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林南伊珞巴族民歌田野调查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562403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珞巴族民歌是珞巴族口传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珞巴族进行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是记载历史、传播知识和进行社交的重要手段。笔者通过珞巴族民歌文献收集整理,以及对米林县南伊乡珞巴族民歌的采集,向当地珞巴族人进行采访等田野工作,对收集到的珞巴族传统民歌种类进行整理,并对传统民歌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珞巴族;南伊乡;民歌;田野工作;
  【中图分类号】J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1-158-03
  【本文著录格式】李江华.米林南伊珞巴族民歌田野调查[J].中国民族博览,2021,06(11):158-160.
  珞巴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独具特色的民族之一,也是我国少数民族人数最少的民族之一。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我国境内的珞巴族共计3340人,其中绝大多数生活在西藏自治区,其主要分布在西藏林芝市米林县、墨脱县、察隅县;以及山南市隆子县等地。林芝地区有2778人,其中米林县1134人,墨脱县1580人、察隅县64人,米林县珞巴族占珞巴族总人口的34%。珞巴族人数较少但其文化却丰富多彩,其中珞巴族民歌就是其中之一,它不仅是珞巴人口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珞巴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珞巴族民歌属于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区,虽然珞巴族没有文字,但珞巴人把在自身生活中所获的知识经验和产生的感情化为了优美的歌声以及具有气魄的舞蹈。在珞巴族中民歌就是珞巴人进行民间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更是记载历史、传播知识和进行社交的手段之一。
  一、调查环境
  (一)调查地点
  调研小组此次选择的调查地点是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米林县南伊乡,是我国实控区珞巴族聚居的一个点,也是目前珞巴族民歌主要的流传地之一。南伊藏语意为“圣地”,位于米林县东部,属高原温带半湿润性季风气候,平均海拔2940米,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半农半牧乡,主要农作物有小麦、青稞、鸡爪谷等;果蔬类有土豆、辣椒、核桃、苹果、梨等;家畜类有黄牛、犏牛、牦牛、羊、鸡猪等;野生动物有熊、虎、豹、野猪、野牛等。东接米林镇,西连里龙乡,北部与扎西绕登乡隔江相望,南与印控区接壤。南伊珞巴民族乡在1985年1月23日,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米林县南伊珞巴民族乡,1988年6月正式成立南伊珞巴民族乡。2005年全乡下辖3个行政区分别是南伊村、琼林村、才召村,全乡有95户447人,其中珞巴族81户335人,占全乡总人数的79%。
  (二)调查日程及采访对象
  由于珞巴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南伊乡珞巴族“博嘎尔”是住在现今的地区,还是从外地迁入?目前没有相关文字记载,我们只能根据“博嘎尔”部落的传说,史诗等来寻找答案。在传说中有这样一段:
  阿巴达尼原先住在工布,后来经过巴嘎山谷对面的当嘎,迁到米林村的巴登邦嘎。 在那里住了一个时期,种上玉米、鸡爪谷、黄瓜和南瓜等,但没有发芽生长。 这时阿巴达尼捉住了一只小白鸟,把它杀了念经看肝,看看到内地好还是到硌渝好,看肝的结果,还是到珞渝好。
  从这段传说中我们可知当时珞巴族在米林地区待过一段时间,由于环境原因,又向南方迁徙。现在南伊乡的珞巴族,据传都是陆续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马尼岗、梅楚卡等地区迁来的。计1940年迁来的有 4户,10人,1950年前后迁来的有六七户,20 余人,其余 大部分为 1956年前后迁来,还有少部分是1962年迁来的。他们迁徙回来米林的原因大概有五类:一是生活困难,寻找出路;二是作为奴隶被卖到此;三 是婚姻或其他纠纷;四是逃避印度人的政治迫害;五是投奔亲属。在我们的田野调查中,亚米、亚博、亚夏三位老人都是1962年随解放军迁徙至米林地区,为逃避印度人的政治迫害。亚米老人讲述,才召村的大部分人都是1962年从珞瑜地区迁徙过来的。
  2.南伊珞巴族的民族文化
  (1)语言文化
