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就看你怎么读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ttllzz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月,大学校园又迎来一张张年轻的脸庞,一段崭新的人生旅程将就此开始。与此同时,一个话题再一次被提起:大学到底该怎么读?
  2018年大学应届毕业生达到了史无前例的820万,2019年高考生超过了1000万,这个数字还在递增。到了毕业求职季,每位应聘者手中的简历上都写着本科学历,还出现了研究生应聘清洁工的事情。这些数据和现象,刺激了许多人的心。人们不禁要问:读大学还有用吗?
  这个问题很难一概而论,因为每个人在大学中的状态不同,对待课程学习的态度不同。如果硬要给出一个答案,难免会有以偏概全之嫌。因此需要对这个问题进行分门别类,从两个维度进行剖析,即学习内容和学习目的。
  先来说说学习内容。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学习知识。培根那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深入人心,12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好不容易进入象牙塔,不该发扬海绵精神,尽可能多吸收知识吗?但是在这个知识爆炸的年代,一个人穷尽一生也无法跟上知识扩展的节奏。英特尔创始人之一摩尔提出了著名的摩尔定律,他指出,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约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其实人类知识、信息的增加速度,和这个芯片性能提升的性能差不多。也许在求学阶段,你学到的知识还处在学科前沿,到了毕业时,这些知识就会成为明日黄花。当你来到工作岗位上,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已经过时,是不是有种挫败感和无力感?因此不该忽视学习知识的背后,是各种能力的获得。
  彼得·德鲁克撰写的《管理的实践》中,认真地研究了20世纪50年代大学中所开设的课程,发现有两门对培养管理者最有帮助。是什么课程呢?结果出人意料,它们是短篇小说写作与诗歌鉴赏。德鲁克解释,诗歌培养出一个人的感性和想象力,而短篇小说写作能帮助学生细致入微地观察一个人以及人际关系。诗歌、写作,看似和管理、领导力风马牛不相及,背后涉及到的能力却是相通的。
  既然这样看似“无用”,学好了都能在日后的工作中发挥这么大的作用。那么你还能轻易下一个“大学学习无用”的结论吗?不论是通识教育、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程,或多或少可以培养你的逻辑思维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各方面能力。为了有效记住这些知识点,最好能找出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这就用到了逻辑思维能力。完成一门课程的论文或作业,有时候单打独斗是不行的,需要与其他同学、老师协作,这中间要用到沟通协调能力。
  至于任何知识学习的背后,都涉及到一个人的“元学习”能力。这种学习能力,可以有效克服大学学习到的知识在工作后过时的缺陷。现代工作、生活中非常强调终生学习,而强大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能让你的知识体系长时间保持在有竞争力的状态中。因此大学中的知识学习在相对弱化,而获得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
  知识会过时,但是能力可以迁移。古典在《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一书中提出:“大部分职业技能都由70%的通用技能(如运营、执行、营销、沟通、管理)和30%的专业技能组成。你完全可以把以前学到的技能迁移到新的工作里使用,再加上新学习的技能,工作就能迅速上手。职业与职业之间并无太大的差距。”
  一个学生,不是那种学霸的类型,成绩在某个专业中连前10%也排不上。他不想把过多时间浪费在死记硬背某种知识中,特别是复习迎考阶段,他还会看某些与考试无关的闲书。周围人都觉得他疯了,考试不涉及这些内容,还有必要花时间和精力去啃吗?他依旧我行我素。他指了指这些书籍对室友说:“我觉得这次考试能通过就行,但是未来人生的考试要用到这些内容,它们值得我熬上几个通宵。”考试确实顺利通过了,当然他不是最頂尖的。他没有拿到奖学金,也没有获得保研资格,拿到的OFFER也不是最让人羡慕的。一切如他在学校那样,普通、不起眼。但是过了几年,他的成长脚步明显加速。很快,他在一个领域内冒尖,成为最年轻的大咖。而这个时候,那些读研的同学在纠结要不要读博,那些工作的同学则在是否跳槽的问题上挣扎。别人还在迷茫,他却找到了明确的人生方向,顺利度过自己的“奥德赛时期”,可以在一辈子值得努力的领域内不断驰骋。
  一个当年不怎么成功的学生,怎么就实现了弯道超车?这就是学习内容、学习目的的不同,导致完全不同的两种人生模式。
  其实这种技能迁移,在今后几十年的职场生涯中,将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技能迁移,是职业规划中一项重要的技术。那些成功者,非常善于将上一份工作中学习到的能力,无损地转换到下一份工作里去。
