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库资金波动与我国货币政策效应动态影响机制

来源 :当代经济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2721628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稳健、高效的国库资金管理对实现金融供给侧去杠杆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构建包含国库资金变量的CC-LM模型,从比较静态的角度分析国库资金变动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传导渠道、作用机制,并对其冲击效应进行系统估计和Markov区制转换估计。研究表明,国库资金变动对货币供给、政府购买需求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冲击,但对利率的冲击效应随区制而转换。央行金库对基础货币具有较強的杠杆效应,国库资金对国民收入增长率在不同状态下均呈现出显著的正向效应,但状态转换的持续期较短,而基础货币和利率维持原有状态的持续期相对较长。熨平国库资金变动的杠杆性冲击,应加强对国库资金使用的周期监控,加快建设和规范单一账户体系,建立国库资金存量盘活考核机制,祛除国库资金库存余额高杠杆性冲击。
  关键词:国库资金;货币政策;货币供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杠杆效应;系统估计;区制转换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19(02)-0013-14
  一段时期以来,中国经济运行中的供给侧产能过剩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监管层、实体经济等各领域对产能过剩、去库存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挖掘和持久讨论。2016年1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习近平指出,从提高社会生产力的角度入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我国经济运行中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三去一降一补”政策逐步形成,并成为指导我国经济宏观调控的圭臬。
  作为经济运行的重要调控方之一,国库资金体现了一般财政预算收入的规模、结构及其重要变化,并可能对货币供给产生重要影响。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理顺了我国中央与地方财税分配体制,推动了国库资金余额的不断增长。伴随着我国财政收支体制的改革、财政预算收入渠道的变迁,我国国库资金呈现出不断攀升的波动趋势。高启的国库资金凸显了我国财政经济改革的巨大成果,但庞大的国库闲置资金也意味着我国国库资金的巨大机会成本和时间价值损失。国库资金波动对宏观货币供给和政策效应均形成了一定冲击。2017年2月,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下发了《关于全面开展省级地方国库现金管理的通知》(财库〔2017〕8号),决定在《地方国库现金管理试点办法》(财库〔2014〕183号)的基础上,在全国全面开展省级地方国库资金管理。这意味着我国全面国库现金管理体制的到来。随着这一全面国库资金管理体制及当前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推行,如何协调高启的、闲置的国库资金与稳健的货币政策效应之间的关系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框架下我国政策调控必须处理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文献回顾
  国内外关于国库资金对货币政策效应影响的争议由来已久,争议的核心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关于国库资金管理制度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及机理,二是关于国库资金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渠道及传导变量,三是关于国库资金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强度与方向。
  不同文献从不同的国库资金管理制度入手,讨论国库资金管理体制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1-4],而要讨论这一变动及其影响后果,必须首先对国库资金管理制度进行判别及分析。从各国运行实际看,在当前各国国库资金的管理体制上,除少数国家仍坚持传统的国家独立金库体制外,委托金库管理体制和银行存款制是各国金库管理的主要形式,而在委托金库制和银行存款制下国库资金变动对货币供给乃至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并不尽相同。在委托金库体制下,国库资金的变动将引起基础货币的变化,国库资金增多意味着央行基础货币的回笼,经济运行中货币供给的下降;反之,则引起基础货币的投放[5-6]。当国库资金从单一金库制度转换为央行—商业银行“双重财政存款”[7]的混合金库体制时,国库资金变动对政府购买和货币供给的边际系数的敏感性均会发生变化。根据王松奇[7]的研究,在“双重财政存款”制度下,国库资金既在央行金库也在商业银行体系保持存款余额,财政收入存入国库的款项并不会立刻从商业银行专户划至央行金库,而是根据政府购买支出的安排确定商业银行专户资金的规模和拨转时间。显然,财政在商业银行专户的国库资金增加,意味着商业银行准备金和基础货币的增加;商业银行专户的国库资金被划转至央行金库,意味着商业银行准备金和基础货币的减少。因此,此时国库资金变动对货币供给的影响不但存在规模变动的影响,也存在结构变动的影响,中央银行金库的资金增加与货币供给存在反向变动,但商业银行专户资金的增加则与货币供给存在正向变动关系。王雍君等[8]从国库资金管理中财政部门与央行的权责分派来讨论现金管理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近来,文献研究拓展了这种分析框架[9-11],并在一个货币联盟的制度下对国库资金的变动影响进行分析,但关于国库资金管理体制下资金变动影响货币供给的分析仍遵循上述文献的逻辑。
