工工作因易受到社会关注,成为“第三方”检查中的重点。本文将从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者的角度对“第三方”安全迎检工作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安全检查;迎检;第三方  1、引言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重要一环,现场实际操作中,由于人員素质、工
期刊
一、如何培养学生的物理意识  1.培养学生的物理意识,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善于提问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仅仅是一种技能,而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学会提问很重要,只有会提问的人才能想要解决问题.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不妨采用多媒体、电影、录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