  珞巴族没有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珞巴语,珞巴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在我国是使用范围最小,使用人数最少的语言之一。在1959年民族改革以前,珞巴族都是用刻木结绳记事的原始阶段。珞巴族大致有三种不同的的语言:义都语,流行于察隅一带;崩尼—博嘎尔语(现改称博嘎尔语),流行于雅鲁藏布江与门隅之间的广大地区;苏龙语,流行于西巴霞曲以西至门隅一带。现今的博嘎尔语在珞巴族与藏族、汉族的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得到了发展,借用了一些藏族和汉族词汇。通过对达吉和南伊珞巴民族乡小学的尼玛老师的采访得知,如今随着珞巴族老人越来越少,会博嘎尔语的人逐渐也越来越少,中年人对稍微深奥一点的博嘎尔语已经无法理解,年轻一辈受到不同文化的冲击,大部分年轻人已经不会讲珞巴语。而学校教育中大多以藏语或汉语进行授课,珞巴语课正式课程没有,只有兴趣课中有,并且只有小学有,初高中连兴趣课都没有珞巴语的课程。
  随着语言的消失,珞巴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将遇到严峻的挑战。
  (2)节日文化
  珞巴族的文化节日,由于珞巴族分散居住,交通不便,各地的节日、节日日期各有不同。 據南伊村的亚夏告诉我们他们传统的节日仅有藏历8月的丰收节,也被称为是“蝉的节日”,并且现在不过这个节日。珞巴族歌手的尼玛扎西老师告诉我们,受到现代化的冲击,南伊乡珞巴族的传统节日已经逐渐消亡,但他们正在为抢救珞巴族的传统文化举办特色节日,例如举办的“黄牡丹节”“工布文化节”“珞巴族文化节”等节日   (3)服饰文化
  南伊乡珞巴族的服饰与他们历史上长期从事采集狩猎的生产方式及居住地的气候有所关联。通过才召村的亚米和南伊村的亚夏得知珞巴族男女服饰样式及名称,并且达吉弟弟与卓玛姐姐为我们展示了他们的服饰。男子头戴熊皮盔帽,当地人称为“东巴达工”(珞巴语音译,下同),颈上带有绿松石制作的项链,它被称为“波杰”,珞巴语意为脖子上戴的装饰品,上身穿牛皮或羊皮制成的袍子,外面套羊毛织的套头的的大坎肩,后背挂一张熊头皮,腰间挎长刀,珞巴语叫作“要下”,腰前挂短刀“沃腰”、小刀“月及”、弓箭和箭筒“一给布”,下身一般围一张遮羞布。女人颈上也带“波杰”,上身穿短上衣“基都”,但现在大多是长袖,腰间佩戴铜铃、火镰、串珠、铜勺、鼻烟壶等,手带铜制或银制的手镯(亚米老人说,以前还有皮制的),下身穿羊毛制成的筒裙“节邦”,小腿扎裹腿“涅姆苏”。服饰的颜色包含有红、白、黄、黑四种颜色,现今受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他们的服饰一般在过节或有重大事情的时候才会穿,其余时间基本不穿自己的民族服饰。
  (4)宗教信仰
  珞巴族信奉原始宗教,他们相信巫师、巫术,相信万物有灵,灵魂不死不灭,凡是精灵、鬼魂、妖魔等都被称为“乌佑”。现今的南伊珞巴族原始宗教的身影逐渐消散,没有了山神、水神、太阳神等重大的仪式和活动,但信仰原始宗教意识还在老一辈中有所体现,例如我们在问才召村亚米老人陌生人进珞巴族有什么禁忌?她回答的其中有一条就是陌生人不能去大山里,以免惹怒山神。珞巴族中的巫师是原始宗教的产物,在珞巴族人的心中地位中很高,巫师当中又分为“纽布”和“米剂”。“纽布”指既会祭神跳舞,又会算卦的巫师,“米剂”指只会算卦的巫师,因此“纽布”的地位往往比“米剂”高。他们是神、鬼等与人类的交流使者,是村里的“村医”,是珞巴族口头文化的传播者。经过对南伊乡的田野调查,南伊乡在最后一位“纽布”亚崩(被采访者亚伊老师的妈妈)的离世,目前在南伊乡已经没有巫师了,因此仪式中的祭祀音乐“亚里”已经走向了消亡。
  (二)实地调查的珞巴族传统民歌
  调研小组在米林县南伊乡共采集了15首珞巴族传统民歌,总共分为五类:庆典歌和叙事歌“夹依”(珞巴族语表示感谢的意思)、礼俗歌“勃力”、结婚礼仪歌“广阿达”、战争歌“苗岗”、儿歌。其中“夹依”8首歌曲,分3种曲调,其中“夹金夹”曲调6首歌曲,分别是劳动收麦子时唱的、感恩祖国的、迎接客人的、教导孩子的、聚会庆酒的、讲述历史传说的;季节歌2种曲调,分别一月的歌与八月的歌。“勃力”3首歌曲,2种曲调,分别时赞颂类曲调2首歌曲,歌曲是赞颂火塘与客人;劝诫歌曲调1首歌曲。“广阿达”2首歌曲,分别是接亲时唱的和到达男方时新郎唱给新娘的。“苗岗”1首是在出征前唱的。儿歌1首,是小孩子在欢庆节日时唱的。收集到的15首歌曲都是民族调式,其中的四声调式居多,歌曲中有三类调式:徵调式、羽调式和角调式,其中以徵调式较多。其中节拍多为散板,节奏简单,旋律线形态主要是线型为主,以高音或中高音开头到低音结束,旋律进行以级进和四、五度跳进为主,没有大跳,旋律大多在八度以内。收集到的民歌是由单段体曲式结构及其各种的重复变化或由多段的联合体构成单段形式,较多的是单一乐段的变化重复,总体凸显出民歌的共性—曲式单一,内容丰富。
  三、结语
  珞巴族传统民歌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珞巴族文化的代表之一,其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并在新时代的社会影响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它蕴含的独特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仍值得我们去深入挖掘、继承和传播。通过这次对珞巴族传统民歌的田野调查与研究,可以促进珞巴族音乐从田野走向社会,提高音乐文化的研究层次,为珞巴族音乐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提供良好的素材,实现珞巴族音乐传承与发展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格桑,王蔷编著.中国珞巴族[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18.
