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课外作业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外作业是复习、巩固课堂所学数学知识的一种形式,是学生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展示能力和实验能力训练的基本途径,同时又为教师提供教学信息.课外作业设计和配置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态度和教学质量,同时过重的学业负担,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本文结合教学实际和目前的状况作了具体分析,对高职数学课外作业的设计谈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高职数学;课外作业;设计技巧
新课程改革正在逐步推行,改革涉及的面很宽,这其中就包括了课外作业的设计.作为课堂的延伸和有益补充,课外作业是为了配合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任务,保证教学效果,要求学生课后独立开展并完成的学习活动.但是很多高职学生反映目前数学作业内容狭窄、机械重复,或者较偏、较难,造成了学生把数学课外作业当作一种额外负担来应付,敷衍了事.因此科学合理安排作业,是当前重要而迫切的一项工作.
一、传统数学课外作业的弊端
数学课外作业属于“巩固知识和技巧”类,现在,多数高职院校中,教师认为学生做得越多,就记得越牢,能力也就越强,因此很少在备课时根据新授知识的体系结构和本班学生的知识基础,编拟一些使学生有所得、有所感、有所悟的课外作业,大搞“题海”战术,采用“一刀切”的方式,作业形式单调枯燥,动辄就让学生把同一类型的作业做好多遍,忽略学生个体之间的能力差异,不仅让学生无法从中找到乐趣,还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把课外作业当作负担,不愿认认真真地去完成,不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发展、素质的提高.对于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这样的作业只会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自卑感,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过程也很难进行监控,造成抄袭作业现象严重.
二、数学课外作业的设计技巧
1.深入研究教材
教师首先要了解教材,对教学目标(包括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进行深度分析,强调知识之间的联系,突出基础,注重对基础知识的综合考查,注重数学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查.
2.把握练习的目的
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明白自己布置作业的目的是什么,布置作业时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盲目拔高,选择与当堂所学知识点密切相连的题目为课外作业,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层次有梯度,内容上应形式多样地选择同一种内容的习题,尽量保持与教学进度保持一致.但也要有所扩展和拓宽,选取一些思维型和创作型的习题,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在作业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3.作业的量方面要少而精
作业的量不宜过多,不能被配套材料牵着鼻子走,更不能采用题海战术,要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简单地增加作业的量是不科学的.布置作业时所选择的题目要少而精,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尽量选择概括性强、覆盖面广、组合真正有效的作业,最好发挥学科组和备课组的力量,集体搜集、筛选、组合、编制适合自己学生学情的作业.
4.因材施教,注重层次性
由于学生的素质和水平不一,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不尽相同,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较好,对所学内容的掌握也自然存在差异.所以布置作业时要能体现教学内容的层次,又要适合思维能力层次不同的学生,鼓励学生在完成低层次作业的基础上尝试去练习更高层次的习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和提高.
5.增添灵活性,类型的多样化
必须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地、尽量多样化地布置作业,不能让学生死联想,要扩散到各条渠道,要让新旧知识融会贯通,作业的类型可以分为:探究性实践活动作业、思考性拓展思维作业、反思性矫正型作业.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自编测试题,在编题的过程中学生既了解了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又回顾和复习了教学的重难点,并对自己易出错的地方进行了强化.
6.注重作业的批改
有些教师不注重作业的批改,虽然每天都布置作业,但是批改却很不及时,甚至有的教师的亲人代帮批改作业.在批改作业时,应该作业反馈快一点,面批机会多一点.批改作业时,不仅仅是打勾打叉这么简单,首先可以用符号画出错的地方,使学生一目了然,其次要充分发挥旁批的作用,语言可以诙谐、幽默,让学生能够领会老师对自己的指导、鼓励、鞭策和希望,体现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做得好的,要充分肯定,努力挖掘学生作业中的优点;做得差的,要和颜悦色地加以耐心指导,尽量多采用激励性的语言给予肯定,个别的差生还可以单独进行辅导.
三、讨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课外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 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数学教育的目的应是培养有思想有创新能力的人,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合理设计高职数学课外作业,避免“题海战术”,根据学生作业中反映的问题认真反思总结,及时调整下一步的教学,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加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1]赵本宏.谈新课标下高中数学课后作业的分层设计[J].中学数学,2010(1).
[2]刘薇.对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作业的反思[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
[3]王永红.对数学教育几个问题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2(7):62-79.