  说到这里,你不会再发出大学学习无用的结论吧。不仅如此,大学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问题关键在于你对待大学4年学习的态度。是为了一纸证书?还是通过专业课的学习磨练能力?前者显然是不行的。大学本科证书,不过是职场敲门砖。而且,这种敲门砖的作用还在不断削弱。如果目标只锁定在这张薄薄的纸片上,很有可能在今后求职乃至今后的职场生涯,面临比较大的挑战和危机。因此不要小看这些大学课程,它关系到你的未来。与其抱怨学历贬值,不如踏踏实实地静心思考,结合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找到四年间需要努力的方向。
  大学教育,永远不存在无用这样悲观的论断。一切取决于每一个个体,大学就看你怎么读,读好了,你的人生就会一片光明。
  (编辑/张金余)
其他文献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实现人类探测器首登月背,开启了人类月球探测新篇章。然而,一直有一些网友认为,我国的探月工程是个花架子,花了很多钱,没有太多实际用处。  对此,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院士说:“我们并没有花太多钱,但效益很高。当年美国人和苏联人为了探月不惜工本,因为是代表他们国家的实力和水平。全世界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一共开展了118次月球探测,其中苏联64次,美国54次,但是大部
2018年12月,72岁的福耀玻璃集团董事长曹德旺做客央視《开讲啦》节目,他向现场的青年代表讲述了他从“心”出发、靠“心”成功的故事。  上小学的时候,曹德旺就梦想当一名企业家。一天,他问父亲:“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要做些什么?”父亲对他说:“做事要用心,有多少心就能办多少事。用心这个字来组词,你去数数看,你有多少心。当你把所有组出来的心都做到之后,你就会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了。”当时曹德旺就
王子安出生时视网膜脱落,外面的精彩世界与他无关。父母带着他四处寻医,直到花完家里所有的积蓄,仍然没有治好他的病,只有放弃治疗。父母计划好了,等他成年后,送到按摩院,做一个自食其力的盲人按摩师。  父母喜欢老歌,家里会放一些经典曲目,他学着哼唱。4岁那年,父亲买回来一台电子琴。他抱着电子琴,爱不释手,轻拿轻放,小心翼翼。让父亲意外的是,他鼓捣了一段时间后,竟然弹出了《万水千山总是情》。父母才意识到孩
“拥有非常温和的性格,让他可以包容不同观点;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让他奠定高尚的品格。他刚柔相济的行事风格,赢得我对他的尊重。”提到教育家梅贻琦的时候,他的夫人韩咏华给予高度评价,“他不贪钱财,不谋私利,不趋炎附势,即使在艰难困苦中,他也能够成就事业。”  在陆续交往4年后,梅贻琦和韩咏华准备订婚。韩咏华的同学陶履辛急忙前去提醒她:“梅贻琦是不喜欢说话的人。”韩咏华若无其事地说:“不论他是否喜欢说
我揉了揉惺松的双眼,看着老师踏着上课铃翩然而至。看着她用粉笔将黑板涂满,也苍白了我的心情。不知为何,心中的苦涩如海潮般袭来,让我快要窒息。为什么?梦想如此沉重,就像蓄满了多年来洒下的泪滴?  “你们的梦想是什么?将它写在纸上。”老师说。  初中时,我拿起笔,在白纸上工整地写下“花匠”二字,郑重地将它折好,似镌刻在心中。我抬起头,望向同桌,同样的白纸上,我看见她写上了“院士”,那么耀眼,如一把利剑刺
那天傍晚,黄昏的微光里,一个年轻的女子手里牵着一个三四岁的男孩,站在草坪边上聚精会神地看着什么。原来是一只折翼的蝴蝶落在草地上,怎么都飞不起来。小男孩问妈妈:“它为什么不能飞了?”妈妈说:“它的翅膀断了,不能飞了。”小男孩说:“我帮它飞吧,不然大黄猫来了,准把它给吃了。”  大黄猫是小区里的一只流浪猫,孩子们都怕它。我有些想笑,小孩子的想法就是奇怪,他怎么帮一只断了翅膀的蝴蝶起飞呢?我还没有想出个
90后的叶刚,从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后,来到福建打工。做梦都想着发财的他隔三差五去买彩票,希望能中大奖。奈何现实很骨干,他从没中过奖,加上经常感冒之类的小病也花费不少,收入低的他,生活常常捉襟见肘。  工作几年后,尽管频频跳槽,除去日常开支,叶刚的收入所剩无几。跟他一起毕业的同学,有的已经做到了单位项目主管的位置,年薪有20万元,这让他觉得很没颜面。他想走捷径,找一条生财之道。  2018年10月,
1931年7月的一天晚上,陶行知刚吃完晚饭,朋友郭秉文就风风火火地跑来,手里拿着两张戏票,兴奋地告诉陶行知:“今晚大光明戏院有梅蘭芳先生的演出,我好不容易托人弄了两张票,我们现在就去。”说完,郭秉文拉着衣衫不整的陶行知就往大光明戏院走。  两人来到检票口排队。郭秉文检完票进去了,轮到陶行知时,检票人却拦住了他,很不客气地说:“你不能进去。”陶行知看了看手中的票:“戏票是假的吗?”检票人的语气里满是
“我承认,泽连斯基年轻帅气,幽默风趣,”36岁的阿廖娜老师在课堂上大声说,“但是,他毕竟只是一个喜剧演员,不是政治家,所以,选他当总统,真的是一次冒险。”  的确,41岁的泽连斯基当选总统之前,他只是一名喜剧演员,因在电视剧《人民公仆》中出演主角而受到民众追捧。在這部电视剧中,他饰演的历史老师瓦西里凭借批评贪腐而一举成名,最终当上总统。泽连斯基的竞选对手、现总统波罗申科倒是从政经验丰富,可是在他执
1  好友小雯是个典型的朋友圈控,喜欢在上面各种晒,而晒的最多的就是加班。我们经常看到,空荡荡的办公室里,她比起剪刀手对着手机自拍;凌晨1点,喝着咖啡提神;孤寂昏暗的路灯下,她孤身回家的身影被灯光拖得老长。  奇怪的是,最近一段时间,朋友圈却少了她的刷屏。细细翻看,她的最新一次动态,是医院的病历。原来,小雯入职这1年来,不是在加班,就是在加班的路上。高强度的工作,加上不小的工作压力,将这位号称“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