  国库资金影响货币政策效应渠道的问题分析实际上与前述问题紧密相连——不同的国库资金管理制度必然引起不同的直接冲击变量,从而形成不同的货币政策效应冲击渠道[1,6,12-14]。在委托金库制等单一国家金库的体制下,国库资金存放在中央银行,此时国库资金的收缩和扩展对应于基础货币的扩展和紧缩,且由于国库资金并未形成商业银行信贷,因而也不会形成存款货币的倍数扩张。这类体制下基础货币影响渠道形成的关键在于单一的国库资金存放机构(中央银行金库),在这种单一金库下,国库资金的变动形成中央银行存款的变动,从而影响基础货币的增减[7,15]。与单一金库的设置不同,在银行存款制度下,财政形成的国库资金以商业银行存款的方式存入商业银行体系,此时并没有特设机构管理国库资金,国库资金被视为一般性的商业银行存款。显然,在这一体制下,国库资金的变动并不会影响基础货币,从而其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也相对较小。当国库资金同时存放在中央银行金库和商业银行时,闲置国库资金被存放在商业银行,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金融市场投资,从而保持国库资金余额的最优水平[16-17]。显然,此时国库资金变动对货币供给及货币政策效应的冲击受到商业银行行为的直接影响[18]。Heckelman等[19]分析了国库资金与美联储货币政策周期波动的影响,并讨论不同环境下这种变动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在央行+商业银行的混合金库体制下,由于央行金库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处于最优规模状态的国库库存,因此央行金库的规模变动甚微,其对基础货币的冲击较小,存放于商业银行的国库资金成为影响货币供给的重要源头,此时国库资金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主要集中于信贷渠道[20]。因而,混合金库体制下,国库资金管理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基础货币变动的影响,二是信贷渠道的影响(见图1)。因此,判断国库资金管理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实质上可以从国库资金变动对基础货币及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的影响开始。付敏杰[21]认为,政府存款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主导了货币政策,严重影响了央行执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且对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具有冲蚀效应。Lewis[14]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资金转移的角度,证实了政府间的资金流动对政策效应的冲击,恰当的资金转移及激励有助于提升政策效果。   在国库资金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强度与方向问题上,既有文献主要集中于时间序列的因果性检验,对国库资金变动影响货币政策的方向性问题进行探索[1,22-23]。在建模过程中,通常做法是基于国库资金及货币供给变量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脉冲响应及方差分解,藉此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来判断国库库存资金与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方向。在这一实证领域的多数文献基本支持前文关于国库资金与货币供给变动逻辑的分析,并指出国库资金是货币供给变动的Granger原因,国库资金与货币政策效应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冲击联系[1,22]。从文献研究进展来看,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目前仍基本遵循着线性分析的假设,无论是关于国库资金与货币政策效应的向量自回归建模还是二者关系的Granger因果性检验,文献均以线性模型为基准,并藉此分析二者的影响强度及因果方向性。线性假设在分析二者作用机制上具有简便性,但可能忽略一些潜在的非线性作用效应[31],特别是在国库资金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机制问题上,目前仍无法完全确定二者准确的线性或非线性作用机制[23]。在分析国库资金与货币政策效应的数据结构上,文献研究基本上以时间序列数据为主,通过对统一经济体的时间序列数据变化分析国库资金与货币政策效应的冲击作用[1,22]。付英俊等[24]基于协整技术的实证检验证实了国库现金管理对基础货币的重要影响,但在规模问题上仍存在较大空间,且国库现金管理中标利率是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Granger原因。Su[25]采用動态面板来分析地方政府存款的决定因素,并证实风险因素对市政资金变动的核心影响。
