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道相似性极高的例题说开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zi19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历年高考试卷图文题为例,从文字的书法艺术、文字的繁体与简体、文字的时间信息解读等高考历史图文题的出题思路,探讨大陆和台湾高考历史考试题相互借鉴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一、例说大陆和台湾相似度极高的考试题
  例题一:(2007年宁夏高考题)中国古代书法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一些时代特点,如“宋人尚意”,即通过字体书写,表现自己追求的意境。下图为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局部),就很能体现“尚意”的特征。这幅作品字体的特点是
  A.字形方整,笔画平直稳重
  B.字形扁方,笔画平稳舒展
  C.字形严谨,笔画密集繁复
  D.字形多变,笔画简约流畅
  答案是D。贴中最后落款笔锋清晰可见,整体非常流畅,写完每字都有停顿,前部分有连写的笔迹,写字的节奏由快到慢,字形多变,反映出苏轼的内心波澜起伏。
  例题二:(1995年台湾社考试题)几位同学正在观赏两张最近发行的书法邮票。
  甲说:“这些字写得不端整,应该是草书。”
  乙说:“我觉得是介于草书与楷书之间的行书。”
  丙说:“字很潇洒,把谢赫六法中所说的气韵生动呈现出来了。”
  丁说:“我觉得这些字的风格是流丽圆媚。”
  从艺术史的观点来看,哪两位同学的认识是正确的?
  A.甲丙 B.甲丁 C.乙丙 D.乙丁
  答案是C。贴中书写恣肆挥洒,体现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可以明显看出被贬谪黄州的悲愤情感。
  两题选用了相同的图片,例题二选项的设置是复合型的,考察书法的字体类型、书法风格和书法意蕴,题干中没有提示图片内容。例题一选项设置是单一型的,考察书法的字形笔画、书法意蕴和书法风格,题干中给出了文學史的背景信息,图片是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
  二、大陆与台湾图文考试题设置特点及其问题
  (一)字体特征问题
  书法艺术是中国历史的文化瑰宝,考频虽然不高,但是大陆和台湾的高考试题都考过。在试题的设置上主要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如:文化传播;文学常识;乡土文化;字体的衍变过程。
  1.试卷中书法字体
  例题三:(2001年台湾指考题)下图的书法,依其用笔、结字所呈现的精神风貌,可知出于何人之手?
  A.钟 繇 B.王羲之
  C.颜真卿 D.赵孟俯
  E.董其昌
  此题侧重考查书法赏析能力,只要能够把握书法家的书法艺术特点就可以选出正确答案,考核内容单一。
  例题四:(2010年福建高考题)下表中的日文写法主要仿自中国某种书法字体。唐代擅长这一书体的书法家是
  A.王羲之 B.颜真卿 C.柳公权 D.怀素
  答案是D。此题考查古代书法艺术和书法名家。吉备真备依据汉字楷书偏旁创造了片假名,学问僧空海又依据汉字草书创造了平假名。材料中点出平假名,故受草书影响,四个选项中怀素是狂草名家。从另一方面看,可以确定王羲之非唐朝,颜真卿和刘公权擅长楷体,只有怀素符合题意。本题从文化传播影响立意,涉及到世界文化发展史,掌握了书法名家所擅长字体就可以做答。考核的不再是艺术欣赏,而是史实的识记。
  例题五:(2012年安徽高考题)2010年发行的首套宣纸材质邮票《中国古代书法——行书》,被称为国家名片与国宝艺术的完美集合,彰显了宣纸“纸寿千年,墨润万变”的独特魅力。图中属于该套邮票的是
  答案是C。A项为隶书,B项为楷书,C项是行书,D项为草书。
  例题六:(2002年台湾指考题)老师介绍这幅古意盎然的书法艺术,内容以词的形式,描述作者的心情,并要同学讨论其可能的时代。请问何人的说法较为正确?