[4]李永桃.数学生活化应用题的特征及其教学意义[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6,12(6):12-15.
[5]郑小珍.新课程理念下数学作业的设计与评判[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1-132.
【关键词】高职数学;课外作业;设计技巧
新课程改革正在逐步推行,改革涉及的面很宽,这其中就包括了课外作业的设计.作为课堂的延伸和有益补充,课外作业是为了配合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任务,保证教学效果,要求学生课后独立开展并完成的学习活动.但是很多高职学生反映目前数学作业内容狭窄、机械重复,或者较偏、较难,造成了学生把数学课外作业当作一种额外负担来应付,敷衍了事.因此科学合理安排作业,是当前重要而迫切的一项工作.
一、传统数学课外作业的弊端
数学课外作业属于“巩固知识和技巧”类,现在,多数高职院校中,教师认为学生做得越多,就记得越牢,能力也就越强,因此很少在备课时根据新授知识的体系结构和本班学生的知识基础,编拟一些使学生有所得、有所感、有所悟的课外作业,大搞“题海”战术,采用“一刀切”的方式,作业形式单调枯燥,动辄就让学生把同一类型的作业做好多遍,忽略学生个体之间的能力差异,不仅让学生无法从中找到乐趣,还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把课外作业当作负担,不愿认认真真地去完成,不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发展、素质的提高.对于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这样的作业只会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自卑感,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过程也很难进行监控,造成抄袭作业现象严重.
二、数学课外作业的设计技巧
1.深入研究教材
教师首先要了解教材,对教学目标(包括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进行深度分析,强调知识之间的联系,突出基础,注重对基础知识的综合考查,注重数学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查.
2.把握练习的目的
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明白自己布置作业的目的是什么,布置作业时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盲目拔高,选择与当堂所学知识点密切相连的题目为课外作业,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层次有梯度,内容上应形式多样地选择同一种内容的习题,尽量保持与教学进度保持一致.但也要有所扩展和拓宽,选取一些思维型和创作型的习题,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在作业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3.作业的量方面要少而精
作业的量不宜过多,不能被配套材料牵着鼻子走,更不能采用题海战术,要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简单地增加作业的量是不科学的.布置作业时所选择的题目要少而精,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尽量选择概括性强、覆盖面广、组合真正有效的作业,最好发挥学科组和备课组的力量,集体搜集、筛选、组合、编制适合自己学生学情的作业.
4.因材施教,注重层次性
由于学生的素质和水平不一,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不尽相同,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较好,对所学内容的掌握也自然存在差异.所以布置作业时要能体现教学内容的层次,又要适合思维能力层次不同的学生,鼓励学生在完成低层次作业的基础上尝试去练习更高层次的习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和提高.
5.增添灵活性,类型的多样化
必须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地、尽量多样化地布置作业,不能让学生死联想,要扩散到各条渠道,要让新旧知识融会贯通,作业的类型可以分为:探究性实践活动作业、思考性拓展思维作业、反思性矫正型作业.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自编测试题,在编题的过程中学生既了解了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又回顾和复习了教学的重难点,并对自己易出错的地方进行了强化.
6.注重作业的批改
有些教师不注重作业的批改,虽然每天都布置作业,但是批改却很不及时,甚至有的教师的亲人代帮批改作业.在批改作业时,应该作业反馈快一点,面批机会多一点.批改作业时,不仅仅是打勾打叉这么简单,首先可以用符号画出错的地方,使学生一目了然,其次要充分发挥旁批的作用,语言可以诙谐、幽默,让学生能够领会老师对自己的指导、鼓励、鞭策和希望,体现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做得好的,要充分肯定,努力挖掘学生作业中的优点;做得差的,要和颜悦色地加以耐心指导,尽量多采用激励性的语言给予肯定,个别的差生还可以单独进行辅导.
三、讨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课外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 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数学教育的目的应是培养有思想有创新能力的人,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合理设计高职数学课外作业,避免“题海战术”,根据学生作业中反映的问题认真反思总结,及时调整下一步的教学,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加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1]赵本宏.谈新课标下高中数学课后作业的分层设计[J].中学数学,2010(1).
[2]刘薇.对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作业的反思[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
[3]王永红.对数学教育几个问题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2(7):62-79.
[4]李永桃.数学生活化应用题的特征及其教学意义[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6,12(6):12-15.
[5]郑小珍.新课程理念下数学作业的设计与评判[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