  国库资金与货币政策效应关系的研究。总体上来看,在发达市场经济体随着稳定的国库资金管理制度的建立,对国库资金与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集中于二者作用机制的分析与挖掘,在发展中经济体,囿于国库资金管理制度的变革,国库资金与货币政策效应关系的研究不仅受制于国库资金体制的影响,而且由于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对国库资金与货币政策效应作用机制的分析也呈现出动态变化的特性,但国库资金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渠道与作用机制仍存在较大争议。[JP2]在既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旨在分析随着我国国库资金管理制度日趋稳定化,在当前央行和商业银行共同参与的国库资金管理体制中,我国国库资金与货币政策效应的作用机制与渠道如何,二者是否存在非线性作用机制及因果性,高启的国库资金如何冲击货币政策效应。
  二、数理模型与实证设计
  关于国库资金与货币政策作用机制的经典分析离不开对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讨论。在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国库资金体现为央行对政府的负债,但当我们分析国库资金对货币政策影响时,一个不言自明的假定是,国库资金被存放于中央银行,在这种情况下,国库资金的变动会冲击基础货币,从而对货币供给及货币政策效应产生影响[7]。换言之,经典理论关于国库资金与货币供给的讨论实质上是建立在中央银行独立金库制下开展分析的,从而形成了国库资金变动→基础货币→货币供给的线性作用逻辑
  根据简化的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26]:资产总额(∑Ai)=负债总额(∑Di),而央行的负债包括D1(基础货币)、D2(国库库存资金)和D3(其他负债)。由此不难获得基础货币D1=∑Ai-D2-D3,即[SX(]D1[]D2[SX)]=-1,因而在中央银行独立金库体制下,国库资金变动与基础货币变动呈反向关系。。
  这一分析框架显然受到诸多假设条件的制约——现代信用制度的假设、国库资金管理体制、央行资产总额(包括外汇储备等)不变的假设等。抛开这些外在约束的限制,经典分析难以准确捕捉国库资金与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特别是在当前央行和商业银行并行的国库资金管理体制下,商业银行的国库资金存款未必一定会形成基础货币,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更多地影响货币乘数[23]。
  事实上,国库资金管理对基础货币变动的影响无论是在单一金库体制下还是在混合金库体制下均未受到质疑,标准的央行资产负债表分析业已揭示这一机理[26]。但对于混合金库体制下国库资金变动对信贷传导渠道的冲击文献研究仍存在一定争议。银行信贷渠道是典型的信用传导机制,Bernanke等[27][JP2]将银行信贷引入IS-LM模型,对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进行了正式讨论,并构建了包含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的CC-LM模型。
  但在Bernanke等[27]的CC-LM传导模型中并未考虑国库资金管理对银行信贷渠道的影响,事实上,当国库资金管理混合体制影响到银行信贷供求时,国库资金管理足以对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渠道形成冲击,包含国库资金管理的CC-LM模型可以揭示这种冲击影响机制。
  遵循Kashyap等[28]的做法,与CC-LM模型一致,在包含国库资金管理的CC-LM模型中,仍假定物价水平短期不变,模型分析包含的市场包括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和信贷市场。借鉴刘斌[29]的模型思路,本文尝试在CC-LM模型中加入国库资金变量TC,并在新构建的包含国库资金变量的CC-LM模型中分析国库资金变动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的影响机制。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分税制改革以来日益增长的国库资金余额引起了广泛关注,随着“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政策的逐步推进,国库资金余额的高杠杆性愈发引起各界重视,对国库资金及其管理体制与我国货币供给、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机制分析是本文研究的核心所在。
  国库资金余额变动对政府购买和货币供给具有显著的正向边际效应(g′>0,κ′[KG-*3]tc>0)。本文在考察国库资金管理体制变革的基础上,围绕国库资金变动影响货币供给的渠道和机制,构建包括国库资金变量在内的CC-LM模型,从比较静态的角度分析国库资金变动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传导渠道、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国库资金变动对货币供给、政府购买需求均具有正向冲击,且具有统计显著性,并对政府购买和货币供给的波动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在g′>0,κ′[KG-*3]tc>0的情况下,国库资金余额的波动将对政府购买和货币供给的波动形成冲击,并进而引致经济波动。同时,这一结果也意味着国库资金变动将对国民收入具有正向的推动作用,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国库资金的增长不但隐含着政府支出潜力的增强,同时也意味着国库资金的变动带来的信贷供给的增长,这种双重扩张的财政、货币冲击推动了国民收入的增长。财政的扩张冲击可能引起利率的高启,但货币的扩张冲击却可能导致利率下行,因而最终的利率变动是不确定的,这取决于二者效应的权衡。   中央銀行国库余额对基础货币具有较强的杠杆效应,国库资金对国民收入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但对利率的冲击效应随区制而转换。