  A.这是甲骨文,但商代以后不用,这应当是商代的作品
  B.这是汉代的隶书,商代也没有纸张,这应当是汉代的作品
  C.这是汉代的隶书,但汉代没有发展出词的文学形式,这应当是宋代的作品
  D.这是甲骨文,但宋代对甲骨文并没有认识,这应当是民国初年的作品
  正确答案D。字体书写工整,题干的关键字眼“词”是一种文体形式,出现在唐宋时期,尤其是宋代达到顶峰,就可以断定A和C选项不符合,结合常识,对甲骨文认识的源头在民国时期,故D项正确。例题六与例题五相比,在选项的设置上附加了一定的文学常识,不再是简单的辨别字体类型。
  总之,汉字艺术是文化史考核的重点内容之一,台湾早已重视文化史考试,有较为成熟的经验。从已有的试题类型看,大陆借鉴了台湾历史图文题出题思路,重点考核书法家的擅长,不同字体书写的特点。重视考核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把书法艺术与史实或者文学常识结合,来增加试题的难度,体现高考试题出题的方向。
  2.试卷中的繁体字
  繁体字的考查是近年来大陆的高频考点,繁体字识别是考察基础内容,这是重视传统文化的突出表现。
  例题七:(2010年福建高考题)下图为某名人陵墓护栏上镌刻的文字,其涵义反映了该名人的社会发展观,据此判断他是
  A.顾炎武 B.林则徐 C.洪秀全 D.严复
  答案是D。四个字中“适”是一个繁体字,试题并不在这上面设门槛,在旁边做了解释,“惟适之安”体现了两层意思,字面理解是怎么舒适就怎么做,反映出追求自由倾向,也体现了社会进化的思想是适者生存。四个选项中只有严复不仅追求自由而且支持进化论。
  例题八:(2011年四川高考题)图中所示清华校训和格言蕴含着怎样的人才培养理念?
  答案是:理念是德才兼备、自立自强、注重实践。破题第一步是知晓中国文化中古书的读法,繁体字的认识,写书的顺序。但现在不少中学生不认识繁体字,不懂得古代阅读的顺序,在答题的试卷上有人直接把图中的“厚物载德”、“自强不息”写到试卷上,而且是原原本本的繁体字,而不是简体字。   由于历史原因,大陆学生识读繁体字比较困难,出题者应该尽量把繁体字翻译成简体字,不要给考生造成理解题意的障碍。
  (二)时间线索
  1. 票据类
  票据是历史文物,隐含了一定的历史信息。这类试题重点是时间定位,根据时间点结合历史史实答题。中国台湾在2005年就开始设置此类型题,2007年大陆相续出现了此类型题。
  例题九:(2005年台湾指考题)国民政府统治大陆时期,规定中国、中央、交通及农民银行发行国币。下图是古董商出售的古钱,由中国人民银行于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发行,我们应如何理解这张钱币?
  A.国民政府为沦陷区所发行之货币
  B.日本为扰乱中国金融发行此货币
  C.中共在其统治区内所发行的货币
  D.汪政权在其统治区内发行的货币
  答案是D。中华民国三十八年是1949年,此时正值国共内战激烈时期,国内通货膨胀严重,国民政府发行超大额的纸币,图中纸钞上的数字是二十元,因此选项A不可能。日本已经战败,已经投降,因此B不正确。汪政权是中日抗战时期的傀儡政权,也不是此时期,故选项D不可能,只能选择C。
  例题十:(2010年江苏高考题)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下列对图中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工业大跃进时期以股息发放工资
  B.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采取公私合营政策
  C.人民公社社员按期领取生产贷款
  D.手工业者以人股形式参加生产合作社
  答案是D。图片最下方显示时间是1954年12月18日,那么可排除A(大跃进起止时间是1958—1960年)和C(人民公社化运动也是1958年才开始的)。三大改造是从1953年开始的,B和D在时间上符合,图片上有“生产合作社”字样,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没有经过“生产合作社”排除B,只能选择D。
  2.报纸和证书类
  例题十一:(2012年上海高考题)下图是一张黄埔军校的毕业证书,它颁发于
  A.1924年 B.1925年 C.1926年 D.1927年
  答案是B。关键时间信息是民国十四年三月一日,换算成公元紀年为1925年3月1日。
  上述几题时间是核心信息,主要涉及到转化公元纪年,从已有的考题看,有的需要把民国纪年转化成公元纪年,有的图片直接使用公元纪年,利用其中的时间信息就可以直接作答。图片不仅仅是提供了时间线索,还附带其他相关信息,高考试题要充分挖掘图片上隐性和显性信息。
  三 、小结
  中国大陆的高考历史试题与中国台湾的历史考试有相互借鉴的地方。高考历史试题需要发挥教学指挥棒的作用,有针对性地评价教与学,引导学校培养人才机制的转变——高考变,中学教育就变;高考试题变,教学就会变。因此,历史高考图文题不仅要重视史实的识记,更应该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从图片史料中读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艺术欣赏能力、历史解释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新课程改革需要新的高考试题变革的推进和引导,历史图文试题需要不断地创新,不能仅仅停留在一幅图片附加一个时间,利用时间信息直接作答的阶段。历史高考试题在保持稳定性的基础上,不仅仅要在内容上创新,也要在试题形式上创新,避免因为制度惰性,彼此模仿或者复制,从而导致试题雷同。
其他文献
