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人为本,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课程改革的核心,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可见,关注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爱护、欣赏每一个学生的与众不同,才能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在更高的生命层次里进行积极主动的自我更新、自我发展。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呢?
一、 讲究朗读,读出个性
《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加强朗读,而且这一要求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我们有这样一种认识,只听老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琅琅读书声的语文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课。教师用自己的讲解、分析取代学生阅读实践的状况正在改变,他们把时间尽可能多地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加深理解和情感体验。在教学中,要注意营造一种宽松、愉悦、平等、竟争的氛围,用多种形式,使学生敢读、愿读、乐读,读出感情,张扬个性。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手段,要把它用“活”,用“巧”,以达到使学生理解、积累、发展语言,激发情感的作用。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个别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比赛读、表演读……在教学中,要注意把这些方式有机地整合起来,相互渗透,而不是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如:在学生的赛读中巧妙地融入老师的范读,把学生的领读和同学的跟读融于学生的赛读中。每个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各不相同,要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来展示自己对课文的感悟。有的孩子喜欢边读边比动作;有的孩子喜欢和小组的伙伴表演读;有的孩子把画画结合在自己的朗读之中,边读边画;有的孩子为了抒发情感,喜欢配乐朗读。如《小柳树和小枣树》一文中,小柳树说:“喂,小枣树,你怎么不长叶啊?你看我,多漂亮!”。一个学生自拟动作,自配表情,只见他双眉上扬,胸脯一挺,大拇指一翘,夸张的语气配上丰富的脸部表情,再辅以形象的动作,活脱脱就是那棵得意、无理的小柳树。再如:学习《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时,有一位学生就边读边画,读完课文后,也把小动物们的脚印的形状生动地展现在黑板上。不管是任何形式的读,只要孩子把自己对文章的感悟融入于琅琅读书声中,他的朗读就是成功的,教师就应该给予鼓励、肯定,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二、 重情感体验,悟出个性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在阅读过程中每一位学生的理解,都与原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和阅读习惯有关,对同一篇课文,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文化语境和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对同一作品,也会产生不同一感受。因此,教师不能以自己的思想去束缚或替代学生的思想,不能以自己的思维模式去统一规范和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如学习《小柳树和小枣树》一课,有的学生说他喜欢小枣树,因为小枣树会结果子,又不会嘲笑别人。有的学生则喜欢小柳树,因为小柳树发芽早,落叶晚,等小柳树长大了,人们可以在树阴下乘凉。如果小柳树能改正缺点,那就更好了。也有的学生说既喜欢小柳树也喜欢小枣树,因为小枣树能为人们献上香甜的果实,小柳树在小枣树的教育下知道错了,他以后不会再嘲笑别人了。学生的这种感悟的生动和丰富,独特而又有创意,充分表现了个性化的主观感受,这种感受又有合理的因素,是正常的,健康的,教师应珍视、尊重并加以呵护。这也正是阅读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
三、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延伸,拓出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教学中努力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砥砺能力。把语文实践活动和课文延伸相结合,和积累语言相结合。在学习《坐井观天》一课后,让学生给课文编一个结尾,想一想青蛙跳出井口后,会说什么?小鸟会怎么答?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丰富多彩的想象,生一:青蛙说:“为什么我坐在井里看到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呢?”小鸟说:“那是因为你坐在井里,你的视线被井壁给遮住了。”生二:青蛙:“原来天真是无边无际的呀,世界是这么美,看来真的是我错了。”小鸟说:“小青蛙,你看到的还只是一小部分,你还要再跳远一些,那你看到的东西还会更多。”如学习《北京》一课时,请学生回去搜集关于北京的资料,学生搜集的资料就极富个性,有的从网上下载文字材料,有的搜集北京的图片,有的找了写北京的歌曲《故乡是北京》,还有的找到的是介绍北京风光的VCD片……在教学古诗《春晓》后,鼓励学生去收集有关春天的古诗,并把它背下来,然后在早读课上举行一个“诵春诗”活动,还可以进行比赛,看谁背得最多,背得最好。教学完第三册《识字四》一课的成语后,班级举行了一个“成语展示会”请同学们把自己课外积累下来的成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现给大家。学生各尽其所,展示的内容之广,方式之多,大大出乎老师的意料。有的学生把自己读懂的成语故事编成了一段儿歌,有的根据成语的意思编成哑谜让大家猜,有的把成语的意思展现在画中,有的搞成语接龙,有的和同学合作表演成语故事,还有人模仿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张成语试卷……
可见,阅读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努力营造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氛围,尽可能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自我展现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体验,让学生始终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这样,学生就能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发展自己的个性,使课堂呈现勃勃生机。