对国库资金与货币供给的动态作用机制的检验显示,商业银行金库对基础货币的影响在5%的水平下是显著的,但影响系数极小;中央银行金库对基础货币的杠杆影响是十分显著的,且不论在哪种状态下,央行金库对基础货币的影响都是正相关的。国库资金对国民收入增长率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在不同状态下,国库资金变量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两种状态下均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性。国库资金对利率变量的影响随着状态转换而变化,而基础货币维持原有状态的概率较强,在国库资金的冲击下,国民收入的增长率表现出较强的状态转换概率,这意味着国库资金的冲击可能会改变经济运行的状态,对经济冲击的效应较为显著。但从相伴的期望持续期看,国民收入这种状态转换的持续期较短,而基础货币和利率维持原有状态的持续期则相对较长。
  因此,鉴于国库资金变动对我国经济冲击的显著效应,有必要加强对国库资金的管理,祛除国库资金变动的高杠杆性冲击。结合我国国库资金管理体制及国库现金管理办法,熨平国库资金变动的杠杆性冲击,宜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加强对国库资金使用的周期监控,熨平周期性波动对货币供给、利率和国民经济的冲击。国库资金的波动实质反映的是财政收支本身的波动,这种波动在一定的国库资金管理制度下引致基础货币的波动。因此,熨平国库资金波动的杠杆性冲击,本质上是要熨平财政收支的不规律性冲击。一方面,要加强对财政收支波动冲击的调控和监测,这是国库资金流转的根源;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国库资金余额及国库资金现金本身波动规律的周期性监控,核心是要加强对商业银行国库资金存款的管理,加强对其波动冲击的规律监控,有助于熨平其对经济波动的冲击。
  二是建立国库资金存量盘活考核机制,祛除国库资金库存余额高杠杆性冲击。高启的国库资金余额显然是国库资金高杠杆性冲击的重要原因之一,若能够盘活国库资金余额,无疑可以减缓闲置国库资金形成的杠杆性冲击。建立国库资金存量盘活考核机制,一方面要对财政收支使用进行考核,在熨平财政收支周期波动的同时,减缓国库资金流转的波动;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国库资金管理存量盘活的考核,充分发挥国库现金管理的经验和优势,熨平国库资金余额的不规律冲击。
  三是要加快建设和规范单一账户体系。目前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实际包括财政部门在中国人民银行开设国库单一账户、按资金使用性质在商业银行开设零余额账户、在商业银行开设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在商业银行为预算单位开设小额现金账户和特设专户五类。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就是要规范财政的收支行为,加强对财政收支的监督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8]。当前单一账户体系下不同账户的设置仍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财政资金流转的效率损失,不同账户的存在本身是为单一账户设置的过渡性安排,但在不同账户资金回流单一账户时存在较多的障碍,资金在部门间横向分块时不可避免地形成库存滞留,在上下级政府间纵向划线时也形成了较大库存滞流,在运行中遭遇梗阻更是加剧了库存沉淀。因此,提高国库库存资金的使用效率,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挖掘单一账户体系不同账户间、资金流转间的梗阻和改革渠道。
  参考文献:
  [1] 陈建奇, 张原.国库现金转存商业银行的货币政策效应研究——基于Hollenhorst扩展框架的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 2009(4): 12-19.
  [2] 袁庆海, 杜婕.基于扩展乘数渠道的国库资金经济效应分析[J].财贸经济, 2012(9): 62-69.
  [3] Croci E, Hertig G, Nowak E.Decision-making during the credit crisis: Did the treasury let commercial banks fail?[J].Journal of EmpiricaL Finance, 2016, 38(1): 476-497.
  [4] Dorcas A.Treasury single account policy and government revenue in Nigeria[J].The Journal of Internet Banking and Commerce, 2017, 22(S8): 1-7.
  [5] Hald E C.Monetary aspects of changes in treasury cash balances[J].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 1956, 22(4): 448-456.
  [6] Friedman M, Schwartz A J.A mone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1867—1960[M].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3: 15-44.
  [7] 王松奇.金融学[M].北京: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2: 377-380.
  [8] 王雍君, 邓文硕.中国国库改革的核心命题与权责分派[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8(6): 5-12.