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锦屏社区考察时,对安康市易地搬迁后续扶持采取“山上兴产业,山下建社区,社区办工厂”的发展思路给予肯定,强调“搬得出的问题基本解决后,后续扶持最关键的是就业,乐业才能安居”,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做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发展工作指明了方向。  安康市自2011年实施易地搬迁工程以来,全市累计搬迁群众26.73万户、93.78万人,其中易地扶贫搬迁15.16
在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考试中,文言文延续了“变中求稳”的基本思路。我们有必要掌握它趋于稳固的特点,为新一年的高考备考服务。  一、选文特点  今年的文言文阅读仍然采取了与2014年、2015年相同的题材——人物传记,选取的历史人物均出自正史。全国Ⅰ卷的《曾公亮传》出自《宋史》,全国Ⅱ卷的《陈登云传》、Ⅲ卷的《傅珪传》都出自《明史》。整体来看,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故事可读性强,符合大纲对高中生
语文相比其他部分学科,广东省一直以来的备考布局与全国卷的导向并没有冲突,甚至没有太大的分歧。语文教学一纲多本已经很多年,更容易适应全国卷。就2016年高考考生的反馈来看,除了作文出乎预料,其他考项都是平时复习备考可以覆盖到的,所以,未来一届的考生们更应该消除困惑,按部就班,从容应考。  平时同学们比较头疼的是写作,现代文阅读似乎拿来就能做,但实际上做了却没有把握。其实,没有阅读就没有写作,阅读水平
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历史试题第25题,以《步辇图》入题,通过品读中国传统绘画作品的艺术风格和特点,发掘其中蕴含的史料价值,来考查学生在艺术审美与史料实证之间的适切性和综合性,立意新颖,形式活泼,体现了“使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1]的课标要求。试题如下:  25.图4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  
审辩式教学,是基于审辩式思维的学科育人模式。它是由陕西省特级教师周宏老师在对一线教学实践及教育理论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首先提出的新的教学主张,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国外先进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学科育人模式,它有两重含义,第一是基于审辩式思维的中学历史教育的简称。第二是基于审辩式思维的教学操作模式的名称。经过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反复实践,摸索,提炼,审辩式教学模式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具体包含
2012年广东高考历史卷秉承新高考的特点,以“鲜活见长”,学术味和时代气息浓厚,而非选择题更是突出时代感,重在考查运用历史知识去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所以,科学分析命题规律、评分和答题规律,拓展思维,做到精准打击,对于提升非选择题的解题和备考能力显得十分重要。  一、把握命题规律,抢占制高点  1. 历史概念大热门。  历史概念是最基本元素,为历年考查不容忽视的要点,今年更是大热门。例如第38题考查
成分残缺,是指句子不完整,缺漏了组成句子必不可少的句子成分。主要有主语残缺、谓语残缺、宾语残缺、关联词残缺、介词残缺。成分赘余,是指句子里有多余的成分,造成了语句重复或语意纠缠。句子结构已经完整了,句意已经明确了,如果再多出些不必要的词语,就会出现成分赘余的毛病。  【高考真题】  例1.(2011年浙江卷)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在网络时代到来以后,争鸣性质的学术文章,更强调要得到
伴随着浙江新高考改革方案实施以来,历史学科改变了过去一考定终身的格局,面对两次考试机会,对于学生首考后至成绩出来前这段时间迷茫的学习现状,笔者充分利用问卷星和微信平台,从调查问卷的制作和调查结果的分析出发,尝试探索该时段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这对即将全面铺开的全国新高考改革选考学科涉及两次考试机会的省份和地区均有一定的先行实践探索意义。  一、调查问卷编制  (一)调查问卷编制背景——基于选考现
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调基于标准的教学。基于标准的历史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便是制定教学目标,它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和2003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相比,新增“学科核心素养”及“学业质量标准”,同时在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要求、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等方面都有很大变化。这对高中历史教学,特别是教学目标的制定带来严峻挑战
长兴县画溪公园  长兴县是浙江省矿业大县,境内石灰石、硅灰石等矿产探明储量列全省之首。改革开放后,长兴的矿山企业一度多达600多家,建材成为当地积聚原始资本的第一桶金。  上世纪80年代初,凭借长三角区域最优质的石灰石资源,长兴县有众多石矿企业,数万名从业者带来了几亿元的地税收益。然而,粗放型产业也带来了对自然环境的毁灭性破坏,天不再蓝,山不再绿,水不再清。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长兴县深刻