一、 讲究朗读,读出个性
《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加强朗读,而且这一要求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我们有这样一种认识,只听老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琅琅读书声的语文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课。教师用自己的讲解、分析取代学生阅读实践的状况正在改变,他们把时间尽可能多地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加深理解和情感体验。在教学中,要注意营造一种宽松、愉悦、平等、竟争的氛围,用多种形式,使学生敢读、愿读、乐读,读出感情,张扬个性。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手段,要把它用“活”,用“巧”,以达到使学生理解、积累、发展语言,激发情感的作用。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个别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比赛读、表演读……在教学中,要注意把这些方式有机地整合起来,相互渗透,而不是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如:在学生的赛读中巧妙地融入老师的范读,把学生的领读和同学的跟读融于学生的赛读中。每个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各不相同,要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来展示自己对课文的感悟。有的孩子喜欢边读边比动作;有的孩子喜欢和小组的伙伴表演读;有的孩子把画画结合在自己的朗读之中,边读边画;有的孩子为了抒发情感,喜欢配乐朗读。如《小柳树和小枣树》一文中,小柳树说:“喂,小枣树,你怎么不长叶啊?你看我,多漂亮!”。一个学生自拟动作,自配表情,只见他双眉上扬,胸脯一挺,大拇指一翘,夸张的语气配上丰富的脸部表情,再辅以形象的动作,活脱脱就是那棵得意、无理的小柳树。再如:学习《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时,有一位学生就边读边画,读完课文后,也把小动物们的脚印的形状生动地展现在黑板上。不管是任何形式的读,只要孩子把自己对文章的感悟融入于琅琅读书声中,他的朗读就是成功的,教师就应该给予鼓励、肯定,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二、 重情感体验,悟出个性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在阅读过程中每一位学生的理解,都与原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和阅读习惯有关,对同一篇课文,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文化语境和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对同一作品,也会产生不同一感受。因此,教师不能以自己的思想去束缚或替代学生的思想,不能以自己的思维模式去统一规范和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如学习《小柳树和小枣树》一课,有的学生说他喜欢小枣树,因为小枣树会结果子,又不会嘲笑别人。有的学生则喜欢小柳树,因为小柳树发芽早,落叶晚,等小柳树长大了,人们可以在树阴下乘凉。如果小柳树能改正缺点,那就更好了。也有的学生说既喜欢小柳树也喜欢小枣树,因为小枣树能为人们献上香甜的果实,小柳树在小枣树的教育下知道错了,他以后不会再嘲笑别人了。学生的这种感悟的生动和丰富,独特而又有创意,充分表现了个性化的主观感受,这种感受又有合理的因素,是正常的,健康的,教师应珍视、尊重并加以呵护。这也正是阅读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
三、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延伸,拓出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教学中努力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砥砺能力。把语文实践活动和课文延伸相结合,和积累语言相结合。在学习《坐井观天》一课后,让学生给课文编一个结尾,想一想青蛙跳出井口后,会说什么?小鸟会怎么答?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丰富多彩的想象,生一:青蛙说:“为什么我坐在井里看到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呢?”小鸟说:“那是因为你坐在井里,你的视线被井壁给遮住了。”生二:青蛙:“原来天真是无边无际的呀,世界是这么美,看来真的是我错了。”小鸟说:“小青蛙,你看到的还只是一小部分,你还要再跳远一些,那你看到的东西还会更多。”如学习《北京》一课时,请学生回去搜集关于北京的资料,学生搜集的资料就极富个性,有的从网上下载文字材料,有的搜集北京的图片,有的找了写北京的歌曲《故乡是北京》,还有的找到的是介绍北京风光的VCD片……在教学古诗《春晓》后,鼓励学生去收集有关春天的古诗,并把它背下来,然后在早读课上举行一个“诵春诗”活动,还可以进行比赛,看谁背得最多,背得最好。教学完第三册《识字四》一课的成语后,班级举行了一个“成语展示会”请同学们把自己课外积累下来的成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现给大家。学生各尽其所,展示的内容之广,方式之多,大大出乎老师的意料。有的学生把自己读懂的成语故事编成了一段儿歌,有的根据成语的意思编成哑谜让大家猜,有的把成语的意思展现在画中,有的搞成语接龙,有的和同学合作表演成语故事,还有人模仿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张成语试卷……
可见,阅读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努力营造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氛围,尽可能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自我展现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体验,让学生始终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这样,学生就能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发展自己的个性,使课堂呈现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