  [9] Aaron-Cureau C, Kempf H.Bargaining over monetary policy in a monetary union and the case for appointing an independent central banker[J].Oxford Economic Papers, 2006, 58(1): 1-27.
  [10]Pessoa M, Williams M J.Government cash managem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easury and the central bank[R].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No.2012/02, 2013.   [11]Harvey R C.The financial crisis of 2008: What needs to happen after TARP[EB/OL].(2008-09-26)[2018-11-15].http: ∥ssrn.com/abstract=1274327.
  [12]郭新明.双层委托代理国库制度的激励机制与银行行为研究[J].金融研究, 2007(5): 181-190.
  [13]柳建光, 李子奈.商业银行定期存款的中央国库现金管理方式对货币政策的影响研究[J].财政研究, 2007(6): 57-60.
  [14]Lewis B D, Smoke P.Intergovernmental fiscal transfers and local incentives and responses: The case of Indonesia[J].Fiscal Studies, 2017, 38(1): 111-139.
  [15]黄达.财政信贷综合平衡导论[M].北京: 中国金融出版社, 1984: 163-175.
  [16]Decorleto D A, Trimble T A.Federal reserve banks as fiscal agents and depositories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a changing financial environment[J].Federal Reserve Bulletin, 2004, 90(1): 435-446.
  [17]Wallis J J, Weingast B R.Equilibrium federal impotence: Why the states and not the American national government finance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antebellum era[J].Journal of Public Finance and Public Choice, 2018, 33(1): 19-44.
  [18]Acheson K.The allocation of government deposits among private banks: The canadiancase[J].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1977, 9(3): 447-459.
  [19]Heckelman J C, Wood J H.Political monetary cycles under alternative institutions: The independent treasury and the Federal Reserve[J].Economics & Politics, 2005, 17(3): 331-350.
  [20]Bordo M D, Duca J V, Koch C.Economic policy uncertainty and the credit channel: Aggregate and bank level US evidence over several decades[J].Journal of Financial Stability, 2016, 26(1): 90-106.
  [21]付敏杰.中国的政府存款: 口径、规模与宏观政策含义[J].财贸经济, 2016(1): 92-105.
  [22]Mcdonald J F, Stokes H H.Monetary policy, fiscal policy, and the housing bubble[J].Modern Economy, 2015, 6(2): 165-178.
  [23]Sarno L, Thornton D L.The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ederal funds rate and the treasury bill rate: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003, 27(6): 1079-1110.
  [24]付英俊, 李丽丽.国库现金管理对货币供给和利率影响的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 2017(6): 167-170.
  [25]Su M.Understanding the accumulation of local government savings: A dynamic analysi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2018: 1-11.DOI: 10.1080/01900692.2018.1522506.
  [26]黄达, 张杰.金融学: 货币银行学[M].北京: 中國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7: 179.
  [27]Bernanke B S, Blinder A S.The federal funds rate and the channels of monetary transmission[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2, 82(4): 901-921.
  [28]Kashyap A, Stein J C, Wilcox D W.Monetary policy and credit conditions: Evidence from the composition of external finance[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6, 86(1): 310-314.
  [29]刘斌.高级货币经济学[M].北京: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8: 149-150.
  [30]Hamilton J D.Time series analysis[M].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4: 678-680.
  [31]Rahimi A, Lavoie M, Chu B.Linear and nonlinear Granger-causality between short-term and long-term interest rates during business cycles[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Economics, 2016, 30(6): 714-728.
  [本刊相关文献链接][HT5”F]
  [1] 尹雷, 杨源源.中国货币政策调控效率与政策工具最优选择——基于DSGE模型的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 2017(4): 19-28.
  [2] 韩雍, 刘生福.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货币政策调控模式选择——基于一般均衡方法的理论推演与实证检验[J].当代经济科学, 2017(1): 75-87.
  [3] 徐梅.货币政策对金融资产结构及宏观经济波动的有效性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 2016(6): 73-81.