  [2]米林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米林县志[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9(9):66.
  [3]李坚尚,刘芳贤著.珞巴族的社会和文化[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2):5.
  [4]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西芷米林县珞巴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珞巴族调查材料之一[M]. 1978.
  [5]西藏社會历史调查资料丛刊编辑组.《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编.珞巴族社会历史调查1[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李江华(1995-),男,重庆,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西藏传统音乐
其他文献
【摘要】劳动教育的开展是推进当前特色教育的重要内容,能从一定程度上决定高校文化建设的进程,对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也有较大的影响。基于此,文章从劳动教育以及高校文化建设的概念入手,分析了当前将劳动教育融入到高校文化建设中的意义,并从劳动教育思路、劳动教育机制、劳动教育场所以及劳动教育氛围方面入手,探讨了将劳动教育融入到高校文化建设中的途径。希望文章能为当前现代化劳动教育模式的开展奠定基础,促使我国
【摘要】在当前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博物馆开始由收藏展览中心向传播知识与文化教育中心转变,发挥教育功能的研学活动也对博物馆自身的文化价值提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曹县博物馆2007年运营以来的研学活动为例,具体分析了科举文化传播和传统文化继承方面的措施。  【关键词】文旅融合;研学;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3-199-03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在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课程思政,践行三全育人的使命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锁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目标,发掘思政教育资源,巧妙融入思政元素,坚持以人为本、以文化人的理念,探索知行合一、文化育人的模式,从开展启发交互式课堂教学、自主探究式网络教学、参与体验式实践活动到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的多元化考核,通过多种途径、全方位地探索课程思政的实施,从而实现知识导向和
【摘要】清末光緒年间,闻喜遭遇三年大旱,民生凋敝,民众流离失所,新进生员在岁科两试时,还要摊派公堂礼,杨深秀面对这一弊政,大声疾呼,要求改革,以里书银抵顶公堂礼免除新进生员的负担,经过努力争取,最终公堂礼得以免除,为此县民勒石立碑,以垂永远,彰显了杨深秀为民兴利的执政理念。  【关键词】杨深秀;碑刻;探析  【中图分类号】K87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
【摘要】社会诚信文化构建是一项重要的系统性工程,随着大众传媒文化的快速发展,媒体诚信对社会诚信文化的塑造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构建媒体诚信的根基在于真实,激浊扬清,为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公众权益声援助威,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媒体诚信直接影响一个社会的公序良俗,在社会诚信文化构建过程中,主流媒体发挥全媒融合优势,树立诚信为民之风;学术媒体发挥科普传播优势,遵循实事求是之风;自媒体人知敬畏守底线,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各界人士对扩招背景下的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创新思路十分重视。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的艺术设计学生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很多艺术设计毕业生步入社会以后,缺乏实践经验和应用能力,无法应付工作上的挑战。高校院校扩招政策实施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以势不可挡的形式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增设艺术设计专业,给教学任务带来严重
【摘要】金融英语不仅具有其独特的专业词语、常用句式和文体风格,而且具有金融行业的内在知识体系。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在金融英语课程过往的教学实践中,存在着教学内容与能力培养和人才需求之间的偏离,导致课程的实用性无法体现。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应接轨CFA证书考试这一金融行业的金标准,构建金融英语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关键词】金融英语;教学内容;CFA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獻标识码】A 【
【摘要】舞台朗诵艺术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是朗诵形式艺术性的表现,其表现过程具有一定的审美意蕴。舞台朗诵艺术的审美意蕴可以从技巧审美、传播审美、情感审美等方面展开分析,同时在舞台朗诵艺术中应该注重多样情感表达、丰富自身阅历以及提升技巧水平等几个方面来完成审美意蕴的创新表达。  【关键词】舞台;朗诵;审美意蕴;提升对策  【中图分类号】I23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
【摘要】语言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习语则是民族语言中的一颗明珠,其中的内涵文化使得习语成为了汉译的重难点。为了尽可能的使译文与原文保持一致,达到传神达意的效果,大学生必须要掌握必要的习语汉译能力。本文立足于文化差异的不同,分析了英语习语的文化特征,着重探讨了英语习语汉译的方法。  【关键词】文化差异;大学生;英语习语;汉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
【摘要】高中语文学习中文学作品欣赏属于一大重难点内容,尤其是在阅读现代文和写作中,要深入分析文学作品的内容和语言表达,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逐渐掌握阅读与写作语言词语和内容的技巧。通过赏析高中文学作品,帮助学生陶冶情操,开阔眼界,促使学生体会到文本中所传递出来的思想情感,让自己与作者產生情感共鸣,从语言角度解读与欣赏文学作品,成为另外一种提高文学修养的方法。下面从高中语文出发,在高中语文文学作品中,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