  [4] 邓晓兰, 张旭涛.国库集中支付操作风险产生机理的博弈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 2008(5): 65-70.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利用国家“环境统计报表制度”中工业污染源重点调查企业的污染排放数据,从企业层面检验了环境规制的双赢效应,并从企业技术改进空间、漂绿行为激励和规制的非完全执行三个方面探究了环境规制执行过程中存在的扭曲机制。实证结果表明:环境规制能够使企业实现环境和生产率的双赢,即降低企业污染排放的同时提高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但在低污染行业中,因环境规制的扭曲效应将不再能实现环境和效率的双赢;当企业的融资约
期刊
摘要:基于新常态新旧动能转换视角,利用中国2005—2016年省际面板数据,实证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环境规制对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发展质量间呈U形曲线关系,环境规制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提升制造业发展质量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强化作用,但存在明显的行业与地区异质性。进一步考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制造业发展质量作用机制发现,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与优化产业结构是生产性
期刊
摘要:本文以2012—2016“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为基础,采用结构化方式评估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状况,构建就业能力影响就业质量的多维实证模型,分析影响农民工就业质量的主要就业能力,及其与其他就业群体之间的差异。研究发现,农民工在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等关键就业能力指标以及工资收入、工作环境、职业发展、工作满意度等就业质量上低于城镇职工,并且不平等状况随代际推移不断扩大。就业能力
期刊
摘要:为探讨城市首位度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本文使用2006—2017年全国28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主要运用聚类分析和空间杜宾模型效应分解等方法,对城市首位度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和作用机制展开分析。结果发现:全国不同省份省会城市的首位度差距非常大;低首位度地区省会增速不如全省均值;高首位度地区省域经济发展过度依赖省会城市;在低、较低和中等首位度地区,城市首位度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显著为正的直
期刊
摘要:本文以世界第二大碳排放来源——居民生活能耗为研究对象,在估算2007—2016年间中国285个地级市居民能耗碳强度的基础上,通过自相关检验论证了其空间相关性,并引入改進的STIRPAT模型进行了空间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居民能耗碳强度存在时空上的路径依赖,且人口规模扩张和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对缓解城市碳强度具有显著效果,并能够产生溢出效应减弱临近城市碳强度;财政支出与外商直接投资对区域减碳的作
期刊
摘要:立足金融科技深化发展的现实背景,选取2008—2017年中国68家商业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首先采用文本挖掘、因子分析等方法测算得到金融科技发展指数,然后构建随机前沿模型,并采用单阶段估计技术,对金融科技环境下的商业银行利润、成本效率及其无效率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并着重就不同类型商业银行效率的演化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金融科技发展促进了中国银行业盈利能力的提升,但对成本效率的提高存在阻
期刊
摘要:近年来,传统工业正从粗放型发展模式向创新驱动型发展模式转变。产融结合成为传统工业转型升级不可或缺的助推力。本文通过建立银企之间的信号传导博弈模型,选取2000—2017年纺织业A股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产融结合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正面影响,能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从而获得金融机构资金支持,增加企业的研发投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助推传统工业的整体转型升级。因此,应进一步开
期刊
摘要:本文关注到当前中国大量人力资本积聚并沉淀在公共部门这一现实问题,通过构建一个包含公共部门和生产部门的两部门模型,从消费的角度分析了公共部门和生产部门之间人力资本比例失衡对消费增长的作用机制,以揭示出公共部门人才膨胀影响消费增长的过程。理论分析发现,大量人力资本积聚在公共部门使得社会人力资本的潜在生产能力并未得到激发,生产效率低下,社会产出不高,同时使得收入差距增大,因此公共部门人才膨胀不利于
期刊
摘要:通过构建演化博弈模型考察金融创新及金融风险监管当中金融部门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博弈,探讨了政府部门进行金融监管的理想边界。研究发现:(1)金融创新收益与风险并存的两面性使得金融部门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博弈很可能存在不稳定的均衡状态,但这并不否定演化稳定策略的存在性;(2)金融部门“违规创新”策略的超额收益所蕴含的金融风险的负外部性及政府部门金融监管的正外部性都是影响演化稳定策略存在与否的重要因素;(
期刊
摘要:在中国基层工会组织和农民工会员规模不断壮大的同时,关于工会参与对农民工劳动力市场结果的实际作用却受到质疑。基于文献回顾和理论分析,借助2014年流动人口专题调查数据,运用处理效应模型、工具变量回归、匹配估计等方法,实证检验工会会员身份对农民工就业质量及其各维度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显示,加入工会组织显著促进了农民工就业质量的提升。具体来看,工会会员身份有助于增加农民工的工资收入,提高其签订长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